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晓林:意象、抽象、具象

 昵称LKk4A 2014-04-07
简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12)
  ——因汪德迈教授饶学讲座而起
  刘晓林
 
5、意象、抽象、具象

  宇宙间的存在可以用意象、抽象、具象来描述。

  意象、抽象、具象这三象存在于东西方的各自文化中。具象可以理解为与客观存在的近似之象,其最大的特征是明确性。比如,艺术中的写实绘画、报告文学等即是具象的范例。文化范畴中的具象与现实存在具备很强的对应性,可视为客观世界的摹本。它为东西方文化所共有,这由人之为人的共性所决定。

其实自“神与物游”便可导出意象。简单地说,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换言是寓“意”之“象”,是寄托了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东方文学和绘画中,意象被呈现得淋漓尽致。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八大山人的枯荷,惭江的瘦山。如是的作品在东方(中国)文化史上俯拾皆是,它们既让人领略了客观之象,又让人感悟了主观之意。西方文化的意象也并非绝迹: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是二十世纪西方诗坛最有影响、最有争议的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提出英文诗创作中也应该力图将全诗浸润在意象之中。他的代表作《比萨诗章》堪称充满意象之作,其在《地铁车站》中写道:“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枝条上朵朵花瓣。”西方文化中也曾经诞生过意象派艺术,并且影响深远。无论如何,(文学、艺术等)意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并没有成为主流。而东方文化则将意象根植在血液中,影响到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抽象者,抽物之象、存物之本也。一般说来,抽象与自然之象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包含着具象因素。我们以西方现代艺术来做说明。这类艺术或对特定对象加以大胆变形和装饰化处理,或将不同对象的局部特征进行适度的组合,将对象纳入抽象化的程式中、使之偏离原来的外观,艺术形象所包含的抽象因素与具象因素相对合谐状态,使之难以简单地用这一对概念加以划分。现代抽象艺术基本可分为两大类:1、对自然之象的外观加以减约、提炼或重新组合;2、完全舍弃自然对象,创作纯粹的形式构成。第一类抽象艺术包含了两种倾向:①如P.塞尚、P.克 利等艺术家往往以自己对事物的概念为依据,在创作中削砍对象外观中被认为是次要与偶然的形式因素,使艺术形象得以显示被认为是本质的原型。②另一些艺术家, 如C.毕沙罗往往以个别、特殊的自然对象为依据,从其自然外观中抽取艺术形象的模式。第二类抽象艺术同样包含两种倾向:①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具有明显直接的情 感表现性质,因此被称为浪漫的、有机的或热的抽象艺术,W.康定斯基、J.米罗的许多作品是这种创作倾向的代表。②如K.C.马列维奇、P.蒙德里安等艺术家在作品中展现的是一些冷静、规则的几何构成,它们不包含直接的情感表现意味,因此被称为古典的、几何的和冷的抽象艺术。现代抽象艺术运动在整体上是对欧洲模拟自然的传统的反叛,它对现当代美术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意象、抽象、具象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和阐释所不可或缺的形式和途径,东西方社会中的环境和人的思维决定了在对三者的选择上定然存在不同。对具象谁都无法绕过,在意象和抽象的取舍上、东西方文化各有侧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