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书名家述评(二。过庭.知章.张旭.怀素.凝式.庭坚.绍彭.赵佶)

 老樟xy67896789 2014-04-06

七、孙过庭
    孙过庭,名虔礼,字过庭,又说名过庭,字虔礼。生卒年月不详,大约生活于唐高祖武德(618——627年)至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之间。他的事迹仅存于唐初诗人陈子昂为他写的《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及盛唐时期书法理论家张怀瓘《书断》等材料中。他出身寒微,仕途坎坷,后世记住他主要是因为其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作《书谱》。《书谱》不仅是一部书法理论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一件草书佳作。
    在唐朝初期,《书谱》的草书艺术可以说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这件作品是继承了羲之草书风范,这是与那个时代的审美趣味相吻合的。唐太宗李世民钟爱王羲之书法,不惜花巨资和大量人力搜罗王羲之真迹,并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作序赞,其推祟之诚在书法家中是绝无仅有的。因此,这个时代王羲之书风便成为主流。孙过庭对王羲之(包括王献之等)书法曾经有过深入的研究,他说:“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人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书谱》)而且他还一再强调王羲之“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唯汇古通令,亦乃情深调和”。孙过庭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以王羲之为书法之理想。他的草书达到了非常精纯的境界。宋朝米芾评价说:“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宣和书谱》说;“文皇(唐太宗)尝谓过庭小字,书乱二王。”可见,就是唐太宗也对他的书法赞赏有加。而现存的《书谱》草书墨迹无疑证明了孙过庭是二王草书的嫡系。无论从笔法的精致多变,还是结构的形质毕肖,可以说孙过庭把王派草书独有的风神展现出来了。当然,由于《书谱》是一篇文稿,书写的目的与节奏自然有别,不可能像王羲之等人书写信札那样信手数行,所以《书谱》更多的显示出功力深厚与技巧的高超。
    孙过庭草书尚有《景福殿赋》、《千字文》,这两件作品风格与《书谱》有一定的差别,是否为真迹,尚有待研究。

八、贺知章
    贺知章,唐高宗显庆四年—唐玄宗天宝三年(659—744年),字季真,越州永兴人。他在盛唐时期的一个很有影响的诗人、书法家。曾任历太常博士、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授秘书监。自号“四明狂客”及“秘书外监”。贺知章为人放旷,善谈笑,清谭风流,以文词知名。当时贤达都非常倾慕他。晚年自请为道士,唐玄宗有感于他的高风迈俗之行,赏赐给他镜湖一曲,并亲自率领文武大臣为他送行,当时传为美谈。与大诗人李白、大书法家张旭等相友善,为“酒中八仙”之一。
    从上述介绍中,我们可以想见其人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艺术家,与张旭是一种类型的人。据说当时喜好书法艺术的人为了得到他的墨迹,准备好笔墨纸现跟随着他,意有所惬,即兴挥洒,意足而止。《宣和书谱》卷十八称贺知章作书时,“惟问纸有几幅,或曰十幅,则词随十幅尽,或曰二十幅,则遂二十幅意乃止。然多多益辨,不见笔力之衰”。唐窦尽《述书赋》评价他的书法说:“狂客风流,落笔惊绝,芳嗣寡俦。加春林之绚彩,实一望而写忧。邕容省闼,高逸豁达。”
    贺知章存世的真迹只有小草《孝经》。这件作品草法严谨,用笔爽利。而那些被人誉为“壁上纵笔龙虎腾”(刘禹锡《洛中寺北楼见贺知章书》)的大草书作,已经荡然无存。
九、张旭
    张旭,唐苏州人,字伯高。韧为常熟尉,后官金吾长史。一作率府长史,人称张长史。他是一个非常豪放的人,与李
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焦遂为“洒中八仙”。能诗,长于七绝。工书,精晓楷法,草书最为知名。相传张旭每嗜洒大醉,呼叫狂走,下笔愈奇。或以头儒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号“张颠”。尝自言于堂舅陆彦远处得二王笔法,又云:见公主与担夫争道而得笔意,闻鼓吹而得其法,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当时以李白歌诗、裴吴剑舞、长史草书为三绝。《新唐书》卷二百二《文艺中》云:“后人论书,欧、虞、褚、陆皆有异论,至旭,无非短者。传其法,惟崔邈、颜真卿。”唐吕总《续书评》云:“张旭草书,立性颠速,超绝今古。”唐蔡希宗《法书论》云:  “率府长史张旭,卓然孤立,声被寰中,意象之奇,不能不全其古制,就王之内弥更减省,或有百字五十字,字所未形,雄逸气象,是为天纵。又乘兴之后,方肆其笔,或施于壁,或札于屏,则群像自形,有若飞动,议者以为张公亦小王之再出。”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称:“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怡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中,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雷、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宋苏轼《东坡题跋》云:“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黄庭坚《山谷题跋.张旭千字文》:“怀素草工瘦,而长史草工肥,瘦硬易作,肥劲难得也。”明项穆《书法雅言·中和》论张旭书云:  “真书绝有绳墨,草字奇幻百出,不逾规矩。乃伯英之亚。”清刘熙载《艺概》卷五《书概》云:“长史、怀素皆祖伯英今草。长史《千文》残本,雄古深邃,邈焉寡俦。”从上述这么多对他的评价文字中,不难看出张旭在历史上的影响,有关他草书方面的特征,我们在第三章中已经有所介绍。存世书迹有《古诗四帖》、《千字文》残本、《肚痈帖》等。

十、怀素
    怀素,唐玄宗开元十三年一唐德宗贞元元年(725——785年),僧人,字藏真,俗姓钱。于经禅之暇,颇好笔翰,尤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曰“笔冢”。又尝于故里零陵广种芭蕉,以蕉叶供挥洒,因号所居曰“绿天庵”。好饮酒,及酒酣兴发,虽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时人谓之醉僧。唐吕总《续书评》云:“杯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卷上列怀素书入妙品。评曰:“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宋董逌《广州书跋》卷八云:“书法相传,至张颠后,则鲁公得尽于楷,怀素得尽于草。故鲁公谓以狂继颠,正以师承源流而论之也。然旭于草字则度绝绳墨,怀素则谨于法度。”又论曰:“当其手笔调和时,忘神定气,徐起而视,所向无前,故能迥出唐诸子右。”《宣和书谱》卷十九谓怀素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婉若有神”。
    怀素的草书也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研究。一是对正统草书的继承,所谓正统草书,是指王羲之的草书,因为唐太宗以王羲之为书法典范,因此,人们把学习王羲之的各种书体作为书法的正统,而评论书法也是以王羲之作为标难。怀素草书,尤其是后期的草书,明显出于王羲之草书笔法、体式,如《论书帖》、《圣母帖》等,可见,怀素对王羲之的草书下过很深的工夫。而年轻时期的草书显得飞动,则是比较多的出于自创,反映了盛唐时期昂扬激越的气度和风采。我们知道,早在怀素之前,贺知章、张旭等前辈书家就张扬了这种奔放的时代精神。怀素早期还是深受他的这些前辈书家的影响的,从时间上来推断,怀素还是可能看见过张旭的草书真迹,而且,他曾一再表露过想拜张旭为师,亲承手受,其《藏真帖》云:“怀素字藏真,生于零陵,晚游中州,所恨不与张颠长史相识,近于洛下偶逢颜尚书真卿,自云颇传长史笔法,闻斯八法,若有所得也。”当然,在怀素看来,若是能见过张旭,并得到他的亲自传授,那样则更好了。晚年的怀素还是
这样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草书的境界,而且,在当时人看来,张旭所传授的笔法也就是自蔡邕、钟繇、王羲之等一脉相传的笔法,而不是另外的一种什么别的书法传统。每个时代的书法家只是用这种笔法写出当时人们的情怀而已。所以,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很容易理解赵孟頫说的“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理论了。古人很少能意识到他们有时候在进行一种创造,即使他们与前人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也认为是继承了前人的笔法。
    怀素传世书迹有《自叙帖》、《论书帖》、(大草千字文》、《小草千字文》、《圣母帖》、《律公帖》、《藏真
帖》、《苦笋砧》(图5—3)、《贫道帖》、《食鱼帖》以及《淳化阁帖》中所收的草书等。
1.jpg

十一、杨凝式
    杨凝式,唐懿宗咸通十四年一后周世宗显德元年(873—954年),字景度。华阴人。据史料记载,杨凝式虽然不是那么仪表堂堂,而精神颖悟,富有文藻,大为时辈所推。历事五代,以心疾致仕,居洛阳。官至太子少师。长于诗歌,善于笔札,洛阳寺观蓝墙粉壁之上题记殆遍。时人以其纵诞,便称他为“杨风子”。
    《唐诗外传》说:“凝式笔迹遒放,宗师欧阳询、颜真卿,加以纵逸。久居洛,多进游佛道祠,遇山水胜概,辄流连赏咏,有垣墙圭缺处,顾视引笔,且吟且书,若与神会。其号或以姓名,或称癸巳人,或称杨虚白,或称希维居士,或称关西老农。其所题后,或真或草,不可原诘,而沦者谓其书自颜中书后一人而已。”黄庭坚《山谷集》说;“余桑至洛师,遍观僧壁间杨少师书,无一不造微入妙,当与吴生画为洛中二绝。见颜鲁公书.则知欧虞褚薛未入右军之室;见杨少师书,然后知徐沈有尘埃矣。”《宣和书谱》说:“凝式喜作字,尤工颠草,笔迹雄强,与颜真卿行书相上下,自是当时翰墨中豪杰。”传世书迹有《神仙起居法》、《夏热帖》、《新步虚词》等。
    杨凝式生于五代干戈四起之世,生逢乱世,内心充满着矛盾,佯狂处世,发为草书,意态奇险。这并不是说杨凝式草书没有传统,相反,我们从他的《新步虚词》中明显看得出正统草书的法度,显得湿润含蓄,平和简静。当然,这不足以代表杨凝式草书真正特色。真正能反映杨凝式草书成就的是《神仙起居法》、《夏热帖》一类的作品。从这两件草书作品中我们依稀能窥见杨凝式当时在一种沉醉状态中题壁狂草的风采。《夏热帖》由于残损较多,如神龙腾雾,不见首尾。《神仙起居法)用笔恍惚,起止无端,忽左忽右,点画狼藉,似是在一种癫狂状态下所写,这与晚唐时期狂僧的草书境界是一脉相承的。而《夏热帖》则又显得挥洒酣畅,痛快淋漓。我们今天无法看到杨凝式草书的全貌,因为他的那些题于寺壁上的胜迹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湮灭,但是,我们从仅有的两件草书作品中依然能感受到他的草书随遇而发,不拘一格的精神风采。

十二、黄庭坚
    黄庭坚(1045一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郎。后遭贬。他出自苏轼门下,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井以诗擅名于时,世称“苏黄”。平生与苏轼意气相投,升沉与共,艺术观念同中有异,互相发明,其关系在师友之间。黄庭坚于书法草、行、楷兼善,且自成一家,尤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曾说:“近世士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虽号为草书,不知于科斗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惟张长史,永明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余碌碌耳。”(《山谷题跋·跋此君轩诗》)可见他对自己草书的历史地位非常自信,认为自古以来真正理解草书真谛的人无非张旭、怀素及他本人而已。现在我们回味他这段话,仍然感到他的远见卓识,而并非妄自尊大。
    他对书法艺术深层规律有着自己的理解,主张自成一家,从黄庭坚的草书对传统的继承情况来看,可以说是找不到现成的字形基础。他的字既不像王羲之、张旭、怀素,也不像王献之。而更多的是他自己的样式,虽然黄庭坚曾表示过是在看到怀素真迹以后,草书才有很大进步,实际上,我们从黄庭坚现存的书作中很难找到怀素式的字形。我们从书法史上看到,包括张旭、怀素在内的草书家,他们虽然有些超越法度之外的作品,但有些作品中明显的带有继承前人的痕迹,怀素草书《圣母帖》、《论书帖》等被公认为是王羲之的合法继承人,但黄庭坚的作品中就显得有些例外。之所以如此,是与“自成一家始逼真”的指导思想密不可分。他曾说过“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试看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他也曾说过,像王著那样依样葫芦的书法是没有什么价值的,相反,颜真卿、杨凝式、苏轼这些自出新意的书法家才是王羲之的真正知音。从这些观点中可以看出,黄庭坚反对的是刻舟求剑式的学习人,主张精神相契,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神似。上述立论是以今天所能见到的黄庭坚墨迹为依据的。
    黄庭坚学草书经历了几个阶段,黄庭坚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
翁、自美书观之,乃悟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山谷题跋·论草书》)可见他学习草书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体悟的过程,中间充满着甘苦,到了中晚年才达到自由的境界。
    黄庭坚草书最成功之处是将张旭、怀素开创的大草书带入一个新的天地,他不像张旭、怀素那样狂肆,而是代之以对草书之理的体悟,将大草书某些只有在激情冲动下才有的张狂效果变成一种理性的结构,所以,我们在他的草书中看不到激情的奔突,而是幽雅的吴带当风。他那些独特草书字形、字与字之间的左右挪动以及对空间疏密关系的处理,都是饶有思致的。黄庭坚对用笔非常重视,曾说“字中有笔,如禅句中有眼”。他的草书用笔很具特色。尤其是他的一些典型风格的作品,如《李白忆旧游诗卷)用了很多顿挫的笔法,线条本身的节奏感与时间感加强了,其中第三行“千”字,整个字的笔画看似一笔而就,实际上有好几处转折换锋,类似的写法还很多,这样的方法使圆转连绵的笔画不至于流滑。他有时甚至用楷书或者行书的笔法作草,这些简洁的笔画与左缠右绕的曲线搭配到一起,显得非常和谐。当然,黄庭坚的笔法是多式多样的,极为丰富的,圆转劲健的笔法也是他擅长的技巧。他的长卷《廉颇蔺相如列传》(图5—4)中圆笔用得极为灵活流畅,但又不失遒劲,显示了高超的驾御笔锋的能力。
    在大草的历史进程中,黄庭坚是一个新的高度,艺术成就可与张旭、怀素分庭抗礼。他留下的草书墨迹很多.计有《李白亿旧游诗卷》、《廉颇蔺相如列传》、《竹枝词》、《诸上座帖》、《寄贺兰锰》、《花气熏人帖》等。
3.jpg

十三、薛绍彭
    薛绍彭,生卒年不详,宋神宗时长安人,字道祖,号翠微居士。有翰墨名。与米芾相友善,当时号称“薛米”。官秘阁修撰,知梓潼路曹。由于当时苏轼、黄庭坚倡导求新,所以像他这样含蓄清雅的风格没有产生多大影响力,他的声誉自然也为苏轼、黄庭坚、米芾所掩盖。到了元朝,人们又重新发现了他的艺术成就。元虞集《道园学古录》说:“米元章、薛绍彭、黄长睿方知古法,长睿书不逮,惟绍彭最佳。”又说:“南渡后言墨帖多米氏手笔,而薛书尤雅正,《楔帖》临榻最多,出其手必佳物,然世亦鲜也。”元赵孟頫云:“道祖书如王、谢家子弟,有风流之习。”存世草书有《昨日帖》、《晴和帖》等。

十四、赵佶
    宋徽宗赵佶,宋神宗元丰五年—宋高宗绍兴五年(1082—1135年),神宗第十一子。初封端王,在位二十五年。疏斥正士,抑近奸谀,蔡京、童贯之流得以亲附,济其骄奢淫逸之志。因竭民力,怠弃国政,终至边警屡起,金兵南下,国破身辱,死于北域。在位期间,尝召文臣辑成《宣和书谱》等书,工书画。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微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度天成,非可以行迹求也。”宋蔡恢《铁围山丛谈》云:“裕陵作黄庭坚书体,后自成一家法。”近人马宗霍《书林纪事》云:“徽宗好书,彻府所储书,其前必有御笔金书小楷标题。政和七年,园子辟雍御书大成殿榜。宣和四年,帝幸秘书省,宣示御书《千文》十体书《洛神赋》、行草近诗。”存世草书有墨迹《草书执扇》、《千字文》等。《千字文》这件草书长卷,字大径寸,飞动之致,颇得张旭狂草笔意。纸本墨迹,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此卷狂草千字文,写在一张长三丈余的描金云龙笺上,笔势洒脱劲利,变幻墨洲.用笔常以侧势险锋出入,自首至尾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颇为壮观。宋徽宗草书师法张旭、怀素的狂草,此作既有怀素的圆转劲爽,又有张旭的狂肆开张,有些局部与张旭草书《千字文》残卷很相似。当然,这件作品并非尽善尽美之作,主要是缠绕过多,有些局部的牵丝平行重复,降低了作品的整体格调。赵佶草书流传绝少,此卷是在他四十岁时所作,代表他的草书成就。。(来源:炎黄中国书法网;收藏:xy67896789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