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创造力的教学途径

 黑暗之领 2014-04-10
                                                                张大均

 

  (一)学科课堂教学渗透

 

  1.理论构想

 

  学科课堂教学渗透是根据现行学科教材,运用培养创造力的教学策略,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其基本特点是:以现行学科教材为依据,以课堂教学过程为依托,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这种教学形式的必要性包括三点。一是学科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将创造力培养纳入学科课堂教学轨道,有助于创造性教育的经常化和制度化。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学科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是改革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向。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创造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科课堂教学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三是学科知识的掌握虽然不等于创造力的发展,但创造力的发展不可能完全脱离学科知识而孤立地进行。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创造力培养,可以使创造力的发展获得可靠的知识背景。

 

  2.基本做法

 

  (1)充分发掘教材的创造性价值。教材是创造性的产物,其中必然蕴涵着创造性价值。学科教学渗透就是要把这种创造性价值发掘出来,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感知、理解和应用,从而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2)进行教材的创造性改组。如“变换角度”“改变角色”“故事新编”“续尾”“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通过这些创造性的教材处理,为学生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开辟创造天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特质。(3)让知识教学和创造力培养互补互促。在学科课堂教学渗透这种教学模式里,知识传授和创造力培养,是同步进行的。一方面,知识教学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机会、原料和背景;另一方面,创造力培养通过学生的独立、多变、灵活、迅速的创造性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两者互补互促,是一个良性循环的教学过程。

 

  (二)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

 

  1.理论构想

 

  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开设这种课程的基本依据,一是专门的训练可以显著改善创造性思维技能。创造性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技能,它是人在后天得到的。创造性思维的潜能人皆有之,但由于个人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其开发程度便有显著区别。研究表明,专门的系统训练,可以明显改善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技能,而自发的“耳濡目染”的积累,作用则相当有限。二是学科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力度不够。在学科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完成系统的知识、技能的教学任务,不可能进行太多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三是教师须考虑教材的特点,因为并非所有教材都适合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英国心理学家德波诺等都曾经指出,教师很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能有效地训练创造性思维。所以,开设专门的训练创造性思维的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这里有一个对形式教育说的认识问题。开设训练创造性思维的专门课程,国内国外都有不同看法。究其根源,是对形式训练的价值评价不一。1718世纪有关实质教育说和形式教育说的争论,在理论上和教育思想上给人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它有积极的一面,启示人们既不可单纯地传授知识,也不可单纯地培养能力。但它也有消极的一面,即把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结合”太抽象化了,致使实际教育工作者因神秘感而手足无措。事实上,纯粹的完全脱离能力培养的知识教学,或纯粹的完全脱离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都是不存在的。从实践的角度考察,不论实质教育还是形式教育,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都不过是一种理论模型。以我国目前被广为采用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课来说,它虽然侧重形式训练,不以系统知识的教学为目标,但它的运作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脱离知识的,因此,对它的形式训练的指责是不公允的。其实,即使是形式训练,也未必就应该进行指责。早在1950年,吉尔福德在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就职演说中就曾经指出:“鉴于对基本能力的研究有了较新的发现,形式训练的问题开始有了新的意义”;实验研究已经证实,“可以用各种不同的练习来提高某些基本能力,而且,在完成依赖于这些能力的任务中,迁移的正效应是明显的”。

 

  2.基本做法

 

  (1)纳入活动课或选修课教学计划,开设独立课程。现在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是由必修课和活动课两部分组成的,高中则除必修课之外另设选修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在小学、初中一般作为活动课开设,每周一节,在高中以选修课形式出现,亦为每周一节。在这样做的学校里,创造性思维训练课有了正式的地位。(2)编写训练教材。创造性思维训练不以教学系统的知识为目标,但必须以学生的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为依托,以活动促发展。编写创造性思维训练教材,就可以给学生创设某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为训练提供依据,从而使训练科学化、系统化。(3)在教学组织上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创新为取向,以愉悦为保证。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体现出来的。

 

  (三)开展创造活动

 

  1.理论构想

 

  创造活动是提供首创性和价值性产品的活动。开展创造活动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制造新产品、发现新事物、认识新关系、提出新办法、建立新观念,让他们在这种活动过程中树立创造志向、增长创造才干、发展创造精神。其主要特点是在教师辅导下,学生独立自主地动手动脑,进行创造实践。

 

  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人们的创造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任何能力的发展都与相应的活动分不开。学生只有从事发明、发现、创作、革新、改良等实实在在的创造活动,才可能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

 

  活动是思维的动力。创造活动是人的自觉行为,是有一定的目的指向和任务要求的。人为了实现创造的目的和任务,才会不断地拓宽思维、进行想象,才会有灵感突发。创造活动是推动创造性思维的最强烈、最持久和最稳定的动力源泉。在学生中开展创造活动,可以说是抓住了创造性教育的关键环节。

 

  创造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最及时和最直观的反馈信息。学生在创造活动中最容易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从而获得成功的激励,破除创造神秘感,强化创造兴趣和创造热情,发展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学生在创造活动中也最容易看到他人的成果,从而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种发现往往会成为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契机。所以,开展创造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创造技能,而且更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精神。

 

  2.基本做法

 

  (1)纳入活动课或课外活动。前者是以教材为依据,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后者则有更大的自由度,多以活动小组形式进行,而活动小组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愿结合而成的。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有教师指导,每周占一节课的时间。(2)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独立自主地动脑动手进行创造,教师不以自己的意愿去规范学生的行为。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设计”“小考察”“小创作”“小论文”等。对学生的创造性产品,要高度珍视,及时地通过适当方式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成功的欢乐,获得创造的自信。(3)与传授创造技法相结合。在组织学生的科技创造时,应当以创造技法启迪学生思维,传授创造技能的规律,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2011-05-05  选自《教学心理学新视点》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