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英象山书院:鸡鸣三市之地的珍贵文物 大英县象山镇, 一个鸡鸣三市之地,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镇,独特的地理造就了它的独特文化。 象山镇位于大英县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全镇幅员面积53.8平方公里,与县内通仙乡、蓬莱镇、玉峰镇接壤。而更为特殊的是,其西与德阳市中江县、北与绵阳市三台县及遂宁市射洪县相邻。在历史上,象山一直是三市四县交界处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商贸繁荣。而说起历史,这可是象山的一大骄傲。花鼓、火龙、望川山、高脚狮子……象山人顺手拈来的这些项目,无一不诉说着象山的古老与神奇。 象山的得名与象山的历史息息相关。象山书院,清咸丰年间建成,象山之名正源于此。 在中国的书院史中,象山书院算得上有头有脸,不过名气都归于江西贵溪的象山书院。而在四川遂宁大英县,也有一所象山书院,尽管名气抵不上江西的象山书院,但也有自己的风骨。 因坐落于金象山,故名象山书院,与千里之外的贵溪象山书院同名,确属巧合。书院是宋代的地方教育组织。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仁宗庆历年间,各地州府皆建官学,一些书院与官学合并。神宗时,朝廷将书院的钱、粮一律拨归州学,书院一度衰落。
而今,象山书院不仅是遂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是遂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行走在象山,有种在陌生中品味熟悉的感觉。山野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新奇的东西,现代的行业形态提醒我们这里并非桃源之地,古老而品类众多的文化却令人惊诧于其过往的繁荣和沧桑。在浮华与躁动的当下,回归日渐成为红尘中众生的向往。对于古老的膜拜,不仅是今人精神层面的洗礼,也是文化传承的最好方式。(张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