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故乡——沙田

 续藏四库全书 2014-04-06
品读故乡——沙田

                              文/何立庠
【作者简介】
    何立庠,笔名“立言”,男,1936年农历九月初六日出生于沙田西湖冲。中共党员,曾任大学教师、机关干部、记者总站站长、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湖南省首届十佳记者、湖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湖南广播电视十佳专家、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并获中国最高新闻奖之一——邹韬奋新闻奖提名奖。有30多件(部)作品获国家和省级新闻奖、文学奖。
    人之常情,有亲情、爱情、乡情、友情……乡情——草根之情、生我养我的乡土之情。血浓于水,既直指亲情,又泛指乡情。常拜读、背诵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名篇《乡愁》,越读越感人肺腑。佩服余先生的真知灼见:即使人类移民到月亮,也会有另外一种乡愁,那时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要倒过来写——“举头望地球,低头踏明月”。正是怀着这种时空隔不断的乡情,我跟着笔端走进了心驰神往的沙田。
    我的故乡——长沙市宁乡县西部山区的沙田乡,75平方公里的地域,在地球1.49亿平方公里的陆地上,小得不及一粒芝麻。或因平生与爱跑爱看爱写的记者职业相缘,我的足迹遍布三湘四水、中华大地及五大洲的主要旅游胜地。而生我养我的故乡在我心目中从不渺小,沙田之大覆盖着我心海的全部。走遍世界的足迹,任凭那千奇百怪、精彩纷呈的诱惑,都变成了过眼烟云、昨日黄花。唯有故乡的山水人文,我情有独钟、魂牵梦萦。别井离乡快70载,年近耄耋,思乡之情仍然不时地把我带回到了童年的梦里。我爱不释手地捧读着沙田这本书,我思绪如潮地端品着沙田这幅画,领悟大自然及人生的妙谛。
    山拴着水 水牵着山 沙田独具山水生死恋的风流
    六山一水三分田,这是故乡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富含砂石,故名沙田。群山崔嵬,河溪密布,山塘星罗,水库泱泱,山拴着水,水牵着山,山水像一对亘古及今铁了心的情人,相偎相依,缱绻缠绵。沙田,独具山水生死恋的风流,繁衍着3万多乐山乐水的手足同胞、仁人智士。
    沙田民间流传着一首爱山恋水的民谣:“石笋破土,春来了;铜锣一响,福到了;六寨登高,财来了。”这既是沙田山水的缩影与选秀,也是故乡山水文化的生动写照。
    在沙田东面峰峦叠嶂的群山怀抱中,一尊巨大的石柱足有百来米高,直插苍穹,雄伟挺拔,尽显阳刚之美。因它随着日月轮回悄悄地拔节长高,故沙田人既视为生命之源,又形象地名之曰“石笋”。石笋已成为沙田的生态标志。尽得笋之灵气,石笋周围农家的春联,总爱题写“春笋怒发”、“四季如春”、“春花秋月”、“春山如笑”之类的横幅。好一个“石笋破土”效应:“翠光幽意欲生烟,几种龙孙几度传。”石笋身旁有一湾横无际涯的田坪水库,白云、飞鸟、山峦拥抱石笋的倒影,在清澈如镜的水中荡漾,山光水色,目不睱接,如入仙境。
    状如一面大锣的铜锣山,峰峦如黛,逶迤卧于沙田西边,与雄踞东面的石笋山峰遥相呼应。铜锣山麓也有一座不见尽头的水库,当地或称之为铜锣湖。同样是山,同样是水,却风采各异。比之雄风威猛、气势恢宏的石笋山峰,铜锣山则山体如屏、山林隐逸、俊秀可人。山麓的铜锣湖蜿蜒曲折,潋滟的湖水拥抱峰峦身影半遮面,谁也挡不住这旖旎风光的诱惑。
    屹立沙田正南面的六寨山峰是沙田的至高点,身旁的九峰岩、燕子岩等峰峦,树木葱翠,怪石嶙峋,集奇、险、怪、幽之山势,簇拥着六寨主峰芙蓉山。一条宽广的水泥公路从山麓蜿蜒至高昂的山巅,如巨龙盘旋。峰峦之间的座座水库、山塘,润泽沃土良田,勾画出“水光山色翠相浮”的诗情画意。六寨是一方避暑胜地,炎热夏天晚间气温27摄氏度左右,凉风习习,须盖棉被入眠。有的城里人在这里租房纳凉、赏景。
    大自然还造就六寨特殊的地质结构,六寨的土地硒元素含量丰富,所产富硒原生稻米已成为粮食市场的新品牌。六寨牌家畜家禽、蔬菜水果,皆因富含硒元素而身价倍增。六寨村党支部书记曾启才向我发布“广告”:“我们这里特有的硒,世界医学界公认为'抗癌之王’、'生命之火’。我们村里的长寿老人没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何老莫光是回味家乡,回来养老吧!”呵,殷殷乡情,我为之倖倖然。这里正在由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盛湘集团开发为现代农业的最美乡村,真个“六寨登高,财来了”。
    冲,山间平地也。感谢大自然的造化,沙田是冲如串珠的山区。山间有冲,冲边有山,人到山前自有冲,冲里进去又是冲,似有数不尽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桃花源。冲,吸天地之灵气,纳山水之精华。沙田人的祖先喜欢在冲里看风水,修祖坟,选宅址,建寺庙,立祠堂,休养生息,传宗接代。步出一档档冲口,豁然开朗,一马平川的山间盆地(沙田人谓之“塅里”)与冲毗连一体。山涧泉水由冲里哗啦啦流到塅里,由涓水、石江等河流聚集到宁乡的母亲河——沩水,再由沩水汇入湖南的母亲河——湘江而北去。母亲河给源头的沙田留下“春赏万亩油菜花,秋收满垅稻谷香”。冲里人眼红塅里人粮满仓,塅里人艳羡冲里人好屋场。这不过是自给自足农耕社会历史的回忆罢了。其实,无论冲里的“清泉石上流”,抑或塅里的“鸡鸣桑树巅”,都是沙田牵动心灵的天籁。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沙田人世世代代享受着青山绿水的生态赐予。林间水岸的“空中维生素”——负氧离子,山涧泉水的“生命密码”——多种矿物质,沃土良田的“长寿元素”——富硒作物……养育着山区的汉子门高树大、气壮如牛、勤劳俭朴、乐于助人;滋润着山区的村姑身材苗条、面如桃花、心灵手巧、温柔热情。外地帅哥到了沙田都有很高的回头率,羡慕“沙田尽是美人窝”。也难怪那首“果子好吃树难栽,山歌好唱口难开,冲里妹子等我来”的沙田山歌久唱不衰。
    地灵人杰 天人共鉴 伟人四胡子谱写沙田红色传奇
    钟灵毓秀、地灵人杰,诠释着人与自然的立体关系。中国革命史上名震三湘的“宁乡四髯”(即四胡子),或生于斯,或长于斯,谱写了沙田历史上可歌可泣的红色传奇。
    峰峦雄奇的沙田杓子冲蕴育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元勋何叔衡。100年前,秀才出身的何叔衡临近不惑之年,与比他小17岁的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同窗共读,之后又共同创办新民学会。毛泽东赞扬:“何胡子是头牛”,“何胡子就是一堆感情”。1917年暑期,在长沙楚怡学校教书的何叔衡回家度假时,毛泽东偕同学肖子升“游学”到了沙田杓子冲,进行社会考察,在何家住了数天。他们晨曦微露去后山打拳练功,烈日当空或行日光浴,或到杓子冲和长冲的泥腿子人家促膝座谈,察访民情。1921年7月1日何叔衡与毛泽东代表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出席了中共“一大”,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抱定 “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投入湖南早期革命运动,赴苏联学习回国后,参与领导土地革命战争。1935年2月24日何胡子在福建上杭县小径村拒捕时壮烈牺牲。何叔衡故居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逝者耿耿忠心,故居熠熠生辉。胡耀邦总书记题写立轴:“何叔衡同志故居”。沙田人永远地怀念着他,称颂“何胡子天上的启明星”、“乡亲们心里一盏灯”的歌声回荡在山谷、田野。
    杓子冲左首山头安葬着与何叔衡结为兄弟的何南薰。壮观的寝陵,革命先驱孙中山题写:“为国捐躯,南薰司令千古。”何南薰系辛亥革命元勋,陆军少将,加入了同盟会。1922年5月被任命为北伐军前锋司令,同年10月,在平定陈烱明叛变时牺牲,归葬故里。
    俊秀神韵的沙田兰馥冲滋养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谢觉哉。秀才出身的谢觉哉为“延安五老”之一,转战南北,为民族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后,他曾三次回到家乡视察调查,离别时留下诗二首:
    (一)
    四十离家七十回,亲邻半在鬓全催。入门相见不相识,握手先通名姓来。
    (二)
    一为迁客去长沙,回到长沙不识家。
    人物依稀城郭改,天心园里看桃花。
    诗中足见谢觉哉对故乡对乡亲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他的词——《忆江南·家乡好》,用淡雅、白描的如椽大笔,把舌尖上的沙田描绘得淋漓尽致:
    ……
    家乡好,吃得十分香,腊肉干鱼煎豆腐,细茶甜酒嫩盐姜,擦菜打清汤。
    书家墨场的兰馥冲,伟人邓小平亲题“谢觉哉同志故居”,同样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鹃啼血的沙田灶鼓冲孕育了共产党的第一代教育家姜梦周。他与何叔衡、谢觉哉、王凌波这“宁乡四髯”在有名的云山书院任教后,为家乡的这座琅琅书声百年不绝的旧式学堂注入了新的血液,培养出了开国上将甘泗淇、革命烈士夏尺冰等一代最得意的门生。他由何叔衡介绍加入共产党,从此献身革命事业。1928年10月,他被捕后,铁骨铮铮,怒视叛徒的出卖,冷笑刽子手的酷刑,于次年3月18日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披肝沥胆,义洒千秋。谢觉哉作诗悼念:
    梦周蹇蹇人中圣,圣者遭屠奸者庆。
    坟荒草陈血尚新,三楚遗黎长饮恸。
    姜梦周遗体葬于沙田乡石梅村杨家塘。青石墓碑刻横书“俎豆千秋”,直书“姜公梦周大人之墓”。宁乡县委、县政府立碑:“革命烈士姜梦周同志之墓”。
    在云飞翠滴的沙田新飞村,宁乡四髯中年龄为满的王凌波,在20世纪初的“白帽青纱正少年”时,与何叔衡同校,与谢觉哉、姜梦周同班,都在村里的小金陀馆就读。小金陀馆相传是南宋爱国将领岳飞的一支后裔流落到沙田后,由其家族创办的私塾,并承袭岳飞之孙子岳珂著作《小金陀文集》而取名,至今已有800多年校史。学馆有教无类,招生不分族姓,名扬当地。王凌波家在沙田邻乡的洞庭桥,在这里找到了同窗好友。四位少年深受以仁为本的儒学熏陶,勤奋好学,学业优良。课余,他们还在学校门口涓水的惠同廊桥上互作对联,背诵诗词。岳飞《满江红·写怀》中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成为他们互勉互励的名言警句,燃起了“壮怀激烈”的理想火焰。1957年夏,谢觉哉回家乡时特意去探视母校小金陀馆,缅怀恰同学少年的校园生活。才华横溢的王凌波,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长沙办事处主任,之后任延安行政学院副院长,悉心为我党我军培训干部。他工作繁重,生活艰苦,积劳成疾,于1942年4月不幸英年早逝。“延安五老”之一董必武即挥泪挽歌王凌波:“奇才竞抑塞,天壤哭王郎。山重牛回首,猿哀客断肠。曰坚磨不磷,虽肆古之狂。一片清凉地,因埋骨更香。”
    会读书 会写书 沙田学者三杰饮誉学界政坛
    山川育栋材,传奇启后人。爱读书、会读书、会著书立说,是沙田人的文化传统。从冲里塅里走出去的学子,有的成为出类拔萃的教授、学者、大著作家,有的成了学者型的官员。乡亲们引为骄傲的“学者三杰”,堪为当代沙田人才之典范。
    宛若西湖美景的沙田西湖冲,著名教授何业恒由此出生地走上了中国珍稀动物历史研究被称之为“绝学”的顶峰。解放前夕,在我地下党的领导下,他回到家乡,组织沙田学生会,配合姜亚勋起义部队,迎接湖南解放。他曾毕业于国立师范学院,先后进修于武汉中原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被誉为“读书造诣高,文才领风骚”的才子。之后又参加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中国历史地理课题的合作研究,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何业恒从教于湖南师范大学等校,评聘为教授,学子逾万,著作20多部。并兼任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硕士、博士论文评审导师。离休后,新世纪元年,83岁高龄的何老偕长子带着著作《稀世珍宝大熊猫》,应邀赴美国讲学。美国10多家主流媒体以“熊猫文化使者”为新闻热点予以报道。在记者招待会上《美国之音》记者提出:“何教授的语音与伟人毛泽东有些相近,您也是湖南人吗?”何教授幽默地回答:“我的家乡宁乡沙田与毛主席的家乡湘潭韶山是邻居,'乡音未改鬓毛衰’,临近死亡还未改乡音,说明我爱家乡爱到底啦。”顿时一阵笑声和掌声,《美国之音》予以录音报道。杏坛一代宗师何业恒教授于2004年2月86岁高龄逝世,隆重追悼会上由才子学者彭明道撰写的挽联情真意切、令人肃然起敬。上联为:“沩水润沙田,孕大贤,秉高鉴。六十年杏壇耕耘,桃李芳菲满天下”;下联为:“麓山隆绝学,燃公烛,无私光。三万里耋翁持节,大洋涛涌颂先生”。
    湾里蛟龙出的沙田太师湾,出了个书生意气的何晓明。解放前,他在湖南大学读书时不怕坐牢杀头,加入了我地下党组织,投身革命。解放后,在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等部门工作,主要从事农村调查和政策研究,并合作编著、出版《土地改革读本》(共四册),撰写、出版《农村工作杂谈》等作品。“文革”后,他又披甲上阵,担任中共益阳地委书记。这对何晓明来说,已是迟到的春天,但他放开拳脚,站好他的人生最后一班岗。在益阳地委工作期间,他仍笔耕不止,先后撰写了50多篇文章在湖南日报、报日人民、《领导科学》等报刊上发表。离休后,他“立志为民挥彩毫”,写出回忆录《两阳记》、《八秩回眸》、《人生》等著作。他能诗善词,抒写激情豪放的古诗词上百首。上个世纪90年代,何晓明70岁生日,满足92岁老母的期盼,回到了家乡沙田。乡党委负责人、村干部以及亲友欢聚祝寿。他感慨万端,即兴挥彩毫,写就《满庭芳·杖国回乡感怀》。其下阕为:
    蒙蒙,疏雨过,斜阳羞涩,烟雾茫茫。
    满杯敬诸亲,一饮倾觞。
    七十年华不老,期颐日,再聚家乡。
    欢声里,童颜白发,共祝寿而康。
    而今这位87岁高龄、饱含着乡情的“不倒翁”,享受着人生“寿而康”的天年。“贤才出,国将昌。”在人才济济的沙田,何叔衡之女何实山、何实嗣双双被称为“红色女杰”,谢觉哉之子谢放被称为“勋章将军”、电影导演谢飞被称为“飞上银幕的艺术家”,黄唐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姜亚勋、陈仲怡被称为“带兵的司令员,回乡的老战士”,志愿军英雄郭海闾被称为“沙田不老松”。
    20世纪40年代,民国元老、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大书法家于右任,以他潇洒飘逸的草书,给何汉文之舅舅姜翰输赠送一副对联,上联为“忠孝持家远”,下联为“诗书处世长”。而今效忠国家、孝顺父母,既为沙田学人的持节传统,也为沙田百姓的家规家风。“老娘会喂猪,伢子会读书。”知识就是力量,多读书,靠知识创业兴家,奉献社会,也早已成为沙田人的追求与民风。
    财富变了 职位变了 沙田骄子乡情铁心不变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波涌沙田:青壮打工潮、办厂经商潮、赶考大学潮、修建公路潮、农家建房潮、购买手机潮……一波接一波,浪打花飞。大浪淘沙见真金,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疯长的沙田量具制造业,虽未成就大气候,却给洗脚上田塍的农民上了一场技术教育课,痛切感到“一技之长”才是谋生创业的过硬本领。更须刮目相看的是一批土生土长、摸爬滚打出来的企业家,善经营,懂管理,成为发财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他们永葆泥土的芳香,与乡亲们有着鱼水之情,发财不忘给家乡馈赠改革开放的“红利”。
    谢觉哉故居兰馥冲,他的孙辈谢寄彪挖掘了一口泉水井,取名为“龙泉”。凿井主人建凉亭、刻石碑,开宗明义:饮水思源。谢寄彪继承传统,又不躺在祖辈的光环上,自己走路,艰苦创业,演绎出兰馥冲的故事新编。他由量具制造业起家,现任湖南三星集团董事长,所属三家分公司均为铸造、制造实业,产品市场行销,其中数控设备、玻璃深加工设备等高科技产品,出口到中东地区及韩国、土耳其等6个国家。芝麻开门啦,沙田产品走进了国际市场。谢寄彪所在的沙田堆资村的父老乡亲,一再建议乡党委留他兼任村党支部书记。双肩挑的谢寄彪不负众望,把董事长、村支书的工作都搞得红红火火。他的企业400多员工,主要来自沙田和本县。几年来,他在公司设立专门帐户,给堆资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补贴50元,他慷慨解囊为村里修路建公共设施。走村串户,嘘寒问暖,视乡亲为衣食父母,是他工作的黄金法则。堆资村现在成了沙田乡的模范村、富裕村。
    人才辈出的沙田,不仅涌现不少谢寄彪式的致富不忘感恩乡亲的企业家,而且还有诸多众口称赞的党政机关公务员,同样胸怀人生大爱,心贴乡亲冷暖。从沙田长冲村小咀冲步出乡关的余合泉,历经求学、参干、基层拼打、援藏锻炼,由县委书记走上了长沙市委和市人大常委的主要领导岗位。多年来,余合泉一往情深地关注着家乡的民生及环保、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竭力支持沙田办出农村一流的敬老院,亲自为沙田穷困农民捐赠衣服被褥,为沙田的发展出谋引路。每年春节的正月初二,他遵循家乡年俗,偕贤妻回家拜谒祖陵,自备家乡米酒、家常饭菜,款待乡亲,体察民情。乡亲们夸奖:“合泉做官不像官,还是当年的合伢子”;“合泉像穿在我们身上的小棉袄,贴着身,暖着心”。
    谢寄彪、余合泉爱乡亲民,血浓于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力量,令诸多沙田籍有志人士心灵共振,或自叹弗如,着意以谢、余二君为标杆,当沙田改革发展的推手,共圆家乡梦。
    【尾声】
    去年十二月,应沙田乡党委书记彭海华的热情邀请,我偕当音乐教师出身的夫人傅良芳,陪同老同事、湖南电视台作曲家危大苏及其爱好摄影的夫人吴承宇,可谓四老人行行成行行,去沙田义务创作《沙田组歌》。我事先已写就了《好日子到沙田》、《乡亲们心里一盏灯》的歌词,并准备了以何叔衡的诗《赴莫斯科》和谢觉哉的词《忆江南·家乡好》作为歌词。我们一行到杓子冲、兰馥冲瞻仰两位革命先辈的故居,沿途看风光,登六寨,拍镜头,啍小调,漫步刚落成的文化广场,参观一展新姿的十字街头。大苏找到了感觉,思潮起伏,夜不能寐,当晚就谱出四首歌词的曲子。子夜时分,他敲门而入:“何兄,四首都谱出来了。”我惊喜:“这是创作奇迹啦。”接着,他把四首歌都唱给我听了。四位老人都住宿在沙田田庄湾一农家饭店,吃在乡政府食堂,不设宴,吃家常便饭,书记、乡长一再表示歉意。我说:“做细伢子的时候在家里听娭毑说过,春笋冬笋呷得节省,鸡蛋枞菌呷得营养,豆腐青菜呷得清白。呷家常饭菜就有回家的感觉。”大家点头微笑。彭书记问:“何夫人是头次到沙田老家吧?”我笑答:“'倒插门’嘛,该办回门酒,吃沙田传统菜——腊肉干鱼煎豆腐,擦菜打清汤。”顿时,掌声笑声洋溢。《沙田组歌》试唱时,海华书记那年轻人清亮的嗓子一展歌喉:“沙田,沙田,红色故乡传奇……沙田,沙田,是我绿色家园……”沙田旋律如影随形,在我的童年回忆里跳荡着,永远地。

2014年春节写于长沙九九人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