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英象山书院:鸡鸣三市之地的珍贵文物

 张帆个人图书馆 2014-04-05

 

 

 

 
 

大英象山书院:鸡鸣三市之地的珍贵文物

大英县象山镇, 一个鸡鸣三市之地,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镇,独特的地理造就了它的独特文化。

象山镇位于大英县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全镇幅员面积53.8平方公里,与县内通仙乡、蓬莱镇、玉峰镇接壤。而更为特殊的是,其西与德阳市中江县、北与绵阳市三台县及遂宁市射洪县相邻。在历史上,象山一直是三市四县交界处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商贸繁荣。而说起历史,这可是象山的一大骄傲。花鼓、火龙、望川山、高脚狮子……象山人顺手拈来的这些项目,无一不诉说着象山的古老与神奇。

象山的得名与象山的历史息息相关。象山书院,清咸丰年间建成,象山之名正源于此。

在中国的书院史中,象山书院算得上有头有脸,不过名气都归于江西贵溪的象山书院。而在四川遂宁大英县,也有一所象山书院,尽管名气抵不上江西的象山书院,但也有自己的风骨。
   
象山书院位于象山镇金象山的半山腰,现在象山中学的教学楼背后。《象山书院碑记》记载,乡贤钟瑞廷有感于当地教育场所缺乏,岂时地为之限与?抑肄习无所,无以成其德而达其才与?遂于清咸丰辛亥年初(1851年)倡导集资修建,立于金象山,坐东南而向西北,建筑布局是典型的川西四合院样式。

因坐落于金象山,故名象山书院,与千里之外的贵溪象山书院同名,确属巧合。书院是宋代的地方教育组织。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仁宗庆历年间,各地州府皆建官学,一些书院与官学合并。神宗时,朝廷将书院的钱、粮一律拨归州学,书院一度衰落。


    
在形似太师椅的金象山中,象山书院可谓占尽风华。书院院前开阔,院后有山峰作为屏障,院中古柏苍翠,桃林芬芳。空中俯瞰书院,好像一只展翅的大鹏。
  
书院占地28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600余平方米,这在当时的大英县,可谓宏伟建筑。书院虽历经风雨,后来也几经修缮,砖瓦间略带了几缕现代气息,但是建筑的古色古香依然遮掩不住:木构悬山顶、穿逗式梁架,柱础镌浅浮雕纹饰、额枋、箍头、雀替等部件上均施油彩,还有对称呼应的走廊,幽静雅致的厅堂,展现着书院的严谨设计和精巧构建。
   
百余年来,象山书院培育了大量人才,是当地不折不扣的育英之地。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批东北流亡学生在此学习。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川中游击队司令部也设在象山书院内。
   2001
年,象山中学在象山书院前修建教学楼,后将书院按原貌进行修缮,现作为学校行政办公楼在使用。如今,书院已经成为了象山中学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而今,象山书院不仅是遂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是遂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行走在象山,有种在陌生中品味熟悉的感觉。山野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新奇的东西,现代的行业形态提醒我们这里并非桃源之地,古老而品类众多的文化却令人惊诧于其过往的繁荣和沧桑。在浮华与躁动的当下,回归日渐成为红尘中众生的向往。对于古老的膜拜,不仅是今人精神层面的洗礼,也是文化传承的最好方式。(张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