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

 shgwxj 2014-04-06

胡惠林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上海Z0咖0)

[摘要]在当代,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不平衡运动规律在新的形势下形成和表现出新的

特.董。区域经济存在的历史性与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深刻的当代性矛盾;遵循文化产业空间

布局显现出的特有规律,区域文化产业规划应当承担各项重要任务;文化产业布局客观存在着

多种制约性因素,必须在克服这些目素的同时,对于区域文化产业做出战略性选择。

【关键词】区城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06]02----0005--10

经济全球化以及新的国际分工使得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运动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不平衡运动规律在新的形势F形成和表现出了新的特点。研究文化产业空间发展规律对于科学制定文化产业战略规划以及它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区域经济存在的历史性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当代性矛盾

区域文化经济是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综合发展的一个结果,它是历史运动的产物。它既反映了一个地区文明发展的水平,同时也反映r一个地区资源和要素的物质性状况以及人们对这种资源和要索的精神的把握的情况。资源和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是人们选择一定的地理条件生存的客观规定,资源和要素的丰俭程度是人们选择生存空间的依据。因此,从人类运动的一般规律来说,人们总是自觉地向着资源和要素丰富的地区运动,并且随着资源和要素的丰俭程度的不断递减而递减。这就自然地形成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区域文化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差异的反应,区域经济落后地区不可能有先进的区域文化经济。区域经济的先进性程度一般来说是决定了区域文化经济的先进性程度的。历史上,扬州曾是一个东方大港和国际贸易中心,优越的地理位置给它带来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进性,也使它的区域文化经济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然而,随着现代铁路业的崛起和运河经济作用的下降,原有的资源优势和要素优势发生了变动,扬州作为贸易中心地位的式微使得扬州作为全国文化经济中心的地位被边缘化了。在这里,对于区域文化经济而言,倘若资源的某一要素在这一区域是相对丰富的,那么,另一区域这一资源要素必定是相对稀缺的。丰富的区域形成文化经济中心,而另一区域只有当这种资源要素发生变化之后才有可能发生变化。只要这种资源要素的配置状况没有发生变化,那么一般来说由此而形成的区域经济文化格局也不会发生变化。而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往往就是依此为依据的。上海之所以会成为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策源地,这是与上海作为我国现代工业的崛起相一致的。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是区域经济产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区域文化经济产生的重要因素。

文化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文化生产要素不是都能够流动的,其中有些能够流动。例如劳动力、资本、技术等,有些则是不能流动的,例如土壤、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海拔高度等自然条件。而恰恰是后者决定n|口者流动的条件,同时也就决定了前者流向的选择和集中的程度。在我国之所以会出现城市发展、人口密度和经济布局呈现出由东往西梯度递减的规律,就是这些自然条件的不可流动性所提供的人类可生存条件的结果。文化产业的空闻布局正是在这样的力的作用下展开自己的生命运动的。另一方面是指能够流动的文化生产要素其流动性是有限的,是不完全自由的。这种流动约束来自许多方面,例如国家文化主权、国家文化安全韵需要驱使政府对文化生产要素流动作出管制规定,限制资本进入某些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文化利益动机是要素流动的内在原因,资本追求利润和绝对的垄断,文化劳动力向往高收人和高知名度,文化市场法则约束着这些要素的自然流动,违背这螳法则,3c41=生产要素流动自然停止。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也随之呈现出自己的张弛运动。

空间成本因素是构成区域文化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空间不仅有距离,而且空间还会有阻隔和障碍。距离的长短和障碍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文化经济成长发展的成本。距离成本限制了自然要素桌赋优势的发挥和空际聚集文化经济实现的程度,使文化经济活动局限于一定的空间范围。这就是为什么文化产业的空问布局总是比较集中于沿海大城市,比较集中于交通比较发达,比较的集中于平原地带的原因。即便是在已经拥有先进的卫星传输系统和发达的互联网的今天,偏远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仍然不能和城市文化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相比。而正是这种空间成本因素的规定,使得文化产业空问布局的运动不得不以若干个大城市作为中心展开,并形成相应的文化产业带。

文化经济活动是不完全可分的。这是区域文化经济客观存在的第三个条件。文化经济活动的不可分是由文化产业的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特点所决定的。单个文化企业生产规模在一定限度内增大,一般来说可以收到节省单位文化产品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好处。这是文4-g:企业的规模经济;如果几个文化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够互为因果,形成产业关联,不仅可以为各个文化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效益,而且还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新的文化产品创新的利益预期,推动产品和产业结构创新。例如现代创意产业园区,就是这种聚集经济。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使得各生产要素和文化经济单位集中在一个特定的空间,这就规定了现代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主要是以城市为中心的运动和发展规律,并以此形成了区域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性。

文化产业空间运动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现代性指向。这种现代性指向集中表现在它内在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实现自己的发展的本质要求上。这种要求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现代'NE要求,即不断的追求文明发展的最新表现方式和存在方式,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经济的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存在形态,它总是不断地承接着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增长方式转变要求而提出来的产业结构转移的任务。因此,衡量一个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的现代性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它的文化产业布局在内容』:的先进性、完整性和在结构上的合理性程度。文化产业是否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关键就是看它在整个区域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和贡献值。文化产业布局的空间运动主要表现在三种形态上:数量扩张、结构转换和产业升级。这三种形态同时也是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方面。数量扩张是指区域文化经济各个产业的文化生产规模在原有基础上的扩大,例如20ttl:.纪80年代我国出现的出版社扩张现象,即一个总社裂变出若干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文化经济实体。结构转换是指各文化产业文化生产规模伴随着文化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的转移,出现某些产业相对增长较快、某些产业增长相x,J-较慢、甚至出现增长停滞的结构变动的现象。例如,电视产业的发展给电影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这种结构转换当它表现为文化产业的所有制结构转移的时候,由于由此而发生的原有文化资源配置结构的变动和利益格局的变动有时甚至还会出现增长主体转移的现象,这种转移非等到这种力量出现新的平衡而结构转换不会结束。产业升级是指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使传统文化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的文化产业变革,通过改变增长方式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电视产业数字化。

区域文化经济的现代性的存在方式是多样的。文化产业布局及其机构不仅最能反映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实质,而且文化产业布局中的产业结构比,集中体现了该区域文41=经济的发展方向。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现代性与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先进性与合理性之间存在着一种力的同构关系。然而,只有当这种关系反映fB丁它在国家层面上的整体性,才是有意义的。因为,任何区域文化经济的现代性总是国家文化经济现代性的一个特定空间的局部反应。离开国家文化产业布局的整体性.区域文化产业布局及其文化经济的现代性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仅仅从文化企业的区位指向来把握文化产业布局的现代性和科学性。因为各个文化企业总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亿为决策目标,很难实现区域乃至国家整体效益的最优,某种程度上的资源掠夺式的文化产业发展,甚至导致对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破坏,因此,必须从国家战略的宏观层面和区域整体利益考虑区域间合理的文化分工和产业布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根据不同文化产业的功能,结合本地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可能进行文化产业布局的可行性安排。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关于文化产业分类指标体系的划分,文化产业分为核心文化产业、外围文化产业和相关文化产业三大类。核心文化产业处于主导地位,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分工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的部门,是整个区域文化经济发展核心,但并非所有的区域文化经济都是由相同的核心产业主导的,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核心文化产业。例如在我国有不少地区就是以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的。#1-围文化产业和相关文化产业则由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历史发展的差异,其在区域文化经济接体发展中的作用与核心文化产业的关系也是不一样的。外围文化产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与核心文化产业之问形成产业关联,则取决于原有产业结构之间已有的和潜在的关联实现程度。由于核心文化产业在区域文化经济发展中具有主导性作用,决定着区域文化经济的发展方向、速度、性质和规模、其选择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核心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而且决定着整个区域文化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因此,文化产业布局的空闻运动,实质上是通过区域核心文化产业的确立,围绕核心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实现文化资源的合理、优化和充分配置,最大限度的发展关联产业,从而形成区域文化经济的有机整体。

二、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一般规律与区域文化产业规划的任务

文化产业布局和其他任何产业的布局一样,它的运动和发展也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产业有着不同的产业特性,不同的产业特性叉规定了这一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不同的运动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反映了不同产业运动内在联系的要求。当这些要求反映在产业布局的空间运动时,它就是该产业布局的规律。由于不同产业部门布局的条件和要求不同,因而,不同地区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也是不一样的。同~产业部门布局在不同地区也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果。因此,在进行产业布局时,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影响产业布局的各种条件,因地制宜地安排各产业部门,使布局合理化,以取得最佳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形态,具有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和文化的等多重属性,有着自己完全不同于纯粹产业经济学意义上的部门产业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因而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规律也同其他产业部门相比有着显著的个性。这种个性运动的一个最明显的规律就是它的依附性。文化产业布局不能像有的产业那样远离人口聚居区,凭空形成一个产业部门或类型。这是由文化产业所提供的社会文化消费品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的特殊性决定的,越是人口聚居的地区也往往是文化产业布局的聚居区。文化产业的空问运动无论是文化生产还是文41:服务,它都必须直接面对消费者,面x,t市场。从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部门的形成来看,它首先是社会的文化需求的产物。由于城市是人口聚居最集中的空阃存在,因此,庞大的市民社会和消费群体以及城市同时又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人类文化学体现,因此两个方面的条件直接催生了现代文化产业只能首先在这样的一种空间形态里出现。即便是在农业社会,人类社会早期的文化经济形态,尤其是那些我们称之为“前文化产业形态”的文化生产和服务部门的形成和出现,也只能在“集镇”或“集市”这样的一种新的人口聚居的空间形态出现之后,才能在农村人口最为集中的空间形态中出现。因为,这些空间形态也往往是一定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最为集中的表现。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现阶段文化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或大城市群的主要原因。由于大城市或大城市群往往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3℃4-g中心,这些要素恰恰满足了文化产业多重属性的要求,与文化产业多重属性之问天然的存在着一种同构关系。因此,文化产业布局一般来说就是沿着城市形态的发展而发展的,城市功能定位的不同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会在文4t=产业的布局运动中反映出来。在我国的城市功能和定位中表现为三种形态:首都、直辖市、省会城市。首都是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对于文化产业的特殊关切和文化体制安排,使得首都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文化产业布局。省会城市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也是全省文化产业布局最为集中的空间存在。直辖市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城市形态。就城市的功能定位来说它直属中央政府领导,没有省会城市与省里的隶属关系,有着省会城市所投有的自主权,因此在文化产业布局上有着相当大的自主性。同时由于直辖市往往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中心,因此,庞大的经济基础、城市人口规模和对外交往的便利,使得它在文化产业布局的过程中有着一般城市所没有的便利性。上海就是一个摄显著的典型。上海是我国除北京之外文化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这和上海城市的现代发展有关。上海文化产业布局可以说是随着上海链个城市功能的不断发展、完善、调整而发展、完善和调整的。在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中,上海是中国的文化产业中心。随着北京作为新中国首都地位的确立,在完善首都作为我国文化中心城市功能的运动过程中。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同步呈现出向北方迁移的运动。其中商务印书社的北迁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这样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运动不仅在上海和北京之间存在,在我国的省会城市运动中也同样存在。这是由文化产业空间运动的特殊性决定的。离开T城市运动和城市发展,文化产业布局的空问运动就失去了它的整体性依托。

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运动的第二个规律性现象就是趋集中性。农业社会与32业社会的一个最大的社会形态的区别,就是前者的分散性和后者的集中性。文41:产业是依托于太城市和现代工业发展起来的产业形态,由于现代社会运动的城市化趋势,因此,以往分散的文化产业布局不断地朝着大城市和超大城市集中。这种集中,一方面有人为出于某种考虑的因素而通过行政力量把原来分散的文化产业集中起来的安排,既有利于加强管理,也便于集中有限的资源,做太做强;另一方面市场取向使得集中可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同时也还可以与其他产业形成关联以获取最大的边际效应。这种集中与社会生产力的集中成止比例关系。由于文化产业是高文化与高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高技术作为现代生产力水平所达到的现代化程度的反映只,fi-在现代科学技术力量高度集中的地方才能产生,因此,这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运动水平规律性决定了文化产业布局的现代选择。现代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不可能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区域获得自己发展的合理性与台规律性。当然这种集中是J旧x,t的,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不可能全部集中到一个地区或一个大城市,{甩是不同的城市或区域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有完全不同的文化产业布局,从而在文化产业的空间形态上呈现出特色鲜明、布局和谐、各种文化资源有机整和的状态。

遵循文化产业布局规律的要求。人为影响文化产业布局的主体行为就形成了文化产业规划及其政策,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区域文化产业的合理布局实现空间经济的效益目标和公平目标的有机统一,最火限度地克服文化产业布局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趋同性,以及由这种盲目性和趋同性所造成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与恶性竞争。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实现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其中就包含着对文化产业布局的重新安排。在这里,所谓公平目标就是要克服在文化产业布局中反映出来的对于文化产业的垄断,使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能够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合理的文化利益关切一致起来。

文化产业布局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使区域文化产业与文化企业的趋集中化运动,实现文化生产力的集约化发展

文化产业的集中聚集,一是有助于形成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对各种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二是有利于利用市场信息,形成对于各种文化资源的吸纳能力和辐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节约文化资源的流通成本;三是有利于文化能力向社会能力的转化,在消化吸收现代高新技术的同时,也以产业集群实现的方式改造社会扩大N-生产的方式和途径,进而达到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生态环境的目的。从文化能力运动的历史轨迹来看,所谓“历史文化名城”往往都是文化产业最为集中的地方和文化影响力最强的空间存在。现在世界上的所渭“文化大都市”也往往是文化产业最为集中的地方和文化影响力最为强劲的地方。因此,为了实现文化产业布局空间聚集的文化和经济效益,从政策主体上来说,就必须首先选择历史文化条件优越和经济发达地区作为文化产业布局的集聚区,形成新的增长等级,在这里原有的历史文化条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次,根据不同集聚点不同核心文化产业的产业性质,确定并培育不同文化产业集聚区的产业经济功能和文化传输功能,以利于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分工和协作,从而形成各种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最佳产业结构;第三,构建大中小规模不等的产业集中体系,实现不同规模文化产业和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形成良性的文化发展的生态群落。

2、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的合理分散,实现文化空间经济的均衡发展

文化产业的集中只有在一个适当的量度内才是有价值的,超过了一定的极限,产业生存空间的过于狱窄,必然引发和导致恶性的市场竞争,由此而造成的投资环境的破坏必然导致文化资本的外流,进而最终导致整个产业发展的停滞和衰败。因此,除了市场的自发调节之外,文化政策主体就必须通过相应的干预手段,使得文化产业布局的空间运动朝着有利于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的方向运行。在我国,文化产业布局的战略思维应当是:在实现对原有区域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达到布局合理化的同时,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中部和两部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西部落后地区文化产业的布局,在实现效率目标的同时实现文化产业布局的空间公平。

3、深入探讨区域文化产业结构的个性发展规律与特点

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与产业特点是紧密结合的,只有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对区域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有恰当定位。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产业部门组合得当,产业地域组合科学、合理,那么,它将推动国民经济和文化建设健康、快速、有序地发展。文化产业结构不是诸多文化部门的简单相加,而是文41:部门或地域的组合与质态的反映。因此,其结构功能可能是乘数效应或除数效应。区域文化产业结构都是具体的,各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它与区域的资源条件和文化环境紧密结合,与区域发展阶段相一致。因此,在共性的产业结构发展规律的作用下,必须深入探讨区域文化产业结构的个性发展规律与特点,这也足区域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任务。文化产业的基本细胞是文化企业,即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依据生产技术联系、经济联系以及性质的相同性而组合为文化产业部门,由众多的文化产业部门与经济事物有机的组合则形成文化产业的空间结构。文化产业部门结构与文化产业空间结构是整个文化产业结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人类的文化经济活动最终要落实在产业部门和具体区域上。因此,只有对区域文化产业结构的个性发展规律和特点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把握,才能科学地实现文化产业的合理布局。

三、文化产业布局的制约因素克服与区域文化产业战略选择

规划作为社会经济未来发展的空问投影,足对未来空间资源的一种配置,同时也是对现有空间资源配置的一种再认识。规划应该深刻反映社会经济的要求,尤其是发展中的要求,因此,规划一定是超前的。规划还应该反映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局限性的反恩,因此,规划具有某种意义上的批判性和否定性。这是一种积极的否定和批判。规划理念的发展是依托产业的发展过程自然形成的,在原来没有产业的情况下,很难对产业的空间布局考虑周到,也很难预见到今后的变化,所以规划又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中的。

规划具有战略的性质。它既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文化产业资源空间配置状况的调整和重新安排,同时又是根据发展了的实际对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一种新的考虑。因而,文化产业规划具有“继往开来”的双重属性。这一特点也就从两个纬度上规定了影响文化产业规划的制约凶素。一个就是历史形成的空间布局的局限性,另一个就是对未来发展认识的真理性程度。

1、历史形成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局限性

(1)文化体制的制约。一定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本质上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化体制的结果。它包括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文化经济管理体制和文化意识形态管理体制等方面。文化意识形态管理体系涉及到关于文化产业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认识,事关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利益,因此,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结构的开放性程度,是反映一个国家文化市场准人程度的。文化经济管理体制是关于以何种文化经济制度来建设和管理文化产业。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不同的国家经济制度下的文化产业空『甘j布局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政府主导,后者是市场主导。两种不同的主导原则必然导致不同的文化产业布局的结果。文化行政管理体制事关政府文化行政权利的范围和权力作用的大小程度。在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布局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文化行政分割,这是构成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运动的最大障碍。

(2)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的制约。文化产业是现代国民经济的产物。文化产业布局不仅是文化生产能力空间运动的结果,嘣且也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一个结果。一般来说,现代文化产业只有在现代工业比较发达的区域才有资本支持的可能。文化产业就其技术本质而言,属于高新技术,它不仅需要有专门的文化人才,而且还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和专门的科学技术能力,包括文化产业技术装备能力。没有这两个方面的准备,不可能有现代文化产业的诞生。但是,这还不是最主要的,从产业运动的角度来说,最后决定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空间布局能力的.是一个地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足够的资本能力。文化产业是一个能够产生大量利润同时又是一个需要足够资本支持的产业门类。没有充足的文化金融资本的支持。很难形成文化产业的现代空间安排。同样,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体系,也很难使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要发展和形成一个能在区域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的文化产业体系,没有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投资体系是不可能的,二者只有依赖于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文化产业空间所需要的投资品。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结构,实际上就是历史上文化产业空间投资分布状况的一个结果。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国民经济增长的积累。之所以说文化产业是综合国力发展的标志,就是因为文化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内在的资本支持的关系。尤其是当一个地区或国家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备和比较发达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之前,要在有限的资本总量中拿出相当的资本去发展文化产业,这在决策上是很困难的。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来说就更是如此。

(3)文化要素禀赋的制约。文化要素禀赋在这里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是指一个地区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现有的文化产业基础和条件。包括它已有的文化产业结构所具有的产业关联程度、文化产业体系构成的现代性程度,它的文化市场的成熟度程度,它的文化区位优势、它的整个社会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集体认知程度和它的文化消费传统等等。这是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特殊的要素准备。这些要素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上海之所以在我国整个文化产业体系中会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文化产业结构,它是与上海所处的特殊的区位以及近代以来整个上海城市发展的现代文化、现代文化技术和现代文化消费的同步发展、并形成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要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当这些要素成为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资源积累的重要体现的时候,它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能力的展开显然要比缺乏这些要素的地区具有更大的现实可能性。在这里,文化要素禀赋直接制约着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布局和规划过程中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域的选择。不能离开一个地区现有文化要素禀赋的现实条件去选择和规划文化产业布局的选择对象。在2005—20lO年的杭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杭州把发展萄漫产业作为自己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而不是把电影业作为杭州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核心投资领域,就是基于对杭州文化要素禀赋的科学分析做出的选择。其中,依托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原创能力是一个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2、影响文化产业规划的第二个制约因素,是规划主体对未来发展认识的真理性程度

这是一个属于文化产业发展主观领域里的问题,更多的是体现和反映规划主体的智慧和能力。如果说,历史作为一种客观性局限是无法选择的话,那么,当下主体对未来发展认识的真理性程度,将不仅直接决定了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的绩效,而且它所形成的历史局限性也将作为文化要素禀赋,长期影响着这个地区产业发展的未来命运。对未来发展认识的真理性程度主要表现和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视野的广阔度。这是指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发展大趋势的熟悉和了解程度。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本质上是一种战略性规划,而战略性规划是要能够反映是的发展趋势的。这个发展趋势,不是局部性的,而是整体性的。文化产业布局就其个别性来说,它是局部性的,但是为什么我国在20世纪和21世纪的世纪之交的时候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且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到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规划中去,就是因为文化产业的特殊的产业属性和产业功能在现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为其他产业所无法代替的作用,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它已经成为国家力量形态的崭新表现方式和较量领域。因此。是否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不仅仅是现代文化建设的需要,而且是培养和形成新的国家力量的战略需求。这就在发展文化产业和国家整体利益需求之间建立起了一种逻辑关系: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影响国家战略利益的全局。这就是一种视野的广阔度。没有这样的一种广阔度,就不可能有一个战略性的规划和选择。能否有这样的一个规划,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规划主体的大局观。我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长期以来始终缺乏这样一个总体性的战略性规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起这样一个世界性参照系,无法选择自己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和在本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定位。

(2)观念的先进度。所谓观念的先进度是指文化产业规划主体对于文化产业认识的程度。在这里,既包括对文化的理解,对文化和意识形态关系的理解,关于文化产业与文化建设关系韵理解,以及文化产业发展和人的主体性建设的理解等等。我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之所以没有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到国家战略层面上规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文化的理解比较的局限在意识形态功能这一个层面上,对文化表现形态的丰富性和实现方式与途径的丰富性缺乏科学完整的认识,从而使得这样的局限性在今天仍然还在不同程度上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我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不平衡的发展状况,一方面是历史运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实现思想观念在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上先进性程度的差异。文化体制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观念的先进性程度问题。不能在一个较大的层面上思考文化产业和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比较的局限与本地区和本系统、本范围的既得利益,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规划中反映出来的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妨碍文化体制改革深入突破的最大障碍。视野的开阔度只有转变成观念的先进度才能形成文化产业规划的指导思想。思想观念不能获得更加开放自由空间,视野的广阔度也有可能导致更加偏狭的地区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因此,能否实现“开来”关键取决于规划主体的观念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具有开放性的战略前沿性。所谓“高屋建瓴”,是要能够在长远的战略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

(3)理念的创新度。文化产业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技术上来说,本质上都是创新的。文化产业规划既然指向未来,那么在规划理念上就应该充分反映和体现文化产业这一本质性要求。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文化产业是竞争性的,而要能够在竞争中获得胜利,那就必须有产品优势。品牌不仅是关于质量,而且首先是它的创造性程度。只有创新的东西才是具有竞争力的东西。所谓差异性战略就是创新性战略。要素察赋的不一样历史和现实决定了各个地区文化发展的差异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文化产业规划理念的创新度,就是规划主体在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未来的时候,有多大程度上是既立足于现有条件又超越于现有局限的。这里有两个比较:一个是纵向比较。一个是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既要看到自身条件优劣,同时又要有对历史发展趋势的充分把握,能见人所未见;横向比较既要看到其他地区和领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现代性程度,同时叉要看到文-f;c产业在本地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及其发展空问需求。规划就其战略性意义来说,它是要在克服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的过程中构建有利于自己战略利益的新的不平衡。所谓文化产业规划理念的创新度就是能在规划中为构建这种新的战略不平褥提供一个意义蓝本。而现阶段我国区域文化产业规划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恰恰就是雷同过多,创新不够。可以说是千人一面。

(4)追求的科学度。规划是对一种目标的追求,既是对现存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是对未来文化产业空间资源配置的一种安排,这种安排和追求体现了规划主体的一种理想精神。但是并非所有的追求目标都能够如愿以偿。这除了一些不可控制力的因素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目标追求的科学度,也就是合理性与合规律性。所谓合理性就是理想目标的追求是否建立在一个可行的现实基础上。脱离现有的条件和实际,片面的追求“做大做强”,利用行政-T-段进行文化产业结构重组与兼并,结果不仅不能达到如期的目的,实现追求的愿望,相反还会造成新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影响文化生产力的综合扩张和增长机制的形成。文化产业结构的运动和空间形态的转移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应该是一定区域内文化产业扩张所需要的各种要素合乎逻辑发展的结果。这里面不仅一般地反映着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文化产业间的产业关联度,而且还要有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之闻的关联度。例如创意产业。从现有的创意产业成长比较成熟的地区来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通过注入艺术产业的元素——主要是艺术设计——对已经淘汰的工业建筑或城市建筑功能的再造,以产业集群的方式形成新的产业布局。就上海、杭州等地创意产业形成和空闻布局的过程来看,它的发生和崛起都不是文化产业规划的结果,而是艺术创作与艺术设计所拥有的内在的、能够通过为其他产业提供文化附加值而改变原有对象功能使其产生新的价值这一规律的运动产物。它既需要有发现美的眼光和拥有这种眼光的人才,也要有这种潜在的美的事物的存在。一:者缺一不可。而不具备这种美的存在关系的地区要把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规划对象,在理想目标的实现上就会存在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这就是同样是发展主题公园,为什么有的地区想目标的追求建筑在科学与合理的基础上,离开了这个基础,任何文化产业规划都是不会成功的。

3.区域文化产业布局战略选择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阶段,具有明显的转型期的特点。文化产业准人的逐步开放,多种资源和多种所有制的进入,使得在未来几十年中,我国文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区域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将呈现出整体性混合推进的态势。前市场形态、市场形态与后市场形态将同期存在,同步发展。公有的、非公有的、中外合资的、外商独资的、混合所有制的,这五种经济形态将在I司步改变中国文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也将对中国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产生深刻的影响。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矛盾运动.将深刻地影响中国文化产业布局的发展走向。这是在今后相当长时期里我国文4t=产业革

我国文化产业资源客观上存在着时问与空间上“双梯度”与“双倾斜”的现象,即北方与西部的传统文化

11

万 方数据成功了,有的地区失败了的原因。因此,要获得文化产业规划的自由空间就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把理命所呈现出的一个基本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既要赶世界第五、六次产业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又要打第二、三、四次产业革命的基础,为文化产业的现代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准各,在一些地区甚至还要补第一次产业革命的课,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文化发展的现代转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多元化和混合型的具体特征,决定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只能采用混合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走混合型产业变革道路。只有认清这一点,才能制定正确的区域文化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经济类型和文化建设形式,将深刻地影响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提高我国区域综合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参与世界产业经济功能主动分工与优先发展的关键战略所在。资源丰富,南部与东部的现代文化资源丰富,并呈现为以黄河流域为轴心的横向轴线从西到东逐渐倾斜,以长江中下游为轴心的纵向轴线从南到北倾斜。同时又存在着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互相反制”的倾向。这一特点既决定了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布局的空间特性的矛盾运动,也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布局战略选择趋向。由于在现阶段政府拥有对社会资源权威性再分配的权利,文化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产业布局考虑更多的还是受制于政府宏观产业政策的约束。因此,一般所讲的区域文化产业布局战略选择也就是指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产业发展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区域文化产业布局战略选择也就是指政府关于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战略意图与战略安排。从这样一个基本前提出发,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布局战略选择主要可以有以下几种价值取向:

第7/11页

(1)空间布局重组与结构性调整相结台战略。文化产业布局在任何时候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就是文化产业布局与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原有产业体系的关系;另一个就是文化产业布局与原有文化资源分配的力量分布的关系。由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内,我国文化产业体系并没有被纳人圜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文化产业布局基本上是根据文化及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按照行政区划来布局的。因此,呈现出条块分割、党政主导、与国民体系相分离的分布格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定,和把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以及建立文化产业国家统计指标体系的提出,使得文化产业不仅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门,而且成为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领域和产业形态,已经成为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战略背景下选择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文化产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运动的关系,把区域文化产业布局纳入到区域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战略中去.在接应经济体制改革发展成果转移的同时,建立起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准备和产业关联,克服由于缺乏与区域其他产业体系的内在联系而导致的文化产业布局与发展有效资源配置不足的矛盾,丰富文化产业布局在资源转移过程中所需要的文化投资品的供应链。只有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体系的充分的产业关联,才能在接应经济体制改革成果转移的同时,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而在空间布局的过程中改变原有的战略力量格局,实现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重组与扩张。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以及国家在文化产业准入领域里的一系列政策的颁布,不仪是我国国家文化管理制度的一次重要变革,同时也是对原有国家文化产业结构的重大的战略性调整。是国家基于对整个国家的发展目标以及这个目标与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主导可市场主导关系的崭新认识后作出的战略抉择。因此,选择区域文化布局战略就必须和国家这一大战略相吻合,在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布局重大战略安排的同时。推进和实现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关于体现在这个结构中的文化产业主体结构的变动及其比例安排,不能把文化产业主体结构安排的宅问变动疏离于整个区域文化产业布局的战略选择之外,从已有的区域文41=产业主体结构的变动所带来的区域文化产业布局战略选择的成果来看,正是由于有了宋城集团和横店集团这两大非公有制文化产业主体所带来的文化产业结构变动效应,这才使得整个浙江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格局呈现出战略溢出效应和仿真效应,成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典型性案例。这两个案例的成功之处,就是同时在空间布局和结构调整两个方面推动和拉动了区域文化产业战略选择的发展走向。

(2)战略产业主导与相关产业辅助相tCS"调战略。各地区文化资源禀赋上的差异是影响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世可能的获利空间的重要因素,进而制约着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的地区选择,因此,区域文化资源比较优势是决定文化产业布局的利益机制。虽然这个因素在中国由于受到了行政区划的约束和部门的限制而难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区域文化竞争中充分显现出来,但是,从本地区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出发,选择能够充分发挥本地区文化资源比较优势的战略产业主导战略取向,并以此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关联配套组合,则应该是区域文化产业布局又一个战略取向。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我们知道,各个地区生产要索禀赋比率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的搭配比例。如果一个地区拥有某种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在假定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该要素的价格必然比较便宜,该地区就能够便宜地生产利用大量这类廉价要素的产品,从而在该产品生产上拥有比较成本优势,所以,各地区都按本地区生产要素的丰裕和稀缺进行区域分工,从而使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已有的文41=产业体系的完备性程度看作是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的构成因素。问题是能否等于说明拥有了这些优势就一定在区域文化产业竞争格局中能够获得市场预期呢?不一定。从一些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只有那些能够在全部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同步发展,共同形成良性的文化产业生产、文化消费和文化流通互动的主导产业,才能最终形成比较竞争优势,一旦这种主导产业缺位,所有其他相关产业由于缺乏“领头羊”产业,而使这个地区整体文化产业丢失竞争力。上海曾经是我国电影、出版、唱片、演出和娱乐等现代文化产业的策源地和中心,但是,在21世纪头几年上海总体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下降,不能币说是与上海缺乏战略主导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战略主导产业就是能够在一个较长的的时间内主导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和行业分布,在区域文41=产业竞争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领袖地位,较长时期地影响该文化产业在全国的发展走向和力量格局变动的文化产业。战略主导产业是一个地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文化领导权”。战略主导产业实际上也是对文化战略资源的主控。没有战略主导产业的区域文化产业是12

万方数据 

第8/11页

没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而没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是没有前途的,最终将会被具有其他战略竞争力的区域文化所取代。因此,战略主导产业战略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内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布局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战略取向。

实施区域文化产业布局的战略产业主导战略,并不等于说非战略主导产业在医域文化产业布局当中是不重要的。战略主导产业的实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群落的营养,需要有相关文化产业的配套和辅助。单一兵种不可能取得重大战略的胜利。多兵种联合作战和相互配合,往往是战略成功的法宝,也是区域文化产业竞争战略的法宝。因此,要长远的获得文化产业布局的战略优势,就必须把这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能满足不同文化消费对文化产品的不同需求,同时又能够为战略文化产业主导提供市场发展的战略空间。必须看到,不同区域的文化资源禀赋是不一样的,不同地区应当选择不同的战略主导产业。现代传媒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核心部位,但是,并非所有地区都适合于发展现代传媒产业并把它作为战略主导产业的。不同的文化资源禀赋应当有不同的战略主导产业的安排,只有这样,我国整个文化产业布局和竞争格局才会既是竞争的,又是互补的。各自都具有其他地区所不可替代的战略优势,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才能档在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中成为重要的变动力量。

(3)非均衡发展与区域一体化相兼容战略。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由于市场的选择和产啦政策的运动等不同的力的作用,它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均衡的。这是区域经济运动的一个基本规律。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区域文化经济布局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平均使用力量,结果造成r各个地区都有相对独立的文化产业体系,但是整体实力都不强。这样稚局的好处是原来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了初步的文化产业体系,改变了原来的区域文化产业布局差距大的现状。这样布局的局限性也非常突出,就是在国际上没有形成国家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在国内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大市场。在一个具体的文化行政区划内,特色文化产业的优势缺乏。相同的文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形成了不同地区之间和同一区域内不同文化产业部门之问的没有增长的竞争。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从根本上建立起通过竞争促进发展的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机制,在优先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推进综舍竞争力的整体性实现。这就需要在选择区域文化产业战略导向时,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规律,实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优先发展文化产业基础较好、体系较为完备的地区,通过制定倾斜性产业政策,把产业政策和地区政策有效的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培育和引导文化产业核心区域的形成,以形成明显的“扩散效应”;从产业门类来说,重点发展优势文化产业,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在某一两个文化产业门类实现中心突破,以尽快形成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极化效应”。

但是,非均衡战略选择在长远的利益上必须和区域文化产业一体化战略相兼容。区域文化产业非均衡战略是一个“适度”的概念。也就是说,选择非均衡战略的目的不是要无限制的扩大差距,而是在利益适度的差距内尽快的形成两个效应:“扩散效应”和“极化效应”。只有把“非均衡战略”运用在一个适当的量度之内,它才能晟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战略主体的价值追求。这一方面是由丁二原有的文化资源禀赋的差异已经造成了客观的文化分配不公平,另一个方面已有的文化产业属性所形成的市场扩张能力和壁垒,又使得不同的文化产业门类之间造成了主观的生存空间。既要实施区域文化产业非均衡发展战略,又要不造成新的文化产业分配不公,就必须把非均衡发展战略和区域文化产业一体化战略有机的结合起来。这里包括两个向度:一个是对内,一个是对外。所谓区域文化产业一体化战略是内外两个方面的一体化。

区域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从全球角度来说,区域往往指的是一种边缘政治经济的关系性概念,例如东北亚、东南亚等等;从我国的角度来看,是指某种地理空间联系,例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第三个层次就是指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划。我们在这里所指的区域一体化,主要指国内存在着地理空间联系的不同行政区划之间的经济文化合作的紧密性状态(在某些特殊的地区也包含它的国际区域合作),和一个行政区化内各地区、各部门、各产业之间的一体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产业的跨地区、跨部门、跨媒体经营。在现阶段,区域文化产业战略选择,必然地包括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并且是在改革的精神指导下选择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因此,区域文化产业布局战略选择,就必须克服条块分割所造成的文化产业布局权力分布过细,资源配置不公,产业效率低下,政府管理成本过高的弊端,使整个区域文化产业系统无障碍的运转起来。实行文化产业区域一体化战略,不仅是不同地区问的文化产业战略合作,而且也是同一地区不同文化产业部门和门类之间的战略台作,以最大限度的消除各种形式的壁垒,和以最大程度地建构完整、有机的文化13

万 方数据

第9/11页

产业关联,降低区域文化产业运行成本,提高区域文化产业战略规划效益,这应该成为区域文化产业战略规划选择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总之,区域文化产业非均衡发展与区域文化产业一体化相兼容战略,就是要能够做到,既要重点发挥文化产业核心区域的作用,形成“扩散效应”,叉要实现区域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缩小各种形式和类型的文化差距,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之闯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4)增长极建构与分阶段布局相呼应战略。文化产业增长不可能以相同强度和速度在每个地区同时发生,而是首先集中出现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通过在点上的能量集聚,然后再通过它们的吸引力和扩散力,在不断扩张自身规模的同时向外扩散,进而对整个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最终影响。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在一国或一区域的文化产业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意能力的文化企业在特定区域或城市聚集,往往迅速形成一些技术和资本高度集中、经济增长迅速并EL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中心,由于这些中心具有生产、贸易、金融、信息决策以及运输等多种功能,并能够产生吸引和辐射作用,促进自身并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增长,因而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新的文化和经济增长点,这个增长点在产业经济发展理论中也被称之为增长极。这种增长极的形成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它就是政府积极干预区域文化产业布局,通过强有力的政府计划和公共财政支持毫动建立的结果。在我国的一些省市创建的文化产业园区或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就属于这一类。但是增长极的布局是一个建构过程,它需要许多其他的因素相呼应。它需要有主导产业和推进型企业,要有适当的文化生态环境,包括有利于增长及发展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地区资源及其空间组合、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动、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国家的区域产业政策等等。如果增长极重的主导产业和推进性文化企业属于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大型文化二I:业,而周边地区叉缺乏与之相适应的资源、环境和条件,那么,增长极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和空间扩散效应所形成的乘数效应就难以在区域内实现,并有可能形成增长极恶化,甚至还可毹会引起增长极的文化产业增长和所在地区相脱离,使增长极变成独立于周边地区的“孤岛”,难以对周围地区产生应有的扩散效应,从而造成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上的二元文化经济结构。同时,它还需要一个高效畅通的区际增长传递机制,克服增艮极在发展过程中所可能出现净溢出效应负值增大,导致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扩大的矛盾,这就必须使增长极战略布局达到一定的起始规模,有一个空间延展战略与之相适应,这就是区域文化产业空间分阶段布局战略。

从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空问过程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呈点状分布。这种产业点,就是区域增长极。但是,仅有一两个增长极并不能确保区域文化产业战略发展的长远利益,区域文化战略利益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增长和变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形成比较科学和完善的区域文化产业体系以及由此面形成的区域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因此,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利益的时间展开来看,区域文化产业布局战略作为战略主体的战略意图的实现,在空间1-.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多次性完成的,并且在完成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战略性调整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区域文化产业战略布局展开具有阶段性发展规律,体现在增长极的建构上,就是:一个地区要形成一个布局合理、规划科学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整体性的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实力,就必须建立若干个增长极,并且使这些增长极之间建立起合理的、

呈网状结构的战略关联,通过这种网状结构的文化产业系统的建设,来最终形成一个地区科学、完整、合理的区域文化产业布局,而这一战略目标只有分阶段、分步骤才能完成。因此,区域文化产业布局中的增长极建构的战略选择只有与分阶段布局相呼应才能获得预期的战略成果。

文化产业布局战略具有为一般的产业所投有的特殊规律.因此,区域文化产业战略选择不能一般的套用产业布局的现成理论,而是应该借鉴产业布局理论中的积极成果,从产业布局理论中汲取智慧,选择和形成适合于符合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国情的区域文化产业布局战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出属于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运动自身特点所需要的文化产业布局理论作为我们战略选择的依据。从区域文化发展战略的基本理论看,区域与区域之间必然构成一种战略竞争关系,而胜出者必然是占据相对文化中心地位的重要区域。在经济实力获得增强的情况下,以此为依托,采取主动的文化发展战略,形成区域文化中心的绝对支配地位,就能形成文化引力和同质化的效应。因此,在区域文化产业战略选择当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就不仅具有加大区域文化经济整合的意义,而且具有提高国家整体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文化战略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