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门老字号:中和戏院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4-09

前门老字号:中和戏院前门老字号:中和戏院前门老字号:中和戏院

    中和戏院:地址在前门外粮食店街3号。建于清乾隆年间,时称中和园,后改为中和戏园。1949年改名为中和戏院。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戏台坐西朝东,宽13 米,高15米,深9米。台口高1米,宽6米,台唇呈半圆形。上场门和下场门分别悬挂“出将”、“入相”匾额。有1000多个座位。曾多次重修、扩建。前门老字号:中和戏院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进京,首先在中和园、正乙祠戏楼、广德楼戏园等处演出。清同治、光绪年间,谭鑫培、王瑶卿、王长林3位京剧名家曾在中和园合演《打渔杀家》,时称"珠联璧合之绝唱"。民国初期坤伶刘喜奎、金钢钻、小香水亦在此演出河北梆子。梅兰芳新排《凤还巢》于1928年在中和园演出。此后,中和园曾长期作为程砚秋、俞振飞、王少楼、哈宝山等的固定演出场所。1949年后,北京及全国各省市赴京演出的戏曲团体,多以中和戏院为演出场所。1951年新戏曲研究会成立,会址设在中和戏院。京剧演员谭富英、杨宝森、李万春,河北梆子演员李桂云,评剧演员小白玉霜等定期在中和戏院交流技艺。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曾在此演出《十老安刘》、《群英会》、《赵氏孤儿》等剧目。1979年重修后属北京京剧二团。前门老字号:中和戏院前门老字号:中和戏院

    中和戏院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正如门边竹简上刻的戏院简介所言,中和戏院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徽班进京的那个年代。当年的徽班既唱徽戏也演昆曲,发源于安徽的徽剧(也叫花部)在进京之前就融合了“皮簧”,在雅俗之间打开了一个通道。率先进京的三庆班不仅让乾隆龙心大悦,在民间也受到了热烈欢迎,于是,能为徽班提供演出场地的茶楼陆续开张。徽剧北上后的繁荣远胜于它在家乡的发展,由人创造的艺术也被赋予了人的特点,离开了故乡,寻找更适合生长的环境。从这个角度上讲,追求文化娱乐的北京在1790年之后的二百年里都是徽剧的天堂,徽剧在北京完成了羽化的过程,内容丰富得像世俗生活本身,色彩斑斓得像一只不死鸟。大栅栏一带的戏园子也分享了京剧的生命力,在庚子之变的大火中灰飞烟灭,不久之后又得以重建,现在的中和戏院在“时装”下仍然保留着那个年代的筋骨。前门老字号:中和戏院

    如今的中和戏院正在整修中,然而,一种艺术的生命力未必能够天长地久,北京也未必是京剧永恒的天堂。如果戏迷后继有人,如果电视、电脑没有占据每一个现代人的眼球、耳朵和大脑,也许戏院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和还能再重生一次。又将会给我们留下新的期待!前门老字号:中和戏院
前门老字号:中和戏院

前门老字号:中和戏院
前门老字号:中和戏院
                  2011年3月18日古巴总统于北京

    本文中使用网络图片,特此向作者致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