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叛徒刘海粟泼彩精品《旭日江山图》欣赏

 小儒家 2014-04-07

           艺术叛徒刘海粟泼彩精品《旭日江山图》欣赏 


作者 刘海粟   尺寸 143×365cm
作品分类 中国书画>绘画 创作年代 暂无
估价 RMB  2,500,000-3,000,000
成交价
  • --
专场 瓷器、古典油画、中国近现代书画 拍卖时间 2011-09-18
拍卖公司 广东天成兴宁拍卖行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1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题识:旭日江山万古长春 一九八七年十月毗陵刘海粟年方八十有八泼此
钤印:海翁〈朱文〉沧海一粟〈白文〉心迹双清〈白文〉万古清风〈朱文〉九上黄山绝顶人〈白文〉笔底烟云〈白文〉黄山是我师〈朱文〉艺海堂〈朱文〉
说明 <注>① 刘潜 孔颐编著《刘海粟精品珍藏集》P85 纪念艺术大师刘海粟诞辰115周年 西泠印社出版
② 岑其编著《刘海粟.研究》 纪念艺术大师刘海粟诞辰110周年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泼彩法
泼彩法是一种以泼墨法为基础,借用工笔花鸟画的“撞水”、“撞色”二法,并从西画中吸取营养而创造出来的新技法。张大千、刘海粟是我国泼彩法造诣最高的大师。
泼彩来源详解
谢稚柳先生认为张大千的泼彩有很深的传统渊源,并将其置于中国的古今序列中,同时表示自己也是学大千的,这条脉络是清晰的。张大千也常常表示“我并不是发明了什么新画法,也是古人用过的。只是后来大家不用了,我再用出来而已。”这表明张对自己的路径和位置是十分明白的。如果完全视之为自谦之语,反而是对张的清醒的自我认识的误读。但刘海粟的“泼彩”却并不是这条脉络上的,刘本人对这一点也极为自觉,云是自创,是自信而非好胜。
刘、张“泼彩绘画”的类型之别源自三个方面的不同:一是他们的艺术历程不同。简言之,刘中西兼能,而张是传统画法的集大成者。
二是触发他们产生这一创新的原因不同。张大千开始画“泼彩”是在巴西时期,傅先生认为是由以下三个原因触发的:1、眼疾为主要近因;2、西方当代艺术的接触与刺激;3、自我求变的精神与知友的激发。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动因还是为了寻求生存发展的空间:“五十岁以后,在西方国家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尤其是他曾有意打开西方的艺术市场。故也存有迎合西方艺术潮流的心理。”对刘海粟来说,这只是他在艺术上一贯坚持的“中西融合”之路水到渠成的结果。
时间上是在文革后期,与张大千在巴西的转型可以说是基本同期的。
  三是他们熔铸“泼彩”之法的切入途径和内在构架不同。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他们的“泼彩”法中所传承的中国传统绘画元素的异同。同的方面是,他们都传承了杨 和张僧繇的没骨青绿法(这中间与吴湖帆也不无联系)。但他们步入大传统的法门却大异其趣。张大千在切入传统的最初,就醉心于丰富多样的技法和图式,一手以假乱真的仿古绝活可谓颠倒众生。而刘海粟深入古人堂奥,是为了从传统图式中抽离出的富于个性表现力的笔、墨、色,作为他自己抒发激情的元素,注重的不是技法,而是“人”!其次是他们在“泼彩”法中借鉴和结构西方现代艺术元素的不同视角、不同方式和不同的生成过程。张大千的“泼彩”从画面效果上来看,的确与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有惊人的貌合之处,而且非常的优美。但若细细分析它的内部元素和构成法则,则发觉在那汪洋流淌的墨色之下,就是他早以烂熟于心于手的那些山水图式。而刘海粟的泼彩之法,是从张僧繇没骨法中抽出了中国色彩法“随类赋彩”的原则,与西方后期印象主义和野兽派的用色和造型原则做有机的融合。简单地说,张大千是外部图式的不断变化转换,刘海粟是内创结构的日渐饱和凝结。一种是拼合,一种是化合。
刘海粟的黄山题材绘画大气、“霸气”、 逸气
刘海粟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是一个传奇的艺术家,这不仅是因为他的艺术活动和经历,还在于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及融贯中西的艺术成就,尤其是黄山题材的作品几乎贯穿了他一生的各个艺术时期。
  此画充分展现了刘海粟黄山题材成熟时期的特色,刘海粟是一个崇尚西方现代派的画家,其油画借鉴了后印象派中的凡高和野兽派中马蒂斯的特点,形成了画面恣肆纵横的笔触、强烈刺激的色彩对比,是一个现代感十足的画家。按常理,他应该会一直不断地完善他的油画创作,可到了晚年,却画起20世纪初画坛鄙夷的“中国画”来,而且“把他长期在油画上使用却又与国画一直绝缘的强烈色感一发不可收拾地倾泻于其国画上,自创大泼彩而使自己的艺术步入新途”。在他的中国画作品中,有与传统中国山水画迥异的画面视觉,即与西方绘画相当的视觉张力。这种画面视觉张力则来源于艺术创作中的“霸气”。
  不过,与潘天寿善用造势、行笔稳健、表面柔韧而内骨硬朗的内敛性“霸气”不同,刘海粟的“霸气”是外在的,是通过用笔、造型和泼彩实现的,当然这并非说刘海粟不懂中国画的画理。事实上,刘海粟从小就开始学习中国画,幼年临摹恽南田的花草,8岁临颜真卿的字,9岁临《芥子园画谱》,对传统笔墨有深入的研究。只不过,他的创作追求如他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因此,他在西画上追寻大半生之后,回到用传统媒材和表现形式的中国画上,自然要在中国画的创作上追求西画的效果,同时又保持着传统中国画的韵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作品中出现“霸气”是必然的。
  他的“霸气”有着明显的特征。首先,他的用笔是中国画的用笔,特征形态上却是西画的。“他一生都坚持使用传统功力深厚的中锋用笔'老笔纷披’的效果和以书入画的书法意味,这得意于康有为称赞他用笔'老笔纷披’的褒赏。”如作品《清奇古怪图》、《金笺黑虎松》、《黑虎松图》、《黄山狮子峰》和《清凉顶图》,从中可明晰地看到“老笔纷披”、力透纸背、屋漏痕,甚至有王原祁所谓的毛、涩之态。但这样下来的结果是放弃了传统的程序形态,完全不拘泥于物象的表面常态视觉形象,把怪石、树干、松枝完全符号化,画面处理如凡高一样自由表达,主观成份明显增多,注重精神描写与气韵的表达;手法上以“骨法用笔”的中锋线条构建骨骼,用墨或彩泼洒晕染以助韵,兴会所至常常笔墨酣畅、气势夺人,可谓“墨气淋漓幛犹湿”“笔所未到气已吞”。这从1980年、1981年他七上八上黄山之后的作品就可以明显看出。其次,他的画面物象造型在他实践的中西交融之后更加松动、放肆而意象。当他从中锋用笔加水墨渲染过渡到泼墨时,线的作用逐渐减弱,加上没骨画法的启迪及水墨酣畅淋漓的效果,使得表现物象更加自由而随意,这是他从艺生涯中从意象到表现,再从表现回到意象的结果。刘海粟十上黄山写生,每每被黄山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所激动,曾深情地说:“我爱黄山,画天都峰都画了好多年,它变之又变,一天变几十次,无穷的变化……我每次来,每次都有新的认识,有画不完的画。”黄山云海的奇幻变化给了刘海粟艺术的灵感,刘海粟以“不息的变动”创造了无限的新黄山。第三,泼墨和泼彩具有强大的气势与力量,真正成就了刘海粟“霸气”的艺术风格。刘海粟晚年喜作泼彩法,用色愈加厚重浓烈,与张大千清透”风格的泼彩法比较,风格尤显浑厚凝重,具有油画意味,但不失中国画的气派与精神,诸如此画《旭日苍山》以及《十上黄山白鹅岭写天都峰莲花峰图》、《云山飘渺图》等作品,均为泼彩上等佳作。色墨水相互渗破,相生相发,构成千变万化的色墨效果,幻化成斑斓多姿的山川、枝叶、烟雾、云岚,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情趣,又加入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色感,实现了中国画在传统范式上的突破。刘海粟晚年的泼彩画,以西画,主要是油画为媒,以生活为源,以书法为骨,以气韵为主,以精神为本,创造出了“大气、霸气、逸气”,不同凡响的中国画。这批泼彩画是创造精神与黄山自然风貌的完美契合,是激情与奇松、怪石和云雾灵动共舞的中西文化交融之精神结晶。
刘海粟的艺术
刘海栗以“狂”着称,无论为人作画,他都是“悲则大悲,喜则大喜,情动于中,形发于外”。
他第一次看到塞尚与石涛的作品时,不觉狂叫……;每当他把一幅画完成,题上诗跋后,他都会迫不及待的张挂起来,大声叫好,狂呼家人、朋友、或学生们过来分享;上海美专教务长吴新吾去世,他骤获噩电,“不自觉号啕狂呼,家人四集,皆诧骇无措,余失知觉,顿足暴跳半日……”。从他这些古怪的“日常行径”中可以得出来,他有大喜大悲,近乎“狂”的个性。
在绘画上,也不例外,他常被自然界流动的线条或强烈的色彩,激动得热血沸腾,一定要马上将这种激动画了下来,他才觉得畅快无比。就因为他有大喜大悲的个性,他的画,气势猛烈,敢于破坏创造,自称“大红大绿,亦绮亦庄”,常有“海栗之狂”的题跋。
对于中国画,刘海栗认为有两个基本特征:意境与笔墨。
“意境”,是来自艺术家对生活的沉潜,对客观世界的探索。而“笔墨修养”除了苦学勤练之外,更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广收博取,兼容并蓄。他更主张写生,向学习自然,他曾十上黄山,“入了黄山,也消化了黄山”。
刘海粟与张大千“泼墨泼彩”的异同
在近代的中国画坛中,刘海粟与张大千都以“泼墨与泼彩”著名,然两人的泼墨与泼彩,却殊途同归,各有千秋。
刘海粟擅长中画与油画,他融合中西之画法,创出别具一格的泼墨与泼彩。而张大千的泼墨与泼彩,则是他集国画之大成,在古人的泼墨技法之上,更进一步,所创造出来的一条新路。
画评家徐建融对张大千与刘海粟两人的的看法是:论气格“张文刘野”,论气魄“刘雄张秀”。
徐建融认为:以艺术个性而言,刘海栗以狂热取胜,张大千以文静见长。张的泼彩以石青、石绿等冷调为主,所形成的气氛,如月色笼罩下的清冷深静。而刘的泼彩则于石青、石绿外多用朱砂、石黄、白粉等暖色调,其气氛如日光照耀下的热烈亢奋。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多用明矾处理过的熟纸,或不太吸水的绢,往往先泼墨,在墨色未干时再泼彩,一气呵成,显得明净雅洁,透明晶莹,因熟纸与绢绸的吸水力不强,对墨块色彩可作理性的控制,在墨彩干后,形成水渍斑斓的特殊韵致,所添树石、台阁、舟楫、人物、工整而细腻。
而刘海粟的泼墨泼彩,用吸水力强的生宣,在泼墨干后,再将画面打湿,泼彩,往往要泼彩五、六次之多,墨色渗化,任其漫漶,层层迭泼,浓郁邋遢,所添树石、台阁等粗犷如油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