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几图为x光下的母钱
众多的石范、泥范、金银铜范和母钱的出现为我们研究铸钱工艺和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研究古钱币必须要从钱范和雕母及母钱起步、单单从钱币本身的表象及特征为出发点来研究是不能破解钱币铸造之迷的、单从钱币本身的角度出发研究就犹如闭门造车、盲人摸象。其结果必然会出现偏差,导致研究出的结论不正确。
教你学一着,很有用



强磁吸验法,是检测银的有效方法
·关于古钱币材质的鉴定
隋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科学技术鉴定已经十分发达,部分古钱币收藏家把手中的古钱币送有关权威部门做材质测定已不奇怪。但还是有大部分藏家因条件所限不能把众多的古钱一一送检,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知晓自已手中所藏的古钱的材质呢?我们手中的古钱币是不是银材质的呢?含不含银呢?办法是有的。
强磁检验法就是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早就被专营钱币的商家冠以“银币鉴定器”、“假银元的克星”、“真假试银石”等美名。
收藏界2012年第3期山东徐成先生发表的“关于‘银币鉴定器’使用效果的几点认识”科学地阐述了强力磁铁对银币的反应。使用方法是,一手捏住磁铁的上部,磁铁的另一头放按在桌面钱币上面,猛的和,向上一拉,真的银币则跟随向上被带起,能顺畅地翻一个跟头,如果是假银币,则纹丝不动,含银量少的,要么是翻不动或翻得十分勉强。本人做过这样的试验,来到金店,让店员拿出银饰物,有银项链、银耳环、银戒指,用强磁棒吸附,让店员目瞪口呆的事情发生了,银饰物全粘在了强磁棒上,再取下饰物试验,只要强磁一接近银饰品,就有明显的吸附作用,店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她们并不知晓强磁能够吸银。
钱币界又有人在摸索实践中不断的推广演绎。亦发展到对所有银器的鉴定上,更包括古钱币。
强力磁铁对铜、包括青铜、红铜没有任何作用。对铅、锡、锌、铝、金没有任何作用。对钢铁吸力最大,吸引上时要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分开。
强磁对古钱币银含量的不同会有不同反映。
对古钱币而言含银量在10%-20%的翻不动,但有反应,如用细线吊起用强磁吸则跟着转动。30%的有明显的吸附作用。40%-50%的能跟随吸起。但有些勉强。60%-70%的能够吸起。85%以上的能完全吸起表现最好。但这是相对的,如古钱币太大或太重强磁铁又不够大,只能感到有明显的吸附作用,这要跟据经验来叛断银含量成份了。经过测定古钱币一般都含有银,成份多少不等,大多都在10%以下。跟据这种检验法雕母全部是银质材料铸成的,含银量很高,都在70%以上。也就是说,雕母能被强磁吸起,和真品银元一样翻斤斗。
以金银为代表的货币,它代表的是人类已经完成的劳动成果,是人类千百年社会实践中自然进化而来的,它可以跨越时代与国界,它是一切物质的最终支付手段。
关于古钱币的材质,不可能出现统一的标准。现代的冶炼工业就控制材质方面还有很大的难度。
以熔炼钢铁为例,我国冶铁术大约发明于西周时期,我国是世界上发明并使用铁比较早的国家。1974年,河南渑池发掘了一个北魏铁器窑,里面藏有从汉代到北魏的铁器四千多件,种类有生产工具、兵器、日用器以及铸范,铁材等。就其材质机而言,其内部的碳、硅、锰、磷、硫、铬等原素在有现代化化验设备的情况下还要做出不断的调整才能达到一定的标准要求,在古代不可能有高极的化学化验设备,熔炼只能凭借工匠的经验和手中的原材料进行投炉,这些原材料的成份是复杂的,铸造出的钱币成份必然有差异,可以就炉炉不一样。
历史上毁旧钱铸新钱、毁器物铸新钱、毁佛像铸新钱的记载屡见不鲜。这也给古钱币的材质提供了材料来源途径,旧器物,佛像的材质有金银,混入铸钱币铜液中就有了不同的材质。
锌在我国古代叫“倭铅”、“白铅‘最早见于署名’飞霞子”署名的《宝藏论》。(辽神册三年、公元918年)。
纯铜是红色的,所以叫红铜,红铜虽然可以熔铸物件,但质地不硬,同时由于红铜的铸造特性是粘稠、流动性差。难以浇铸造出复杂的大容器,为了克服这种弱点,古人发现向纯铜中加入锡和铅等其它金属能够改变它的这种特性。于是就出现了一种青灰色的合金,这就是青铜。
古铜器的化学成份分类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紫铜。又称纯铜,含铜约在96%--99%。呈紫红色。对强磁没有任何反应。
二、青铜。又可分为两大类:
(1)、锡青铜,含锡20%--30%。若含锡20%--30%则钱呈银白色,俗称“白铜”。含锡少则钱呈淡棕色,俗称青黄铜。用强磁试吸,钱币没有反应。
(2)、铅青铜,含锡1%--10%,含铅%9--60%,这时钱则呈灰白色。铅含量多时钱币有返铅现象。用强磁试吸,钱币没有反应。
三、黄铜。关于古黄铜钱是个争议最大的话题。现代人至今认为它就是铜和锌的合金,有人会说,有很多铜钱是黄铜(红铜与锌的合金)铸成的。这就是今人的偏见了,关于黄铜,有很多人写过文章,根据明代《天工开物》说明嘉靖后就用黄铜铸钱了,可事实并不是这样。
早期,锌作为伴生矿成分随铜或锡、铅进入铜合金中。后来开始有意地把锌的氧化物如炉甘石加入化铜炉中,氧化锌被还原并立即熔解到铜中,成为以锌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合金就是黄铜。明代《天工开物》卷十四详细地记述了金属锌的生产过程,把十斤炉甘石装入泥罐,用泥封牢、晾干,用煤垫底,用木柴煅烧,炉甘石熔化成团,冷后破罐取出,就得倭铅,每十斤损耗二斤。黄铜和锌的出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铜耐蚀性强,机械性能比较好,在现代工业中有广泛的用途。
在测试黄铜钱时我们发现,强磁对黄铜钱有明显的吸附作用,找来工业用黄铜,(红铜与锌的合金)用强磁试验,没有一点吸附作用,在强磁面前我们该怎样解释这种现象,为什么强力磁铁不能吸引工业黄铜却能吸引古黄铜钱?进化验室才发现我们见到的黄铜钱事实上大多是银与铜(金)的合金。而不是锌与铜的合金。这完全是我们收藏理论和认知上的空白。也就是说,有些黄铜钱是铜(金)银合金。
事实上我们收藏的古钱币中还有锌与银的合金和锡与银的合金及铅与银的合金。这也是不曾有过报导的。
在古代我国的白银是十分富有的,通过各朝代的积累,白银在我国有大量的积存,各朝代通用的货币是白银和制钱,银子用于大宗贸易和政府税收,民间贸易则普遍使用铜钱。民间有大量的器物、首饰,银锭,钱币都是用白银制做的,尽管有战争和改朝换代,大量的白银一直是存留在中国土地上的。到了清朝,英国殖民者把鸦片销售到了中国,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敲门砖,通过鸦片贸易英国从中国掠夺大量白银,据统计1820年--1840年间,从中国外流的白银大约在一亿元左右,相当于当时中国银货流通总量的五分之一。据英国公布的资料,1833年到1834年,仅一年的时间就从中国掠走白银达2520万两。谁又知晓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数十年期间外国侵略者从中国掠走了多少白银?再就是战争陪款,清政府在帝国主义的枪炮威逼下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条款无一不是掠夺。陪款又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民国建立后军阀混战期间,用于购买军火武器弹药的银元又一次大量流向国外,战争实际上打的就是钱粮,打仗就得花钱,越大的战争花钱越多,谁又知晓军阀购买军火又花去了多少白银?
这此钱币上的红斑绿迹是锈么?新问题呀!
古人在铸币工艺方面的博大精深是现代人所无法理喻的,亦是现代铸造工艺所望尘莫及的,古老的铸币工艺失落在历史的汪洋大海之中。

上下图为失蜡法熔模铸造的银质钱币,传世包浆,铸工精细,钱文字口深峻,字体特别清晰,规整匀称,无车床加工,翻砂铸造、磨、铲、镗、刨、刮、锉、雕、刻、冲压的痕迹,反映的是泥铸痕迹。





上图为各朝母钱,材质为金银(铜)合金,银比例较高。由于是出土品,没经过长期流通抚摸、汗渍、硬物磕碰、撞击磨蹭划痕及掉落在地上的撞击等,也就不会产生无规律性的不同程度的无方向性、不规则多次性的自然痕迹,通过观察它的表面有没有雕刻痕迹得出的结论能更准确。
其全部为失蜡熔模精铸母钱,仔细观察不难看到表面有铸痕,就是找不到所谓的雕痕。材质应为金银(铜)合金,并不是黄铜材质。银中加入少量铜是为了增加硬度和耐磨性能。金加多后更显黄色,用肉眼看和黄铜特征一样。真正意义上的黄铜是铜锌合金。用现用的古铜钱锈理机制能解释了银钱上的现象么?
传统的熔模铸造一般称失蜡、出蜡,现代的熔模铸造是从传统的熔模铸造发展起来的。汉代的印章,钮制细小,形貌复杂,没有明显的雕、凿痕迹,是失蜡法所铸。现存故宫博物院,颐和园的铜狮、铜象都是失蜡铸造。宋朝的赵希鹄著《洞天清禄集》里具体的记叙了这一工艺,是用蜡刻画成模,放在桶状的容器里,经用澄泥浆多次浇淋以后撤去桶板,再加敷含盐和纸筋的细泥,做成铸型,然后出蜡浇注。泥料中加入碳未以减少收缩,增加透气性并使其表面光洁。资金料记载我国元代就设出蜡局,主管失蜡铸造,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等也设有专职工匠。 



至本文发表前还没有钱币学家、学者、收藏者发现雕母、母钱为银质的报导。说雕母是黄铜材质是专家学者的疏漏还是只观察钱币的表面现象而轻易下了结论?




各朝代的金银合金质折十母钱

清理擦拭后的汉元通宝

清洗后的淳熙元宝












上图为各朝代的金银合金质母钱。本人收藏的古钱币到手后很少进行清洗,尽可能的保持原有的面貌,这样才能有效的保存住证据,便于做研究工作。清理后就很难恢复原面貌了。但是为了研究还是要清洗擦拭一两枚的,这类钱币清理后立即会金光闪闪,银光烁烁。一枚钱币看其是不是母钱,一是要见材质,二是看内穿,这类钱币的内穿和普通钱币不同。可都定为母钱。
黄金的抗氧化能力很强,即便年代久远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也不会发生严重的氧化现象。金属银是白色的,当它与黄金混合后,黄金的固有色除了变浅外,在色彩基调上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当金银比例达到目1:1时,黄金会在质感和色泽上保留它最大的原始属性,此,种比例的金银合金与纯金的色差并不大,不通过仔细对比是很难分辨出来的。黄金拥有柔软的质地,稍加外力就会改变形状,古人在钱币中加入黄金,让它的强度和耐力硬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达到纯金的4.5倍,如此科学而巧妙的配比,是古人通过实践经验得出的。
待续 李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