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我对“悠然见南山”的看法

 丘山书屋75 2014-04-06

谈谈我对“悠然见南山”的看法

    常听一些学生,也有部分老师,乃至教授,把陶渊明诗句:“悠然见南山”训解成为“悠然现南山”。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不是因古人极少或者根本没有人如此解释过,而是感到缺乏根据,说不通。

    固然,在古汉语中,“见”有时兼作“现”解,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史记·荆轲传》写荆轲刺秦王的那几句话:“王大喜,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再如拙稿《笑话何来》中出现的“华佗再见”。

    但古汉语的“见”字毕竟仍旧作一般的“见”字使用为多,例如、《子见南子》、《孟子见梁惠王》、《百闻不如一见》、《儿童相见不相识》等等语句,如果把“见”字作“现”解,任何权威人士也无能为力。   

    从陶渊明这首诗的内涵来看,主要是抒发他对大自然的向往和追求,他认为自己的生命的价值只有归复自然这一特定的境界才能体现。而在采菊东篱之际,偶然看到南山而有所领悟,决不是他完成了某种预定的寻求目标。得之于无意之中,可遇而不可求,这才可贵。

    当然,按照朱光潜先生所常说的美学上的移情作用来分析,陶渊明以 “悠然”的心情“见”南山,那末此时此刻的南山在陶渊明心目中也许也是或应该是“悠然”的。

    从古语法的语法修辞考察,也的确可以有“悠然地见到南山”或“见到悠然的南山”两种解释,甚至有两种涵义。

    但是,即使如此,仍旧不能作“悠然见南山”解,因为南山是客观存在,即使陶渊明不到东篱采菊,它依旧在那里屹立着,谈不上什么悠然不悠然。

    陶渊明以“悠然”的神情“见”了南山,这才使南山蒙上了“悠然”的神情。关键仍在陶渊明的“见”上。关于这个问题,北大中文系教授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一书中说得很透彻。骆玉明在《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也有专条论述。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从这些著作入手,作进一步的探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