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解读了钱范、母钱上的密码,就掌握了古人铸钱的秘密。
对古钱币的研究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但是,对于铸钱使用的范模一直乏人关注,直到清代康熙年间朱彝尊辨识出“大泉五十”钱范之后,才引起了金石学家的重视。钱范拓本的著录始于清代前期,但只散见于《古泉苑》《古泉汇》《续泉汇》《货泉汇考》等古钱谱和金石学图录中。在钱谱和金石学图录中都为影印。由于时代的原因影印件图上看不出原有的一些面貌。为研究者带来了诸多不便,自大兴土木建楼建路以来,各地都出土了大量钱范,钱范的研究也日渐兴盛。推动了中国货币铸造史和铸币工艺的研究。
钱范研究对于古钱币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铸钱都是使用陶、石、铜等材料制成的硬范。这些钱范得以保存下来,上面真实准确地储存着当时铸造年代和制作工艺等多方面的原始信息。给古钱币的鉴别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郑家相在《五铢钱研究》中就曾依据更始和建武纪年钱范分辨出刘玄及东汉五铢,又根据陕西关中出土的一批有昭、宜纪年的五铢钱范,分辨出昭、宣五铢。王献唐在《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中,利用出土的钱范研究出石范的制作方法,发现五铢钱范有的是刻制而成,有的是翻铸而成,从而搞清了西汉时期铸钱技巧的演进过程。蒋若是、吴荣曾在考订洛阳烧沟汉墓和满城汉墓出土的五铢钱时,在半两钱和剪轮五铢的研究中,都充分运用了钱范资料,取得了科学的论证。陕西省钱币学会和西安市钱币学会在秦汉制范工艺和铸钱工艺、西汉上林三官铸钱官署、西汉钱范纪年等学术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绩。编著出版了《秦汉钱范》《新莽钱范》,是首次全面系统地反映秦汉新莽时期钱范全貌的大型图录,收录的钱范资料最多、最全、最精,对于钱币研究者和文物工作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人在十几年内也收藏了些钱范,如下图。

众多的钱范为研究古人是怎样铸币提供了大量证据
所谓的钱范,就是制造钱币的模具。从现代用语来看还依然用着古人的述语,如:“模范”、“模式”、“模压”、“熔铸”、“就范”等等。就现收藏的钱范有春秋时期周畿地区“桥形币”范,春秋至战国“山阳布”银范,不知名范(花式),“梁二釿”银范,“阴晋”银范,“殊布当忻”范,“四布当忻”范。战国中后期“兆涅忻”范,“三孔布”银范,“齐法化背十刀”范,“晋阳化”范,“晋半”范,“小五珠”范,王莽新朝,“国宝金匮直万”范,“一刀平五千”银范(二种)。“大泉五十”银范(二种),“壮泉四十”范,“么布二百”范,“壮布七百”范,“大布黄千”银范(二种),“货布”范,“货泉”银范(二种)。陈朝“五珠”银范。北魏“太和五珠”银范。南朝陈宣帝“太货六珠”银范,北周静帝“永通万国”银范等等。





上两图为金质范,上面的红斑绿迹也是十分明显,金是不生锈的,上面的痕迹为我们研究古人的铸币工艺提供了重要证据。




上四图是银质范,上面也有红斑绿迹,这也为我们研究古人铸币工艺提供了又一证据。





上五图是各地出土的泥范,上面也是有红斑绿迹,泥土是不生锈的,也为我们研究古人铸币工艺,提供了证据。
下面的是青铜材质范,上面更是布满红斑绿迹。














金币上有红斑绿迹,银币上有红斑绿迹,铜、锡、铅、铁上有红斑绿迹,金范上有红斑绿迹,银范上有红斑绿迹,铜范、泥范上也有红斑绿迹,为说明了什么?这一连套的事实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



从上三张图中可看出,上面的东西是漆,其漆痕背面是滴落、喷溅状,且深浅层次不同,说明其不是一次性滴落,正面就不同了,其为有意全面涂抹。无论是那个朝代的钱范或母钱都有这样的迹象,具有普遍性,用刑侦的眼光来看这些问题和现象,再根据化学推理,钱范-----雕母-----泥范-----钱币------金银币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由所有现象分析判定其红绿迹为外来的附着物,特征表现为漆,说明古人在钱币制做上使用漆或漆和桐油的混合物。事实上钱范、雕母、母钱、泥子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靠它们的组合才完成了铸钱,我们研究问题应当综合分析的看,它们表面的迹象一样足以说明问题。
现用理论不能全面解析古钱币、铜范、泥范、银币上的所有现象。众多的证据表明了原理论的错误。理论是指导我们进行实践活动的依据,理论不正确就会出现假亦真来真亦假的现象。会使收藏鉴定走上弯路。
事实上我们每个收藏者都遇见和想到钱币上的这种红绿痕迹是漆的了,因看了几本书,书本上说这种红绿痕迹是锈,说出来怕别人笑话,说自已没知识,没见识,又过份的相信专家,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的局面。那么这漆是怎样跑到钱范,母钱,钱币上去的呢?这是后面的话题。
二 这又是一个大慌言;“唐早期开元应仍属范铸。自中唐以后,逐渐采用翻砂法铸造钱币。”我们应肯定开元之后钱范的地位。
通过对各朝代钱范和钱币的观察分析、得知古人铸钱釆用的是泥铸方法、古人铸钱是用铜范或石范翻制泥范、然后在泥范内浇铸。这在出土的大量泥范上能够得到验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唐代开元之后的铜范、银范众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如:《乾封泉宝》银范、《得壹元宝》范、后唐的《天成元宝》范、《汉元通宝》范、宋代的《宋元通宝》范、《淳化元宝》范、《天圣元宝》范、《景德元宝》范、《大观通宝》银范、西夏的《大安通宝》范、南宋的《临安府行用背三百文省》范、《淳佑通宝》范、明代的《洪武通宝》银范、《崇祯通宝》范、清初耿精忠的《裕民通宝》银范。(相信今后还会有众多的铜范被发现)。众多钱范的出现说明唐以后是用范铸钱的。有人只看见过(上图开元通宝图)一种开元通宝范就下结论说:“隋以前铸钱多采用钱范铸造,自唐代开始,则采取母钱翻砂的技术。〞是不现实的,武断的。如今各朝代有多母钱被发现、这说明唐之后钱范和母钱铸造法是并行的。哪些所谓的专家为什么对出现了的开元通宝之后的众多钱范视而不见?


下面是开元之后的部分钱范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我国古钱币不但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其中,尤以内外廓为骨架的园形方孔钱的铸造和使用的时间最长,从西汉汉文帝前元五年始铸的四铢半两至民国初期,长达2000年之久。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古钱铸造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日本古钱“和同开珍” 就始铸于唐景龙二年(公元708年),以后又相继传到越南、朝鲜、琉球等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古钱,不但效我国同样之钱法,而且钱文使用我国之汉文。这些繁衍如星的钱币是怎样铸造的呢?通过近些年的收藏发现,辽、西夏、元、清朝都有(雕母)被发现,并且材质全是银质。孙仲汇先生在《钱币鉴赏》一书中提到:“宋代铜钱的铸量远多于铁钱,而铜钱的母钱发现极少,似乎不可理解。”(宋朝钱范的发现很好的解释了他的疑问)。张志中先生在《中国古钱真假辨别入门》一书中写道:“古钱币的铸造,在历史资料中鲜有记载,留给后人的只有古钱实物,任你去揣摩、猜测。”湖北枣阳杨文先生曾在《开元“母钱”别走且留》一文中提出我国在钱币研究中,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疑点,并指出:“至今,一些‘母钱’问题,一直还困扰着钱币研究”。由此看来,钱范,母钱的研究,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 母钱和金属范的区别
事实上母钱和钱范的功能是一样的,我们把钱范上固定的钱看成的活的,换成母钱就一目了然了。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在一个硬木模或金属模上制出正反两个泥子范。母钱和普通钱币最大的区别一是看材质,二是看内穿。母钱的材质全部是银质或金银合金,内穿十分方正,平整。正反面穿口一致,其作用是翻动时能正确配合同一个卯,不至发生错位。

硬木质或金属材料模盒


四 教你一着
怎样鉴别钱币是不是含金
有很多母钱中都含有金,有的普通钱币中也含有金,该怎样才能知晓其中是不是有金呢?要想知晓也容易,选怀疑钱币用布擦亮钱币的一角或一小边,记住当时的亮度,可用相机拍照,然后面向下放置三到五天,含金的会在擦亮面形成金膜,阳光下金光闪闪,不含金的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其原理是金和银铜的比重不同,在重力作用下金会析出。
待续 李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