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画报】是修还是换从物尽其用到快速消费(13.7.1)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03

【上海画报】是修还是换 <wbr>从物尽其用到快速消费(13.7.1)

交换商店里,都是人们闲置不用的东西。放在家里占地方,丢了又有点可惜,于是,就拿到了交换商店
    【上海画报】是修还是换 <wbr>从物尽其用到快速消费(13.7.1)

【上海画报】是修还是换 <wbr>从物尽其用到快速消费(13.7.1)

【上海画报】是修还是换 <wbr>从物尽其用到快速消费(13.7.1)

周师傅十几岁开始跟着父亲当学徒,如今已经68岁了,每天早晨6点多钟出摊、晚上七八点钟回家。以前忙的时候,临收摊了还有人来修车

【上海画报】是修还是换 <wbr>从物尽其用到快速消费(13.7.1)

【上海画报】是修还是换 <wbr>从物尽其用到快速消费(13.7.1)
    【上海画报】是修还是换 <wbr>从物尽其用到快速消费(13.7.1)

过去一口锅坏了换个底又可用上几年,而今谁还会去修?直接扔掉买新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修理”这个行当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且不说那些早已销声匿迹的修补锅碗的,也不说那些走街串巷高声吆喝磨刀修剪子的,就连修鞋、修自行车这样的固定摊头,在不知不觉间,也少了很多。你若在街上突然鞋子坏了,哪怕能找到附近的老住户打听,恐怕也很难知道哪有修鞋匠能解你的燃眉之急。当然,你也会有你的办法,坚持找到一个商场,然后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就是我们对物的态度。

以前,什么东西坏了,人们会说,去中央商场修一修嘛;现在,什么东西坏了,人们会撇撇嘴说,哪还找得到地方修,还是买个新的算了。是啊,南京东路的中央商场已经在重新整饬,不过不再做小修小补,也不再卖针头线脑了。在最近这30年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不再选择修理,他们喜欢的是置换和丢弃。

修,是一种生活态度,换,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们都会影响到人的行为方式。有位金婚老人谈起她的婚姻之道时说:我们那时候啊,什么东西坏了,都要修,现在呢,就直接换新的了。

修理匠人的落寞

人们常常会怀念起一些失传的手艺,其中不乏修理匠人,他们用一双手,延长了多少生活用品的使用寿命。现在,“生活耐用品”这个名词已不那么经常被提起,占据我们生活更多的是“快速消费品”,于是,这些修理匠人,当然落寞。

江西北路武进路路口,一个修理自行车的摊头摆了60多年。子承父业的周师傅说,以前大饼3分钱、油条3分钱,补个自行车胎要一毛五分钱,补胎的钱,吃顿早饭绰绰有余。那时候,修自行车不是谁都干得来的活。这事看起来是苦力,一身油腻、终日暴晒,但实际上是个技术活,没点聪明劲学不会,毕竟,自行车有很多机械传动原理在里头。

周师傅的父亲19岁来到上海,后来就在这个街口摆了这样一个修车摊。那时候没什么自行车,修的大多是黄包车。周师傅十几岁开始跟着父亲当学徒,如今已经68岁了,每天早晨6点多钟出摊、晚上七八点钟回家。以前忙的时候,临收摊了还有人来修车,“明天早上上班要用的,拜托您一定要帮忙修好”,周师傅说,“就看人家那个着急的样子,也得马上帮着修了,帮人家解决问题嘛,心里总是高兴的。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骑自行车上班了。 ”

周师傅也带了个徒弟,他说自己再干两年就不干了。 “现在来修的大多是电动车。有的车质量本身不行,这样的活,给再多的钱换部件,我也不干,万一出了问题怎么办?人命关天的事,要讲良心。 ”这是老一辈修理匠人的处事准则,修理修理,要修好才算数,昧良心的事不能干,砸牌子的活不能接。

同在江西北路上,新申拉链厂的一个门市部里,顾客寥寥无几。来修拉链的都是老年人,人们说修拉链的张师傅手艺好,拿过来一看,就知道问题出在哪。可张师傅早就过了退休年龄,也不知道这个维修点还能不能继续开下去。

张师傅本来就是新申拉链厂的职工,1994年到了这个门市部,一直干到现在。她说,修拉链是季节性的,天气热的时候没什么人,天气冷的时候每天排队,中饭都顾不上吃。拿来修的,都是些最普通的衣物,真正的好东西,拉链也没那么容易坏。

“顾客都说这店要开着,否则他们东西坏了找不到地方修。可修修拉链也就是几块钱的事,厂里根本没人愿意做,也没人会做了。 ””

与修车的周师傅一样,今年63岁的张师傅也秉持着传统的维修准则:能修的就修,不能修的才换,虽然只是几块钱的事,绝不马虎。

交换商店的热闹

交换商店里,都是人们闲置不用的东西。放在家里占地方,丢了又有点可惜,于是,就拿到了交换商店。虹口区同鸣路上,就有这样一家“调一调”交换商店。

店铺老板Nelson是个自由职业者,他和老婆Jenny曾在国外生活过几年,他们发现,在老外那里,二手跳蚤市场非常繁盛,人们有很多办法处理闲置物品。回国之后,他们就开了这样一家店,倡导大家共同发掘二手物品再利用的可能性。如今,这个开了一年半的交换商店里,有几千件人们拿来的二手闲置物品。

Nelson生在广东,排行老七,他自小用的东西,都是哥哥姐姐们用剩下的。他说自己对旧东西并不排斥,开了这家二手交换店之后,更感受到以前人们对物的珍惜。他们曾经收到过一个老阿姨送来的崭新的搪瓷脸盆和拉丝花瓶,老人说,这些都是她结婚时人家送的礼物,自己舍不得用,就收藏起来,想留到孩子们结婚的时候给他们用。藏了几十年,孩子们真的结婚了,可谁也不要她这些老古董了。

在这家店里,有很多像拉丝花瓶、老收音机、三五牌闹钟这样颇具时代特征的东西。Nelson说,有些顾客来了,看到这些东西,会回想起自己生活中的很多场景,所以这里就像个记忆集散地。其实,每样物品背后,都有一段记忆,只是有的倏忽而逝,有的长铭于心。

曾经:物尽其用的生存哲学

当越来越迅速的置换和丢弃,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对物品的基本态度时,会有人怀想起那个物尽其用的年代。尤其是在小辈扔了东西之后,长辈总会说这样的话,”你是没经过那些苦日子”,在他们的苦日子里,不光一分钱要摔成八瓣来花,每样东西,也必须用到不能用为止,然后,还不能扔,总要再找个什么其他的用途。如果是衣服,就撕开来当抹布;如果是家具,就拆开来生炉子;如果是牙膏皮,就攒下来留着卖给收废品的。物尽其用,曾经是几代人的生存哲学。

在一个物品全球流通的时代里,让小辈们去想象购物本、肥皂票或者更广为人知的布票、油票、自行车票,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但是,的确有整整一两代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那种随时逼迫着他们的匮乏,让他们把每件物品的功能性都发挥到极致,在这样的创造性发挥中,每件物品,都凝聚了他们的记忆、感情甚至生命的片段,所以,他们不会轻易丢弃。东西坏了,他们要想方设法修理、再修理,实在修理不好了,他们也会把它放着,想着总有一天,能用到这样东西,哪怕只是拆来做配件也好。

只是,这一辈人的想象,常常遇到这样的现实困境,他们苦苦珍藏的东西,小辈们再也看不上了;他们费尽心思修理好的物件,也没有人报以佩服和惊叹。因为,在新一代人心里,物品,除了其使用功能,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乃至身份的象征,可不能那么随随便便。

现在:物品成为身份表征

在商场里,你常常会听到售货员这样说,“喜欢吗?喜欢就都买了!换着穿呗,衣服又不嫌多!”在这样的劝说下,物品便溢出了。 “调一调”交换商店的Nelson说,来他店里交换东西的,六七成是女性,所以,店里待置换的小件首饰和包特别多,以至于不得不规定只能“以包易包”。那些没有被换走的包,有的还是崭新的,只是主人不喜欢它的款式、颜色,或者家里实在放不下了,才拿到他的店里。

有学者告诫说,我们现在正处在由消费而不是生产推动的社会中,在这样的情境下,每个人都在被鼓励着消费。消费,意味着占有更多的东西,也意味着更多的东西被置换和丢弃。以前,家用电器叫“耐用消费品”,用个十年八年的,修修还能用;现在,一年前买的手机,拿回去维修,人家会一脸无奈地告诉你,“原厂都已经不生产这款机器的配件了”。这样的时候,修是不可能的,只有换了。

频繁的置换和丢弃还另有一重原因。物质不那么匮乏了,除了单纯的功能性,物的社会意义也高度彰显,比如得体的服饰搭配意味着还不坏的品味,合乎潮流的手机意味着还不那么落伍。在具备一定经济基础之后,人们会更在意物的这种附加价值。为什么有人那么频繁地更换自己的随身物件,比如手机,尤其是它还没有坏的时候?因为他们觉得,随身物件的配置,也是游戏的规则之一,没有合适的物件,可能连游戏都参与不了。

变化:更深层的在人格里

艺术家宋冬曾将母亲收藏的一万多件生活物品做了一个大型装置展览,名为“物尽其用”。宋母经历过那段物质匮乏的岁月,物尽其用是她的生活准则,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也不允许孩子们扔东西,于是,两代人之间,常会因为多余的闲置之物产生矛盾。后来,就有了这个展览。当人们惊叹于这个北京老人收藏的庞大和芜杂时,也有人流下眼泪,曾经的生活又一次呈现在他们眼前。宋冬的母亲曾经这样说,“这许多物品不是标本,而是活过的生命。岁月给我们留下了这许多痕迹,但岁月也带去了许多东西。我千方百计地留下这些东西,为的是要延续它们的生命。 ”

是修还是换,是一种对物品的态度,也在不同社会形态下,潜移默化地成为人生态度。当今,譬如婚姻出问题,修不再是主要手段,调解、缓冲、冷战之外,更多年轻人会选择当断则断;譬如,企业发生员工和资方之间的冲突,职员和上司的矛盾,缺少了像以前那样做思想工作的人,和那样做思想工作的耐心,于是,冲突,更多地摆到了面上。这些,都是消费社会导致的人格上的潜移默化,对于消费社会带来的人格变化诱导快递和丢弃的研究,目前才是刚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