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字铜版”并非“铜活字版”

 率我真 2012-12-02
“活字铜版”并非“铜活字版”
艾俊川 金融时报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中活字印刷更被人们格外看重。北宋毕昇始用泥活字排印书籍,此后历代都有活字印刷实践,活字材质也由胶泥扩展到金属、木材,可惜早期活字印书很少流传下来,相当于宋元时代的活字本,存世的只有几种西夏文佛经。我国的汉文活字印刷品,现存最早的当属明弘治、正德年间无锡华氏和安氏两家排印的书,自称使用“活字铜版”或“铜版活字”。在很长时期内,“活字铜版”被人们认定为“铜活字版”,这些活字本也作为明代铜活字印刷的成果,写进印刷史和版本学著作。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有人开始质疑制造这些活字的材料是否为铜。潘天桢根据文献记载,提出无锡华氏的“活字铜版”,实为“铜版锡字”,即用来承托活字的版由铜制造,而活字由锡制成。近来辛德勇又撰写长文,指出“所谓明铜活字印书于史初无征验”,明代史书中并无铜活字印书明确、可信的记载。如此,看似定论的“明代铜活字印刷”,竟因文献根基动摇,变成一桩疑案。

  明代活字印刷承上启下,那些用“活字铜版”印成的书,属于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在印刷史上地位十分重要。上述疑问兹事体大,牵连甚多,理应尽快找到答案。由于文献记载也存在矛盾之处,仅凭辨析文字难以解决问题,希望便落在对实物的研究上。印刷史是一门技术史,研究对象除了相关文献外,更要针对工具实物与技术流程。明代活字至今无一存留,制作工艺也无史无明文,要了解活字材质与制作工艺,最好的办法是对这项技术的产品即活字印刷品进行研究,通过版面反映出的各种工艺特征,还原印刷乃至活字制造过程。幸运的是,明代华、安二家“活字铜版”印成的书现存数量还不少,足够让我们来认真观察研究。

  观察“活字铜版”印刷品版面,可以看到几个现象:一是同页的相同文字,每个活字的字形都不同,显然这些字系逐个雕刻而成,不是用模子翻铸的;二是版框上经常可见圆形气孔印迹,活字上则未发现;三是版框印出的墨迹与文字印出的墨迹不同。版框处墨色不匀,有的地方墨聚在一起,有的地方却没有墨,看上去黑一块白一块,文字处则墨色均匀。分析这些现象,可以让我们对版面各部件的材质作出判断,这时我们需要一些钱币史和金属史知识。

  我国钱币史与用铜史密不可分。在2000多年铸币史中,钱币原料主要是铜,铜又主要用来铸钱。因此,研究明代铜活字,可以用同期铸钱活动作参照。钱币学和金属史研究近年取得一项重要成果,就是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周卫荣对大量历代钱币的成分进行分析,结合文献研究,证明我国大规模使用黄铜铸钱始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由于此时铜的主要用途就是铸钱,这一年也成为我国全面使用黄铜的分界点:在此之前,基本使用青铜(铜铅锡合金);之后,主要使用黄铜(铜锌合金)。华氏、安氏造字印书,早于黄铜广泛使用四、五十年,如果他们制造的是铜活字,原料只会是青铜,而青铜是古代人们所能遇到的最坚硬的物质之一,难以雕刻。

  对青铜的艰于雕刻,可以举出多方面例证。我国有灿烂的青铜文化,历代遗留下来大量青铜器,上面精巧的纹饰和文字,基本都是铸造的。有少数器物带有“刻纹”,但那是錾凿出来的,远非随心所欲的雕刻。从印刷实践看,我国自宋代起就使用铜版印刷纸钞,根据记载,铜钞版是铸造的。从刻字实践看,我国后期铸钱使用翻砂工艺,需要雕刻“母钱”。在使用青铜的时代,自宋至明,母钱都用锡雕刻,而非用铜雕刻。只是到了清代,才出现所谓“黄铜雕母”,则因为黄铜比青铜柔软,雕刻相对容易一些。另外,东邻朝鲜曾在四、五百年间二十几次制造铜活字,全部使用铸造方法。总之,青铜适于铸造而难以雕刻,明“铜版活字”呈现的雕刻特征告诉我们,这些活字不会是用青铜制造的。

  在浇铸中易产生气孔,是青铜合金特性,黄铜则较少产生气孔。“活字铜版”版框上的气孔,一方面说明“活字铜版”标榜的“铜版”属实,系由青铜铸成,另一方面则与无气孔的“活字”形成对比,证明二者材质不同,活字并非铜字。版框材质被证实为青铜,还使其刷印出来的墨迹成为一种鉴定标准。材料不同,质地不同,表面吸附墨汁的能力也不同,由此产生的墨迹差异,映射出版框与活字的材质区别。

  由此我们可以给出一个结论,明代“活字铜版”并非“铜活字版”。根据文献资料,这些活字有可能是“锡活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