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书名家述评(四。徐渭.其昌.瑞图.王铎.傅山)

 老樟xy67896789 2014-04-06

二十一、徐渭
    徐渭,明武宗正德十六年一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21-1593年),浙江山阴人,字文长,号天池,或作天池生。他生平坎坷,却是个文艺全才,在诗文、书画、戏剧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尤善草书,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从这个自我评价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书法成就最为看重。这可能是因为书法,尤其是草书最能直接地宣泄他那满腔的不平之气。他的草书把古典规范都抛到一边,在祝允明的基础上又散奇一层。观其草书,点画狼藉,如枯叶乱飞,光怪陆离,神出鬼没,如《草书诗轴》(图5—9)。

1.jpg



二十二、董其昌
    董其昌,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一明思宗祟帧九年(1555一1636年),松江华亭人,字玄宰,号思白。万历年间进士。官至本寺卿,兼侍读学士。于书画、禅理,皆深具学养,尤以书画闻名。当时,松江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张弻、莫如忠及于是龙皆以善书称。董其昌后出,超越各家,始以宋米南官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精于品题,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以为重。人拟之米萧、赵孟頫。他在《画禅室随笔》云:“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虔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白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人处,徒守格辙耳。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许,自此渐有小得。”这是他的学书经历。清朝的包世臣说:“其书能于姿致中出古淡,为书家中朴学。然能朴而不能茂,以中岁深襄阳跳荡之习,故行笔不免空怯,出笔时形偏竭也。”康有为说:“香光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土,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
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前人包括董其昌自己的评价多是针对他书法的整体特色而言,至于草书,董其昌对于《阁帖》有深入的研究,另外,我们能看到他所临的怀素《自叙帖》等,不追求形似是他学习古代书法的方法,而代之以他自己所向往的“古淡”的境界。他的方法是走笔飘忽,行间疏朗,显得轻盈绢远,所临怀素《自叙帖》不追求原作笔笔圆转、笔笔中锋而充满力度,也不追求怀素风驰电掣般的飞动感,代之以中锋、折锋并用,化怀素的狂放为简静萧散,这就是董其昌的追求。他白已有时也创作一些大草,著名的有《试笔帖》等,笔道轻盈流便,绝无怒张之习,可见他的草朽追求与他所提倡的文人画是一致的,即萧散简远之境。然而,他的大草书、小草书毕竟没有形成比较突出的个人风格,艺术实践上过于徘徊在古帖与自我之间,缺少艺术创造所必须的胆识,所以康有为说他是“不失故物”,虽是讽刺,却有些道理。董其昌的小草书也是比较出色的,学王羲之等,有怀素小草的风致。他留下的草书作品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二十三、张瑞图
    张瑞图,字长公,号二水.福建人。明万历进土。他是明朝后期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因依附宦党魏忠贤而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魏忠贤倒台后,他也被削职为民。善画山水,尤工书法。书法之中又以草书见长,无论是外形还是意趣,都与前人迥然不同,令人耳目一新。
    从现存的作品来看,张瑞图的草书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概是1621年之前,他的书法还处在临摹学习和探求个人风格的初期阶段。如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草书《杜甫渼陂行诗卷》(1596年),是迄今所见到的张瑞图有纪年的作品年代最早的草书。另外,草书《杜甫秋兴诗卷》从风格上推断,也是属于早期作品,这两件作品的共同特征是用笔圆转奔放,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草书受祝允明等人的影响。尤其是前一件作品,与祝允明草书风格十分接近。从明天启年问开始(1621年),张瑞图的草书渐渐形成个人风格。尤其是晚年免官闲居后,书法风格更是我行我素,不屑依傍前人,点画也无意求工,如《草书后赤壁赋》(图5—10)。
    张瑞图的草书是很有特色的,其与众义不同的之处在于用笔的方折紧束和盘旋跳荡,而点画精妙,体势多变则非所长。他自己也曾说:“余于草书,亦少知使转而已,情性终不近也。”(《果亭墨翰》卷二)我们看他的下笔,直入平出,转折处几乎不作转引与裹藏,而往往代之以方折,显得尖锐突几,与传统草书圆转流畅的特征大相异趣。点画时用翻笔,显得跳荡不羁,所以清代书法家梁蛾说:“张二水书,圆处悉作方势,有折无转,于古法为一变。”(《评书帖》)
    张瑞图草书的字法安排也很有特点,字形注重横向取势,左盘右磔,上大下小,左高右低,摇摆不定,产生极强的动态效果。章法以缩小字距,加强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关系,把一行串连成一体,而行距却很开阔。
    对于张瑞图这种风格的形成,梁峨说:“(张瑞图)初学孙过庭《书谱》,后学东坡草书《醉翁亭》。”(《评书帖》)从张瑞图成熟期的草书风格来看,确实与苏轼的《草书醉翁亭》有相似之处,用笔多呈方扁之势,转折连带奇逸纵肆。这是从渊源上来说的,当然,张瑞图是否学过苏拭的草书则是另一回事。张瑞图的大草书还融化了章草的字势,从现存的资料看,张端图在章草上也下过工夫,《果亭墨翰》卷一中的一件草书作品明显的带有章草意味,他是取法章草中某些形式来为自己所用,而且将这种简练利落的笔法用之于他的草法之中。

2.jpg



二十五、傅山
    傅山,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1605—1690年),山西阳曲人,字青主,别字公之它。明亡后,身穿朱衣,居士穴中,号朱衣道人,别号真山、浊翁、石道人等。清政府多次征召他出来作官,他以死拒不与满清王朝合作,所以在历史上以气节著称。据说他读书过目成诵,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道之学,又精艺术,工书画。他自己叙述学习书法的经历说:“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香光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此无他,即如学正人君子,只觉觚棱难近,降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日密,而无尔我者然也。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伤,如徐偃王之无骨。”于是复学颜太师,并告戒子孙说:“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真率勿安排。”这“四宁四毋”的主张强调书法中的人格精神,可以代表傅山对书法艺术精神的理解。到了晚年,傅山对二王书法的深入研究,对赵孟頫书法又有新的看法。他的《秉烛》诗云:“秉烛起长叹,奇人想断肠。赵厮真足异,管婢亦非常。醉起酒犹酒,老来狂更狂。斫轮余一笔,何处发文章。”在深入研究二王之后,又转而服膺赵孟頫,把赵氏夫妇看作奇异的天才。
    傅山的草书是否也能反映这些观念及其变化,又另当别论了。在书法艺术上,他同王铎有着很多共同之处,都有遍学诸家的功力,擅长各类草体,尤其以大草书闻名。傅山留下的草书作品中有不少是借临古人法帖之名而自由发挥的,如临《王羲之伏想清和帖轴》,纵180cm,横47cm,作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虽是临帖,意境不能不受王字范本的影响,但多半出于自己的即兴发挥。王字本来是小字,而此幅为巨幅大作。《晋公千古一快四条屏》(图5—12),纵20l cm,横51.7cm,作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时年近八十。此条屏多用涨墨,这种方法来源于王铎。傅山很佩服黄道周、王铎的书法,受其影响也是比较自然的事情,清代有人评价说傅山不可能向王铎学习书法,这种说法还是把做人与写字混为一谈,何况王铎降清时已属中年以后的事。
    当然,这样将傅山与王铎比较,并不是说博山没有自己的特色,从大的方面来看,傅山的草书比王铎写得要放松一些,更能体现出率意的情趣,尤其是大草之作,不像王铎那样对笔法控放非常在意,而是随意波发。他的《草书千字文册》,以刷土上墙似的败笔一枝,桠杈其毫,随意书之,这便是博山的豪放真率。


二十四、王铎
    王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一清世祖顺治九年(1592一1657年),河南孟津人,字觉斯,号嵩醮。明天启进士,官至大学士。明朝灭亡后,他向满清政权投降,出任礼部尚书。正是有这么一端不寻常的人生经历,人们对他总是充满者复杂的情感。不过,单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说,王铎应该是明清之际最为成功的书法家。清倪灿《倪氏杂记笔法》记王铎自定字课曰:“王觉斯写字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由此我们知道,他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他留下大量临摹前人的作品,有些是非常逼真,有些又完全出以自己的笔意,真正能将方法优游于笔端,达到了技巧的高度自由。这种功力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草书是王锋书法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对于魏晋时期的草书作品临摹得精熟,张芝、二王,无不心摹手追,平生于《淳化阁帖》用功最勤,是以尽得古人笔法、结构,他是一位典型的用功型的成功草书大家。曾经有人说他草书近于怀素,他非常不满,平生立志于上追二王的伟大传统,而不屑与唐朝以下人为伍。当然,作为明清之际的书法家,他虽然志在魏晋,但也不可能不受唐、宋时期大草的影响。我们从他的一些大草作品中依然能看到张旭、怀京以及黄庭坚的某些意趣。
    王铎不仅善学各家之长,而且能够自成一家。尝论书云:“书法之始也难以入帖,继也难以出帖。”正是带着这种明确的目标去学习前人,所以能够将各家的好处为我所用。他擅长草书各种形式,而且都带有自己的风格特征。他的小草书和平而充满变化,这些作品多见于《拟山园帖》、《琅华馆帖》等;大草飞动,气势磅礴。他的草书长卷意态挥洒,平生为亲朋好友写了大量的草书长卷,这是最能体现王锋草书成就的形式之一。《草书杜甫诗卷》(图5—11)含蓄,笔因而意适。
    王铎草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大幅立轴而不是长卷。前人在长卷这种形式中取得的成就太难以超越了,张旭、怀素、黄庭坚等人的大草书都是长卷形式,后人很难方驾并肩。大幅立轴这种形式兴起得比较晚,在相对来说非常窄却又非常高的空间里,怎样把垂直书写的整行字,以及两三行之间处理得有趣味,不至于单调,这是一个新课题。在王铎之前,宋克有一篇草书立轴作品,还是按照小草的格局安排,没能体现立轴的特点:徐渭、张瑞图在这种形式上有所突破,其中徐渭以乱取胜,张瑞图横撑的笔姿取胜,二人似有舍弃字形的美观为代价而实现章法的统一。王择则不然,他既能将古法优游笔端,又能创造性的加以变化,通过线条的方圆、曲直、轻重、顿挫的处理,字形左右的摆动,墨法的涨湿与于涩等等,让垂直而下的那么多的字书写出来后,有一种摇曳不定的动感;行与行之间互相照应,而不显得重复,整个篇章疏密有致,望之如画。这些都是新的高度。
    王氏的草书主要特色是气势,他曾说:“凡作草书,须有登吾高山绝顶之意。”近人马宗霍说;“名人草书,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纵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若不尽,非力有余者,末易语此。”(《望岳楼笔谈》)。(来源:炎黄中国书法网;收藏:xy67896789 )   
3.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