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庄消失是一种进步?

 白首南岳图书馆 2014-04-06

过去10年间,平均每天,中国约有250个自然村“消失”。村庄消失,让不少人感叹“故乡沦陷”、“乡愁难留”;这种惋惜和怀旧,夹杂对城市病的不满,交织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时代情绪。然而,感叹之余,人们并未停下奔向城市的脚步。从某种意义上讲,村庄消失也是一种进步。

过去10年自然村消失90万个

36岁的通城县人杨勇,离村10年后,带着全家从城里踏上了回乡的盘山路,通城县马岗镇黄鹤村6组,一个藏在竹林深处的自然村,到家后,却发现村子已经“空”了,村里16户人,只有零零星星几个人,“打个牌都凑不齐一桌。”杨勇说。

与之相邻的两个村——石脚盆、郭家村,则完全“消失”了,已经完全无人居住。这两个村子已有近百年历史,却在最近十年左右,村民陆续全部外迁,如今仅仅作为地图上的一个地名存在。

这在咸宁通城县不是孤例,诸如此类的村子过去十年共消失了64个。据网上的一组公开数据,全国的自然村在过去十年间消失了90万个,也就是说,每一天中国约有250个村庄消失。

事实上,在全国各地,很多人和杨勇一样,眼看着自己曾经生活过的村庄消失:在昆山,一共有多达1386个自然村消失;在山西盂县梁家寨乡宽坪村,全村人仅剩9口人,而仅在10年前,村里人口数还是三位数……

春节前,“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的感叹,在社交网络唤起了许多人的的乡愁。有人发现“故乡像一个慢慢萎缩的橘子”;有人感慨“乡村在都市欲望的挤压下崩裂”。

诗人于坚曾感叹:我们一直爱用“青梅竹马”这个词语,现在哪里还有这种事情?青梅竹马是一种长久做邻居才能产生的关系,如果你搬离故乡,住到了陌生人中,怎么可能有青梅竹马呢?

图为:如今很多村庄仅剩老人和小孩,“空心化”十分严重。图片来源:楚天金报

离开村庄是为找到更好的生活

一面是感叹村庄消亡,故乡不在,乡愁难留;另一面,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村庄,来到城市打拼、生活、定居。

上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打工潮,拉开了当代中国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序幕。直至今日,数亿农村居民流入城市。30多年过去了,这种从农村到城市的迁徙潮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不愿再回家乡,村庄“空心化”、甚至空村现象愈演愈烈。

杨勇离开,是因为他们一家6口只有四亩水田,一年挣的钱只够吃饭、人情往来、看病。“上世纪90年代纷纷出去打工,20年了,很多人就不回来了,似乎再没见过。”

杨勇将全家8口人全部搬到了县城,尽管没有房子,他们也愿意住下,“有工作、有学校,尤其是孩子,早已习惯了城市生活。”杨勇感叹,村里的世界太小,种地产值太低,跟外面没法比。

城市聚居生活是现代化的一种趋势

图为:繁华的城市生活。

在村庄消失的另一端,是正在蓬勃发展的城市。

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城市发展史,从西方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城邦,中国夏商周时代,城市便开始兴起。直至今日,人类社会的前进,一直是伴随着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

城市的不断膨胀,固然带来人口过载、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竞争加剧、压力增大等一系列城市病,引发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抱怨和不满。然而,毋庸置疑,更多的工作机会、更高的收入、更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 ,更便利的生活配套设施……这些,是分散居住的乡村生活无法相比的。

因此,如今不断加剧的村庄空心化、乃至消失的现象,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暗合了现代文明的发展趋势。

年轻人离村打工不再回村生活,村庄里仅余老人、小孩,逐渐“空心化”,而后消失,这是中国快速城镇化的大时代下的一个缩影。

城镇化,是指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历史过程。

2002年-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

改革开放前,城镇化率仅为17.9%,2010年城镇化率已基本达到50%。平均下来,每年的城镇化率约增加1%。2012年12月15日-16日,中央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

从国际社会的普遍经验来看,城镇化水平是与一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密切联系的。世界171个国家(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与城镇化率之间直接展现出正向关系。在78个高人类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中人类发展指数不低于0.8,有72个国家(地区)的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另外,在城镇化率超过60%的77个国家(地区)中,只有两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水平低于0.7(中等偏下人类发展水平)。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梅志罡认为,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须的进程。对于中国而言,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是发到的国家,城镇化率越高。英国是最典型的。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就进行大规模城镇化建设,农村大量消失,但由此带来的经济腾飞一举让其成为世界强国。”

图为:各国城镇化率与人均GDP对比。

公共服务应及时介入填补“空心地带”

“所谓乡愁,就是人们对于故土旧物一种根深蒂固的感情。读英国城镇化发展时期的著作会发现,他们那时也在‘抱怨’乡愁留不住。这个必须经历。”梅志罡说,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会让一部分人离开家乡,或是改变他们家乡的现有面貌。

面对村庄空心化现象,最紧迫的任务,是公共服务应及时介入,填补城镇化过渡期的“空心地带”。

梅志罡说,留守儿童、独居老人等,是村庄空心化产生的最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可能去鼓励青壮年人口回流农村,而是应该由政府、社会组织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介入。特别是针对留守儿童和独居老人的安全问题,地方政府应探索建立起一套固定机制。

例如,针对留守儿童,应引入城市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教育改变留守儿童的现状;对于农村独居老人,可探索建立城乡结对帮扶制度。

结语

乡村生活田园牧歌的美丽,从来都只是存在于虚幻的想象中。部分村庄消失,是城镇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而城市聚居生活是现代文明的趋势。将二者联系起来,再来反观村庄消失现象,这其实不失为一种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