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晓林:虚空之辩

 昵称LKk4A 2014-04-07
简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10)
  ——因汪德迈教授饶学讲座而起
  刘晓林
 
3、虚空之辩

  虽然东西方文学中都有具备“虚词”性质的字词,但连缀成文后具有“玄虚”之感的则与西方文学的关系不大。将形式做进一步的延伸,于东方文学则绕不过虚空之辩。尤其是中国的文言文,它将万物的存在状态和所处时空或无限放大或无限缩小——中国的文言文蕴涵了无穷的诗意和无穷的信息量,它使得绝大多数原本受限之物幻化为自如的虚空。这种虚空既非实际意义上的不存在,也非实际意义上的存在——时而充实,时而飘渺。

  的确,我们中国的某些伟大的文章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更有甚之“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汪德迈教授不由慨言:“文”打破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隔膜。同时,客体性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也被取消……有学问的人可以感得“神与物游”而感叹被形而下的万物反映出的形而上的“道”……

     作为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之一的中国文学而言,其自然“遵循”中国哲学(尤其是东方的思维)。高明的中国哲学讲究“空空非空”,因为“一空纳万物”;所谓的“虚”也是人们对某些特定状态的泛指,而绝不是对事物的明确陈述。虚空之辩的进一步引申便是有无相生,即当我们穷究到事物源头时会发现有无早已没有了存在的先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