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无论风景、人物、静物画,事前必须要有一个构思的过程。如画《丰收归来》,在进入温泉乡镇时,正是夏收季节。村外割麦,村内运粮,全都在镇内镇外活动。天色阴云,将要下雨,这时带来一种镇静而又紧张的情绪,刚巧以乡村街景为背景,运输车辆和鸡鸭在村道上自由行驶,我觉得颇有诗意。再加上街景的两侧都排列着参天的桑树和柳树,很自然地形成一幅画面。经过反复观察、构思、取景之后,便坐下来进行写生,分为两次完成。——内中儿童吹着口琴,背着麦穗回家,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村外道路上发现的形象,把他点缀在画中,会增加画面的生动感和收割归来的愉快心情。这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画面情趣和情调的点缀的手法,使画面更富于诗意的所谓点景的方法。
构图——构图必需根据现成的风景布局加以思考:如《静静的河湾》,风景本身就带来美妙的景色布局——如一面是两棵参天的巨树——银杏树和后面的更衣庵,一面则是繁忙的大运河的拐弯处,河水拍击着河岸,如同音乐的节拍似的,带着静静的震动。这时提供我考虑的在构图上究竟是以什么为主体的问题,是以大树为主,还是以运河为主呢?思考并对比景物的结果,还是以大树为主,运河作为参天大树下面临的背景更符合景物的主次关系。再者,如以运河为主,第一,两棵巨树的形象必然不能完整,其中一部分必然被撂在画面之外,显得很不完整,也不够气派;再则,对岸又面临着一座寺院和宝塔,如统统收入画面,就显得太过复杂和拥挤。而且会形成喧宾夺主的矛盾,故在构图上,还是以两棵参天巨树为主,大运河上繁忙的帆船运输为辅,进行了构图。这样把河岸与河湾,在画面上形成虚与实的作用,来加强宾与主的关系。为了构图的要求,画面略带方扁形构图,而不是正方形,也不是扁方形。而且由于嫌画布过分正方,特将画面左边接出一条画布,作为绷画框之用,以保持构图的完整性。
程序——先用木炭或深褐、熟褐色油彩等勾勒轮廓。在绘画创作程序上,早先作画多半按一般作法,先铺一遍底色,然后再进行第二遍加工、整理或添枝加叶,或作细部补充,以致最后完成。现在作画则一反过去分两次完成的程序,而用一次完成的方法进行。尤其比较大幅的画,因时间所限,很难一次铺好各种底色,尤其在天热的夏季,更难全部一次铺完,到第二天再画时,油色已干,再加上去的油色往往不能协调,以致底色与加色不能糅合在一起,故现改用一次完成。特别是画较大的画幅,如《水晶世界进行曲》、如《窈窕淑女》,都是从局部到局部地画完,然后再互相衔接直到全部画完。最后对细部和人物活动以及金银首饰等再进行细部加工,直至最后完工。
色彩与色调——油画和提琴与钢琴一样,能弹奏出从最高音到最低音,从风雨雷电等天籁之音,直到草地上的虫声唧唧都能弹奏出来。那样,油画的色彩性能也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如从风雨欲来、乌云密布,直到草径上的一草一木、小溪中流水潺潺,从大海中巨浪滔滔到湖泊中的涟漪波纹,油画的色彩都能充分表现出来。但单纯色彩的堆砌,色块的分割,这都不算色彩,油画的色彩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调子——即统一的色调来统治画面,才能谈得上色彩。而各种色彩的分布,必须有一个以某种调和的、或某种对比的色调来统一画面的规律,必须使多种色彩与色块在符合某种自然情调之下,如早晨、黄昏、阳光灿烂或天气阴沉等等自然形成的情调中,来统一各种色彩的要素,才能形成某种色调。而所谓色调也就是自然之中的情调,在画面上的巧妙应用与创造性的发挥,如库茵治(1842-1910,俄国画家)的《乌克兰的黄昏》、《白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