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活字史

 明月流 2018-09-10

公元1403年﹐朝鲜已开始大量铸造铜活字印书。制法先用黄杨木刻字﹐翻成砂模﹐注入铜液成字。中国明代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年)﹐在无锡﹑常州﹑苏州﹑南京一带曾广泛应用铜活字印书。清雍正四年(1726年)﹐武英殿曾用铜活字印行《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亦省称'铜字'。

15世纪末16世纪初,铜活字印刷在中国南方一带开始流行。

宋代毕升首创的泥活字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享誉世界。以后,又出现用木、锡制成的 活字版印刷书籍。明代,铜活字印刷比较普遍地得到应用。无锡华氏、安氏两家的铜活字印书最有名。明弘治三年(1490),华燧(1439~1513)首次用铜活字印成《会通馆印正宋诸臣文集》50册,后又印行《锦绣万花谷》,《百川学海》等书,保存了不少古籍。

清代康熙末年内府已有铜字,印了几种天文、数学书籍。雍正六年(1728)用大、小两号铜字,印成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64部,每部 5020册。这部保存完整的最大的 类书,一直是中外学者重要的参考书。民间铜版有江苏吹藜阁印本,比内府铜字更早。嘉庆十二年(1807)台湾总兵武隆阿刻铜字,印《圣谕广训》。造铜字最多的要算福州林春祺。他化银20多万两,用21年时间,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雇工刻成大小铜字40多万个,楷法精美,印有清代顾炎武音论》、《诗本音》,称“福田书海”本。杭州也有聚珍铜版印的诗文集与兵书,字体和福田书海本几乎相同。常州有咸丰八年(1858)《毗陵徐氏宗谱》,是家谱中惟一的铜活字本。


附1、宋、金时代的铜活字印刷


宋、金时代的铜活字印刷技术以钱币印刷为代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的国家,纸币的发行是货币史上的革命性壮举,而铜版和铜活字技术曾大规模用于印发纸币。北宋时期城市工商业发展迅速,商人往来于各地贸易,携带大量金属货币既不安全又不方便,宋真宗时(998-1022)发行了纸印的兑换券,名曰"交子",成为纸币的前身。与北宋并存的金(1115-1234)从1154年起仿照北宋制度,发行纸币,名曰"交钞"。纸币印刷量很大,又关系国计民生,用木版印刷适应不了需要,因为木版在温湿度变化时易走样,耐印性差,印数多后线条易磨损不清,又易于伪制。宋、金纸币多以铜铸印版印在特定纸上。宋、金时印制纸钞的铜版版面上,一般包括钞币名称、面额、流通区域、印发机构、印造时间、悬赏告示等文字和装饰性花纹图案,这些内容都实现铸出,但为防伪造,还采取其它措施,除加盖官印外,还为每张纸币加设"料号"、"字号",以千字文编号,类似现在钞票上的冠号,同时有印造、发行机构官员的个人花押。这些部分并不与其它内容同时在铜版上铸出,而是在印版上留出凹空,待临印刷时再将相应的字以活字填植在凹空处,才能形成完整版面,所填的活字就是铸铜活字。因此宋、金纸币是铜版印刷和铜活字印刷相结合的产物。但是宋、金铜活字印本没有遗存下来。


发明于宋代的根据

①元代科学家王祯(1260-1330)在《造活字印书法》(1298)中谈到:“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上项字样,难以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这是中国关于金属活字的早期记载。元初人所说的近世当然是宋代,说明用锡活字印书是在宋代。由非金属活字到金属活字,是印刷材料和造字工艺上的重大改革。

②清藏书家孙从添(1769-1840)在《藏书纪要》(18lO)中载:“宋刻有铜字刻本、活字本”。明明确确说明宋代有铜活字本。


附2、按照韩国的文献记载,朝鲜铜活字名为“铸”字,13世纪开始铸字印书。记载称:1234年晋阳公(宰相)崔怡(1195-1247)在江华岛用铸字印成《详定礼文》28本。崔氏于1239年重雕铸字本《南明征道歌》,既是重雕,意即此铸字本还早于1239年,其时间后于毕升活字印刷约200年,今失传。韩国现存最早铸字本是1377年清州牧兴德寺印的金属活字本《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现存巴黎国立国书馆。


附3、铜活字印刷在中国为什么没有替代雕版?

一、制作一套铜活字耗资巨大,对于私人投资来说回报率低。

二、适合活字印刷的油墨研究没有跟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