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慢性胃炎西医临床治疗方法

 神医图书馆318 2014-04-10

小儿慢性胃炎西医临床治疗方法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指各种原因持续反复作用于胃黏膜所引起的慢性炎症。慢性胃炎发病原因尚未明了,各种饮食、药物、微生物、毒素以及胆汁反流,均可能与慢性胃炎的发病有关。近年的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的胃内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最重要的因素,其产生的机制与黏膜的破坏和保护因素之间失去平衡有关。

1 症状体征

  小儿慢性胃炎的症状无特异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临床表现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且病程迁延。主要表现是反复腹痛,无明显规律性,通常在进食后加重。疼痛部位不确切,多在脐周。幼儿腹痛可仅表现不安和正常进食行为改变,年长儿症状似成人,常诉上腹痛,其次有嗳气、早饱、恶心、上腹部不适、泛酸。进食硬、冷、辛辣等食物或受凉、气温下降时,可引发或加重症状。部分患儿可有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伴有胃糜烂者可出现黑便。体征多不明显,压痛部位可在中上腹或脐周,范围较广泛。

2 用药治疗

  慢性胃炎尚无特殊疗法,无症状者毋须治疗。首先明确病因,针对病因治疗为主。

  1.饮食  宜选择易消化无刺激性食物,少吃冷饮与调味品。

  2.清除Hp  对Hp引起的胃炎,尤为活动性胃炎,应给予抗Hp治疗。选用的药物有:

  (1)枸橼酸铋钾(胶体次枸橼酸铋,CBS):6~9mg/(kg·d)。

  (2)抗生素: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50mg/(kg·d),克拉霉素15~20mg/(kg·d),甲硝唑20mg/(kg·d),呋喃唑酮5~10mg/(kg·d)。

  (3)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0.6~0.8mg/(kg·d)。

  (4)联合疗法:治疗方案可在上述药物中选用。组成二联或三联疗法:①含铋剂方案:铋剂加1或2个抗生素。②不含铋剂方案:质子泵抑制剂加1或2个抗生素组合。

  3.胃动力药  有腹胀、恶心、呕吐者,给予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吗丁啉)、西沙必利等。

  4.H2受体阻滞药  高酸或胃炎活动期者,可给予H2受体阻滞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5.胃胆汁反流  有胆汁反流者,给予铝碳酸镁(胃达喜)、熊去氧胆酸与胆汁酸结合及促进胆汁排空的药。

3 饮食保健

  注意生活习惯,注意正常的饮食。

4 预防护理

  早期去除各种诱发或加重胃炎的原因,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疲劳与各种刺激性饮食,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积极治疗口腔、鼻咽部慢性感染灶,少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

5 病理病因

  1.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  自从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首次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液中分离出Hp以来,大量的研究表明,Hp与慢性胃炎密切相关。Hp是革兰阴性菌,在光镜下呈轻度“S”形弯曲,长约3μm,电镜下菌体末端钝圆,大多数细菌一端有2~6根长3~5μm的鞭毛,在普通培养条件下不生长,但在特殊的三气培养箱中(10%CO2,5%O2和85%N2)生长良好。在儿童中原发性胃炎,Hp感染率高达40%,慢性活动性胃炎高达90%以上,而正常胃黏膜几乎很难检出Hp。感染Hp后,胃部病理形态改变主要是胃窦黏膜小结节,小颗粒隆起,组织学显示淋巴细胞增多,淋巴滤泡形成,用药物将Hp清除后,胃黏膜炎症明显改善。此外成人健康志愿者口服Hp证实可引发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并出现上腹部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用Hp感染动物的动物模型也获得了成功,因此Hp是慢性胃炎的一个重要病因。

  2.化学性药物  小儿时期经常感冒和发热,反复使用非甾体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使胃黏膜内源性保护物质前列腺素E2减少,胃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而致胃黏膜损伤。

  3.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食物过冷、过热、过酸、过辣、过咸或经常暴饮暴食、饮食无规律等,均可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食物中缺乏蛋白质、B族维生素也使慢性胃炎的易患性增加。

  4.细菌、病毒和(或)其毒素  鼻腔、口咽部的慢性感染病灶,如扁桃腺炎、鼻窦炎等细菌或其毒素吞入胃内,长期慢性刺激可引起慢性胃黏膜炎症;有报道40%的慢性扁桃腺炎患者其胃内有卡他性改变。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损伤经久不愈,反复发作,亦可发展为慢性胃炎。

  5.十二指肠液反流  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时,使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增加。十二指肠液中含有胆汁、肠液和胰液。胆盐可减低胃黏膜屏障对氢离子的通透性,并使胃窦部G细胞释放胃泌素,增加胃酸分泌,氢离子通过损伤的黏膜屏障并弥散进入胃黏膜,引起炎症变化、血管扩张、炎性渗出增多,使慢性胃炎持续存在。

6 疾病诊断

  在慢性胃炎发作期时,可通过胃镜、B超、24h pH监测综合检查,排除肝、胆、胰、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在胃炎发作期,应注意与胃穿孔或阑尾炎早期鉴别。

7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1.胃酸测定  浅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萎缩性胃炎则明显降低,甚至缺酸。新生儿胃内容是酸性的,刚出生的婴儿在清除咽下的碱性羊水之后,测得的pH值小于4。出生后7~10天盐酸浓度达最高峰,其后逐渐下降,出生后2~3个月达成人水平。本院对64名11~14岁儿童进行了空腹胃酸和胃黏膜组织学检查,发现多数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的胃酸结果与正常儿相近,与文献报道一致,仅少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胃酸降低,原因不明。从理论上讲浅表性胃炎病变不侵犯腺体,不应出现胃酸过低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可能有部分患儿在组织结构改变之前,已经出现了功能的改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是由主细胞分泌的,在酸性环境中被激活成具有消化功能的胃蛋白酶。其分泌量与胃酸一致,惟主细胞数量多于壁细胞,故在病态时受影响程度不如胃酸明显。

  3.内因子  内因子是一种糖蛋白,由壁细胞分泌。孕11周的胎儿胃内已存在内因子,生后3个月胃内因子达到成人水平。正常成人内因子分泌量为77.00U/h。检查内因子含量有利于萎缩性胃炎和恶性贫血的诊断。有人发现有的小儿先天性内因子分泌缺陷。胃液内有400~600U内因子就能维持维生素B12的正常吸收。故即使萎缩性胃炎患者也不易发生恶性贫血。

  4.胃泌素  胃泌素由胃窦G细胞分泌。文献报道出生后血清胃泌素为88pg/ml,生后第2周增至119pg/ml。另作者报告用放射免疫法对148例小儿的血清胃泌素进行了检测,结果出生后第1周为264.92pg/ml,第2~4周为250.07pg/ml,至3岁时达高峰,为300.7pg/ml,3岁以后随年龄逐渐降至成人水平即(130.84±8.34)pg/ml。各家测得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并不一致,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5.幽门螺杆菌检测  包括胃镜下取胃黏液直接涂片染色,组织切片染色找Hp,Hp培养,尿素酶检测。其次是非侵袭法利用细菌的生物特性,特别是Hp的尿素酶水解尿素的能力而形成的呼气试验(13C-尿素呼气)检测Hp。血清学HpIgG抗体的测定,因不能提供细菌当前是否存在的依据,故不能用于目前感染的诊断,主要用于筛选或流行病学调查。以上方法中,以尿素酶法最为简便、快速,常一步完成。13C-尿素呼气试验,因此法价格昂贵,临床普及受到限制。

  6.其他检查  在A型萎缩性胃炎(胃体胃炎)血清中可出现壁细胞抗体、胃泌素抗体和内因子抗体等。多数萎缩性胃炎的血、尿胃蛋白酶原分泌减少,而浅表性胃炎多属正常。恶性贫血时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明显减少。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钡餐检查  对慢性胃炎的诊断无多大帮助。依据国外资料,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者X线检查显示有胃黏膜炎症者仅20%~25%,虽然过去多数放射学者认为,胃紧张度的障碍、蠕动的改变及空腹胃内的胃液,可作为诊断胃炎的依据,但近年胃镜检查发现,这种现象系胃动力异常而并非胃炎所致。

  2.胃镜检查  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诊断方法,并可取黏膜活体组织做病理学检查。慢性胃炎在胃镜下表现为充血、水肿,反光增强,胃小凹明显,黏膜质脆易出血;黏液增多,微小结节形成,局限或大片状伴有新鲜或陈旧性出血点及糜烂。当胃黏膜有萎缩改变时,黏膜失去正常的橘红色,色泽呈灰色,皱襞变细,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病理组织学改变,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细胞增生,固有膜炎症细胞浸润,腺体萎缩,炎症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

8 并发症

  常至患儿消瘦,营养缺乏,并发贫血等。

9 预后

  早日明确诊断明确病因,坚持病因治疗多能痊愈,但若病因未排除常至病情迁延。

10 发病机制

  正常胃黏膜的固有层只有少量单核细胞,如果出现多数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则为慢性炎症活动期。嗜酸细胞极少见。

  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变一般只限于黏膜的上1/3,即在腺窝层而不影响腺管部分。炎症影响上皮层使其变性坏死,重者剥脱形成糜烂甚至出血。核分裂相明显增多,上皮增厚。腺窝固有层有多数细胞浸润,白细胞游走,腺窝内有各种管型。萎缩性胃炎的炎症变化与浅表性胃炎相似,惟范围波及到黏膜全层,主要特点是腺体数量减少。肠上皮化生常见于萎缩性胃炎,轻者只见少量杯状细胞,重者可见大量典型的肠绒毛上皮,这种病理变化在儿童极少见。根据本院206例儿童胃黏膜组织学检查结果,几乎全属浅表性胃炎,仅1例为萎缩性胃炎,另有1例浅表性胃炎伴肠化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