分享

城市记忆|百年盲童学校由“黑暗走向光明”(13.8.2)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03

    城市记忆| <wbr>百年盲童学校由“黑暗走向光明”(13.8.2)

    傅兰雅画像

    城市记忆| <wbr>百年盲童学校由“黑暗走向光明”(13.8.2)

    盲童学校现貌

   

    红砖白墙,绿树成荫……在长宁区虹桥路1850号坐落着这样一所特殊的学校,它是国内第一所盲童学校,开创了上海特殊教育的先河,迈出了上海视障教育的第一步!历经两度迁址,见证时局动荡,在这里,一批又一批特殊学生从“黑暗走向光明”。让我们通过上海市档案馆珍藏的档案,一起回顾上海市盲童学校的百年变迁。

  百年前由传教士创办

  两度迁址历经风雨

  说到上海市盲童学校,不能不提这所特殊学校的创办者傅兰雅父子。傅兰雅是英国传教士,1861年被英国圣公会派到香港,先后在香港圣保罗书院、京师同文馆、上海英华书院、广方言馆执教。1866年,他兼任《上海新报》编辑,并于1868年应江南制造局之聘,任翻译馆译员。傅兰雅毕生翻译了126种书籍,译书之多,学科领域之广,被人们誉为“西学传播大师”。为了表彰他的业绩,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和勋章。

  1893年,傅兰雅去美国探亲并定居,后几次重访中国。在其晚年时,为了报答中国,他捐款6万两银元,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盲校。然而,盲校建校初期却遭遇了两度迁址。1911年春,傅兰雅捐资租借北四川路外国人住宅为临时校舍,由其子傅步兰任校长。傅步兰夫妇在美国考察盲人教育后,于1912年来华,盲校最终在当年11月开学。然而仅仅3年后,傅步兰在忆定盘路(今江苏路)4号购置了10余亩土地建造校舍,并于当年10月竣工后将盲校迁入。1931年12月,傅步兰又在虹桥路290号(今虹桥路1850号) 建房12所,并将盲校再次迁至虹桥路新址。

  如果说盲校两度迁址是创办人的主观意愿,那么当时的动荡局势则是盲校面临的客观困境。在傅氏父子主持教务的37年间,盲校创办了师资培训班,设立了印刷部,印制盲文书籍供全国盲校使用。他们还利用回国机会宣传交流,促进了世界对中国教育的了解。但从1912年正式开办以来,盲校经历了满清覆亡、民国建立、北洋军阀混战的时局动荡。在内战与外侵下逼仄求生的旧中国,傅氏父子汲取的西方经验、提出的教育思想虽有成效,但对盲校的定位还是慈善救济与宗教教育,许多的教育实践他们没有做到,或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达成。

  据档案记载,建校初期的盲童学校既无教学计划,也无师资设备,在这37年间,学校共招收盲童和成年盲人300余名,这些学生所谓“毕业”后,仍是生活无依,其中部分盲人还从事迷信性质的算命职业糊口。“当观察英美的聋哑及盲人事业,不得不觉吾等在中国之聋哑及盲人工作,比较之何其小,然吾等之微小工作,可作为一个开始或基础。”正像傅氏父子感叹的,其行甚微,其言虽轻,但终究代表了一种新兴力量。只是这股力量还不够“强大”,历经风雨的盲童学校在当时依然是前景黯淡。

  解放后由政府接管

  盲童接受正规系统教育

  1949年9月30日,校长傅步兰退休,翌年4月离沪回国。校董会决定由王揆生继任上海盲童学校校长,盲校经费由上海救济分会、英国红十字会、中国盲民福利协会及社会各界捐助。1952年6月,市教育局接管盲校,定名为“上海市盲童学校”,委任李牧子为校长,并对盲校进行整顿改造,调整布局,更新设备,提高教职工的思想和业务水平,还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的任务。

  上世纪50年代后期,盲校创办了解放后我国第一所对盲童进行正规系统教育的幼儿园,建立起两年幼儿教育、六年小学教育、三年初中基础教育及四年职业中专教育的盲教体系。学科比重以语文、数学、手工、体育四门能贯彻德、智、体,使盲童感官功能得到充分训练的教育教学为主。

  盲校以“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盲童成为残而不废的有用的人”为办学宗旨,做到教育、教学、教养“三结合”。学校领导、教师住校,与盲童生活在一起,实施班主任和教养员专职制,班主任负责教育、教学,教养员专司教养。培养盲童衣、食、住、行的独立生活能力,为培养盲童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残而不废的劳动者打下基础。自市教育局接管到1955年,盲校在上海设立了四处接送点,规定家长每两周接送一次,方便了家庭教育。这个方式也一直延续下来,逐渐变为现在的一周接送一次。1959年,盲校分成两校,在国货路另立上海市盲人中学。1962年,两校合并,校址仍在虹桥路今址。

  在盲教资料、信息十分匮乏的年代,盲校对学段和教授内容的划分,已隐约有根据不同状况进行区别对待,施以不同教育的考虑。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医疗条件的提高,盲校中具有低视力标准的学生比例明显提高,他们虽因视力局限不能适应普校学习,认识特点又与盲生完全不同,原有的手摸耳听的教育手段已不适应需求。1979年起,盲校开始尝试盲生和低视生的分类教育。尔后十余年时间里,抱着积极又谨慎的态度,盲校对低视教育教学的安置形式、教学内容方法进行了探索。通过将普校第一册教材的独体字编排形式简易化,根据个体差异,按视力情况的不同,对每个学生提出了不等的识字要求。实践下来,对盲生和低视生实施不同方案的教育,不仅没有损害视力,而且提高了用眼能力,改变了自我形象。

  1985年,盲校对外招收低视班,正式形成盲生和低视生明确分类的格局。1991年,经上海市教育局批准,盲校第二块校牌“上海市低视力学校”正式挂牌。从慈善接纳到教育教学教养结合,以单一的盲生教育到分类铺开,盲校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开拓。 

  盲校人才辈出

  数位奥运冠军由此起步

  上海市盲童学校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恢复对运动队、乐队和手工艺的培训,学生在本市、全国的手工、音乐、体育比赛中多次获奖。1980年8月和1983年8月,盲校二度组成音乐代表团,参加日本蒲公英花絮音乐会;1981年国际残疾人年,盲校又组成上海市盲人音乐演奏团赴日演出。1987-1992年,学校先后有6名学生考入长春大学音乐系和推拿系深造。

  此外,盲校每年还举行体育运动会,十分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1984年,学生赵继红在洛杉矶残奥会上,获B3级女子跳远金牌、跳高及100米银牌、400米铜牌。1988年,在汉城残奥会上,她又获B3级女子100米、400米金牌。1987年,学生黄文涛、周信宇在唐山全国伤残人运动会上,获金牌2枚,铜牌2枚,并打破一项全国纪录。而在去年的伦敦残奥会上,学校毕业生张亮敏在比赛中发挥出色,以40.13米的成绩获得田径F11/F12女子铁饼比赛金牌,这是上海籍选手在伦敦奥运会赛场上的第一枚金牌。

  自建盲文印刷厂

  为全国盲人教学服务

  “立足上海盲校,服务全国盲教!精益求精,多出书,出好书!”这是上海市盲童学校盲文印刷厂的办厂宗旨。早在1925年,盲校就设立了印刷部,印制盲文教科书及其他书籍,供应全国各盲校。1954年,按教育部盲聋哑教育处指示,盲校建立盲文印刷车间,向全国供应盲文课外读物。1983年,国家教育部发文,将盲校印刷部定名为“上海市盲童学校盲文印刷厂”,明确任务,盲文印刷厂开始向全国盲校供应小学和初中的盲文教材。翌年,国家教育部拨款31万元建造的盲文印刷厂厂房(1447平方米)竣工并投入使用。

  1997年,盲文印刷厂实行领导体制变更,由教育部与市教委双重领导改为由市教委领导。1999年,经香港盲人辅导会联系,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捐赠港币114万元,帮助盲文印刷厂添置盲文生产设备,市教委投入相应配套经费。盲文印刷厂厂房装修。2001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出资19.5万欧元向盲文印刷厂捐赠第二批设备。如今除了生产盲文教辅读物外,盲文印刷厂的业务还覆盖到了盲文扑克牌、盲文不锈钢奖牌、盲文通讯本、盲文指示标牌等多个领域,实现了“服务全国”的目标。

  10年培养63名大学生

  盲校百年华诞展望新未来

  “盲校教育并不止步校园,而是帮助学生融入社会。”这是上海市盲童学校多年来坚持的办学理念。正是抱着这样的理念,一批批视障学生经过盲校培养融入社会。2002年开始,上海市考试院根据《盲人高中课程标准》,为盲校3位高中毕业生进行独立高考命题。同年,这3名盲校毕业生顺利考入上海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成为国内第一批盲人大学生。2006年,其中一位毕业生任铮浩回到母校,执起教鞭。截至2012年,盲校已走出63名大学生。

  2012年12月28日,上海市盲童学校迎来百年校庆,在西郊宾馆举行了名为“百年传承、自强不息”的庆典活动。盲校建校百年来,经历了风雨和炮火的洗礼,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人才。历史上,盲校开办了第一所盲童幼儿园,第一个实行盲和低视分类教育、第一个开展多重残疾儿童教育,也在全国第一个实现盲高中学生经过普通高考进入全日制普通大学的学校。这些“第一”也见证了这所特殊学校从“黑暗走向光明”的百年变迁。

  本报记者 何佳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