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珠结合加减法

 东方亚男 2014-04-10

什么是脑珠呢?是利用算珠在大脑中的映像进行速算,其运算速度超过电子计算机,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普及推广脑珠速算,有益于开发少儿智能。脑珠着重推广脑珠速算的训练程序、训练方法,知识循序渐进,3岁以上儿童都可以掌握。

  脑珠结合加减法,既能增强脑力,又能简化运算程序,减少大量的拨珠动作,提高运算速度。

 

(一)简捷加法

  1、加1减补法

  口诀:“前加1,和必余,减补数,定无疑”。(此法适用于位数相同的加法)。

  例:3456+9989=13445(减少拨珠6次)

  算法:(1)3456前加1,得13456;

  (2)13456减去9989的补数0011,得13445。

  2、加齐减补法

  口诀:“齐先加,和必大,减补数,不会差”。(此法适用于多位数字相加)

  例:19002+998=20000(减少拨珠5次)

  算法:(1)19002先加998的齐数1000得20002;

  (2)20002减去补数002得20000。

  3、取强减填法

  口诀:“先凑强,后减填”(此法适用于首位数字大于1的加数)。

  例:884+896=1780(少拨珠3次)

  算法:(1)取896的强数900加上884,得1784;

  (2)1784减去896的填数4,得1780。

  4、一目三行连加弃九法

  先研究一目三行加法的进位规律。三行数字相加的进位规律有三种情况:一是有进2的,如6+8+9=23;二是有进1的,如5+3+7=15;三是有不进位的,如2+1+4=7。据研究得出,三行数字组合有165种,其中111种是进1的(占总数的67%),有31种是进2的,有23种是不进位的。所以三行数字组合进1的可能性最大。为了省略各位上的和进1,减少拨珠量,我们可以利用补数原理,作一次性的进一,即先在首位加1个10的整数次幂,然后,再用中间各位减去9,末位减去10的方法。如三行六位数相加,首位加1,即增加100000,中间各位都减9,即减少了99990,末位减10,即增减相抵,正好轧平,原来的和不变。

  为了将竖列三个同位数之和计算方便一些,可假设有竖列三个同位数之和都进位一。这样就得出“首位进1”的普遍规律。若某竖列三个同位数之和大于或小于10,可分别通过加减来调整。

  计算中间各位时,因已提前进位一,本应先减去10,然后,再加上大于10的数,但后边的各位还要进位一,所以中间各位减去9,就等于减去10,这样就得出“中间各位减去9”的结论。若中间各位和大于或小于9,也通过加减来调整。

  计算末位时,因提前进位一,后边不再进位,应从末位和中减去10,余几加几。

  根据上述推理,得出弃九法的运算方法是:

  1、计算首位时,三个数字相加之和再加1,就是提前进位1。如和数是6拨入7,和数是14就拨入15,和数是23就拨入24。

  2、计算中间各位时,三个数字相加之和等于或大于9的,将9弃去,只加和数弃9后的余数。如和数是14就加5,和数是23就加14,若三个数字之和小于9的,则减去它与9的差数。如和数是6就减3。在实际运算时,中间各位的同位三个数中有一个是9或两个之和是9,可以把这个9舍去,余几就在本位上加几。如同位三个数8、9、6,可直接加上14;4、5、7可直接加上7。

  3、在计算末位时,三个数相加之和等于或大于10的,将10弃去,只加弃10后的余数。如和数是13即加3,和数是24即加14,若三个数字相加之和小于 10的,则减它与10的差额。如和数是7即减3。

  把上述弃九法的运算法则概括地说就是:首和进1拨入,中和弃九加余,末和弃十加余,欠弃拨去差数。

  例如:1259.63

  615.49

  2940.13

  850.14

  304.70

  +613.03

  ------------------

  6583.12

  在算盘上计算形式:

  1259.63

  615.49

  +2940.13

  -------------------------

  +4…………首位(千位)和是3,后位进1,加4;

  +8………百位弃九余8,加8;

  +1…………十位弃九余1,加1;

  +5…………个位数弃九余5,加5;

  +2…………十分位弃九余2,加2;

  +5…………末位(百分位)弃十余5,加5。三行之和为4815.25。

  850.14

  304.70

  613.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