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定要点 1、时代风格 书画的时代风格,不能脱离它的时代背景。每个时代的风格都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联系的,时代风格是文明的反映。宋代以前,人们写字多是席地而坐。一手拿简册,一手悬肘挥写。后来有用高桌子,手和臂的姿式以及执笔的方法也随之而改变。由于科举制度的盛行,不同时期的考试规定,对书法提出不同的要求。清代试卷到康熙以后要求更为严格。要求写字行行整齐,字字匀称,横平竖直,又光又圆。为了写的工整,写字时手腕子都得挨到桌面上,形成了“馆阁体”的书风。想知道某个时代的书风如何,这就须把各代的字迹摆出来进行观摩比较,才能更好的领会。只凭观摩还不够,必须作有意识的比较分析,才会看出差别。而只从理论上讲求差别,不接触实际,就很难体会得到。 再以书法为例:不仅书法本身关系重要,从文学方面来看,不论是诗是文、词汇的运用,事迹的叙述,思想感情的表达,也都能看出它的时代风格。就以书札行款的格式来说,自晋、唐到明、清都有不同的变化,连称呼都不同了。今天我们用“千古”作为对死者的哀悼,明代却用来对生人表示尊敬。清代人在书画上题款多用“某某仁兄雅属”,明代人就不会这样称呼的。不同时代的字,笔划也不同,武则天时新创的字,不可能在南北朝时期出现。再有经过文字改革后用简化字,绝不应出现在民国时期以前的书画上。还有作者的生卒年代,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制度等,也都直接或间接有助于判断时代,鉴别真伪的作用。 不同时代的绘画也有不同的风格。唐宋以前壁画盛行,画家们站着进行绘画,就是在绢素上作画,也多在框架上立着绘画,就像今天画油画似的。据资料记载,从宋代开始,将纸绢平铺在桌子上面作画。立着画用笔角度和手臂的力量与平铺在桌子上面作画是不同的,它的效果也不同。这与书法效果是同一道理。 绘画艺术自古是带有时代色彩的,旨在“成教化,助人伦”,促进了人物画的发展,如《女史箴图》,东晋顾恺之作,分九段描绘历史上一些妇女的事迹,颂扬封建礼教,但从中仍然可见线条如“春蚕吐丝”、人物形神兼备的艺术水平,有六朝绘画风貌。继之而起的有轻重提按近似蓝叶的衣纹,标志着用笔的进一步发展。转折快利、顿挫分明的描法直到南宋时期才开始流行。山水画开始出现时不讲究比例,“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这是当时的时代风格。等到画家知道只要按比例作画,就可以将大自然的景物缩写到画幅之中,所谓“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累数尺,体百里之迥,”又不禁对此“奇迹”大为赞叹。在这种思想影响之下,早期的山水画,多摄取全景。到南宋时期,李唐、马远、夏圭诸家截取山腰、山脚、取景才向另一种形式发展。 元代文人画凤,讲求笔清墨韵,不以形似为工,使山水面目为之一变。 唐宋画家注意创稿,所以说“十日一山,五日一水”,表现他们刻意钻营。元代以后某些文人画家,构图落墨,往往顷刻而成。五代、北宋的花鸟画着重写生,后来到明清又出现写意“四君子”画(梅、兰、竹、菊),这自然与文人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上只是简略地提一提时代不同,画家的思想、生活、工具、方法,都会有所改变,以致影响绘画的风格,而使人们看出它的时代特点。 具体到绘画中的头冠、服饰、器用等反映的时代特征更为鲜明。因此,熟悉各个时代的衣冠、服饰、器用,对鉴别书画都是有帮助的。古代画家也有画错了前代衣冠制度的,但只能错画或混淆了前代已有的衣冠、服饰的。如有的书画上题有唐代画家的名款,但在画中有用藤竹缠扎的高形圆几和带束腰的长方形高桌,从器物上来鉴别,就知道这幅画是宋代而不是唐代。再如有古纸、古绢的风俗画,而画中有戴红顶花翎的人物,无论纸、绢如何古老,就可以断定这幅画绝不是清代以前的作品。 书画件幅的形式也有它的时代风格,如北宋画家常画高头大卷。团扇在宋元时期都有,到明代就少了,一直到清代道光时期才又时兴起来,折扇在明初流行起来,起初用它来写字,后来才作画。对联产生明代晚期,清代乾隆以后开始流行,如有宋、元书法家明款的,可以肯定不真。 从事鉴定和爱好书画的人,应当将书画的时代,划分一下段落。如唐、北宋、南宋、元、明早期、明中期、明晚期到清初、康熙到乾隆初、乾、嘉到道光、咸丰、同治、民国初年。一般来说,由于时代不同,绘画的风格也不同,关键在于多学、多看,不仅要多看真迹,而且还要看假画,只要书画看多了,逐渐就熟悉和掌握了规律,不同时代的风格,在心目中就会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凡遇到一件具体作品时,首先要看它的风格、特点,是属于那个时代。断定时代之后,再作进一步的考证就方便多了。不过判断时代也不能一看就能十分准确。有时还要从其它多方面因素来进行全面考究。例如某些文人与一般科举出身文人的书法就可能不同,前代的风格有时会延续到后代。元朝某些道释画家,保持了宋人的面貌,一直传到明清,仍然变化不大。但也不见得一个画家继承前代的画派便具备了前代的一切特点。例如明入学马远、夏圭山水的很多,但宋人笔法紧、明人笔法松,宋人笔触重、明人笔触轻,虽然外貌相似,但总的效果不一样。 2、个人风格 个人风格比时代风格还要具体。书画家个人的思想不同,修养不同,性格不同,审美观点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使用的工具也往往不同。古人写字,不仅执笔方法有差异,运笔的迟速,用力的大小也不一样,致于在什么地方用力更是人各相殊。摹写古人的书法固然可以使用同样的工具,运用相同的方法和速度,但很难掌握着力的分寸和笔锋转折的节奏。要写某一家的字,先要分析研究某家的笔法。宋代苏、黄、米、蔡四家,黄山谷写字最缓 慢,从表面也许看不出来,但仔细玩味才能有所体会。 自南宋以来,梅、蓝、竹、菊被称之为“四君子”,已成为文人画士寄情于画的传统题材。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扬州八怪”形成了历史的“扬州画派”,这些画家或因仕途不达,落魄卖画为生,或因家境贫寒,终生援业为计,故而对社会、对人生有着共同理想、情趣。在创作上他们信奉石涛的“吾师吾法”,并多以花卉入画,兼有山水、人物,取法干徐渭、石涛、八大山人(朱耷),而不拘陈规,自成风格,所以与当时的“正统”格格不入,起初人贬之为“怪”,但却被后人尊崇为“扬州文人画派”。众多画家,虽属同一流派,但风格各异。李方膺工于大写意,郑板桥水墨蓝竹称绝,他画出的《墨竹图》,本来是一幅很自然的竹子,但一经他题上“一节复一节,干枝钻万叶,我自不开花,免缭蜂与蝶”的诗句,一下子就把竹子人格化了。所以板桥的竹子特点具有真情实态,潇洒挺劲,表现出一种掘强峭拔的气概。画l跋地位的安排,也表现出郑板桥独特的个性。国画的题款一般都写在画幅的空白处,从右向左,由上到下。而郑板桥的题款,却一反常规,来个从左向右,题写于竹石空隙之间。书体又以隶书参入行楷,刚里寓柔,请新奇特,行款不是一行直书到底,而是大大小小,正正斜斜,疏疏密密,高高低低,活泼自由,灵巧穿插。有入把郑板桥的书体称为“乱石铺街体”,通体又非常和谐统一。高翔的山水最佳,他画出的迎风傲雪的寒梅,反映了“人与梅花一样清”的气质。黄慎的人物画尤为传神。而且在人物画中,亦时常配以梅花,来舒发人物的性格和感情。即便同为画梅的高师能匠,李方膺之梅,以“吐梅之情”取胜。李方膺的兰花,是十分精绝的。他画出的破盆兰花和竹子,显示出不畏逆境的顽强精神。他还曾经画出与疾风苦战的“风竹图”很为出色。罗聘画梅刻意“春风第一枝”的娇艳神态。。他画出的双钩竹,别具一格。汪士慎作梅,浸透一股清浅远放,疏香冷气。而金农写梅吸收了汉代画像石之长。常常是大干梅树,满纸飞花,再参以他古拙的金石笔意,故画出的梅花,十分古朴浑厚。他之所以能画出这种具有个性的梅花,亦是师法自然,“我用我法”的结果。 在“扬州八怪”的笔下,从内容到技法,都赋予了它独有的特色,而区别于其它一切艺术流派。“扬州八怪”虽同属一个流派,但所画的梅、蓝、竹、菊,各有千秋,绝不雷同。这就是他们的“四君子”画和绘画艺术上的共性与各自鲜明的个性。个人风格在共性之中有个性,熟知和掌握历代画家的个人风格,是书画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3、各代纸绢之鉴别 绘画、写字的物质材料是时代的产物。什么时代用什么材料作画,这也是鉴定书画的依据之一。 宋初之绢:横竖都是单绢,因为绢丝稍宽像双线。宋中叶之绢,横竖一样,但比以前稍粗些。其颜色与深藏经纸略同。 明代之绢:竖丝是单的、横丝则变为双丝。丝的粗细比较均匀,密度齐整,较前大有进步。 清代之绢:横竖丝都变为双丝。 明代以前的绢传到现在,丝上之绒毛,因多年使用已完全退掉,绝无绒毛存在,丝上的颜色,不仅绢之表里如一,即丝之内外也完全一样了。 造伪者,若用新绢,由于横竖丝的双单即可知了。 宋代以后之纸,有棉纸和麻纸,用显微镜观之即可分辨。真的表面并不平匀像削去一层膜皮如虫蚀之状,并呈有一层白灰,若隐若现,其颜色无论深浅,纸张厚薄、表里、凸凹均系一致。伪造者用颜色染成,厚则深,薄则浅,表则重,里则浅,凸则有,凹则无,因质地不同,受色程度也不同,一看便知。 4、图章之鉴别 书画上的图章,对于书画鉴定也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各个时代的图章特点也是不同的,可从图章的形式形状、篆刻、印色等方面分辩出来。古代书画印章的印色宋代以前多用水印,以水调朱,南宋以后渐用蜜调朱,元时始用油朱,乾隆时使用八宝印泥。作伪者如不知此故,用八宝印泥盖在宋元时期的书画上,则明显为伪迹。比较名贵的书画上常用的图章有:古希天子、御书房鉴藏宝、石渠宝芨、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丰书堂、宝芨汇编、乾清富鉴藏宝、乾隆鉴赏、宣统鉴赏、太上皇、善心展鉴藏宝、太上皇帝之宝、宝芨三编、太上皇帝宝、五福五代堂、古希天子宝等。此外还有个人收藏图章。一幅书画经过一人收藏,即盖有一次收藏鉴赏图章,故年代愈久之书画,其收藏、鉴赏图章愈多。一般来说凡保存数百年的书画绝大多数都有收藏家或鉴赏家之图章。故为造书画时必须同时伪造许多各代名人之收藏及鉴赏图章。鉴别时如能证明其收藏及鉴赏图章之真伪,即可确定其作品的真伪。在一些书画上,虽有图章,但也有真假。有些书画虽无图章但却有真品。必须全面地细致地进行鉴别。 5、辨别书画真伪 一般说,考古发掘所得的文物,只有断代问题-没有真假问题。但对传世文物来说就存在真假同题,因传世文物很多,有真有假,真的不多,假的不少。一类是完全作假,如照摹、拼凑、摹拟大意、凭空臆造等。一类是利用前人的书画,用改款、添款、割款、代笔等方法作假。 ①照摹:就是照着名画家的画进行绘画,然后落名画家的款。 ②拼凑:就是几件作品中各取其一部,组织成章,不论做的如何巧妙,但合在一起总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 ③摹拟大意:就是有些画家专学某家,熟练之后,不必对临,信手写来,也能相似。 ④凭空臆造:即不考虑个人风格,凭空臆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然后落名家款。这类伪品,多半技巧不高,易于辨认。 ⑤改款:就是把小名家的画改成大名家,将晚期的画改成早期,想以假乱真。 , ⑥用旧纸绢仿作:用旧纸绢仿作的书画,墨迹必浮而不沉,完全在表面,未入纸绢之内。真迹用刀刮其墨迹,必将纸绢刮尽墨迹方无,伪作稍刮墨迹即露出白丝痕笔道,墨迹较轻之处,且可刮掉。道理如此,但一般不用此法。如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新作墨迹均在表面,未入纸绢之内。 ⑦题跋:可以鉴别书画之真伪,题跋可分为三类:作者的题跋,同代人的题跋,后人的题跋。内容有考订、评论、赞咏、记事之类。体裁有散文、诗词等。题跋对考察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创作过程,流传情况等有极大用处,对鉴定作品的真伪也有帮助。如能证明其题跋为真迹者,其作品必真,其题跋为伪者其作品为伪造。古代书画,凡有题跋的均出自各代名人之手笔,并对题跋的书画有深刻的了解,否则不轻易下笔。故鉴别题跋的真伪,即可断定作品的真伪。 ⑧添款:就是用无款旧作,看他的风格像谁的画就添上谁的款。添款一般字迹浮躁,从墨色上、图章的印色上也能看出破绽。割款:就是多取小名家的作品,改为无款画,再配上伪跋,托名是大名家之作。 ⑨代笔:指找人代作书画,落上自己的名款,加盖自己的印章。就是有的画家自己画一部分,另一部分由其他学生添补,真假参半。有的学生作画,画家题款,画是假的,落款是真的。书法代笔连名款都是代笔者一手所写,只是印章是自己用上的。绘画则有的款字出于亲笔,有的也由人代写,只有印章是自己用上的。找人代笔作画大都是因为画家应酬不过来,代笔的人大都弟子和门客,如董其昌叫赵左代笔。在我国古代著名画家中间,代笔画最多而年代最早的,应推宋徽宗赵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