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太太的客厅》

 黄小鱼图书馆 2014-04-07

《我们太太的客厅》 - 简介

冰心(左)与林徽因合影冰心(左)与林徽因合影(点击查看更多图)

《我们太太的客厅》是冰心1933年发表在《大公报》上的一篇小说,好事者将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一一对号入座。和钱钟书的《猫》一样,文中的“我们太太”是一个受男人环绕,爱出风头,工于心计的女人。可以说,对她身边的男人,“我们太太”几乎轻易地“玩弄”于股掌之间。

冰心的这篇小说发表后,引起平津乃至全国文化界的高度关注。作品中,无论是“我们的太太”,还是诗人、哲学家、画家、科学家、外国的风流寡妇,都有一种明显的虚伪、虚荣与虚幻的鲜明色彩,这“三虚”人物的出现,对社会、对爱情、对己、对人都是一股颓废情调和萎缩的浊流。冰心以温婉伴着调侃的笔调,对此做了深刻的讽刺与抨击。金岳霖后来曾说过:这篇小说“也有别的意思,这个别的意思好像是30年代的中国少奶奶们似乎有一种‘不知亡国恨’的毛病”。[1]

《我们太太的客厅》 - 写作背景

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家搬到北平的总布胡同的四合院后,周围很快聚集了一批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文化精英,品茗坐论天下事,好不热闹。慢慢地,梁家便形成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人称 “太太客厅”。“太太客厅”的座上宾都是当时颇有影响的人物,徐志摩、沈从文、金岳霖、朱光潜、胡适,而林徽因虽为人妻,那样的优雅大方也是让男人们为之心仪的。每逢聚会,几乎都以林徽因为中心,谈古论今,皆成学问。冰心是不去参加这样的聚会的,也看不惯林徽因被众人捧的局面,便写了篇《我们太太的客厅》来影射林徽因。“我们的太太自己虽是个女性,却并不喜欢女人。她觉得中国的女人特别的守旧,特别的琐碎,特别的小方。”这是嘲讽林的孤傲;“我们的太太从门外翩然的进来了,脚尖点地时是那般轻……只是年光已在她眼圈边画上一道淡淡的黑圈,双颊褪红,庞儿不如照片上那么丰满,腰肢也不如十年前‘二九年华’时的那般软款了!” 这是嘲讽林韶华不再。“太太已又在壁角镜子里照了一照,回身便半卧在沙发上,臂肘倚着靠手,两腿平放在一边,微笑着抬头,这种姿势,又使人想起一幅欧洲的名画。”这是嘲讽林姿态做作了。 

《我们太太的客厅》 - 写作原型

梁思成与林徽因梁思成与林徽因

在当时北京的文化圈子里,家庭文化沙龙并不鲜见,胡适家有,凌叔华家也有,只是没有梁思成家的太太客厅人气旺盛,因为这个客厅的主角是林徽因,使它逐渐成为“京派”文化人圈子里面一个灿烂夺目的中心。林徽因在诸多名流雅士面前展示自己的机智与才华,在一片钦佩的目光里,享受一种荣耀,验证一种高贵的身份。

人的生活,不仅要物质的,也要精神的。林徽因是一位诗性的女子,她是从徐志摩诗歌里走出来的,被诗人无数次理想诗化,她也愿意成为诗人心里永恒的素材,寄托一个浪漫的梦想。但是,诗人除了真情与激情以外,什么都给不了他。所以,她不能嫁给他,于是就一直很理性的把握着与他的距离和分寸,让自己永远理想的存活在诗人的梦里,从诗人那里获得心里的满足与创作的灵感。

中国有句老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林徽因选择梁思成作为终身伴侶,这是她一次最明智的选择,这一次选择成全了她所有的美名。梁思成不仅有显赫的家势,与她志同道合的事业,还有海洋的胸怀包容她,娇纵她。这就使她有了成就优秀、满足虚荣的重要条件,因而也有了区别于张爱玲、萧红、丁玲所不同的命运结局。

有人猜疑说,徐志摩死后,林徽因迫不及待地从凌叔华那里索取徐的日记就是为了毁灭曾与徐诗人那段恋情的证据,以维护自己形象的完美。若真是如此,那也是林徽因虚荣心高一个层次——唯美的表现。

林徽因很注意衣着打扮,在清华园中一直是新潮的榜样,即使后来患病体质那样虚弱,她还穿一身骑马装。可见爱美之心很重。而且,她有些自恋。她的堂弟林宣说过一件趣事:林徽因写诗常常在晚上,总是要点上一柱清香,摆一瓶插花,穿一袭白绸睡袍,面对庭中一池荷叶,在清风飘飘中吟哦酿制佳作。“我姐对自己那一身打扮和形象得意至极,曾说‘我要是个男的,看一眼就会晕倒’,梁思成却逗道,‘我看了就没晕倒’,把我姐气得要命,嗔怪梁思成不会欣赏她,太理智了。”她把自恋演绎得精美绝伦。

正是她虚荣的一面,导致了北京文化界一些女士与她疏远,林徽因身边几乎找不到几个女性朋友,冰心甚至写了一篇《我们太太的客厅》小说讥讽她。也是因为她虚荣的一面,后来有人认为她活得累,不真实。

《我们太太的客厅》 - 评论

冰心晚年(92岁)接受采访时,正好发生一件“小说影射侵犯名誉权”的文坛大案子,冰心借此机会表白:“《太太的客厅》那篇,萧乾认为写的是林徽因,其实(原型)是陆小曼,”冰心特别举出一个证据:小说描写“客厅里挂的全是她(陆小曼)的照片。”此话是1992年冰心对两位来访者说的,存有记录稿。可见《太太的客厅》乃是以当时北平交际场为题材的小说,并不是“影射”或纪实文学;小说可以有“原型”,而冰心实际上解释这主要“原型”取材于陆小曼!当然也可能有取材于林徽因家的成分(陆小曼家客厅里挂的全是陆小曼的交际花照片,而林徽因家并非如此,可见冰心没有影射林徽因)但并不是“纪实或报告文学”那样完全记录真人真事。我们应该从文学评论的公正角度分析这篇小说的艺术形象,而不应该庸俗地、意气用事地侮辱已故的林徽因徐志摩,甚至企图在林徽因、冰心两家后人之间挑起事端。人心不至于如此险恶吧?

林徽因和冰心两位,乃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两朵奇葩,是后代淑女佳人的楷模啊!他们都早已成为故人,“死后是非谁管得”呢?近年来“二人结怨并成为仇敌”的夸大流言风行,且波及后辈,这可能是冰心与林徽因当时都始料不及的。[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