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如说儒》第八讲完整版:大学之道

 张受喜 2014-04-08

导语:《四书章句集注》,八百年以来堪称为中国人的“圣经”。而《大学》则为修身立德之本,在本讲中徐晋如博士逐句解读《大学》这部传世经典,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往圣先贤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我将带引大家一起去读两部儒家的经典,一部是《大学》,一部是《论语》。

《晋如说儒》第八讲完整版:大学之道

吴小如先生

钱穆先生说:“《四书》,八百年来我们中国人都要读,我认为今天的中国人也还是要读。”钱穆先生当时已经八九十岁的时候,他在接受电视采访的时候说了这样一番话。那么我们也知道,吴小如先生——北京大学的吴小如先生就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惊人的论述,他在《中华读书报》发表文章说,其实我们现在到处有这种讲国学的,其实你只要把三本书读透了,你的国学水平已经在绝大多数中国文史哲专业的硕士、博士之上,甚至于超越很多的教授。那么这三本书就是《诗》、《四》、《观》——《唐诗三百首》、《四书章句集注》和《古文观止》。

《四书章句集注》,八百年以来堪称为中国人的“圣经”。因为我个人,我是崇尚荀子贬抑孟子的,所以我不会讲《孟子》。《四书》是它的传统的顺序,朱熹在编《四书》的时候,它的顺序是《大学》、《论语》、《孟子》和《中庸》,但是后来的乡间的塾师不懂得朱子的真意,他不知道《中庸》其实是一个非常形而上,你不到一定的阅历,不到一定的年龄,你是不可能理解的,这样的一部书。他们光看到《中庸》的字数比较少,跟《大学》差不多,所以就把《大学》、《中庸》放在前面,《论语》、《孟子》放在后面,这一下子为学的顺序就倒了,这是不对的。又因为我在《中庸是最高级的自由》这一讲当中,其实已经把《中庸》的内容给讲透了。所以我们接下来的讲座不会再谈到《中庸》,所以重要的我们就是在讲《大学》和《论语》这两部书。

首先我们说《大学》。

《大学》这一部书,它是孔子先有了一段论述,然后他的学生曾子加以阐发,形成的一部儒家经典。主要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古之大学之道”,什么叫“古之大学之道”呢?原来在夏商周的时候,我们中国的教育已经是极其地发达了。那个时候,凡是从首都到大的城邑再到乡间,都有自己的学校,那么社会上一般人8岁进小学,15岁进大学。今天有一些学者提倡少儿读经,又提倡少儿读经要越早越好,甚至于在娘胎里面就要读经,这是严重违背教育的规律的,也是严重违背小孩子的天性的。它的效果不可能好,不要看这些小孩背了多少经典,那没有用,将来都会忘,而且不能入心。所以这个“读经”,我老师张卫东先生称之为叫“转基因国学”,我觉得这个说法是非常地到位的。古代人提出来8岁进小学是非常地有它的道理的。那古代的8岁其实就相当于周岁的7岁,古代是按虚岁算的。那个时候,小孩子的心已经相对比较地定了,他的智力发展相对比较完全了,这个时候进小学。进小学主要学的是书、数、射、御,学的是演礼,洒扫应对、待人接物的道理,他要通过一种表演式的一种方式去学习演礼,去把这个礼通过一种表演式的方式给演出来。这样他才能掌握各种各样的,在各种场合面对不同的人,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礼节。学的是诗,通过诗歌去陶冶他的性情。所以现在你判断教人学国学是真国学还是假国学,只看一条,它是不是从诗教开始,从孔子开始,两千年以来,国学正脉都是从诗开始的。那么到15岁进大学,进大学就学正心诚意,如何治国平天下,这一套宏大的学问。这个时候就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进大学了,是天子的所有的孩子,诸侯、大夫的元子——就是将来他们继承他们爵位的这些孩子,以及平民当中特别聪明俊秀的人,进入大学。那么大学要学什么东西,孔子就有一番言简意赅的论述,这番论述又经曾子的发扬光大,后来就成为了儒家的心性之学,入门的第一步。

在北宋的时候,有两位大学问家,他们是兄弟俩,程颢和程颐。那么程颐呢,就称赞《大学》,说是初学入德之门——刚开始学习的人,他要修养自己的品格首先从这本书开始。可是在北宋的时候,程颢、程颐收弟子,首先让这些弟子读的倒不是《大学》,而是跟他们同时期的另一位大学者,张载所写的一篇文章叫做《西铭》。我们都知道张载号横渠,他有一个著名的“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的《西铭》讲述的是儒家的性命之学。程颢、程颐认为,我们修德、修身、修心就是在修性命二字,所以就把《西铭》作为入德之门。但是历史的发展在文化上从来不是体现为一种进化,而总是体现为一种退化。北宋的时候,读书人读《西铭》,由此入门,到了南宋的时候,《西铭》对于他们就比较地艰涩了。这个时候,朱熹就从《礼记》当中抽出来两篇《大学》和《中庸》,和《论语》、《孟子》放在一起,编成了《四书》,今天的这些读经的倡导者,他们连一个基本的概念——“经”和“书”都不懂得分辨,所谓“经”是先王圣典才能称之为经,后儒之作只能称之为“书”。尽管《礼记》、《论语》和《孟子》后来都列入《十三经》,但是实际上严谨地说,它还是书,而不是经。

到了朱熹开始,《大学》就已经是作为一个十五六岁这样的一个孩子,他要开始读的第一本正经的书了,此前呢,那主要还是蒙学。今天我们很多人非常可笑,他把什么《三字经》、《弟子规》这些都当做是国学,这是非常荒谬、非常无知的。就跟当初的时候,麦当劳刚刚引到中国来,有人就把麦当劳当成是一个特别高尚的场所,在那里面举行婚礼一样,很傻很土。今年是一个“土豪”年。

所以我们今天的读书顺序是要从《大学》开始,然后接着是《论语》。

《大学》首先是孔子的一段话。那么,从现在开始,我在讲《大学》讲《论语》的时候,我将按照我的老师张卫东先生的传授,用明清两代的国子监官音来吟诵大学和论语的正文,接下来再一字一句地去讲解它。当然这种讲解,有一些是依照朱熹当年的原著,有一些是我参酌汉儒、清儒的观点提出我自己的见解,有一些我甚至对汉儒、清儒、宋儒他们的观点我都不能认可,那就是我是自己的一些观点。

好,我们首先来看孔子他是怎样阐述大学之道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段是孔子的原话,被曾子给记录下来的。首先,第一句是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段呢,朱熹称之为“《大学》的三纲”,三个提纲挈领的东西。首先你要阐明美好的品德,这叫明明德,接着呢?要去教化民众,这叫新民。接着要做的是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这叫做止于至善。

首先我们说,书上写的是“在亲民”,但是这个(亲)字它是一个通假字,它通新旧的“新”,意思是教化民众的意思。明朝的王守仁,就是我最讨厌的王阳明,他认为应该是在亲民,是亲近民众的意思。因为王阳明持有的是一种民粹主义的思想,所以他必然地要做这样的理解,但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是不符合上下文的。今天我们读到的《大学》的本子,《四书》里面的《大学》是经过程颐重新编排顺序的,和《礼记》里面的原文有所不同。而王阳明他为了要弘扬他的亲民之说,台湾就有一个党叫亲民党,就是从王阳明的这种思想来的。所以他就不用程朱的本子,他改为使用《礼记》里面的原本,号称叫《古本大学》,做了一番他的解释。实际上,在儒家思想当中,它是没有“亲民”这一脉的思想传统的,这是王阳明自己妄加上去的,儒家的传统就是士大夫是要教化民众的,而不是士大夫去亲近民众,千万不要搞混了。历史无数次地证明,知识分子、读书人、士大夫,你要去亲近民众的结果,你就放弃自己的知识尊严,最后被异化,自己的阶级陷入无比的深渊。

“止于至善”的“止”,这个字不是到最好的地方停止,这个“止”是指栖息,这个鸟栖息在一个树枝上,这叫做“止”,所以“止于至善”,指的是要寻找到最合适的位子,达到最好的发展,这和《中庸》里面所讲的“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一个意思。所以我的偶像潘光旦教授就提出了两个字,就从“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当中抽衍出两个字——“位育”。他认为这两个字涵盖了一切,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以“止于至善”实际上也是“位育”之意。

“知止而后有定”,懂得自己的才能是什么样子的,认识自己,认清自己,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认清了这一点,你才能够定下来。“定而后能静”,这个“定”指的是你的整个的一种人生状态,“定”下来以后,你的心才能达到虚静。心虚静以后,才可以心安理得。心安这样才可以有所思虑,你才能够去思考宇宙人生的奥秘,才可以去求道,你才能够去思索。“虑而后能得”,你只有去想了,去思索了,去探究了,你才能够获益。“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物”和“事”呢,这是一个互文,其实意思是一样的,就是事物有本末终始的意思。这在文言文的语法当中叫做“互文”,意思是说,天地间的万世万物,它都有一个本末终始,哪个东西是最重要的,哪个东西是相对次之的,这一点你要懂得分辨。你懂得分辨哪个是主要矛盾,哪个是次要矛盾,哪个是先,哪个后,你就离道不远了。什么是道?道本来的意思就是路,你遵循这个路走,你不会偏离正轨,这就是所谓的“道”,它引申至你终极的这种真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这个(治)字念“持”,不念“治”,中国古代表示动词,这个字就念持,表示形容词念治。唐代有一个皇帝唐高宗叫李治,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人写文章要避讳,避皇帝的讳,所以你在唐代高宗以后,你是见不到“治乱”这个词的,你只能看到“理乱”。为什么?就是要避唐高宗的讳。但是,你在《唐诗三百首》里面看,李商隐的《韩碑》怎么写的?“粗砂大石相磨治”,就是这个“治”,他没有避讳啊,这个字没改啊,没改成“理”啊,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字读音就读“持”,虽然是同一个字,但是它读音不同,反而可以不用避讳;不同的字读音相同,它反而需要避讳。所以你再看鱼玄机,唐代的一个著名的女道士,她写的一首绝句,“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那不能念zhì,念zhì就不押韵了。所以这里面它的逻辑是非常地严谨。

古代的那些贤王圣君,他想要弘扬阐明自己的美德与天下,教化天下人,首先要治理好国家;要治理好国家呢,先要把自己的小家给管理好,这就是所谓的“齐家”。那要想把自己的小家管理好呢,首先先要自己立得正、行得端,自己的人格修为要达到一定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修身”。如何修身?首先就要通过正心,把自己的心给摆正。如何摆正自己的心呢?正心的前提是“诚意”,这里面朱熹解释的“诚意”呢,他解释的“诚”是真实无妄的意思,我不太认同。我认为,“诚”指的是完全完成,不要有偏颇,不要让自己性格的缺陷妨碍到自己的心性的修为,这叫做“诚意”。如何做到诚意?如何克服自己性格的缺陷?如何克服自己情绪上的不好的波动?那么就要通过学习,这就是所谓的“致知”,去获得知识。

当然这个“致”有两个意思,在这里面指的是“获得”,“致”还有一个意思叫“归还”。我们有一个词叫“致仕”,意思就是退休了,把自己的爵禄归还给皇帝了,叫做“致仕”。我们有一位著名的所谓文化学者余秋雨,不懂得什么叫做“致仕”,以为是获得官职的意思,就闹了一个大笑话。

最近呢我也听说另一件事情,有一位复旦大学的副教授,也是一个博士,不知道“胜朝”指是前朝,以为是当朝呢,所以他的导师就跟他开玩笑,就说,阁下不知道胜朝为前朝,认为胜朝是当朝,可以与余秋雨“致仕之典”相媲美。结果这个做学生的竟然恶毒地给老师回了一个短信:“你脑袋里面生瘤子了!”而当时我们这位我们所有人都非常敬仰的著名的学者,他正好脑袋里面生了一个瘤子。所以这样的学生,我觉得应该直接地就送到黄埔江里面去,跟那些黄埔江上漂着的猪为伍,不应该让他在大学里面去误人子弟了。

如何去获得知识?获得知识靠的是“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王阳明的思想当中,有强烈的民粹主意倾向和强烈的反智的倾向。他说自己对着庭前的竹子,想去做一番格物的功夫,可是连格了三天,什么都没有格出来,反而生了一场大病,从此以后呢,他就反对格物之说,实际上就是反对知识的探究,是一种反智的学问。

钱穆先生对此有一个比较公允的评价。他说,有人说,雨后的春笋长得会特别地快,好,那我们就去拿一个尺子量啊,我们去量没有下雨的时候,这一天之内,这个笋长了多高,下了雨之后,这个笋又长了多高,那不就得出一个关于事物的道理来了吗?你就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个新的知识了吗?那你空空地对着这个竹子去格,你没有一个问题意识,你根本不想解决一个什么问题,你在空白地去格,试问如何格法?

古人写书喜欢反复其辞,这不是罗嗦,这是为了增加文气。我们今天很多人写文章,就不懂得以气行文的道理。文章写得好坏,重要的就是看它有没有气,孔子显然是文章大家,所以他反复其辞,增加行文的气息,正说完了以后再反说,正说反说连在一起,他才把一个道理讲得特别地透彻。所以接着他反过来讲,从这一头讲过来,再从另一头讲过去。

“物格而后知至”,事物的道理你经过了一番探究以后,知识就随之而来了。知识到来以后,你的性情当中的那一部分,情绪的那一部分,性格的那一部分,它就能够发展完成,这就是所谓的“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你不再成为一个性格的奴隶了,你能够驾驭自己的性格了。这个时候你的心才能够放得端正,心放得端正,你的言行举止,就是你的所谓的修身最能够让人一眼就看到的东西,你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处事方式,诸如此类,你才能够做好。

这个“修”啊,古代有一个传说,就说有一个人,他看到有几个人在那里弄斧头,他去修那个月亮,说有四万八千户去修那个月亮,保证这个月亮总是圆的,所以有四万八千户常常去修这个月。所以这个“修”的意思大家可以去感受一下,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意思。它就使不好的东西变得好,不完全的东西变得完全,不圆融的东西变得圆融,这叫做“修”。

“身修而后家齐”,你自己的言行举止,处世方式,待人接物,这一切你都做好了以后,你能够成为表率,这个家才是一个和睦的家,所谓家和万事兴。现代社会往往不讲“齐家”,只是强调婚姻的基础是爱情,这是极其荒谬的,其实爱情跟婚姻没有任何关系。爱情这个东西,孔子是不讲的,圣人是不讲的,为什么不讲它?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所谓爱情只不过就是人体内多巴胺的分泌,这个多巴胺的分泌最多18个月,18个月以后,哪里还有什么爱情?那你当初的时候,是因为这个非常短暂的只有18个月的一时的冲动,步入了婚姻了,到时候怎么办?当这个冲动没有了时候,你怎么办?所以婚姻它一开始,你就是要以家庭作为目的的。为什么现代社会很多的人有非常重的心理疾病,很多人有无数的这种童年阴影,怎么来的?就是因为他不是以家庭为目的的,不是以组建家庭为目的去步入婚姻,而是以所谓的爱情修成正果为目的去步入婚姻,这就完蛋了。

“家齐而后国治”,这里面的“治”它是一个形容词,它就念去声,不再念平声。这个“治”就是“理”,“理”就是“顺”,就是国家呢,就(有)欣欣向荣之气,和谐盛世。“国治而后天下平”,因为在先秦时候中国实行的是封建制,所谓封建制指的是“封土地,建诸侯”,有一个天下之共主,是为天子,他把土地分封给功臣和自己的亲信,让这些人成为这一块土地上的诸侯,这就是所谓的封建制。那么儒家的思想,它是从来都认为士大夫他最终的目标是要达到辅助天子治理天下。儒家的学问是一个CEO的学问,和“黄老之术”作为最高统治者董事长的学问是不一样的,所以儒家学问它就是要你去一步一步地,最终能够去辅弼天子。

邦国,国家治理好了,那么也能够达到天下太平。这个“平”是什么意思呢?公道,公道叫做平。天下太平,意思就是最公道的社会。

接着孔子再做了一番总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是它的根本。从天子到庶人,不管身份的悬殊,他们都要从修身开始。为学的目的也是养成自己的完善的人格,我们现代教育最大的缺陷、最根本的症结就在于我们的教育与人格的成长没有了关系。完全都是教你怎么样去找一份工作,怎么样成为某一个行业的专家混口饭吃。这个不是士君子的学问,不是一个让你养成完善人格的学问。所以呢,我们今天的所谓的学界也不是“学问界”,而是“学术界”,这些教授们是只有学术,没有学问的。

有一位研究新儒家的著名学者出国好多次,每出国一次就要带一个新夫人出去,难道这位教授风流倜傥,能够赢得无数的女性的芳心吗?公安局后来把他抓了,大家才知道,哦,原来他每一次带一个夫人都是假结婚,带出去帮人家偷渡到美国去,从中来赚钱。你说他学的儒家学到哪里去了呢?与他的人格完全相反。儒家怎么会教你去做这种投机取巧的事情?做这种违道背德的事情?

所以孔子讲,“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否矣”就是没有,不可能有。就像一棵树,“本”是根的意思,“末”呢,就是树梢的意思,如果一棵树的树根已经被虫子给蛀烂蛀坏了,它的树梢还能长得很茂密很茁壮吗?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孔子讲,“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你应该用力的地方,在根本上用力的地方,你不去用力,不需要用力的地方,你去用力,你颠倒了主次,一定是做不好的,从来没有见过能做好的。

朱熹的解释,我不太认同。他说,这个本指的是身,厚指的是家,这个呢,联系上下文,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我更倾向于认为,这里面的“本”指的是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什么是“末”呢?政令、法律。因为下文会有解释。

下面是曾子的解说。首先来解说何谓“明明德”,着重点在于一个“明”字,在于前一个“明”字。“明明德”前一个“明”是一个动词,是阐明;后一个“明”是一个形容词,美好、光明。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朱熹在他的《四书》当中犯了一个习惯性的错误,就是他总是把“自”解释成自己,实际上在先秦的时候表示自己都用“己”,而“自”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个介词,“从”、“经由”,表示这样的一个意思,你从哪来呀,你自哪来呀,你打哪来呀,你自哪来呀,就这么一个意思。所以这里面曾子引经据典,他说你看,我们的《尚书》里面三个重要的篇章,《康诰》里面提到了“克明德”,能够去阐明美德,德行,“克”是能够;《大甲》里面说:“顾諟天之明命”,这强调一个“明”,光明美好,“顾”是一个语助词,“諟”呢就是这个“是不是”的“是”啦,“天之明命”,上天的光明的这样的一种给予,“命”呢,它是上天给予人的东西叫做“命”;《帝典》里面说能够去阐明宏大的德行,叫做“克明峻德”,他说经典里面都在提到“明德”,都强调了一个“明”字,都要通过“明”,“皆自明也”,都要通过“明”,通过去阐明,才能够让德行得到彰发。

这个呢,你可以去联系《中庸》里面所讲的“自诚明”和“自明诚”的意思。“自诚明”指的是上智之人,他的天性,他就是品格已经非常完全了,所以他就很容易地他就懂得真理,懂得道。而“自明诚”呢,就是经由去探究学问来获得品格的完全。所以这里面强调了一个“为学”,做学问一定要不停地去转移变化气质,如果一个人读书,他不能够转移气质,不能够变化气质,读的书再多,也只是两脚书橱,而不是真正的在读书。

我介绍我的好朋友杨智深先生认识我的老师龚鹏程教授,龚教授是当代唯一的有资格称之为国学大师的学者,真正的大师。我的学问呢,连龚老师的零头都没有。下来以后,杨智深先生就跟我说,他说龚老师比我想象的还要儒雅得多,我说那当然,因为龚老师是一个真正的读书读到生命完成的人。

就说我当年,广东卫视拍了一个与我有关的纪录片。那么它一系列的纪录片,其中还有别人。制片人就感慨,他就说你们看,这两个主人公,有文化的脸和没有文化的脸,这个差别是非常大的。所以经常,我们看到,很多的学者也是博导、著名学者,可是你看他的脸,就是一脸的没文化,这就是他的读书是没有能够做到“明德”,没有经由“明”去做到品格的完成,这样的书是白读的,因为他的所谓的“学问”不是学问,只是学术。什么叫“学问”?学道,问道,才叫做学问。那现在只是学术。

下一章开始解释新民,由这一章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一定要理解成是“新民”,而不是“亲民”。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这一段,同样也是引经据典。先秦的时候的引经据典,有一个特点叫做“断章取义”,他们往往只是取这些经典的一些字面义,并不是说我的这个意思就一定要跟我要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致,他有时候只是取其中的一句,甚至于只是取其中的一个字,这是先秦时候引述经典的习惯的一个通例,叫做断章取义。

“汤之《盘铭》曰”,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盘”就是他洗澡的这个盆,澡盆上面刻了一行铭文。那么从商代到周代,实际上也算文物了,这个文物可能当时人家都能看见,所以上面这段铭文大家都知道,上面写的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知道,从小就学一个词叫“座右铭”,就在桌子的右侧上面刻上一段铭文,鲁迅先生写一个“早”,刻一段铭文来用于警醒自己,警戒自己。其实古代的很多器物上刻的都是铭文,这个铭文一定是要有一定的文化意蕴在其内的。所以“汤之盘铭”,上面也有一段很有文化意味的九个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真的能做到每天把自己洗得很干净,天天把自己洗得很干净,一天的又一天,总是让自己那么干净。这段话看起来好像很无谓啊,不知所谓啊,但实际上它有非常强烈的道德训诫意义。

《康诰》里面说,这是《尚书》里面说,“作新民”,去鼓舞振作,教化民众,叫做“作新民”。

接着又引述《诗经》里面的话:“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周,尽管它是一个有历史悠久的这样的一个邦国,但是它接受的天命却是历久常新的。由这一点来说,所以“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这个“极”,它的本意,中国的这个房子,它都是有一个屋顶,一个坡状的这样一个屋顶,那个屋顶上面最高的那个呢叫“屋脊”,这个脊一开始不是写成脊梁的脊,就写成这个“极”,引申指“最高”,因为天像一个穹庐,它的最高的那个点就是北极星,就是天的正中,所以叫做北极星。

但是我认为,这里面的“极”,并不是到极致的意思。因为无所不用其极,用到极致的意思,这与儒家的主流思想是相背离的。你要是去读《易经》,你就会知道,《易经》告诉你的思想是你到九五就要停止了,不要到九六,盈不可久,不要到极致。儒家思想讲你不要到极致,那么这里面的“极”是什么意思呢?我在古训当中,古代的解释当中找到一个这个“极”的另一个解释,就是“权”。所以“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就是“无所不用其权”的意思。“权”是什么意思呢?“权”的本意是秤砣,就是讲平衡,只有平衡才是能够止于至善,才能找准最好的位置,所以你所谓的这个位置实际上是你与他人、你与社会都达到一种平衡。我认为是这样的一个意思,当然我这个意思也不一定正确,但是我这里面提出来供大家思考。

下面再解释“止于至善”。

《晋如说儒》第八讲完整版:大学之道

周文王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刚才这一段呢,它是在解释“止于至善”,核心的就是解释一个“止”。朱熹在这里面,他对于“止”的解释就是非常准确的了。曾子首先引用《诗经》里面的两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后来,清朝有人出科举试题,就出了“惟民所止”这句,结果被恨他的人说“惟民所止”“惟止”是“雍正”去掉了头,于是呢,他就倒了大霉了。朱熹解释说,“邦畿”指王者的都城,“止”是“居也”,居住的意思,“言物各有所当止之处也”,他说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它应该居处的地方,这个解释是非常准确的。邦畿千里,老百姓可以随意地选择地方去住,但这个“住”呢,他一定是要找自己合适的地方。

接着还是引用《诗经》,“缗蛮黄鸟,止于丘隅”,那叫得声音非常好听的黄鸟,它栖息在小山丘的角落上。孔子针对这两句诗这样评价到,对于选择自己的居处、选择好自己的栖息地这一点来说,鸟懂得去寻找好适合自己的栖息地,鸟懂得找准自己的位置,我们做人的难道还不如鸟吗?

《诗经》里面又说,那庄严肃穆的文王,他让我们感受到了光明,感受到了崇敬,他的所在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无限的温暖。所以这里面还是用了一个“止”的意思,栖息、居住的意思。“於缉熙敬止”,这个“於”在这里面念wū,它是一个语助词。大家读李白的《蜀道难》,开头三个字,不能念“噫吁嚱”yi yu xi,要念yi wu hu。

“为人君,止于仁”,不是到仁这里就停止的意思,是为人君要选择“仁”作为他的原则。“为人臣,止于敬”,做大臣的,要选择敬业作为他的原则。“为人子,止于孝”,做人孩子的,要选择孝作为自己的根本,作为自己的原则。“为人父,止于慈”,做父亲的要把慈爱作为自己的原则。古代人他是不亲自教自己的孩子,要易子相教,交换儿子来教育。父子之间的恩,主要是以慈爱为主,父慈子孝。但是你要教育孩子,小孩总有不听话的,那这个时候做老师的可以做一个严师,但是呢,如果是父亲对这个孩子太严格了,那父子之间的恩情就会比较地淡薄,所以古人他认为不应该由父亲教孩子,应该是跟朋友交换孩子来教。这非常有道理。“与国人交,止于信”,你在社会上你这种基本的立身原则是什么呢?你选择什么作为你的立身原则呢?诚信啊。没有这个东西,社会运作成本会极大的。为什么会先说“为人子”,再说“为人父”,不是我们都说父子父子吗?大家要注意,曾子是非常讲逻辑的,一个人首先是来到这个世上,他是先学做人的孩子,做人的儿子,他长大了,成熟了,结婚了,生孩子了,他才开始学做父亲。所以这个逻辑上是非常的清晰的。

下面再讲我们的这种学习、我们的这种修身,它是如何达到止于至善的呢?如何找准自己合适的位子的呢?有哪些具体的实施的途径呢?好,他首先又引用《诗经》的话:“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切磋”,我们现在普通话已经没有了尖团字的分别,所以你不理解“切磋”这两个字实际上是双声的连绵字,也就是说它们的声母是一样的,你现在用普通话念你已经不能够知道这是一个双声的连绵字了。“终不可諠兮”的“諠”是忘记、遗忘。金针菜又名“萱草”,又名“忘忧草”,就是让你忘记忧愁的这样的一种草。

曾子对这个《诗经》里面的每一句他加以类比,来说明我们为学的次第为学的途径:“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玉工把这个玉胎从石头里面把外面的石皮给剥去露出里面的玉胎,这样的一种工序叫做切磋。就像玉工去从石头里面剥出玉胎一样,这样的一种学习它是讲的是学习往圣先贤的道理,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这叫“道学也”,经由学,这是一种粗放型的教育。

而“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自”和“道”是一个意思,都是“经由”的意思。琢磨是把那个玉胎给雕琢磨治(chí),不念磨治(zhì),念磨治(chí)。TVB有一个电视剧,是罗冠兰和陈浩民演的叫《天子寻龙》,陈浩民演李隆基,罗冠兰演武则天,那里面罗冠兰就对陈浩民说,你要好好学习治(chí)国之道。当时我一听大吃一惊哪,我就感慨:TVB的电视真的是太有文化了!我们大陆的这种脑残历史剧跟人家一比,就简直像一坨翔。

“修”,则是不单是一种学,更是一种体悟,一种内证——自己的这种心里面要去证明它,要去体认它,去印证它,这叫内证。所以它是一种精细化的教育。光是有跟老师那里,从前面的书本里面学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要经过自己的体悟,经过自己的体证体认,才能够获取真正的知识。但是“学”的功夫也绝对不可偏颇,如果没有前面的切磋就没有后面的琢磨,这两者之间不可偏废。只讲前面的,那就是我们今天的高校里面的这些学者,讲起中国文学来,洋洋洒洒,写了无数的论文,你让他自己写一首诗,写一篇合格的文言文,一句写不出来。所谓的只讲“修”,那就是今天这种江湖派的国学骗子们,告诉你说,做好修身啊什么的,不需要读书。这些都是空中楼阁,痴人说梦。你没有学的过程,你的这个修都是偏颇的,都是立不住的。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恂栗”呢,照它的本意来讲,就是害怕的意思,但这里面强调的是你学习要学到一种敬畏的精神。我们现在很多人学了科学,就意味自己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无所不能,没有敬畏情怀,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真正的君子他总是有一种忧患意识,这就是“瑟兮僴兮者”。

那么“赫兮喧兮者”,指的是威仪,一个君子他会非常地稳重,不会非常轻浮。所以《论语》里面说,孔子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地有威仪,让人一见到他就尊重他,你不能你读了书出来就像一个小丑一样,那么所有人会看不起。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这一句呢,它是说,有那么一个君子,大家都不能忘记,这是《诗经》里面的原话。为什么大家不能忘记他呢?因为他引导盛大的德行到达美好的境界,所以老百姓不能忘记他。这里面的“道”,通假字,通“导”,引导的“导”。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凡是在古籍当中的“於戏”,都念“呜呼”。这是一个语气词,呜呼,它表示很多的心情都可以用,不一定是那种悲伤的心情。前代的那些圣王是不应该被忘记的,为什么不忘记呢?对于贵族来说,因为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他们跟这些圣王有过比较亲密的接触,所以就会认同他们的贤能,感受他们的和蔼,如坐春风的感觉,所以不会忘记。而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平民百姓来说,这里面的君子小人没有道德上的意蕴,只是指身份的不同。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他们因为这些前代圣王推行的政策,经济发展,生活富裕,过得很快乐,外无怨男,内无旷女,到了合适的年龄,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所以,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贵族还是平民,都不会忘记他。这一段曾子写得情思绵绵,古文写得好的,议论之后加一段抒情,这样才是好的文章。你文章写完了只是一个说道理,那很干瘪的,写文章要有情感在其内。

下面这个是解释“本末”,所以朱熹前面讲的那个本末的解释是错误的,他自己他不看一看这后面,这后面其实很清楚,你既然认为这一段是在解释本末,你怎么能够把本末解释成身和家呢,这很显然,这一段解释本末,“本”就是指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末”指的是法律政治这一套东西。也就是说,在孔子的观念中,在儒家的思想当中,道德的力量,礼乐的力量,是要比政治、法律的力量更基本,更强大,教化的力量比制度的力量更重要,人性比制度更基本,这是儒家的基本的立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下面还有两句,也是反复其辞。

“此谓知本,此谓知至之也”。

孔子说,我去断案,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的,我跟别人也没有什么区别呀,但是我比别人强的地方,我能够认识到,我要做的工作不是去断案,而是要让大家都不去打官司。孔子这个思想不是在说我要去维稳,孔子是说,我要用教化道德的力量、礼乐的力量,让大家都懂得向上,懂得去做一个贤人君子,那么大家就不会再有那么多的利益纷争了。所以这里面孔子很明确地指出,什么是“本”,这就是《论语》里面的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个呢,我们在讲《论语》的时候我会详细地再讲到。

下面再解释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这里面“诚意”,按照朱熹的解释呢,这个“诚”指的是真实无妄。按照我的理解呢,这里面“诚”指“性格的完成”。所以我这里面用我的解释来讲啊。

所以,怎么样做到性格完成呢?首先你要充分地认识自己,叫做“毋自欺也”。充分地认识自己,你首先要肯定人的正常的人性,人都会憎恶难闻的气息,叫“恶恶臭”,人都会喜欢美女,这叫做“好好色”,此之谓“自谦”,这个“谦”是一个通假字,通一个竖心旁,傍这个“兼”,意思是认识自己以后,你就会懂得,你的心理上就会感受到愉快自足。所以“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传统的解释都是解释在一个人的时候,你也要能够对得住自己的良心。但是我更认同我的老师廖名春教授的新解,依照他的考证,他认为这个“独”指的是“内心”,“慎”就是珍重的“珍”,所以君子一定要珍重自己的内心,是这样理解。

下面他举例子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当中,因为他没有接受教化,所以呢,他就会干一些不好的事儿。而这些不好的事儿呢,往往因为他不懂得嘛,所以他就什么坏事儿都做。但是见到君子以后,他的心里面就产生了一点反应。产生一点反应以后,就觉得有一种不太过易得去的感觉,叫做“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他就会把不好的东西就给隐藏起来,那么去彰明表现自己好的那一面。其实我们有时候会看到,经常有小说里面写,一个非常粗鲁的人,当他看到一个特别高雅的人出现的时候,他会局促不安,他尽管他不懂得优雅的举止是从哪里来的,他也会知道,把自己一些不优雅的,粗鄙的那些东西给隐藏起来。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所以说别人看你的时候,其实就像眼睛里有一个X光机一样,他能够看到你的肺与肝,你没有可能真正地做到去掩饰自己。所以做种种的矫饰的工作,矫是矫情,饰是这种装饰,这种工作是没有意义的。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你内心充满了,这个“诚”是完成,引申指“充满”,内心充满了,故能外扩到外面去。所以君子一定要懂得珍重自己的内心,你把自己的内心修好了,自然你会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优雅的气质,儒雅的气质。据说美国总统林肯说,人在40岁以前长得不好看,怪自己的父母;40岁以后长得还不好看,那只能怪自己。所以以貌取人是非常之准确的,非常之可靠的。因为一个人的相貌无比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内心。我们看深圳那个落马的副市长,因为大运贪腐落马的那副市长梁道行,你看他那个长相,他长得就是一个贪官的样子。

曾子说,哎,有人就会问了,你不是说《大学》是曾子写的吗?曾子怎么能够自称“曾子曰”呢?古人的著书体例跟我们今天不一样,没有那种知识产权的说法,没有那种我引文要加一个注释,这都是西方传过来的,中国传统没有的。曾子他讲给学生听,学生把它记下来,你说这是曾子的学生写的这篇文章,还是曾子的文章呢?同样的道理,欧阳修开始就一直在怀疑,《易经》里面那个《易大传》不是孔子所写,因为里面有好多好多的观点,里面经常有“子曰”,孔子讲课讲的就是这些内容,学生把它记下来,你说这是孔子写的呢,还是记载下来的学生写的呢?这个道理很简单嘛。所以这个“曾子曰”,不能因为这个曾子曰——现在曾子航更有名啊,连那个《非诚勿扰》里面都有一个女版曾子航——我们说这个“曾子曰”不能因为有这个曾子曰,你就认为这不是曾子写的。

曾子说,大家的眼睛都关注着你,大家的手都指着你,这是何等之严肃的一件事情。这个严本来指秋天那个严霜,秋天的霜很冷,叫“严”。意思是说,你要对得住自己的心啊。“富润屋”,有钱了,可以把家里面装修得漂亮一点,“德润身”,有德呢,自然你的身体就会非常地好。儒家的修身就和其他的都不一样,《韩诗外传》里面说,“以从俗为善,以养生全己为高”,这是普通老百姓的追求,不是士的追求,士的追求是在德行上。而儒家的养生从来不去讲什么导引啊,气功啊这些东西的,以前都不讲这些。儒家的养生重要的就是一个修德。德修好了,身体自己好。我老师张卫东先生,他的父亲是北京城里面最有名的皮科中医,也是中医世家。老先生就说他们祖辈传下来的,他们儒医这一脉,就是只讲修德,不讲修身的,不讲那种像道家式的那种修身。“富润屋,德润身”,你要这么理解。“心广体胖(pán)”,你的心胸宽广,自己身体自然安舒,不是心广体胖(pàng)。“故君子必诚其意”,所以君子一定要让自己的品格完成,要克服自己性格的缺陷,要让自己的情绪受到控制,这叫“故君子必诚其意”。

下面再解释“正心”与“修身”的问题。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这一段非常平实,但是又是“放之千古而皆准”的道理。最近我也看到我们中国最成功的商人之一——马云,他说了一番话。他说一个真正优秀的商业人士,他是没有敌人的,心里面也不要想着永远跟人竞争,他说商场上的竞争应该像什么呢?应该像你跟对方下棋,这一把输了,你还有下一把,不要纠结。这一段话其实是和《大学》里面的这一番话是相通的。你如果说你有了这种忿懥之情,心中愤愤不平,有仇恨,有种种的这种情绪的影响,你就不能够做到一个合理的选择,做一个合理的行为举措。

心里面有了这种恐惧之情,你怕了,好比说,我们中国的足球,“恐韩症”,“恐日症”,你怎么跟人家打?你心里面先怕了,你肯定踢不赢。我们最近那恒大他踢赢了,就因为恒大不怕。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典型的,古代有一个著名的男宠,他叫弥子瑕。那么宠幸他的那个国君是一个同性恋,喜欢他,当时在他年轻貌美的时候,怎么都是好。在御花园里面,他摘了一个桃子,自己吃了一口,再去给这个国君吃。国君一吃,哎呀甜在心里呀,他真爱我啊,他吃了一口,他还给我吃,对我简直太爱了!年老色衰了,哎哟,这是当初的时候,他自己吃了一口,然后有他的口水,还让我吃,太恶心了。“有所好乐,不得其正”,他不能够做一个公正的对待。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你患得患失的,这个时候你不可能做一个正确的对待。所以我们看,本来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给刘备做了一个天下大事的分析,定下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联吴抗曹,但是刘备因为自己的兄弟关公被东吴害死了,所以要发大兵去跟东吴打,结果打得大败,白帝城死掉了,挂了。他心有所忿懥啊,他就没法做一个合理的判断。

那么身体上的、行为选择上的这些问题,是因为心出了偏差,如果心不在它应该在的位置,心为神之主啊,心不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你看却没有看见。这里面“视”,可以用英文翻译成look,看见这个英文翻译就是see。He can look but can’t see。“听而不闻”,“听”可以用英文翻译成listen,“闻”英文翻译成hear,他听却没有听到。“食而不知其味”,吃在嘴里面都根本不甘其味,没有觉得这个食物有什么美好的。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强调身,它的主宰是你的心。

下面解释“修身”与“齐家”的问题。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你要做一个家长,做一个家庭的最重要的人物,那么你必须要做到公正,但是人性它就有很多的缺点。人性的一个缺点呢,就是对于跟自己亲爱的,他就会比较有偏私,辟是偏私的意思,对于自己瞧不上的,比较憎恶的,他又有所偏私,这个偏私是反面的偏私,是不能够做到公正对待。“之其所畏敬而辟焉”,对于自己所尊敬的——“畏”和敬是一个意思,“畏”不是害怕的意思。“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个“畏”都是敬的意思,不是害怕的意思。我们讲要敬畏之心,这个敬畏,敬就是畏,畏就是敬。对于他所怜惜的,他就会比较地有一些偏私。那么对于自己所不愿意下工夫的,他也会总有一种轻慢之情。

这是人性当中的一个弱点,必须要客观地认识到这种弱点。曾子也认为,绝大部分人都是有这样的弱点,真正能做到的人是很少的,所以他感慨,你喜欢他,而知道他的缺点,你憎恶他,但是知道他的长处,这样的人是天下少见的。

我觉得我的好朋友张霁博士,她就是一位能够做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这样的一位女士。比如说,她非常地喜欢一个京剧演员叫言兴朋,但是她也承认,言兴朋唱得实在不咋的。她说我之所以喜欢言兴朋,不是因为他唱得好,我承认他唱得真的不好,一点儿京剧的味儿都没有,但是你得承认他特别擅长演戏,他特别会演戏。这一点我是完全认同的,那我觉得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其实是非常难得的。

谚语里面说,人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的缺点,人人都不知道自己家的禾苗其实长得很茁壮,比别人家的都不差。这句谚语后来有一个更粗俗的说法,就是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其实跟这个谚语意思是一样的。

我们都知道,当代有很多的写国诗的人,因为他们的文言水平不过关,读得书少,词汇量不够,所以总觉得格律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于是就提出来,要放宽格律。他们经常引用的一句话就是《红楼梦》里面香菱学诗,林黛玉跟香菱说,真的有了好句子,什么平仄,什么对仗,都可以不管,押韵什么都可以不管。他们忽视了一点,就是写诗的人,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诗是最好的,是超越李杜苏辛的,所以你说,我这个诗好我就可以突破格律,这是不具备操作性的,因为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是好的。

什么样的好才是真好,千百年以后都没有人能够改得了,这才是真好。你当时你也改不了,你实在没办法了,你并不是说我就是觉得我好,所以我要保留它,而是我实在没办法改了,但是千百年之后,大家都认为,就是你这个最好,我们也改不了,这才叫好。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人”这个地方出律了,你改成“故友西辞黄鹤楼”就符合格律了,但是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李白也认为,大家都认为,这个“故人”就是比“故友”好,改不了,只有这样才行。

所以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还是强调的这一点。所以呢,如果你自己不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够处理好自己的言行举止,那就不可能在自己家里面,你有几个孩子或者什么的,你就没办法做到一碗水端平,这个家就不可能和睦。

好,下面再讲治国与齐家的问题。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这一段强调了你先要把自己的家族,能够成为一个安分守己的贵族,能够作为一个世人的表率,你才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所以他讲如果你的家还没有治理好,你就想去治理这个国,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君子,就是贵族啊,他不是靠这种制度,而是靠的他的以身作则引导整个社会向上。家庭中的关系推衍开来就是社会的关系,就是工作的关系,对待自己父母的这颗孝心,你是用来对待上级,对待自己兄长、姐姐的这样的一颗恭敬之心,你就用来对待比自己年长的人。德行声望比自己高的人,那么自己在家里面,对待自己的孩子有一颗慈爱之心,那么你就可以去做好一个领导者。你去仁慈地对待你的下属,那么大家就会愿意为你效命。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它首先引用《尚书》说的话“如保赤子”,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就是你的心要能够像赤子一样像婴儿一样纯净。怎么样做到呢?你用自己的心去追求它,就像射箭一样,即使你不能够正中靶心,那么离靶心也不会很远了,这叫“虽不中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你什么时候见过一个人,她先去生孩子然后再出嫁的呢?当然现在有啊,叫“奉子成婚”,那么古代这种情况是没有的。所以他说你先要把家给治好,你才能够去治理国家,没有说你家还没有弄好你就去治理国家的。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的腐败,其实都是从这个家里面开始的。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李某某强奸案,因为他是未成年人,所以我们不说他的名字,李某某强奸案。那这个李将军,这一辈子他所获得的所谓的这种荣誉什么的,完完全全地被他的这个不肖子,也许是肖子全部给打毁掉了。“肖”是相象的意思,儿子不像爸爸叫做“不肖”。

作为最高统治者,你这一家能够做到仁,那么整个国家都会崇尚仁。你一家能够做到礼让,整个国家就会崇尚礼让。如果作为最高统治者,你贪污腐败,整个国家老百姓也会有样学样,会作奸犯科,做各种各样的不好的事情。中间的这种机杼,“其机如此”,就是它的根源,它的机杼,所谓的一种装置,它里面最核心的那个部分叫做机杼,它的根本就在于这个地方。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一句话、一个字能够把一件事情给弄得失败,给破坏掉。一个人,作为最高统治者,一个人,他能够把这个国家给平定,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以身作则。如果说最高统治者,他放任自己的子女去进入垄断部门,去拼命地捞钱,那么大家想一想,普通老百姓再怎么创业,却无法获得一个跟他的付出相匹配的报酬。在这种情况之下,他的内心里面难道不会充满了仇恨吗?

尧、舜,都是三代以前的贤德的君主,他们以“仁”这个最高美德作为表率去引导人民,所以老百姓跟着他走。桀和纣,夏朝和商朝的最后的君主,他们用残暴不仁来作为老百姓的统率,作为老百姓的表率,老百姓也跟着他们变得残暴不仁。“其所令反其所好”,这里面不念lìng,表示动词都念líng,“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他一方面在那里拼命地捞钱,一方面却说自己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要老百姓都去学雷锋,大家想一想,老百姓会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吗?肯定是不愿意的。这就叫做“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诸”是一个合语词,是“之”“于”这两个词合在一起就是“诸”。君子自己身上有的,他才会要求别人有,自己身上没有的,也不会去要求别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这个“恕”是推己及人的意思。他如果说,自己不能够做到推己及人,而希望别人能够接受他,这是不可能的。

下面又再一次地重复“故治国在齐其家”。这个文章写得非常漂亮,前面一段写得非常沉重,马上来一段非常华美的语言。文章的波澜起伏啊,你不得不佩服,下面一段非常华美的,就马上就把上面沉重的东西给你给冲淡了。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这本来讲的是那个贵族的女子被娶回来家来这样一个情况。她能够把自己的家给管理好,然后才能够作为老百姓的表率。下面又说: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他们是特别好的兄弟。所以我们中古时期有兄弟两个人,一个叫陈元方,一个叫陈季直(应该为陈季方),这兄弟两个人都非常地优秀,他们两个人各自的孩子都在说我爸爸更加贤能一些,我爸爸更加优秀一些。两个人争吵不过,就跑去问爷爷,说爷爷你看我们的父亲哪一个更好一些?结果他爷爷就说,元方难为兄,季直难为弟。兄弟两个人,做哥哥的他很难做哥哥,做弟弟的也很难做弟弟。因为他们都太优秀了,没法分一个高低。所以“难兄难弟”这个成语是从这里面来的,那么这是做很好的兄弟的表率。所以做得这样的好兄弟的表率以后,他们才可以成为当时的人望,他们才能够影响当地一地的风俗。

《诗》云:“其仪不忒”,忒是偏差,“正是四国”,四方之国因为他的威仪,他的礼仪、容仪,容貌的容啊,没有偏差,所以他能够作为四方国家的表率。这里面又是断章取义,作为父子兄弟,能够被人所取法,那么老百姓才会取法于你,才会仿效于你。

接着再反复其辞,再说一遍,“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晋如说儒》第八讲完整版:大学之道

国家应以道义为宝(资料图 汉代玉玺 图源网络)

下面讲平天下与治国的问题。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不慎,辟则为无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这一段是最长的,它实际上可以说是对于儒家治国之道做了一个最终的一个解说。它举出了一个原则,就是国家不能够跟老百姓去争利益,不能够把求取经济利益当成自己的根本利益。那么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什么呢?是道义。一个国家,它是一个讲道义的国家,让老百姓能够信从的国家,让老百姓产生信赖感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才是能够长久发展的。它才能够抵御外侮,才能够应对来自内部的叛乱,这样的国家才是能长久的。

周朝800年江山,有一个京戏叫《渭水河》。说周文王到渭水去,访问姜子牙,用车拉着姜子牙,拉了800多步,结果拉不动了,所以天下就有800多年,这是神话。周朝之所以有800年的天下,根本原因是因为,从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开始,周公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儒,所以周朝奉行的是儒家的思想,它奉行“道义在利益之上”这样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才有那么长久的一个历史。

开头就说,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怎么样把这个治理国家的这个原则扩充到整个天下去?“上老老而民兴孝”,最高统治者尊重老人,所以老百姓呢就会懂得崇尚孝道;“上长长而民兴弟”,居上位的统治者,他懂得尊奉年长的人,那么老百姓呢就会兴起一种恭敬之风。“上恤孤而民不倍”,最高统治者如果对于鳏寡孤独这一类的人,由政府出面来救济,老百姓就会觉得,我即使没有子嗣,国家也不会亏待我,这真是一个仁慈的国家,我为什么要背叛你呢?正因为此,君子才有絜矩之道。“絜矩之道”,我跟大家讲过,其实就是西方的Liberty的意思,所以它比“自由”这个词更加适合翻译Liberty,它是对于Liberty的最好的界说,也是真正可以作为一个普世价值的这样的一种概念。什么叫“絜矩之道”呢?你不希望你的上级很粗鲁地对待你、欺压你,那你不要把这一套用到下级身上。你不希望你的下级隐瞒事实,磨洋工,做事情做不好,还跟你想尽办法去欺瞒你,那么你也不要这样对待自己的上级。等等……“所恶于前”,不要,在前面你不希望受到的对待,不要对待后面;后面不希望受到的对待,不要对待前面,左右等等等等。总之这一套观念就是强调的是一个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他人之心予忖度之,这样的一种精神,这就是絜矩之道。

《诗经》里面说,“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只”——它是一个语助词,《诗经》里面还有“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它是一个语助词。为什么这个君子,这个君子指的是一个国君哪,他被称之为老百姓的父母呢?因为老百姓的利益,他的利益就是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爱什么,那么他就喜欢什么。老百姓憎恶什么,他就憎恶什么。这样的人就是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这里面是歌颂周朝的太师尹氏的,用那个南山的石头,很宏伟壮阔的样子,用它来比喻太师,他给老百姓留下来的这种美好的记忆,老百姓对他的仰望、瞻望,由此懂得一个道理,就是你在上位的人,你的一言一行,都会被老百姓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一个作为统治者的人,一定是要最慎言慎行的,因为如果你一旦做不好,你就会被天下人推翻了杀掉。这个“僇”是一个通假字,通杀戮的“戮”。

下面又引诗,“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是说,商朝啊,它还没有被打败的时候,天命是在商朝那一面,但是现在我们周朝打败了你,我们现在来监视你,来管理你,这个是非常不容易的,“峻命不易”,形势非常严峻。这是周朝人的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为什么周朝人会有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呢?这是从周公开始认识到的一个道理,天命不是长久地属于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如果说,你的所倡导的这个道,你倡导的意识形态,你能够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你就会享有国家。如果你失去了老百姓的拥护,那么就会失去这个国家。所以君子一定要懂得自己的意识形态是什么东西呢?要先慎乎德,先要珍重他的德。慎,刚才“慎独”的“慎”,都是珍重的意思。我的老师周先慎先生,他的名字就出自于这里,大家可能中学语文课本也学过周先慎先生的这个文章。

有德,因为你倡导的一种品德能够为人所崇奉,作为老百姓的表率,所以于是就有人跟随你。有人跟随你,你也就有了土地,有土地,你也就有了物产。有了财,有了钱了,那么你才能够有花费。所以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重要的是修德,让老百姓来依附你,而不是去求财,德是本,财是细枝末节的东西。如果说,你把细枝末节的东西看得很重,把根本却看得很轻的话,老百姓就会变得没有礼义,到处去争夺。争民施夺,“争”和“施”都是使动用法,使民争夺的意思。所以“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如果你一个国家,每年的GDP的增长远远高过老百姓收入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增长又远远高过GDP的增长,老百姓是绝对不会拥护你的。老百姓一定会觉得,你就是在掠夺我们,我们都是你的奴隶。我为什么要拥护你呢?

下面“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上一句其实在这个文章里并没有实在的意思,它是起一个起兴的作用,就像写诗一样,我要写乙这件事情,我先说甲这件事情。他要说的是“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但是他先用一个起兴,“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你跟人说话你不好听,那别人一定会用同样粗鲁的话来还给你,这叫“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这是作为起兴的,本身并不是这一段里面所要表达的意思,它是用来引逗出下面这句话——“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悖者,不由道也,是反、逆,反过来的意思,逆反的意思。你不是通过修德、聚人、分土,获得财用,而是通过去掠夺老百姓,想尽种种办法,把老百姓的财产掠夺一空,你今天怎么样把这些财给笼到自己手里面去,将来就会什么样原封不动地吐出来。

《康诰》,《尚书》里面《康诰》说“惟命不于常”,天命从来不会长久地归属于哪一家的。“道善则得之”,你的意识形态,你的国家的根本是善的,你就会得到天命的庇佑。“不善则失之矣”,如果你的意识形态,你的根本是荒谬的,是坏的,是对老百姓无穷的掠夺,而没有一点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精神的,你一定会失去这个政权。这个“道”不是朱熹解释的“说”,这个“道”就是指的国家的根本,国家的意识形态。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这里面引用里面的一段话,就是说楚国我没有什么难得之物,什么这个宝马啊、玉璧啊,不是这些东西作为我们的宝贝,我们就是把善作为我们的宝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晋文公重耳他从小的时候他流亡在外,他的舅舅狐偃,字子犯,号称舅范,等等一大堆,他的贵族,他的身边的亲信,跟着他在各国流亡。那么当时呢舅犯就说我们这些流亡之人,没有什么东西作为我们的宝贝啊,我们哪有什么宝贝?我们的宝贝就是“仁亲”二字。

这都是讲的对于国家来说,对于统治者来说,你的根本就是你的这个意识形态,你对国家的基本原则,你究竟是要追求利益还是要与民生息。

下面接着更深一层地讲,《秦誓》曰,也是《尚书》里面的。假如有一个臣子啊,他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但是他的心非常地忠厚,休是美好的意思,“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他呢,能够有容人之量。别人有杰出的才能,他仿佛就像自己有一样;别人有深刻的思想,聪明睿知,这个“圣”是聪明睿智的意思,“彦”是优秀,那么他打心眼儿里喜欢;别人说出来的这种金玉良言,仿佛就从他的嘴里说出来一样,他能够包容。这样的人他能够保我子孙黎民,是一个不错的臣子。

相反,如果有这么一个臣子,别人有才能,他非常地嫉恨;别人聪明睿知,他就想尽办法去给他设置种种阻力,让这个人不要冒头,不要来妨碍到自己的地位。这样的人,他没有容人之量,他是不能够保我子孙黎民的,这样的人是很危险的,“亦曰殆哉”啊。所以遇到这样的人应该怎么样呢?“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这样的人,仁人君子就会把他赶走,赶到哪里去呢?赶到四夷去,中原地区当时是文化最发达的,那么四边的那些都是文化落后的这种野蛮民族,当时中原人称他们叫“四夷”,让这种臣子就到四夷去,不要让他成为中国人,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成为中国人我们感到羞耻。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这两句,我认为它不是这个正文里面的,就这两句它实际上是跟整个的这一段内容是没有关系的,我认为是有一个曾子的弟子或者弟子的弟子什么人,他在抄写这个《大学》的过程中,他看到了这一段,看到了“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他就想起了《论语》里面的那句话,“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他就把它写在旁边,说这个事正好可以印证《论语》里面的话,那么但是后来又有人抄的时候,他就把它当做正文一起抄下来了,我是这样看的。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这个“命”念作màn,“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这是对人才的怠慢。“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对那种奸臣、悭吝小人,你不能够去斥退他,即使斥退他以后呢,你不让他做官了,可是你又把他放在身边,又跟他关系又很好,这些都是有过失的。作为一个统治者来说,你要时时地记住,你不要做违背众人的事情,“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你喜欢的事情都是大家都反对的,你反对的都是大家所喜欢的,那么这是违背人性,灾难必定会降临到你的身上来,这叫“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所以接着讲,君子有大道,一定是,“必”是一定,依靠忠信来得到它,那么骄奢过分,这就所谓“骄泰”,就会失去它,这个“之”指的是国家、天下。

生财有大道,你去创造财富也有至高的道理。“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这段话是说,生产的人多,消耗的人少,消费的人少,生产得快,消费得慢,那么你的财就会足够了。这个其实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经济学,非常质朴,但是也非常有道理。

我们现在有一个丧心病狂地反对计划生育的一个美国学者,叫做易富贤。他的理论就是,中国现在不开放计划生育不行了,因为我们的劳动力在急剧地减少。其实中国的劳动力根本就没有减少,中国劳动力不是减少,而是严重过剩。因为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随着自动化工业的发展,将来需要这种低层劳动力低端劳动力的地方越来越少了,绝大部分工作都可以用机器来代替了。所以我们中国根本不是劳动力不足,而是劳动力过剩。这样的一个人,他生活在美国,享受着美国的地广人稀,却天天指手划脚地要中国人多生孩子,真不知道他持着一种什么样恶毒的心肠来祸害我们中国。

所以我们现在的情况就是,我们生产出那么多东西来,但是更有那么多张嘴,你中国任何食物都不能够保证它的安全,为什么?因为你那么多人要吃,你的肉,再多的猪肉都是不够的,怎么办?只能够拼命地给猪打激素,所以你中国吃不到放心肉,因为人太多了。为什么中国的房价是全世界最高的?根据收入比来说,因为中国人太多了,土地就只有那么一点点。

所以接着又讲,“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对于统治者来说,仁德之君,他是通过财富更好地去修德,比如说,他去做修桥铺路,照顾孤寡,推行免费教育等等这种工作,那么他的这个天下就会更加地稳固。反过来说,不仁者,那种没有仁爱的君主,没有仁义的君主就会拼命地掠夺老百姓。他让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位置,让这个国家,都处在极其危殆的状态之中,这叫做“不仁者以身发财”,戕害自己的身体啊实际上是在。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这段话说得非常有力。从来没有居上位者崇尚仁义,而底下的人不去爱好仁义的;没有爱好仁义,事情做不好的;没有府库财不能为他所用的。所以这个时候,因为他崇尚仁义,所以他所做的一切都与老百姓的利益密切相关,老百姓就觉得,你再多的享受你也是应当的。所以我们看,中国有一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袁隆平先生呢他喜欢车,他买了好几辆车,这个事给媒体爆出来以后,很多人以为中国人很仇富,会对袁隆平大加讨伐,没想到几乎所有的网友一边倒地就说,袁老就买再多的车也是应该的,因为他给人类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下面引用一位贤人,孟献子的话:“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大夫,卿大夫之家,你家里已经能够养几匹马车了,你达到了这样的一种经济条件了,你就不要太关心自己家养了几只鸡几只猪了。如果说,你们家是大户之家,冬天的时候去把那个冰把它给采回来,放到地窖里面,下天的时候,拿来做冰糖莲子羹的,那你到了这种经济条件了,你不要看,不要家里面再去养牛养羊了,因为你是得了朝廷的俸禄,你不能跟老百姓争利。

而对于上大夫之家,有自己的采邑的,这个不念采(cǎi)邑,念采(cài)邑,有自己采邑的这些上大夫之家,你不要去养帮你赚钱的、帮你聚敛的这些大臣。下面接着说,“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聚敛之臣帮你弄了很多很多钱来,你得到了钱,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大家的支持。反不如有一个在你们家,借用你们家这个平台,自己赚钱,偷你们家东西的。你自己受一点损失没有关系,老百姓还是拥戴你的。拥戴你,你就永远吃不穷。所以这是讲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所以国家的根本利益并不在于金钱上,而在于道义上,在于它的基本意识形态。所以我们中国的情况就是这样,在90年代搞分税制改革以后,把钱都收归到中央去了,这对我们这个国家其实是非常不好的,老百姓也怨声载道。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这个“自”是“其”,如果说他去治理这个国家,却追求经济利益,而不追求道义,他一定是一个小人。这个“自”就是“其”,所以那个“自名为罗敷”,《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自名”就是“其名”,这个“必自小人矣”——必其小人矣,他一定是小人。“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他把追求财用当成了善,那么就是让小人来引导了这个国家,一定会灾害并至。即使再有真心想让这个国家好的人,也没有办法了。因为人总是学坏容易,学好难。要你修德,这是非常艰难的,因为要向上。但是要你去看短期利益,那是很容易的。所以再从这种反面,从那个黑暗面入手,再一次地强调了,“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