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行商教育有道 富二代全成大器

 我是明月 2014-04-06

潘氏演义

大行商教育有道 富二代全成大器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富不过三代”,从古至今,一代创业,二代挥霍,三代败光的现象屡见不鲜。当下诸多骄奢成性,屡屡犯蠢“坑爹”的富二代,不过是给这句俗谚提供了更多现代版的注脚而已。然而,在两百年前的广州西关,有一个白手起家的富商巨贾,不仅赚钱能力一流,而且治家有道,教育有方,不仅 “富二代”全成了大器,甚至“富三代”、“富四代”里,也屡屡有人考中翰林、得中举人,至于诗人、画家、教育家、书法家更是层出不穷。这个富商不是别人,正是十三行时期的行商首领——同文行行主潘振承。潘振承是如何白手起家,创造财富传奇的呢?潘家的后代又是如何个个都成大器的呢?在如何避免富二代“坑爹”这一历史性难题上,潘家的故事又能给今人什么样的启迪呢?且让我们翻开史料,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传奇开场

潘振承白手起家 同文行声名鹊起

要探寻潘振承对后代的教育之道,咱们先得从他的个人经历说起。与每一个白手起家的富豪一样,潘振承的创业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十分艰难。根据潘家第八代后人、著名学者潘刚儿的记录,潘振承出生于福建同安一个贫困农家,打小缺吃少穿,穷得叮当响。1728年,刚满14岁的潘承振就成了一个船工,学着自个儿挣饭吃了。要想保住饭碗,小小年纪的潘振承必须得经得起繁重的工作,看得懂东家的眼色,弄得清复杂的人情世故,并学会与形形色色的人群打交道;而要想在风高浪险的海上存活,就必须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只有时刻准备应对危机,当危机真的来临时,才能死里逃生。都说年少时的苦难是最重要的人生财富,说句实话,那也只适用于聪明人,因为只有聪明人才能从苦难中得到历练和感悟。潘承振恰恰就是这样的聪明人,这些经验将成为他从商后最宝贵的资本。

潘振承的商业生涯是从南下菲律宾开始的。十三行行商之一——天宝行行主梁经国后人、著名经济史学家梁嘉彬所著《广州十三行考》一书引述了《潘氏族谱》的一段话,称潘振承“往吕宋国,往返三次”。最初的商业冒险应该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经济上的成功,否则,他也不必在后来投靠广州一家陈姓洋行,屈尊当“职业经理人”了。不过,潘振承强大的学习能力在菲律宾再次派上了用场,他学会了说一口带有浓重闽南味的英语,这无疑又是助他创业成功的一大利器。

潘振承应该是一个非常敬业的“职业经理人”,根据《广州十三行考》的记载,那位陈姓行商对潘振承的工作非常满意,因此把洋行事务全权委托给他。几年后,陈姓行商赚了大钱,决定淡出江湖。这个时候,潘振承也有了一些积蓄。独立创业的时机成熟了,他向朝廷请旨,缴纳牌照费用,创办了同文行,时为18世纪40年代初,正是乾隆盛世,“一口通商”的政策使广州极端繁荣,同文行生逢其时。

同文行如何一步步扩张的,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无法得知细节,但根据常理推断,潘振承出色的外语能力、精明的商业手腕,和注重诚信的态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潘振承苦心经营20年后,同文行已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既爱又恨”的交易对手。当时,潘家几乎垄断了广州的生丝出口,英商不去找潘家,就很难买到生丝,而潘承振又坚持现金交易,不许英商赊欠,这给英商造成了很大的资金压力。直到潘振承死后,其继任者同意一部分货款可由伦敦支票支付,英商才算松了一口气。

与伍秉鉴善于培植美商这支初来乍到的潜力股不同,潘振承几乎只与来自瑞典与英国的商人打交道,这种更为稳健的做法也许与其强烈的风险意识有关。不过,同文行的茶叶质量一向口碑极好,如果洋人买到的茶叶不合格,潘承振二话不说,马上退赔,有一次单笔退赔的数额就高达1万两白银。这样的售后保障无疑给洋商吃了安心丸,因此虽然同文行的茶叶卖得比别的行商贵,但洋人还是愿意上门大笔采购。到18世纪60年代初,潘振承已逐渐成为行商中的首富。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对潘家精明的商业手腕“耿耿于怀”的同时,也不忘称赞潘振承是“公行的大人物,行商的巨头”。

教育有道

富二代学得更苦 仨翰林同出一门

股神巴菲特在投资事业上有个黄金搭档,名叫查理·芒格,芒格有句至理名言:“反过来想,永远反过来想。”当别人满眼只有利润的时候,他却会反反复复评估风险,尽量使其变得“可计算,可控制”。这一份审慎和智慧,令股神本人都钦佩不已。潘振承的智慧与芒格有得一拼,他虽然没留下“反过来想,永远反过来想”这样的名言,但自始至终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我们在上一期的“档案解密”里也说过,当年的行商做生意,很多时候都是在官府和洋人之间走钢丝,与洋人的生意时时受到国际形势的左右,远在西欧的一场战争可能就会瞬间使价格发生巨变;与官府的交道更是令人胆战心惊,一方面,行商要对洋人的各种行为承担连带责任;另一方面,官府会以各种名目向行商伸手要钱,略微答应得迟一点,惹恼了权贵,那就肯定没有好果子吃。虽然史料中找不到潘振承是如何处理此类危机的记载,但他的继承人潘有度的确有一次差点面临绝境。1801年,北京永定河泛滥,朝廷下令赈灾。潘有度本来已捐了5万两白银,但时任粤海关监督佶山还要他再捐50万两,潘有度实在觉得不堪重负,反复思量后,告诉佶山只能再多捐10万两。佶山恼羞成怒,决意向朝廷弹劾潘有度。一个小小行商如果得罪了当朝天子,其结局可想而知。后来幸亏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两大巨头出面调停,佶山才没有得逞。试想,假如潘家平常没有注意编织一张对家族的保护网,这场横祸大半躲不过去。

对潘承振来说,要想在风险重重的大环境下保证商业上的成功和家族的安全,手头就一定要有得用的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好好培养自己的几个儿子,使他们扛得起重担,担得起大任。潘家自来就有“奉姑就养楚庭侧日课女红夜仍织”的家训,潘振承的几个儿子一满5岁,就得进入家塾苦读,他的二儿子潘有为就曾留下“五岁就傅授我书冀我奋作千里驹”的诗句。当然,财力雄厚的潘家,请来的老师也是岭南数一数二的名士,但孩子们要是不好好读书的话,估计一样会挨师傅的板子。出一个薛蟠一样的败家子,实在是潘家承担不起的奢侈。

潘家的富二代个个发奋苦读,但父亲给他们的使命各有不同:其中既得有人接过他的担子,操持同文行的一整盘生意,还得有人苦攻科举,争取入朝为官,承担起保护家族的重任。虽说官帽子也可以用白花花的银子买,但买来的官职其实并没多少含金量,只有走科举才是正途。

潘振承关于后代的这一盘棋下得很成功:1770年,他的次子潘有为考中了举人,两年后又考中进士,之后还当上了内阁尚书,并参与了四库全书的点校。潘有为入朝为官,大大方便了潘家与各界名流结交,各位地方大员也要对其客气三分,与潘府私交密切的人中更有不少是这些地方大员的智囊。很多时候,潘家得通过他们获得各种至为重要的信息,以此来评估风险和机遇。

潘振承的另外一个儿子潘有度则成功地继承了同文行的全盘生意,潘有度有着与他父亲一样稳健的风格,虽说同文行的财富已是十三行之冠,但他还是设法使自己排在其他两个行商之后,以免树大招风,只是后来位居前列的两个行商先后破产,潘有度才勉为其难地承担起了“首商”的责任。根潘刚儿、黄启臣陈国栋三位教授编著的《潘同文(孚)行》一书记载,英使马嘎尔尼出访中国时,曾分别与潘有度与另一位行商石中和见了一面。他发现潘有度不过戴了一个普普通通的白色半透明的顶子,而石中和却戴了个富丽堂皇的水晶顶子。马嘎尔尼很快发现了其中的缘由:潘启官(潘有度的商名)比较审慎,而石鲸官(石中和的商名)却很爱炫耀。后来,石中和因为挪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巨额资金,被官府关进大牢,严刑拷打,下场十分凄惨;而在潘有度的尽心呵护下,同文行的生意虽然也时有波折,但多半有惊无险,从未陷入真正的窘境。在这一点上,潘有度也有着与查理·芒格同样的智慧,他竭尽全力,使各种风险“可计算,可控制”。芒格自嘲是“两脚书橱”,善于从历史中汲取各种智慧,潘有度在这方面也不比他差。当时的知名学者、林则徐的智囊之一——学海堂堂长张维屏曾说潘有度“暇日喜观史,尤喜吟哦”,这当然也得归功于自幼良好的家庭教育。

潘家有出息的富二代并不只潘有为与潘有度两个人,潘振承的小儿子潘长耀也颇有商业才能,后来自立门户,创办丽泉行。丽泉行的生意一度十分成功。后来,因为被美商拖欠巨额资金,潘长耀还曾一纸诉状,告到华盛顿,打了一场国际诉讼。

在潘家,不仅富二代的表现十分出色,富三代、富四代里也多有成功之辈。据潘刚儿教授统计,潘家后代里出了三个翰林、五个举人,而载入近编广东历史人物辞典》者更多20人,说是满门书香,真的不一点都过分。笔者虽然见识短浅,但真心觉得只有这样注重教育的家族,才当得起“名门望族”这个称谓,至于现在一些稍微有俩钱,就把孩子纵容得不行的有钱人,哪里当得起“贵族”这两个字?等到了孩子“坑爹”的那一天,他们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潘氏家族树

第一代 潘振承(启官一世)

白手起家,创办同文行,苦心经营20多年,同文行跃居为十三行首富,潘家最盛时总资产规模达6亿法郎之多。

第二代 潘有度(潘振承第三子,启官二世)

潘振承的继承人,负责打理同文行的全盘生意,风格低调稳健,多次成功避免危机,成功维护了同文行的首富地位,且颇有学养,是曾获美国麻州农学会会员资格。

潘有为(潘振承次子)

1770年考中举人,两年后又考中进士,曾官拜内阁尚书,并参与了四库全书的点校,与岭南诸多名流颇有交往。

第三代 潘正炜(潘有度四子,启官三世)

自幼勤学善书,曾中副榜贡生,嗜好书画、碑贴的收藏与鉴裁,是广东有名的鉴赏家。本无志从商,因朝廷强令,成为同文行继承人,将生意全部委托给堂兄潘正威打理。

第四代 潘士成 (潘正威之子)

行走政商两界,成为晚清有名的富商巨贾,目光深远,曾出资引种牛痘,并自行投资研制水雷,其主持修建的别墅“海山仙馆”呈一时之盛。他还主持刻写了《海上仙馆丛书》,收入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合体新论》等一大批科学著作,为传播科学新知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代 潘宝鋆、潘宝琳(潘正炜之孙)

曾登科得进士,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第五代 宝珩(潘正炜之孙)

曾得中举人,辛亥革命以后曾担任广州电力公司经理。

第六代 潘飞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