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文化管理的部分讲稿

 雪峰读书 2014-04-07

什么是文化管理。

1、文化:文化就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我的理解是,文化就是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主要指人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时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再具体一点说,就是一个群体里的人经常所说的和经常愿意做的所表现出来的那些东西。文化具有“勾魂”的作用,使身在其中的人,有一种行为的自觉,所以,建设先进的学校文化是很重要的。

2、管理:管理就是约束。我们都知道,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经验管理。是指没有成型的管理规律、成文的管理制度可以遵循,单位完全按照管理者自己的设想,跟着感觉,凭着经验和直觉去管理。这种管理是一种人治。

二是制度管理。这种管理把制度看得至高无尚,重物轻人,管理者仅仅把员工当作工具,对员工采取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是一种法治。

三是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在系统内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全体成员的身心能够融入到系统中来,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约束,在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其中,人的角色塑造成为文化管理最核心的价值追求。也就是说,人在一种文化氛围中,主动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不断地纠正自己不适应这个角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比如传销)这种管理是一种文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3、文化管理的心理学依据——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的心理学研究之一,本实验是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的,实验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了八年.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略)

霍桑实验说明了什么

1)、以前的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经济人”的假设,抹杀了人的社会性的实质。那种认为工作只是为了金钱的“经济人”假设,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与此相适应的管理方法,是用金钱收买工人的劳动,用权力和制度去控制职工。这样不能激发职工的献身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感,而只能产生“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的雇佣观点。我们一些企业领导者单纯用金钱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把扣发奖金作为管理职工的主要手段,实际上是把职工当做“经济人”看待。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成员,因此,要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还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去努力。

2)、以前的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霍桑实验证实了工作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职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及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

3)、以前的管理只注意组织机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霍桑实验发现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非正式团体,这种无形组织有它的特殊情感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以前的管理把物质刺激作为唯一的激励手段,而霍桑实验发现工人所要满足的需要中,金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部分的需要是感情上的慰藉、安全感、和谐、归属感。因此,新型的领导者应能提高职工的满足感,善于倾听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5)、以前的管理对工人的思想感情漠不关心,管理人员单凭自己个人的复杂性和嗜好进行工作,而霍桑实验证明,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应像霍桑实验人员那样重视人际关系,设身处地地关心下属,通过积极的意见交流,达到感情的上下沟通。

 霍桑实验及梅奥的见解提出了领导活动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即非正式组织对领导效能的影响。

 霍桑实验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霍桑实验的意义在于它是管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推翻了从泰勒以来人们把人看成“经济人”的假设,为管理学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即开始重视人、研究人的行为。霍桑实验使人际关系的研究逐步闻名于世,使其成为行为科学的先驱,管理学从此进入了行为科学的新时代。

其实,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讲了“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了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意思是说我无为而治,百姓自然化育归顺;我喜欢好静,百姓就自然纯正;我不兴事,百姓就自然富足;我没有私欲,百姓就自然淳朴。所以“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造作,不妄为,而是以无为的手段,达到自化的目的。老子的无为,实际上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处事艺术。《老子》还把统治者分为了四等:“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好的统治者,用无为的方式处事,推行不言的教化,人们仅仅知道有它的存在。次一等的统治者,用德教感化百姓,以仁义治理国家,人们都亲近它、称赞它。更次一等的统治者,用严酷的刑法管理百姓,人们都畏惧他。最次一等的统治者,它对百姓不讲信用,愚弄压榨百姓,人们蔑视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引用了《老子》的这一哲学观点,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题为“教育需要无为而治”的文章,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和管理思想,讲了文化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学校管理要走文化管理之路。

4、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把文化管理搞清楚,我们还应该明确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之间的关系,不然,我们就容易产生一些歧意和争论。

管理的本意是约束,而约束的目的就是要保证一个良好的秩序,正如人们常说的“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就一所学校来讲,这个规矩就是制度。所以,实施管理工作都还是从制度入手。但是,真正有效的学校管理,不是通过制度实现的,而是通过激发人的主动性,让人的潜能得到开发,让教师在学校里感觉到精神愉悦、心情舒畅、关系和谐,让教师在工作中信心十足、斗志昂扬、不甘落后。而这些精神、心理层面的问题,制度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我认为处理好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的关系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学校制度是教师需要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它是有形的。制度管理是务实的,以管人的具体行为为底线,它是刚性的、机械的、甚至是无情的,它容易让人心背向和思想极端。学校文化是教师感受到的一种精神、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它是无形的。文化管理是务虚的,它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高雅的气质影响人。它通过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的潜移默化的效应,使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和理念,它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比较好的做法应该是:在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先进的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制度体现出来,使人们最终关注的不是制度,而是制度背后的人文精神,进而让制度成为一个纸老虎。

5、学校必须推行文化管理

在学校管理的诸要素中,位于第一位的要素是人,同时,学校的主要工作是育人,育人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中的弹性是很大的,很多东西是无形的,其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如果人的价值观扭曲、思维方式不科学,如果没有人的主动精神,没有和谐的工作环境,那么我们的工作只能表面化,必然导致低效或无效。而在培养人的主动精神方面,我们的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所以,我认为,教师的很多工作是制度管不了的。

比如教师的备课。学校可以制定备课制度来规范,但真正有意义的备课,我们就无法用制度来约束了。有的教师可能按照学校的要求把教案写得非常漂亮,但他有可能的抄的,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有的教师他可能为了备一节课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从表面上我们又无法判断他到底下了多大功夫,这其中的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力只有用文化来感染。在《人民教育》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是一位校长写的关于学校买教案的事,就是因为在一次学校进行的教学常规检查过程中,发现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他的教案不合格,在这位教师追问下,让校长下不来台,引起了这位校长的思考,做出了学校向教师买教案的决定。这件事,应该引起思考的是,学校管理中的标准式的量化到底有多大价值?

再如教师的教学研究。我向来的观点,有效的教学研究绝不是靠制度来达到的,学校可以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可以对教师们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研究要求,制定一些奖惩措施,这里所起的作用只是引导,如果没有教师主动的研究意识和自觉的研究行动,所有这些都不可能有任何实际意义,教师都可以应付了事。你要教师写教学反思,你要多少,他可以交多少;你要教师出成果,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拿成果,让你管理者难以为计。

还有像教师的工作方法,教育思想,教学艺术等等,这些非常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不可能用制度来管理。相反,如果在管理过程中,我们过于理性化,机械地按制度办事,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比如工作实绩考核,这是所有学校每年都要做的一件大事。首先肯定做这件事是必须的,不可能回避,但是我们绝不能死板和固执,应该讲究一定的策略。这个策略主要是文化层面的东西(后面我再讲)。可能有些校长在这方面就有深切的体会,每到考核时,都会遇到很多矛盾和问题,出现很多不愉快的事情。

由于长期的过于理性的管理思想的指导,使我们的工作的诸多环节过于“一致化”“公式化”“数字化”“机械化”,忽视了教师的个性与创造性,甚至某些地方挫伤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漠视了温情的人性,忽略了教师潜力的发挥,有时会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僵化,削弱了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由此我们意识到:一味强调共同遵守铁的纪律、一味强调将业绩与工资挂钩、过分用罚款、末位淘汰等带有威胁性质的手段来管理教师,无疑把从事高尚职业的脑力劳动者等同于机器。因此,我们提出了尊重教师的自由、情感、需求、信仰和个性的设想。我们认识到教师首先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管理者必须相信他们的自觉性、自尊心、责任感、业务能力和道德良知。我们要求管理者必须时刻关注教师的心理特点,更新管理者自身素质,摆正自己的位置,理解教师的疾苦、忧乐,为教师愉快地工作创造条件,做到“既严格要求教师,又尊重、信任教师;既有管理者的统一意志,又要使教师个个心情舒畅;既要求规范,又鼓励创新和形成教师的个人风格”。

因此,我在我的管理实践过程中,我不太喜欢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说事,有些同志把教师工作中的一些过错或失误都上升到职业道德问题,让很多教师比较反感。特别是在现实社会背景下,人们普遍感觉到教师的很多权利得不到保护,教师的地位得不到提升,教师背负着沉重的社会压力的情况下,教师们还在两头不见天的工作着,大多数教师深感身心疲惫,产生了十分严重的职业倦怠情绪。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应该给教师们更多的温暖和阳光,给教师们更多的信心和力量,让教师们得到身心的舒展和愉悦。我在做校长期间,我就特别注重学校“人气”的培育,在2002年全县初中教学工作会上,我就以“运用非理性思想,改进教师队伍管理”为题,交流了我们的经验和做法,2008年我又以“培育主动精神,追求有效管理”为题在大会上发言,得到了与会校长们的广泛认同。如果说我们这些年来有什么经验的话,那么在学校管理中始终贯彻文化管理的思想,沿着文化管理之路不断前行,就是我们认为比较好的地方。

目前,杜郎口中学就是全国农村学校文化管理的成功典范。崔其升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他:“听说你们学校没有制度,学校是如何管理的?”崔校长说:“只有在没有秩序、没有标准,教师的思想混乱的情况下,学校才需要制度。秩序建立起来了,就重在自律了。什么问题上了墙,其实就是说明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而在我们学校,不是说学校没有问题,而是问题能够马上被发现,并且马上能得到解决,所以,学校就不需要成文的制度了。”虽然崔校长没有说是用文化在管理学校,其实他告诉我们的就是文化管理的通俗解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