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关何处

 九怀春 2014-04-08

乡关何处

潘世流

 

我很喜欢唐代诗人崔颢的一句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因为它时常勾起我心中永远的追寻:我的乡关在哪里?那里可曾有小桥流水,炊烟袅袅;我的根须在何方?那里可曾有古道西风,杨柳依依。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最早停泊的岸,就是我们的祖籍我们的根须。即使这岸头曾经多么落寞多么穷迫,但它岸边温暖的炉火哪怕在微弱,也会照亮远行的浪子,走远在天涯,总会记住家的方向。

我曾多次考证潘姓是在周朝灭了商朝建立西周王朝之后才有的。周武王姬发将自己的第十五个亲弟弟姬高分封到毕邑(今陕西西安、咸阳北部)建立毕国,国人称其为毕公高。不久他又将自己的第四个儿子季孙分封到潘邑(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季孙到潘邑之后,组织庶民大力发展农业,济民泽众,周武王便以潘邑潘水(汜水河古时称作潘水)的地名河名赐封季孙以潘为姓,季孙便是河南荥阳潘姓的开山鼻祖。潘姓的起源由此开始。

河南荥阳是潘姓人家的发源地,俗话说:树大分支,人多分家。从那时起我们潘氏人家就像一只只善于漂泊的蒲公英一样飞向四面八方,寻找自己理想的栖息地,扎根下来就有了新的家园新的根须。新的根须培植不少的历史名人,春秋有协助楚穆王继位有功的楚国太师潘崇,西晋有与文学家陆机齐名的美男子潘岳,北宋有屡建奇功的名将潘美和有出尘之语笔调清新的大词人潘阆,更有擅写山水、花鸟的当代画家潘天寿……

广西潘姓泰源公始祖先祖也是河南荥阳人,祖籍福建福州,泰源公的祖先为潘氏第四十七世祖,为安定边陲,随军南下,落居广东花县,公元920年,季孙公第六十五世祖泰源公从广东进入广西南丹芒场深山老林避难,成为潘氏进入广西的第一世祖。

1527年广西潘氏第二十一世祖潘堂(藏)、潘良、潘仁(信)三兄弟参加两广都督王守仁平定八寨之乱,潘良英勇善战,奋勇杀敌,屡立军功,在1528年实授皇封安定土司巡检世袭官而落业安定(都安)司,潘堂、潘仁也随着兄弟潘良的升迁于1532年从武缘(武鸣)县仙湖镇邓柳村迁居安定(都安)。成为广西都安县潘氏的第一世祖,也是泰源公进入广西后的二十一世祖,即季孙公(潘氏)的八十六世祖。

我叔叔潘秀祥编辑的《潘氏宗谱》,以原编班辈字头排序:“臣仕有朝庭,国家万代兴”为主,补编为诗一首,总共40个字,即四十代人的字辈:

臣仕有朝庭,国家万代兴。永隆忠孝仁,富贵荣华升。

善贤恩德泽,安定祖先勋。英杰振寰宇,举世庆昌宁。

我属潘堂公后裔,国字辈,算起来当属季孙公(潘姓)的第一百二十代世人。百世人家多少光阴荏苒,有谁数得清?从季孙公得潘姓(公元前1046年,荥阳郡《潘氏宗谱》记载)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由此可见,潘姓人家的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就可想而知了。

我之所以花大量篇幅如此赘言,是想告诉我们的后世子孙,我们潘氏家族生居在祖国的大家庭里,枝繁叶茂,源远流长,和其他民族融合一起,一样都是炎黄子孙,一样都是一家人。

直到如今我还是想象不出,当年我的先祖们犹如东非野生动物一般如何割舍亲友,告别故土,离开乡关,那是怎样一个个艰难的日子啊?他们如何爬山涉水,风雨兼程,把一个又一个新的栖息地当作自己的故乡,休养生息若干年之后,他们又扶老携幼踏上新的征程,寻找新的故乡,所到之处都是炊烟袅袅,蒹葭苍苍,有谁知道在他们心里最柔软处到底有没有一处装有他们的最美最真的故土呢?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深夜来临,吹拂的和风里,哪一缕是从故乡温柔地吹拂而来呢?和鸣的蛐蛐中,可是故乡老屋墙角的那一只吗?皎洁的明月里,可有故乡父老乡亲的问候与祝福?当然穷乡僻野夜深人静的时候更多的是没有玉笛传情,夜下折柳,可谁说没有了杨柳依依,没有了玉笛呢呢,就不能想起自己的故乡呢?有谁不知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能终老还家是幸福的,儿童错把他当做远方的来客又何妨,但对更多的流浪天涯的游子来说,不知何处是故乡,哪怕真知道乡关在何处,恐怕也是回不去或者不愿回去了,它只能是天边那一抹绚丽的云彩,永远漂浮在自己清晰而又模糊的梦里,终老他乡。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我的耳际想起了台湾著名校园歌曲《橄榄树》,是啊,为什么流浪,我的故乡又在哪里?哪怕我知道我的乡关在何处?恐怕也无法回去了,我的先祖自从踏离故土那一刻起就注定我们四海为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想借用苏轼的诗句赠予天下所有像潘氏人家一样迁徙奔波劳苦的兄弟姐妹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