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
曾国藩
林则徐
老子
孔子
近日央视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热议。那么,家风的起源是什么?历史上名人大家的家风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现代社会重拾家风意义何在?本报记者连线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秘书长张凯新、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院长何长文及河南大学文学院教师郭灿金对“家风”做以解读。 □半岛晨报、海力网记者李慧
解读专家
■张凯新 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秘书长
■何长文 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院长
■郭灿金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师
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陆游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
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林则徐
溯源:家风→地域文化→中华文化
“可以说,家风是一个家族的文化体现,而大家族的文化又决定了其所在文化圈的文化,即地域文化。 ”
“家风,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源于古代乡土亲缘社会。彼时,家族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家风不仅是一些具体的条文规定,更是一个精神高标。”致力于古典文化研究的何长文认为,家风其实是文化的一种具体化和细化,反过来说,每一种家风也都从不同角度对中华文化作出了诠释。“具体来说,家风集中呈现了中华文化的儒道思想。 ”何长文举例说,如很多家风中都包含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内容,也有不少家风遵从道家亲近自然的思想,讲求从容不迫、不慕名利等。
何长文介绍,中国古代较为著名的文化圈有齐鲁文化圈、巴蜀文化圈、吴越文化圈等,各文化圈所呈现出的特点都与其有代表性的名门望族有关,如提起齐鲁文化圈就必然会想到孔氏家族,因此影响地域文化的,归根结底就是家风。而随着社会发展,地域文化圈又逐渐汇成中华文化圈,家风在发展中延伸,并逐渐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和风俗。“对古人来说,改了家风就相当于改了祖宗之法,是大逆不道的。 ”
老子和孔子的一些思想内涵仍被现今一些国人在家风中传承着。
纵观:良好名人家风都要求勤俭好学
“古人对家风非常重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承载着一个家族的文化。常见的家风类型有耕读传家、忠孝传家、诗书传家。 ”
《史记》研究者、河南大学文学院教师郭灿金表示,家风对家族成员影响极大,不仅影响着他们的生存、生活方式,也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堂思想课。以司马迁为例,作为史官后代,其承袭了重视历史传承的家风,这种影响让他为完成《史记》不惜承受宫刑的苦痛。“可以说,这种家风观念的影响已接近信仰,甚至比生命、尊严更重要。 ”郭灿金说。
自古以来,名人大家多有良好的家风。
●陆游家风
据记载,陆游家训共二十六则,其从四十多岁开始写,直到八十余岁仍在不断增补。陆游很重视子女教育,写了一百多首教育儿子的诗,以这种形式传递家风。他的家风家训主要包括:
◎要做好人。他告诫儿子,但愿你长大后能让乡亲们称赞是有道德的好人,即使是当一个普通老百姓,在道德层面也不比高官差。
◎改过迁善。“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教导儿子必须做到有错必改,见贤思齐。
◎不要贪得无厌。“若夫天性澹然,或学问已到者,固无待此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假若一直心性恬淡,不图名利,或是品学修养已达到一定程度,自然不会有贪得无厌的思想。
◎要严于律己。“后生才锐者,最易坏。”年轻时聪明伶俐、有才华的人最容易养成恶行,要特别警惕才是。他告诫儿子对后代要经常严加管束,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的人交朋友。
◎要宽以待人。陆游说,我一辈子未曾害过别人,有人害我,“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为利,其情多可谅,不必以为怨。”不要去计较,要尽可能回避这些事。
◎要为官清廉。教导儿子要忠于职守,为民做好事。特别强调儿子在物质生活上要俭朴,要廉洁。
◎要忧国忧民。《病中示儿辈》中,他希望儿子事事都要以那些恬不知耻的卖国贼为鉴,切不可学他们的样子。
●曾国藩家风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 ”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勤于治学。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重视家教。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1875年,曾纪芬嫁入湖南聂家。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曾国藩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女儿做得比父亲期望的更好。
在丈夫去世后的30多年里,曾纪芬一直是聂家的掌门人。跟父亲一样,她十分关注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子女长大成人她仍随时耳提面命,毫不疏忽。
●其他名人家风
林则徐家风
林则徐曾写对联表达教育思想。“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是说,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么廉洁、聪慧,我把钱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的斗志;子孙不如我,留钱给他反而使他好逸恶劳,留的钱越多越是增加其过错。
鲁迅家风
文学大家鲁迅对孩子的叮嘱是:不做空头文学家美术家,做小事情普通工作谋生就好;即使生活中经济紧张也不要做坏事。
钱玄同家风
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一家也有一个良好的家风,从父亲钱玄同到其子钱三强再到钱氏第三代钱思进,一脉相传,形成了自强好学、一心为民的好家风。
变化:家风式微易致道德危机
“家风是一个家族传承的风气,是家庭成员都要遵循的道德理念,因此传承很重要,不是一代人的事。但是现今,家风的传承已经有了变化。 ”
张凯新表示,在当代社会,部分家族的家风虽仍受儒家思想影响,但一般已脱离了与国家命运的结合,变得更通俗也更生活化。“过去的家风都是写在家谱上或刻在祠堂里,虽然家族成员时时谨记,张口就来,但却很教条化。现代社会人们没有明确条文,想到的也多是一些修养和习惯。 ”
何长文教授认为,当代社会,家风影响力已出现了明显式微的迹象。“人们远离家乡,外出工作、生活,原有的乡土亲缘文化已走向衰落,家风影响力势必减弱,同时也很容易引发道德危机。 ”“此外,离婚率的不断升高,也很不利于家风的传承。 ”张凯新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较难接受完整的家庭教育,这也是部分家风现已弱化的一大原因。
家风鉴赏
张作霖家风:有值得借鉴的也有封建糟粕
张作霖有6位夫人、8个儿子、6个女儿,要治理好这样一个大家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治家过程中,张作霖制定了十条极为严格的家规:
髴严禁夫人干预政事,不听枕边风。髵严禁夫人聚众闲聊,以免滋生事端。髶各房太太地位不分尊卑,均以夫人相称。髷严禁夫人私自做寿。髸严禁虐待下人。髺实行严格的薪俸制,各夫人每月按时支取。髼饭菜实行等级分餐制,各夫人与子女分别在自己房间用餐。髽严格作息时间,外出活动一律不允许超过晚十点钟。髾重视子女文化教育,聘名师为子女启蒙。子女婚姻不得自主,须由他一人包办。
专家观点
1.良好家风可抵制不良社会风气
当前,“老人摔倒扶不扶”成为热门话题,一些不好的社会风气正对传统家风进行冲击。专家认为,良好的家风可以抵制不良社会风气。
2.给孩子攒钱不如传个好家风
郭灿金认为,家风是影响孩子一辈子的事。家风不好的人即使想改变,也要耗费很长一段时间去矫正错误观念,而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问题上,目前不少父母的教育观仍有所偏颇。郭灿金认为,与其过度给孩子积攒物质财富,不如传承一个良好的家风,让孩子受用一生。
3.重拾家风应有评价体系
“重拾家风,弘扬传统美德是好事,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家风都应该推崇。 ”何长文认为,经过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一些家风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何长文说,重拾家风应有标准和评价体系:首先,要看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合度,即道德评判标准;其次,看家风中体现的文化是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细化,即是否是一脉相承;第三,看家风是否符合时代的发展;第四,看是否有利于建构现代文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