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辉山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转)

 八字研究6 2014-04-11

见物思迁忆故人

(2012-04-16 08:29:59)

博主前言:下面的玉琮、玉璧是德清博物馆的藏品中的镇馆之宝,分属国家一、二级文物,每次到博物馆,我都要在这二件古物前伫立一长会,它们在土下埋掩4000多年,能重见天日,现在安静地住扎在德清博物馆里,与一对父子有关,倪炳泉和倪建秋,见物思人,倪建秋是我的老友,可惜英年早逝,倪炳泉老人也已过世多年,但二件古物好象永远在诉说着倪氏父子的亮节。

见物思迁忆故人                  辉山出土的良渚文化玉琮

 见物思迁忆故人

                  辉山出土的良渚文化玉璧

 

记辉山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

作 者:朱建明    写于2009年09月08日  2012年2月24日《今日德清》再摘

    走进德清博物馆的展厅,展柜里陈列的史前文物中有一件玉琮、三件玉璧格外引人瞩目,它们属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的文物,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1989年在辉山出土的。论辈分,在德清博物馆的藏品之中也算得上是老祖宗了。论价值,玉琮、玉璧分别属于国家一、二级文物,是了不起的国宝级的珍贵文物。论内涵,琮、璧自身所包涵的历史、科学、艺术信息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有的也许谁也说不清楚,比如玉料来自那里?在没有金属的原始社会,人们是怎样进行切割、钻孔、刻画、抛光等复杂的玉器加工工艺的?它们无语地和现代人打着迷猜,甚至让考古学家也为此懵懂。然而,这几件玉器又是怎样幸运地走进博物馆被永久的珍藏?它们从被埋藏到4000多年以后的重见天日,经历了那些人与事?

 

    1989年12 月的一天,下午约3点多,今乾元镇余不弄县文化馆二楼过道里的电话响了起来,二楼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就是当时县博物馆的办公室。我拿起电话,话筒中传来一个男人急促的声音,他叫倪建秋,是德清进修学校的教师,刚从老家戈亭东舍墩回来,这几天父亲倪炳泉正将自家农田改挖鱼塘,今天早上挖出了几件稀奇古怪的东西。他还描述:质地似石似玉,形状一件像个杯子,一节一节的,但是没有底。另外两件圆圆扁扁的,中间有个圆孔。现在东西存放在他家里,父亲让他回到县城后打个电话问问是不是古董,如果是,让县里来个人拿回去上交国家。挂了电话,我思索、复原着倪老师的描述,良渚文化时期玉琮、玉璧的轮廓清晰地呈现出来。我赶紧将此事向时任博物馆负责人的章海初老师作了汇报,他也认同可能是良渚文化的文物出土了,这在德清博物馆的收藏名录上是一个空白啊,太重要了,必须马上去。

 

    当时,从县城到东舍墩没有直达的轮船,每天上午、下午各有一趟往返戈亭的“戈德班”,到戈亭再步行约5里到东舍墩。另有“德新班”,是从县城经钟管到新市西栅码头再开往善涟的客轮,可以在中途山水渡码头上岸再步行约3里也可以到达。但是都已经错过了当天搭船的时间。当天唯一可以搭乘的只有“湖杭班”,这趟客轮下午5点从杭州卖鱼桥轮船码头开出,到县城晚上约9点,可以到一个叫泉溪的小集镇上岸,再步行约2里。可是算一下到达东舍墩快要半夜了。于是,我对章老师说:“让我一个人骑自行车去吧”,他犹豫了一下问我:“路你熟悉吗?”,我肯定的回答了他,他一再交代路上注意安全,我一一允诺,稍作打点,便蹬上一辆飞鸽牌自行车出东门城桥,经三里塘往东北方向飞驰而去。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300—4200年,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玉器加工非常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其中玉琮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工艺精湛,形状为内圆外方,与古代天圆地方、天地相通的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像和神人兽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对象。玉璧为圆形,中间有孔。《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因此这些玉器应该是当时原始部落祭祀天地时使用的礼器。虽然德清博物馆此时还没有良渚文化玉器的收藏,但是地方志还是记载了在历史上德清的雷甸、勾里、高桥等地曾经出土玉器的情况,只不过当时人们限于对古物的科学认识的局限,把它们当作汉代,甚至宋代的遗物罢了。如民国《德清县新志》记载:“中初鸣、下初鸣、桑育、高桥地中时掘有雜角古玉及圆环、步墜等物,质坚,色多红黄,时人谓之西土汉玉,佳者极珍贵,汉时殉葬以玉,现无古墓不可考,宋高宗临安建都,德清为近畿首邑,时有玉器琢坊于此,营业后渐遗留於地中。”而今,良渚玉器或许已经在东舍墩出土了,希望这是真的,于是,我加快了骑行的速度。

 

    从老县城城关镇到戈亭乡东舍墩村陆路有30余里,在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那个年代,农村几乎没有主干道,村与村之间的乡间道路相连接、延伸当然也能四通八达。好在经过前几年全县文物普查,使我对全县的地理、村名、道路滚瓜烂熟,去东舍墩可谓是轻车熟路了。出三里塘,经乌牛山侧,到蠡山祠下,走西茅山,翻越茅山高桥,穿过澉山集镇后不久就来到了龙溪南岸的辉山渡,东舍墩近在咫尺了。夕阳下的龙溪波光粼粼,船来船往,北岸被一大片桑林簇拥、伫立的辉山塔在余晖下与水中倒影相映成趣,更显古朴苍劲。摆渡的老翁从对岸小屋伸出脑袋向我张望,慢悠悠的放下手中的饭碗,跑下河埠,解缆。我将自行车扛在肩上,一脚跃上船头,一边擦着淋漓的汗水,一边迫不及待地向渡翁打听倪炳泉和他的家。渡翁似乎看出了我的来意,说:“炳泉挖着宝贝了,多少人去看过了,有人向他买,钞票值成百上千,天快暗了你才来,弄不好人家早就卖掉了。”听他这么一说,我的心凉了半截。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到了东舍墩,转辗找到了主人的家,倪炳泉60岁上下,饱经风霜的脸上流露着淳朴憨厚的神情,我说明来意后急着问:“大伯,东西在哪儿?”,“一传十、十传百,来看的人蛮多,还有些外头的开档人要来买呢,所以我藏起来了,”听他一番话,我悬着的心瞬间放了下来,不由得对眼前这位老人肃然起敬起来。跟着大伯走进了里屋,在灶头边他踮脚从最高的灶龛里拿出一件玉琮、两件玉璧,我如获至宝地抚摸着文物,琮和璧呈现出柔和的“鸡骨白”一样的包浆,琮有七级,璧扁平浑圆,虽然经过了四五千年的埋藏,却还是如此的完美无缺,这样的珍贵的良渚文化宝贝我是第一次上手啊,文物完璧归赵的激动心情难以言表,竟然忘记了饿和累。因为天色已晚,离戈亭乡政府招待所还有很远的路,炳泉大伯挽留我留宿他家,我狼吞虎咽地吃完了他为我热的饭菜后和大伯同床躺下,和他聊着聊着不觉得呼呼睡去。

 

    次日一大早,大伯带着我去看他挖出文物的鱼塘,鱼塘在大伯家往南两里许叫做庄前的水田里,南面紧挨着龙溪,东面是一条从龙溪通往东舍墩村的小河,西南不远就是辉山塔。鱼塘约半亩地,已经挖到低于水田近一米的地方,地表散露着许多的陶片和红烧土,究竟是一处良渚文化时期的墓地?还是遗址?茫然中我觉得这很重要,因为没有电话可以与单位联系,于是向大伯提出带着文物先回县城,他欣然答应,竟然没有提出任何的要求。回到他家,大伯找了些棉絮将文物包裹好,此时邻里乡亲闻讯而来,其中一个妇女我竟然忘了她的名字,她说:“前些年我家也挖到一块(璧),现在放在家里搁置电熨斗,既然地下文物属于国家,我去拿来交给你一起送给博物馆。”于是,我带着一琮三璧先到了戈亭乡政府,文化站的同志又找了些砻糠将纸盒内文物间的空隙填实,我匆匆经东衡里返回县城。至今回想起来,当时《文物法》颁布还不久,这些农民将出土文物上交国家完全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他们是多么的善良淳朴啊。同时,也为自己如此草率的运送珍贵文物感到汗颜。又过了一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来芮国耀、费国平两位和我们一起考古清理了炳泉大伯的鱼塘,大伯欣然接受了县博物馆奖励给他的纪念品:脸盆、杯子、热水瓶、球鞋。经过发掘,原来这里是一处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在残存的独木葬具里,还出土了陶鼎、尊、盘等文物,木质葬具的标本后来经中国科学院碳十四测定,距今约4080年。据此,凡是以后其它地方出土了与辉山玉器、陶器相似的文物,那么它的年代也可参照辉山的年代。辉山类型,成为良渚文化考古年代学的一段标尺,以此足见这些文物的价值与魅力。当我每每凝望着博物馆陈列的这几件文物珍品,就会想起这些古老的文物身上延续着的新的故事,当我每每驱车从东舍墩、辉山塔前经过,就会油然而生地想起那些为保护文物无私奉献的人们。倪炳泉老人已经作古仙逝,我写这篇短文也是为了纪念他。也为了感谢主动奉献玉壁的那位妇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