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作用机制新解释

 闲之寻味 2014-04-08

 


足三里电刺激抗炎症的机制图解

脓毒症是住院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但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针对性药物。APC进入临床给大家一个惊喜,但后来有给大家打击。因为大规模临床研究发现不仅不能延长患者寿命,还有引起出血的风险,最后给强行取消资格。由于脓毒症本身的重要性,和难治性,所以研究这个疾病的文章是临床研究的很热门方向,而且这些文章也往往容易成为热点。最近《自然医学》有一篇文章比较有意思,是采用电针刺激坐骨神经治疗脓毒症的研究。

对付脓毒症一直拥抗炎症策略,但临床上并没有获得满意的效果。该论文作者认为,导致这一后果的部分原因是过去总希望针对单一的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和HMGB1,另外动物模型也和临床实际情况不一致。最近大量研究发现,迷走神经刺激具有抑制各类炎症的作用,对缺血再灌注、出血、复苏、胰腺炎、结肠炎和内毒素、休克等导致的系统炎症都具有理想的效果。不过这种方法需要对迷走神经进行电刺激,使用起来不够方便。

神经网络对炎症的控制本来就是生物进化形成的,更符合生理状况。利用神经免疫调节寻找治疗炎症性疾病的手段或许是更理想的模式。这一研究则希望采用反射的方法来实现目的,或者说拥电刺激坐骨神经代替刺激迷走神经的目的。

其实这个研究思路的来源是中医的针灸,因为作者发现,电刺激足三里也能产生理想的抗炎症效果,如果将这里的神经阻断,这种效应消失,说明这种针灸抗炎症效应需要神经传递信号。作者其实根据这种基础,采用电刺激坐骨神经来模拟针灸的效应,通过迷走神经途径达到抗炎症的效应。

研究中,作者对坐骨神经进行电针刺激,通过中枢神经调节后对系统炎症进行控制,研究发现这种电针刺激能有效治疗多菌性腹膜炎小鼠。电针抗炎的作用机制-自然杂志.pdf

进一步研究发现,电针坐骨神经后,迷走神经内芳香L-氨基酸酸脱羧酶激活,然后肾上腺髓质产生多巴胺。肾上腺切除可模拟肾上腺缺乏,这种动物对脓毒症更敏感(肾上腺素抗炎症效应也很重要吧),能反转电针坐骨神经引起的保护效应。多巴胺能通过多巴胺1型受体(D1)抑制细胞因子释放,D1受体激动剂也能抑制系统炎症反应,可治疗肾上腺切除加重的脓毒症小鼠。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坐骨神经和迷走神经能介导肾上腺儿茶酚胺的产生。从药理学角度看,选择性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能模拟电针产生的抗炎症效应,对控制炎症和感染性疾病也许是一种策略。不过从药物角度,多巴胺的生物学效应也太多了,估计可能会产生许多负作用需要克服。这一研究也给针灸治疗疾病的原理提供了重要支持,中医的研究就应该采用这样的方法,才能发扬光大。当然这是电刺激坐骨神经,不能完全等同于针灸,但这个研究给针灸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