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庄子的《逍遥游》,品味人生

 雨林修养馆 2014-04-09

         所谓逍遥,不是四处乱漂泊。而是让心灵进入到一种自由和快乐的状态中去,忘记那些难以忘记的烦恼只要做到这一点,你将会时时觉得自己始终是轻松和坦然的。

 

逍遥游的人生观

 

据《庄子》《让王》述:善卷曰,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天运》中说:以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

 

可见,逍遥之意,是欲心意自得,而重在“无为”;人不能逍遥,病在“有为”。起所为之事,又是功、名、己,因此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一个人,如果能达到“无名”“无功”“无己”的境地,自然就无为了,自然就逍遥了。

郭象注说:“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务,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这可能不是庄周逍遥的本意吧?

《庄子》书中用来表达“逍遥”概念的一个最常见的词语是“游”。庄子所说的“游”,通常都是指精神上、心灵上的“游”,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游心”。如《德充符》中“游心之乎德之和”,《应帝王》中“游心于淡”,《田子方》中“游心于物之初”《则阳》中“游心于无穷”等。庄子说要“游”于“无穷”“无待”“无何有之乡”等等,这里所谓的“无”都是相对于“有”而言的,是对“有”的否定。

首先,庄子的“游”要脱离仁义道德而“游”。《大宗师》说:

 

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 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许由曰:“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黑京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途乎?”

可见,庄子认为仁义道德好比“黑京”“劓”之刑,是加在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刑罚,人一旦被套上“仁义”的枷锁就“游”不起来了。因此,要想“游”首先要摆脱仁义道德的枷锁。

 

其次,是摆脱功名利禄而“游”。

 

《秋水》中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杆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世人以追求功名利禄为人生的目的,这个目的在庄子看来就是对“游”的限制。所以,《逍遥游》提出“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功”、“无名”才能实现所谓逍遥游。
其三,是要舍弃智谋事任而“游”。“游”就是无所事事,既不劳力,也不劳心。不需要花费体力,更不需要运用智慧和谋略: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应帝王》)

夫赫胥氏之时,名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马蹄》)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凡若不系其舟,虚而遨游者也!(《列御寇》)

 

其四,是要远离人类社会而“游”。《大宗师》篇借仲尼之口评价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等人说:

 

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庄子理想中的“游”显然就是这种“方外之游”。所谓“方外”,就是远离尘世,在人类社会之外。

其五,是要摆脱“我”而“游”。要像《齐物论》中南郭子綦那样,进入“今者吾丧我”的境界,也即《逍遥游》所谓“至人无己”的境界。

总之,所谓的“逍遥游”就是要让精神不受仁义是非的道德束缚,摆脱世俗功利目的之限制,超出社会制度的控制,突破人们的也包括自己的常识与习惯思维方式的局限。因此,这种“逍遥游”的理想,实际上乃是对于现存的一切知识价值、制度乃至于思维方式的否定和批判。

逍遥游人生观的消极说

 

庄子消极厌世,对人生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逍遥游”幻想摆脱一切外物和肉体的束缚,追求一种个人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

 

《中国文学史》上说:庄子的哲学思想基本上继承和发展老子的消极面。……他不满于现实,又无法反抗它,于是不得不走隐居的遗失道路,一方面议君相,讥儒墨,甘贫贱而肆其志;一方面否定一切,齐万物,一死生,泯是非得丧,以追求内心的调和、精神的胜利而自我麻醉。他认为“物不胜天”,认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他是一个悲观绝望的厌世主义者。……庄子的处世态度就是玩世不恭,随俗沉浮,“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他好象非常胆怯害怕,常说“无用之用”才是大用。……这一切都充分表现一个没落阶级的思想观点。

 

这基本上是以否定的口吻,批判的眼光消极的笔调来评价庄子的哲学思想的。他们认为,“庄子对生活的态度是消极的,对自由的追求却是积极的”“庄子的人生哲学最终失去了与不合理现实进行抗争的积极意义,从理论乃至行动上导致人们逃避现实抛弃社会责任甚至瓦解人们的生存意志,使人在沉重的压迫下,安于现状,放弃抗争,有明显的庸人哲学味道。”

逍遥游人生观的积极意义与价值大于消极

庄子的哲学思想表面看来,确实给人以逃避现实,冷漠无情,不思进取,与世敷衍的消极感,然而和他终极意义上认为“无为是为了有为”“无用乃是大用”一样,消极是为了积极。

从人的存在论意义上来看,“逍遥游”的意义在于他将人的自由寄寓于“道”,揭示出人的自由,就在于不断的“道”,超越人的有限性,超越了小我,进入了永恒,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从人性解放的意义上来说,他试图从儒家关于“人性”话语霸权下挣脱出来,还人性以自由发展的天地,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天放”,“悬解”。如果说无论对于整个人类还是对于个人来说,所谓“人性”其实都是一个建构和生成的过程,那么否定某种话语霸权强加于人性的先验定义,或许是可以为人性的自由发展留下更多的空间。

 

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说,人的认识皆有所“蔽”。。因此“无己”和“忘我”也是有意义的,一个人只有摆脱了“己”“我”的的蔽障,克服一己之偏见,才能“得道”,才能看见“真”,才能真正进入逍遥游的境界。借助于“道”可以走出封闭,到达未知领域,通达他者心灵,从而使“小我”通达“大我”,“同于大通”。

 

自由的本质就是不断的突破,奔向未知。所以庄子的自由观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奔向未知世界的冲动。

从一时一事和个别人物看似乎消极,从长远意义,整个人类和整个宇宙人生看则是积极。庄子哲学的重心是人生哲学,其宇宙观,认识论等实际都是为了阐述人生哲学。庄子哲学又被认为是逆境哲学,失意倒霉弱小者的哲学。它不在乎人现实的暂时的具体的荣辱得失,进退深沉,消极积极,而为人们提供的是积极意义上最大最高的价值关怀,追求的是最终意义上的积极有为。因此,从矛盾,悖论和终极意义看,庄子哲学总体上是积极的,其积极面远大于消极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