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中考语文基础复习专题十——诗词赏析

 紫曦唯幂1 2014-04-03
2014中考语文基础复习专题十——诗词赏析十、诗词赏析专题

《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阅读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对古诗词阅读的评价建议是:“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的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也是中考语文试卷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应引起我们的继续关注。这类题目以课外的诗词为主,难度较大;考查的内容:一、考查对诗意的理解,二、考查对语言的品味,三、考查对写作技巧的分析,四、考查对诗歌文体知识和重要诗词人生平的掌握等。
一、基础知识
1、概念:诗歌即诗和歌的总称,文学基本样式之一。它最集中、精练、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充满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比散文更凝练、和谐、具有强烈的音乐性,鲜明的节奏和韵律,除散文诗外,一般都分行排列。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分类: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二、四句要押韵,第三句不能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诗词的内容
(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2)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4、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6、诗歌的语言
(1)清新。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平实。如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3)绚丽。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明快。如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含蓄。如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洗练。如贾岛的“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7)豪迈。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诗词的艺术风格
(1)雄浑。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豪放。如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3)沉郁。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
(4)婉约。如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悲慨。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6)旷达。如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7)冲淡。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8、诗词曲常用的表现手法、行文技巧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 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青雀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结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9)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如: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 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铺叙的写作技法。如: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始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此中手法常与渲染结合起来使用。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12)用典
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过效劳的忠贞之情。
(13)虚实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地白如霜、栖鸦可见,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光皎洁”。 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14)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法。如: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5)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常见的类型题:
1.炼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具体包括思想情感和表达效果这两类内容。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例题解析
  例一
  湖 上
  (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例二
  村 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水岸。②漪:水波纹。③腔:曲调。
  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
解析:
  古人写诗,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推敲和创造性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凝练精美、形象 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在诗句关键处炼得妙字,犹如画龙点睛,会令全句夭矫生姿,让人拍案叫绝。
  炼字品析题,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受力,细致、精微地品味、赏析语言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比较鉴赏法。
  第一步,理解所炼之字的字面意思,确定它的词性及意思。如例一的“乱”,字面意思是“杂乱”“纷乱”,兼有动词、形容词的词性;例二的“衔”“横”,字面意思是“用嘴含”“横着坐”,词性是动词。
  第二步,推想炼出“妙字”之前的“平字”,可能是什么。如例一,可能最初是“花开红树数莺啼”,例二可能是“山连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跨牛背”。
  第三步,比较推敲、提炼后的“妙字”比推想出的“平字”在情、态、韵等方面多了一些什么。因为古诗词炼字多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上做文章,所以,我们思考时,也应多从动词的动静、拟人效果,从形容词的修饰性、色彩感,从数量词的夸张效果,从虚词的表情达意功能等角度切入。如例一,如果用“数”,只说明春天红林深处黄莺不止一只。而用“乱”,则既具动感,让人眼前仿佛有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又闻声音,耳中仿佛听到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朱自清《春》中“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字与此处的“乱”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例二,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
  提醒一点,炼字品析的“析”,不能架空分析,泛泛地说运用了什么修辞,说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等空话;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使 怎样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更含蓄、更有意蕴等。
  跟踪训练
  1.品读诗词,完成其后题目。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说说第一句中两个“笼”字写景有何妙处。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下面这首诗第二句中“散”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内容理解:就是理解诗句所叙何事、所咏何人、所写何景等,有时也要求考生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简单的推断、概括、分析、探究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某个词,包含哪些含义”或“写出某句诗的大意”等。
  例题解析
  例一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例二
  饮 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赏析古诗词,内容理解是前提,只有先弄懂诗词所写的基本内容,才能进而想象其画面,体味其情感,感知其形象,领悟其主旨,才能进一步踏入审美的妙境。理解,是赏析的前提和基础。
  内容理解,先要扫清字词障碍,这是第一关。中考古诗词考查,虽然一般不会像文言文那样直接考字词释义,但题目里其实暗含这样的要求。
  譬如例一,“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考场上答题时,可先推想词典里“望”的义项,应该有四项:(1)向远处看,如眺望;(2)心中所愿,如盼望、期望;(3)拜访,如看望、探望;(4)有 名的,人所敬仰的,如望族、声望。
  然后通读全诗,从整体上去理解。第一、二两联,主要是写景,其实也就是写作者眼中所见,他望到了什么呢?他望到的是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第三、四两联,写作者内心的想法以及表现在行动上的细节,从这里我们  可以读出他心中的期盼: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如此我们就知道了春望的“望”,既是写作者眼中所见,也是写作者心中所愿,有“望见”和“期望”两层含义。
  有时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远远不够,还得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如例二,如果是世俗追逐富贵之人,都喜欢热闹,希望自己家门庭若市。倘“无车马喧”,门庭冷落,难免孤独与寂寞。但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他不愿与世俗同流,一心归隐田园,就是为了实践自己“淡泊宁静,心无尘杂”的人格理想。即使身居人境也能尘杂不染,是因为他能做到“心远”。“心远”就是思想上摒弃富贵荣华之念。一个人丢掉了物欲,断绝了尘想,精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哪里还会因为“无车马喧”而“孤独与寂寞”呢?
  初中阶段,是培养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一定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学习古诗词,同学们不妨用点文言文学习的“笨”方法,从题目到正文,先一句句把意思弄清楚,再进一步深层理解。
  跟踪训练
  1.下面这首诗第三句中“风吹雨”一语,有哪两层意思?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品读下面这首古诗,请写出“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这两句诗的大意。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3.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
  例题解析
  例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
  解析
  “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古诗词里面有许多写景的联句,展现的画面之美令人心醉。读古诗,脑海里能描绘出形象鲜明的画面,光影流动,动静参差,那才能说感受到了美,才能叫欣赏。描绘画面,对考生的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审美能力都有要求。
  解答这类题目,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譬如上面这句“齐鲁青未了”,先要理解“齐鲁”“青”“未了”各是什么意思。“齐鲁”是齐国和鲁国,春秋战国时两诸侯国名,泰山以南是鲁,以北是齐,这里指齐鲁大地;“青”,是指山色青翠;“未了”,是无穷无尽的意思。
  这句话合起来意思就是:齐鲁大地那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
  但这样回答,不是描绘,而是解释。描绘,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结合上一句“岱宗夫如何”(泰山怎么样啊),我们应意识到这一句其实是写作者远望泰山,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巍峨、辽阔,它“拔地而起,参天耸立”。接着用描写性的语言组织答案: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当 然,在平时的古诗词学习中,更要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受去看、听、触、嗅每一首诗歌。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出这样一幅图画: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你眼前的线条、色彩、动静是不是那么鲜明呢?
  跟踪训练
  渔 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①西岩宿,晓汲②清湘③燃楚竹④。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⑤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①傍:靠近。②汲:打水。③湘:湘水。④楚竹:即湘竹。这一句的“汲清湘”“燃楚竹”有超凡绝俗之感,象征诗中人孤高品格。⑤欸(ǎi)乃:象声词,形容摇橹的声音。
  第三、四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4.情感体味:即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涵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等。
  例题解析
  例一
  村 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例二
  除夜[ 注]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除夜:除夕之夜。
  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解析
  古诗词以含蓄为贵,诗人直抒胸臆、情感外露的并不多见,往往融情于叙述、描写、议论之中。
  情感体味题,考查的是考生“披文入情”的能力,即顺着文辞的通道进入并解析作者情感世界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是明确诗歌的题材。古诗从题材看,可分为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怀旧诗等很多类,各类诗歌感情的抒发也有规律可循。如例一《村晚》是一首田园诗,田园诗往往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照着这个思路理解《村晚》,大抵不差。例二《除夜作》是一首思乡诗,思乡诗一般表达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按照这个常识理解《除夜作》,应该八九不离十。
  二是分析诗歌的意象。几千年古诗写作传统的沿承,使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已固定、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用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例一《村晚》里出现了青草、池塘、远山、落日、牧童、短笛等意象,尤其牧童是“横坐”牛背,短笛是“无腔”“信口”吹,这些都描绘出乡村生活的悠然宁静,作者如此描绘乡村晚景,他的喜爱、欣赏之情自然是蕴藏其中的。
  三是把握表露情感的词语。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有时会有一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如《书愤》中的“愤”,《春夜喜雨》中的“喜”,《示儿》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等等。例二《除夜作》中,也出现了很明确的表露心绪的词语“凄然”,另外“寒”“思”“霜鬓”等词也含蓄地透露了作者的情感。本题要求分析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通读全诗,一是“旅馆寒灯独不眠”,一是“故乡今夜思千里”,一是“霜鬓明朝又一年”;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无比的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解答古诗词情感体味题,为了表达精确,还要储备一些专业性词语,如“离愁别绪、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壮志未酬、忧国忧民、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在分析古诗词情感时经常用到,不可不知。
  跟踪训练
  1.下面两首诗都是写秋天,试比较其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登 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 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品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澄迈驿通潮阁(其二)①
  (宋)苏轼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②遣巫阳③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④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⑤。
  【注释】①元符三年五月,作者遇赦北还,被命移廉州安置,离海南过澄迈时作诗二首,这 首诗即其二。澄迈驿:设在澄迈县(在今海南省北部)的驿站。通潮阁:在澄迈西,是驿站上的建筑。②帝:天帝。③巫阳:女巫名。④鹘:鹘鸟。⑤一发:犹言“一线”。此句说中原仅在距隐隐青山一线之处。
  这首诗的第三、四句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主旨领悟:即领悟诗词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理解作品蕴涵的哲理。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句蕴涵了怎样的道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
  例题解析
  例一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例二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解析
  初中阶段,对古诗词主旨的领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诗、怀古诗、咏物诗中。
  理趣诗中,一般都有脍炙人口的哲理句,有时人们正是因为这些哲理句而记住了整首诗,某种意义上,这些诗能流传至今,是沾了哲理句的光。理趣诗中的哲理,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如果是那样,有理而无趣,跟和尚写的阐发佛理的偈言有什么差别?理趣诗妙在无意说理而理随境生,妙在寓论于景、寄理于物。在理趣诗中,理语通常与情语、景语融为一体,景语、情语就是理语。
  如例一,“问渠……”这两句表面是写景,是说方塘之水——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水从源头不断流来,从而成了活水。但结合题目《观书(书法)有感》,我们知道这其实是作者阐发对书法艺术的感悟:这作品为什么如此清新隽永呢?原来是由于书写者内心有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注入啊!书法艺术如此,万事万物也是同样道理。回答题目的设问,我们还应该结合自身学习知识,或者接受新事物的经历、体会来谈。示例: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或: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洗礼。)
  怀古诗,是指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诗作。古人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又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以,他们写怀古诗的目的多是怀古伤今,或借古讽今。历史故事、古人事迹,只是他们感慨的触发点。
  如例二,如果将其单纯看作一首写景的诗歌,你可能觉得后两句写出了深邃悠远、朦胧迷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但如果你深入一层——意识到作者的眼光穿越历史的“烟雨”,想到几百年以前的南朝统治者推崇佛教,大兴佛寺,劳民伤财,但佛寺并不能挽救病入膏肓的南朝政权,而现在晚唐的统治者正重蹈前人的覆辙——那它就不是一首简单的写景诗,而是怀古诗。作者是在借古讽今:后两句写出了南朝笃信佛教造成寺庙的恶性发展,引发作者的慨叹,表达对唐朝推崇佛教的现实的不满。
  咏物诗,即描摹物象的诗歌。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咏物诗往往不是单纯地描摹事物,咏物是为了抒情、言志。如虞世南的《蝉》,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可谓物我互释。这就告诉我们,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跟踪训练
  1.读下面一首诗,说说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蕴涵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品读下面这首古诗,请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获得的启示。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6.形象感知:主要是指对诗歌中“人”的感知,包括诗人自我形象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整首诗(或某一句)勾勒(或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例题解析
  例一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例二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解析
  诗歌里的形象,主要有两类:一是自然形象,如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二是人物形象,包括作者自我形象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中考考查的一般是人物形象,例一、例二里考查的都是作者自我形象。
  解答形象感知题,应先“建模”,在头脑里储存一些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如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登高》),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陶渊明《归园田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辛弃疾《破阵子》)……
  然后,结合诗词内容,结合作者生平,结合其创作诗歌的背景与心境,进行具体分析。
  如例一,从整首词对太守“狂”态的描写,尤其是从下阕引用冯唐的典故和画线句的描写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位英雄形象,他英武豪迈、气概非凡,内心则壮怀激烈,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北宋仁宗、神宗时期,国力不振,国势衰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有为之士义愤难平,苏轼即是如此。他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重新信任、重用自己。
  再如例二,尾联是一个细节描写,写诗人为国事、家事而愁,头发因为频繁的抓挠而越来越少,以至于簪子都插不上去了。这里描写的是诗人忧愁焦虑、憔悴不堪的形象。
  形象感知题,解答的关键,有时不在诗内,而在诗外。我们要对历史有一些基本的了解,譬如知道晚唐诗歌多为表达悯农情怀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而南宋诗歌多为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同时,对一些重点诗人的生平、心迹也要有个大致的把握,如杜甫诗中多是忧国忧民的形象,李煜后期词中多是愁苦、悲哀的形象。
  跟踪训练
  1.下面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勾勒了怎样的边塞健儿形象?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品读下面诗歌,说说其三、四两句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①不足夸,今朝放荡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①龌龊:这里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7.景物描写:即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或者要求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加以概括。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等。
  例题解析
  例一
  春 日
  (宋)晁冲之
  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注释】① 阴阴:草木阴阴(谓草木繁盛——编者注)。②趁:追逐。
  这首诗通过描绘 、细雨翻萍、 的春日景象,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整的画面。
  例二
  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春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
  例三
  城 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注 ]。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释】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解析
  古人说“景乃诗之媒”,古诗十之七八都离不开写景,对景物描写的考查,自然也较为常见。一般而言,景语也是情语,但景物描写题,大多忽略写景中的情感因素,而是就写景谈写景,就描写谈描写。
  解答这类题目,先要确定景物的时空特点,即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譬如例一《春日》,从题目与首句的“溪曲”,可知是写春日溪边景色;例二《春日偶成》,从题目与第二句“傍花随柳过前川”,可知是写春日乡间景色。
  接着检索所写景象。一定时空里的景色,总是由多个景象构成的,这些景象在动静、声色、虚实、高低、远近上的配合,共同创造出景色的美感。譬如例一,这首诗就是通过描绘小溪阴阴、细雨翻萍、鹅鸭戏水等三种景象,勾勒出一幅春日溪水图,营造出优美而完整的画面。而例二,第一、二句写景,依次写到了云淡风轻、春花烂漫、柳枝舞动(傍花随柳)等景象,描绘了一帧风和日丽的美好图景。
  有时,题目还会聚焦于某个具体的局部景象,要求概括出景象的特点。如例三,整首诗写暮春时节花谢草长的景象,但问题聚焦于一个景象: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从第一句“水满堤”可见雨量之大,从第二句“乱山高下路东西”(雨从乱山高处落下,分东西两路倾泻而下)可见雨势急,所以,一、二两句写出了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如果题目提高一点能力层级,会考查景物描写的方法,那就需 要从动静、虚实、远近、声色等角度作答。如果题目要求回答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感情,那还要熟悉古诗词里常见景象跟情感的关联性。如“风”“霜”“雨”“月”“笛声”“杨柳”“长烟”“落日”等,这些景物多是表达离愁别绪之苦、戍边征战之难或是被贬谪之愁等内涵。
  跟踪训练
  1.品读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江楼①晚眺
  (唐)白居易
  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②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图画取③,题诗④寄与水曹郎⑤。
  【注释】①江楼:杭州城东楼,即望海楼。②蜃:大蛤蜊。海面、沙漠中,因空气冷热骤变,光线折射,而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到空中或地面上,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  称海市蜃楼。③著:用。图画取:临摹下来。取:助词。④题诗:画上题诗。⑤水曹郎: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
  这首诗的颈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读下面一首诗,说说它描写了破山寺后禅院怎样的特点。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8.意境欣赏:包括描述意境、概括意境氛围、选择意境相近的诗句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某一句的意境”“某一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下列诗句与某一句意境最接近的是哪一句”等。
  例题解析
  例一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例二
  下列诗句与苏轼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境最接近的是哪一句?(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B.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C.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解析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理解“意境”一词,要把“意境”拆开来,再组装。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它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境界,由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相互作用、相互融合而成。
  解答意境题,需要梳理组成意境的零件——意象。“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
  譬如例一,诗的一、二两句,写山村,依次出现了“雨”“鸡鸣”“人家”“竹林”“小溪”“村路”“板桥”等众多意象,再将这些意象连缀起来,分析其体现出来的意境之美。先看第一句,我们知道一个关于“鸡鸣”的生活常识,一只鸡打鸣常常会引来群鸡合唱,而这里只有“一两家”,说明小山村人家很少。再看第二句,在霏霏细雨中,沿着小溪走,听着雨滴敲打竹叶之声,不觉来到一座板桥前。把一、二句合起来 ,这个小山村的自然环境,是多么宁静幽深啊。而作者雨中经过山村,心情又是多么“惬意自然”啊。把客观的环境和作者主观的心境结合起来,例一的答案就出来了: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宁静幽深、自然惬意的特点。当然,从题目的要求看,似乎更侧重自然环境的氛围,作者的主观情思,可以忽略不写。
  例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作者即景抒情,看着眼前汹涌奔腾的大江之水,联想到千古以来的历史风流人物。这一句时越古今,地跨万里,眼前所见是辽阔的,心中所思又是深远的,所有这一切意象组合而成的意境磅礴恢宏。其他四句,哪一句能将壮阔的江山景象跟辽远的历史沉思结合起来呢?只有B句,也是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也是千古兴亡事,整句话呈现的也是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意境也是博大而深远。别的句子,或苍凉悲伤,或哀怨缠绵,或渺远迷离,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呈现的意境氛围差异都很大。
  为了准确地表达,我们应熟悉一些概括意境的词语,如“宁静、清冷、清幽、凄冷、辽阔、雄奇”等。
  跟踪训练
  1.品读诗歌,说说下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美好意境。
  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2.意境体味。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
  9.名句欣赏:就是对古诗词中千古传诵的名句,就其景、情、理、趣方面为人称道之处品评分析。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精题回放
  例一
  西江月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例二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
  解析
  古诗词是古典文学宝库的瑰宝,名句则是这瑰宝中的精华。有些古诗词并未广为人知,但其中的名句却一直脍炙人口,可见名句的传播度和影响力。
  名句赏析,目的在于培养同学们细致的涵泳品味能力,培养感受美、咀嚼美、表达美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先要理清一个问题——名句因何而名?它较之于平句、拙句高妙在哪里?是景致优美,让人心怡;还是情真意浓,格调高亢;抑或蕴涵哲理,启人心智;再或者修辞精妙,一语传神?
  也就是说,先分类,是写景名句、抒情名句、言理名句,还是修辞名句?如果是写景名句,则从它运用了哪些写景方法,描绘了怎样的优美景致等角度赏析;如果是抒情名句,则从它的抒情方式、情感的色彩与倾向等角度赏析;如果是言理名句,则从它理和趣的融合,哲理的启悟性等角度赏析;如果是修辞名句,则从修辞的表达效果角度赏析。
  以例一为例,这是一个写景名句,写的是宁静清幽的夏夜,“明月”“别枝”勾勒了和谐美好的氛围。这一句的精妙,在“惊鹊”的加入,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会引起“别枝”摇曳。写“惊鹊”,是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把“明月”映照下的月夜美景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例二则是抒情名句,这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一般解释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为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从抒情的角度看,可能第一种解释更符合作者心境:春天来了,到处鸟语花香,本来春光明媚足以让人心情愉悦,但作者感时伤怀,花反而使他泪水飞溅,鸟反而使他忧恨惊心。这里以乐景写悲情,将作者的痛苦写得更深沉、婉曲。当然,如果认同第二种解释,言之成理也可。
  跟踪训练
  1.品读诗歌,赏析名句。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简析它的妙处。
  2.下面这首诗的颈联,是作者晏殊自己也颇得意的佳句,因此他将这一联写入诗中,又写入词《浣溪沙》中,成为广为流传的名句。细细品读,说说晏殊得意处在哪里。
  示张寺丞王校勘
  (宋)晏殊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10.表达赏析:主要是对古诗词表达方式、表达手法、修辞技巧以及语言表达的赏析。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点”等。近几年,这一部分还出现了一定比例的比较阅读题型。
  例题解析
  例一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宋)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修辞手法:拟人、
  表达效果:
  例二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解析
  表达赏析题,某种意义上,是现代文阅读考查方式向古诗词阅读的延伸。
  解答这类题目,看清题目设问的角度至关重要。如果题目是就修辞方法提问,你回答的角度就应该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双关等里面;如果题目是就表达方式提问,你回答的角度就在直抒胸臆、叙议结  合、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里面;如果题目是就表达手法提问,你的答案一般就在对比、抑扬、动静、点面、虚实、衬托等里面;如果题目提问的角度是语言特点,你一般得回答朴素自然、含蓄隽永、清新明丽、形象生动、婉约细腻、幽默讽刺、雄浑豪放、沉郁慷慨等。
  譬如例一,提问角度是修辞。头两句写绿树繁茂,野鸟啁啾,春风轻拂,杂花乱飞,一派醉人的春光。后面写到“明日酒醒春已归”,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一宿醒来“春已归”(春就悄然离去)的,因此此处用的是“夸张”。接着分析拟人和夸张的表达效果,这需要结合上下文分析,然后借助“运用什么修辞,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的答题模式组织语言。第三句用拟人,生动地表现了春色的迷人、生机盎然;第四句用夸张,表达了作者感慨春景迷人、春日短暂的心绪,写出了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例二的提问角度比较宽泛,问“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既可以谈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也可以说表达手法上的特点,还可以写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譬如第一个角度,可以分析其寓抒情于写景之中: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第二个角度,可以分析其动与静的结合: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第三个角度,可以分析词语运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全用名词排列组合,中间没有一个动词连缀,名词意象的堆叠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跟踪训练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有“西子湖”的别称,即源于苏轼这首诗。人们提到西湖,常说到这首诗的后两句,这两句已成了西湖的定评。请从修辞角度,对这两句略作赏析。
  11.典故溯源:就是对古诗词中运用的典故进行解释,说明其来源,分析其作用。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中运用了什么典故”“这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句中某典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
  例题解析
  例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解析
  古人写诗词,为了使语言更简洁含蓄,内容更富于表现力,常常运用典故来增强表达效果。
  典故溯源,既能考查我们对文史知识的积累,也能考查我们对诗歌语言特点的了解,还能考查在课内诗词学习时有没有养成踏实认真的习惯,可谓一石多鸟。
  解答这一类题目,了解所用典故的本意是基础。
  譬如上述苏词,用了两个典故:“亲射虎,看孙郎”用的是三国时孙权狩猎射虎的典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的是西汉时文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云中太守魏尚的典故。
  符合题目要求的是典故二,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冯唐传》,其细节是: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杀敌人数六人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仅了解典故的本意,就诗论诗还不够,结合上下文内容,以及作者的生平遭遇,读懂其隐藏在典故里面的内心话,才是解题的关键。
  从整首词可以看出,苏轼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但这时他外放密州,不被天子重用,他是多么渴望朝廷也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啊。但这层意思他不便明说,于是引用典故,以古人自比,含蓄地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声。
  有时题目还会进一步追问引用某则典故的表达效果,这时先要区分这个典故的意义、情感指向,是客观的描述物态,还是主观的抒发情志?如果是前者,其作用是使物态描绘得更生动、逼真、奇异等,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一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得好,这里引用神话典故,增添了内容的神奇色彩。如果是后者,其作用主要是使情感抒发得更婉曲、含蓄、深沉等,如李商隐的《贾生》中“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一句,借汉文帝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召回,在宣室接见,向贾谊询问鬼神之事,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慨叹自己与贾谊一样,没有遇到明主,一样的怀才不遇。此处引用典故,使作者的慨叹更深沉。
  跟踪训练
  1.下面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无 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最后一句引用“(破)楼兰”的典故,表达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情怀?
  12.综合评价:以客观选择题为主,这类题目的几个选支,将内容理解、情感体味、主旨把握、形象感知,乃至意境欣赏、表达欣赏、名句欣赏等熔于一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请选出下面对诗句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综合评价也有少量的主观题,常要求对诗词作品作整体的评价分析。
  例题解析
  例一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这两句是议论,诗人感慨由于东风不给周瑜方便,导致二乔被关进铜雀台。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这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这是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以“异”字统领,突出塞外与中原地区秋景的不同。
  D.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这节诗以“海峡”作为“乡愁”的具体对应物,将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例二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解析
  综合评价题的特点就在综合二字上。客观题的综合性,体现在信息量大上,需要综合辨析;主观题的综合性,体现在语言组织上,要求对整首诗作评价分析。
  例一是选择题,四个选项,指向四篇作品,既有诗,也有词,多是古诗词,还有一首现代诗。每个选项,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到内容理解、主旨领悟,至少有两三个考查点,四个选项加起来,就涉及十多个考查点,对能力的要求可想而知。
  解答选择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是选出“有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或者“两项”。
  其次,要整体扫描,大致锁定答案项。以例一为例,这几首诗词都出自课内,只要课堂学习认真、扎实,读题时一个信息点一个信息点仔细审视,就不难发现B、C、D三项都没问题,赏析理解不正确的是A项。A项前半句“这两句是议论”,对表达方式的判断没错;错在后半句,“诗人感慨由于东风不给周瑜方便,导致二乔被关进铜雀台”,这一句与史实不符。赤壁之战,周瑜一方运用火攻,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正是得东风之助。
  知其然还不够,我们还应当知其所以然。杜牧这一句,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用“假设”从反面着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就要改写。但他又没有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国破家亡在此朝”,而是借东吴两个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来写天下大局,这样以描写来议论,显得含蓄蕴藉。
  主观题,语言的组织尤其重要。首先是精准,扣住题目要求,务求向靶心打。其次是条理,展现一定的逻辑性。再次是集中,围绕题目谈,不能东拉西扯。
  譬如例二,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如此高的评价?这首词最高明之处何在?为什么能超越别的中秋词作?在格调!用《宋词鉴赏辞典》里面的话说,是“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作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放眼古今词人,谁有如此高格?当然,同学们组织语言,表达可以平浅一些,下面示例供参考:
  这首词上阕问月,下阕怀人,作者把出世入世的追问、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悲欢离合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跟踪训练
  1.赏析诗歌,试作评价。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选一)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后人评价苏轼此诗是“醉中的神来之笔”,你认同这个评价吗?请略作赏析。
  2.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颔联以形象的比喻,先后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抒写遭遇,流露出诗人对抗元大业失败的慨叹和无奈。
  B.颈联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兵败时的惶恐心情和被俘后的孤苦伶仃的处境,巧妙新奇。
  C.尾联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使全诗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成为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D.整首诗将叙事和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读来悲哀难抑,令人断肠。

三、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
(1)对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

(2)“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


2、阅读杜牧《赤壁》,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下列各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才匕篇,兼怀子由。
明月儿时有?把酒问青天。不多。天上官闭,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高处不胜寒。鱼生元竟色j勉座上且。转朱阁,低绩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婢娟。
(1)请就词中加线句子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
答:                                     
(2)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 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2)“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这首诗是日落时分作者遥望家乡所作,请找出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


(2)试说说首联中“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


8、阅读李清照的两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1)找出《武陵春》中词人化虚为实,描摹愁思的句子。
(2)说说《如梦令》“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3)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9、古诗词鉴赏。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古诗词鉴赏。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敷浅原①见桃花
刘次庄
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
  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②西。
注释①敷浅原:古地名,在今江西境内。②画梁:彩绘屋梁。
(1)有人评价本诗“避俗避熟”、自出心裁,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1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晚春江晴寄友人
唐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1)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                         ,表达了诗人的                             。
1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                       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


(2)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


15、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列各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       。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B.“海棠依旧”是此人对“卷帘人”的回答。
C.“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
D.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

16、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完成下列各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
上阕:                                                             
下阕:                                                             
(2)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A. 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 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 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 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17、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歌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诗各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子。诗人将两个陈述的对象摆在一起,要表达什么意思、抒发什么感情?
     答:                                                                            
                                                                                 
 (2)诗歌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                                                                             
                                                                                    

1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1) 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                                                                              
                                                                                      
                                                                                      
(2)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答:                                                                            

1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 愁。  
(1)上片中,“                  ”,交代的是季节特征, “              ”是通过描绘日常起居生活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2)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
   
2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2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淮上渔者
(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②浦:水边,岸边。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1)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      。
(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2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
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 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1)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

 

23、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

(2)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24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书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1) 诗中“          ”“         ”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
(2)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5、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秋日行村路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
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 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1)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
 

2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___的特点。
(2)本诗体现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


2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第二句中的“惊”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2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西归绝句①
[唐]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②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释】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②书: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1)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         作用。
    (2)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3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