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字生香:中国活字印刷的起源与发展

 闲情偶的 2019-11-28

“陶活字”



中国古代的书籍印制,长期以雕版印刷为主流。北宋时,人们发现雕版存在刻版费时费工费料,大批书版存放不便,有错字不容易更正等缺点。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发明了“胶泥活版”印刷技术。

清光绪木活字印本《会稽胡氏宗谱(丁)》(点击文字查看更多)

宋人沈括《梦溪笔谈》卷第十八对此有详细记载:“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一般研究中,都把这种活字称为“泥活字”,实际上“胶泥”只是活字原料的初始形态,胶泥印坯刻字后要入火烧制硬化,才能使用,而泥经火烧就变成了陶,毕昇的活字实际上是“陶活字”。
木活  阳文反文字模
毕昇死后,活字印退出实用,成了收藏品,这一技术未能流行。宋元时期不时有人仿效,至元代,泥制活版仍有人使用。王桢在其《农书》所附《造活字印书法》中提到此时期活字印书情况,提到此时的粘结剂松脂和蜡改为了沥青。

木活字

在毕昇之后,木活字印刷也被发明出来。至于到底是何时、何人发明了这项技术,史无记载。但现存的西夏文书籍中,有一些是木活字版印刷的(西夏灭亡于1227年)。因此,使用木活字印刷至少早于1227年。

王桢《造活字印书法》

在元代王桢《造活字印书法》的记载中,他还分别介绍了“写韵刻字法”“锼字修字法”“作盔嵌字法”“造轮法”“活字版韵轮图”“取字法”“作盔安字刷印法”,这是从制字排版、再到刷印的贯穿木活字印刷全程的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活字”和“活字版”概念也就此诞生。

木活字印刷技术至此(1300年前后)已经成熟,并成为传统活字印刷的绝对主流。

从此一直到清末,木活字印刷的工艺与王桢介绍的方法基本相同,就是将规格相同的长方体活字排列起来,再用夹条和板框夹紧,形成版面,涂墨刷纸,而不再使用毕昇那种使用粘结剂的固版工艺。

金属活字


元代人还曾尝试使用锡活字印书。到了明代,活字印刷有了长足发展,其中有木活字本,也有金属活字本。

现存最早的明代金属活字本,是弘治三年(1490)无锡华燧会通馆排印的《会通馆印正宋诸臣奏议》。华燧随后又用活字印了十几种书。这些书的版面特征与常见的木活字本有异,华燧在《容斋随笔》的印书序中说:“今活字铜版,乐天之成”,华坚所印书的版心多题写“活字铜版”四字。(对这些书,早年均径直根据“铜版”二字认定为铜活字本,现在版本界则受新观点的影响,相对谨慎,或著录为金属活字本。)

清代活字印刷比起明代更加发达,由于距今时代较近,留存下来的活字印本也多,还有少量活字实物保存下来,如道光年间的翟金生“泥字”、清晚期的木活字等。

旧制木活字

清代的活字印刷朝廷重视,民间普及,既有自身创新,又有西术东渐:
1)雍正初年,朝廷组织排印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加目录四十卷,分订5020册,总字数达到一亿六千万字,是古代用活字印成的最大规模的一部书。
2)最早出版的《红楼梦》是用木活字印刷的,目前存世的清代木活字本,家谱类占比在90%以上。
3)山东人徐志定创制“泰山瓷版”,用模具塑制单个泥字,排成版后入窑烧制成瓷版,印有《蒿庵闲话》和《周易说略》两种书。
4)现在普遍认为,近代使用铅字排版的活字印刷术是德国黄金饰品工匠古腾堡在1445年左右发明的。铅字和中国传统活字的区别在于,其材质使用铅、锑、锡合金;其印刷使用机器而非手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