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道家的修行玄机
天之一称为无极,无极在天体的位置,即是宙心;人之一亦称之为无极,其位置在眉心(玄关)。天之无极的本性即是大日如来;人之无极的本性即是摩尼珠——明珠、明月。 无极一动,玄关一摇。无极生太极,玄关失阳一,此真阳一落入丹田。
玄关为什么是生死之门,天地灵根,当从宙心沿生命天河飘移的生命光音体“投胎”时,首先进入的就是玄关,藏进月轮。古人称生命光音体为灵,根,即所藏之处。灵投入时所在的位置,从天轮至心轮一条直线,两眉的横直线,构成的十字交点。十手指,是人双手合十,低头拜佛时,十手指的即是玄关。
在易经八卦是这样表示,人之天——玄关为乾阳,表示摩尼珠,灵的纯阳体性,人身之藏——丹田为地阴,玄关失阳——成离,落入丹田成坎。离在玄关,表两个阳眼,一个阴眼(第三只眼)在丹田,表两阴肾夹一真阳。所谓气功、道门功,就是要把丹田中的真阳即中阳爻,弄到玄关,使离变成乾天。在功法上就是运转丹田,使一点真阳采迁于离位使真阳相合,此谓抽坎填离。在古瑜伽功中,昆达利尼蛇即是所谓阴中真阳,令其在中脉中上冲,喷火,使月轮阳中真阴,下滴,在日轮与昆达利尼蛇火相合,佛门称此为“搬柴运水。”
道家以大道为一,一生万物,天得一则清,地得一则灵,人得一则圣,故而儒家唯精唯一;道家抱元守一;佛家万法归一。
先天之一谓之性,后天之一谓之命,性命二字,各守其一。性失一,乾变离;命失一,坤变坎。性失一,为离,离则散,散则虚(离卦又称为离中虚),一点灵气离了玄关本位,散于眼耳鼻舌身。命失一为坎为陷,失真阴后成坎中满,满则溢,溢于五脏六腑,溢于体内、体外,而沉沦于三恶道。
道家功又在于将玄关之一点真阴运回坎宫,使真阴相合,坎变坤,恢复了原来的天地本位,方能显出人之本来真性——如如不动。
何为玄机?玄机是一种现象,是修炼过程中人体产生的一种天目前出现光的现象,称之为玄机,有光则明。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密字即表示无极,表示如如不动的大虚。密为蜜,众药以蜜匀和成中药九,同归一味,“多”为异类种性,万物“密多”,即以蜜匀和之,使万物万法同归于一,识得一,万事毕。
道教的最高经典是道德经。问题也就在于这本道德经上。老子写道德经时,已经“悟道”了,知“道”了,而且业已证“道”了,但是尚未得“道”。也就是说,老子在写道德经时,尚未得“道”,而老子出了涵谷关去修行去了,在他得“道”以后,却未留下只言片语,这不能不说是道教的遗憾,而且老子在得道之后,未在人间逗留,未传道扬法,也未收弟子,故而道教在理论上缺了一块。实际上,道教应以“易”为最高理论,但易又实在难以破解。
天河是从宇宙之心向边缘飘流,修行者是想要逆流而上,顺流而下是大势所趋,是一种自然趋势,而逆流而上则是不顺应自然,是与命相争,从这个角度看,修行者又是革命的,不甘于沉沦的。
从道德经上看,老子已证悟了宙心的存在,老子在写道德经时,其能量级为七级,即罗汉级,或七地菩萨级,但是仍是无法把宙心写的那么明确。这是自然的,因为与他同时代的释佛也只能是用比喻来描述宙心。老子在道德经上与释佛用的语言相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已经与释佛对宙心的理解是处于同一层次上,所差之处在于,老子仍是念念不忘俗世,但是最后,还是应了吕洞宾的话:若劝人修不肯修,却将恩德反为仇,如今回首朝天去……”老子出了涵谷关……走了……
老子“道德经”的理论是与“易”的理论完全一致的。若人把“易”的密意弄明白了,再读道德经就易懂了,就会知道老子离开人类社会到底说了些什么,老子是修行者,他修的是什么?就是易,他的道德经就是对易的体悟,但是他不象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帮助孔子留下了“论语”洋洋大作,也不象释迦牟尼,有众多弟子,在佛灭度后,整理出那么多经文。老子只留下这本道德经。但是道德经写得太长了,五千多字,注解起来很费精力,尤其一部分内容是涉及政务、世俗,不是纯粹修行、功法上的事。
老子的这种写作思想方式,也是受了易的影响。“易”是史前天尊留下的东西,它的内容是正、反两个方面,正的方面是告诉后人,顺应宇宙自然的进化方向是什么,反的方面是“逆天行道”,反自然进化的方向是什么,但这一部分是易之密意,正的方向是易之显意。
这也是易经与佛经的不同之处。佛经只讲反向进化,而力图断绝正向进化,这也是释佛的使命。而易就不同了,九宫天尊把生命光子源源不断带出宙心,感到不可能再将其完全渡回,是故,留下了“易”,告诉后人,若留人世当如何,即正向进化,若想回归,应若何,即反向进化。
易经中第一卦乾卦,其显意即正向,其密意即反向,老子悟出了易的正、反两向,故而临去之时,留下了道德经。道德经可以说是对“易”的一种解。孔子兴儒学,立足于人道有所为,至五十岁方知天命,即悟出了“易”,故而开始了悟“道”、证“道”的生涯。那时,孔子的能量级已是五级半,以后的道教,也视孔子为道中人了,在北京的白云观,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就有孔子的供像,香火也是不断。
从这个角度看,儒教是“易”的显修法门,道教是易的密修法门,而儒道同源,同源于易。
道德经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老子的这篇论文,首先提出了命题“道”的概念,老子要讲一物,此物,老子命名为“道”,这个“道”并不是道,只是把它称为“道”,是没有办法,要谈它,必须先给它起个名。这种手笔与佛经很类似,佛,并不是佛,只是名为佛,只是把这种现象称为佛。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道、佛均无形无相,但它又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仅仅是凡人无法感知。
“道”在这里作法则讲,这个法则运行的结果,产生了天地之始——无,产生了万物之母——有,“无”的变化是莫测的,有的变化是可测的,并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有中生无,而是有与无同时出现,有与无同样的玄妙。
老子这里讲的元始,即是宙心。老子发现了其一分为三的现象,以及三混为一的元始。老子命名这个元始就是一,天地万物均为一之所生,这个法则称之为道。这里,老子的观点是:道是宇宙中的冥冥法则,而一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老子称此一为无极。
古印度瑜伽、佛门,留下了宇宙的根本咒:唵、啊、吽。老子也发现了宇宙的三元音,即夷、希、微。但是道门虽将老子的道德经奉为至宝,却并未体味老子传下的密咒,宇宙之音,所谓一气化三清,化的就是这三个元音。
传说老子出涵谷关已是二百岁,世人往往已不信了,老子出关后隐居闭关又修了七百年,当时修成九级,即九地菩萨位,进入了佛位,离开了人世。
道门人只知一气化三清,但是如何招呼三清呢?太上老君的代号——夷,原始天尊的代号——一希,通天教主的代号——微。但去打坐,一息一个字,这就是道门真正的功夫,入门功夫。
当时的老子在理论上已经悟“道”了,但在实修上尚未得“道”,故而他的思想理论在当时很难传播,只是在以后一些得道的人创建了道教,方把道德经奉为至宝。
在这方面,印度的释迦牟尼不同,他证悟了,并通过修行得道了,从而产生了不可思议的神通。凡人是不看理论是否高不高,好不好,而是要看,依此理论产生的结果。正是由于这种大神通,征服了当时的世人,故而释佛得以开创佛教,若当时表现不出神通来,世人也不会去追随。
佛门认为道门属小乘之法,只为自身而不普渡众生,过去道门中人也效法老子,自修成仙,后果是佛门昌盛,道门败落。如今道门功法纷纷外传,成就气功事业,也开始行大乘发菩提心了,大概这也是太上老君的旨意,让道门弟子弥补过去之事。
当世内陆的佛道之门,重在形式而不重实修,世人已难以得见功高之人,所谓功夫大多也仅是嘴上的功夫。在实修上,内陆远远不如西藏,不如国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