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有“要珍惜”的念头冒出时,怎么办?|珍惜|认知资源

 慈悲诚意 2014-04-10

你喜欢上一个人,恰好她也喜欢你。在某个时间,这样的戏码似乎很容易上演,于是你们在一起了。然后,很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做,不知怎么着,你们就分开了。

 

后来你喜欢上另外一个人,可她偏偏不喜欢你。你把自己当成偶像剧主角,说是只要她幸福怎样都可以。想来,一生至少该有一次吧,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她——爱你,只求每天都能遇见她!你小心翼翼地维系着这份微妙的情感,然后没有然后了。

再之后,你再也喜欢不上身边的那个谁了。你也会想起之前经历过的人,突然心里一酸,如果当初对她再好一点就好了。只是,这么想了时间就能退回去么?不能!

你真心地觉着要好好珍惜下一个人,可你又突然发觉,好像你已然下定了无数次这样的决心!

故事的最后,当然不会这么下去。你的生命中还是会出现一些人,有一些就是曾经弄丢了的又突然回转进你生命里的人。然而她们的出现对你依然重要。我们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才很珍惜每一个愿意为我们停下脚步的人,我们可以说一声“嘿,接下来的路,一起走一段吧”。

……

走到这,想起曾有人讲过的:如果从一开始就珍惜了,那将是多么无趣啊;如果最后才懂得珍惜,那该是多么悲伤啊!唉,不禁想,当人们谈论珍惜的时候,都在谈论什么呢?

珍惜,好像就是为着避免“后悔”

说到珍惜,常常会有两种情况:别人劝我们去珍惜,说这话的多半以“过来人”自居,此其一;其二,自个儿突然就意识到是时候去珍惜了,这可能是经历了某些变故后才有的体悟——

“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去珍惜。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我爱你。如果非要给这份爱加上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大话西游》里的这段经典台词俨然是导演借至尊宝之口劝诫众人学着珍惜。这种劝诫是站在过去不曾珍惜的大背景前讲的,是“活在过去的”。

卡尼曼在提出“前景理论”时,曾提到了“损失厌恶”的概念。他认为损失厌恶就是个体对自身收益的减少所产生的一种不悦的情感,并且对同等数量损失产生的不愉快情绪要远远强于同等数量收益产生的愉快情绪,即人类天生对损失保持敏感。这种趋利避害的特点,作为一种进化机制被人类世世代代传承了下来。

“我们要学会珍惜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因为,这每一天的开始,都将是我们余下生命之中的第一天。除非我们即将死去。”《美国美人》中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活在未来的”。

卡尼曼提出的“作为效应”,若加上时间的维度,稍作修改可以来描述这一现象。站在未来的时间点,“不作为”是不能接受的,而“作为”是容易接受的,因此,想象维持“作为”的状态并不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不作为”,引发了负面的结果,就会激起更为强烈的后悔情绪;如果“作为”了,纵然结果不如预期,免不了遗憾,但遗憾也比后悔好受些。

在上面,无论是“作为效应”还是“损失厌恶”,它们的目的都是教我们珍惜,为着避免引发“后悔”的情绪,因为“后悔”往往是灾难性的。不同的是,教我们珍惜的,要么是“活在过去的”,要么是“活在未来的”,可是、可是,不也正是这些人一边劝着、一边教着我们要活在当下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