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渚玉器 ,其实非常素雅

 自华居 2020-08-25

良渚文化时期

距今5300-4300年

琮(Cóng)

琮,首创于良渚文化,为高等级贵族所有,是沟通天地人神的礼器。其内圆外方、中部贯穿,四角施刻神人兽面纹,蕴含着良渚先民的宇宙观念和精神信仰。

玉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玉器,后世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认为璧和琮象征着天圆地方,为十分重要的祭祀礼仪用器。

玉琮,常州博物馆,方柱形玉琮,内圆外方,内圆外方,转角处隐约可见圆形纹饰。这块玉琮通过武进寺墩征集而来,应该是出于寺墩遗址。

玉琮,余杭市博物院,这是一件很容易被忽略的神人兽面纹玉琮,出自瑶山遗址,于1987年被村民盗掘,后被缴获,特别之处在于玉琮兽面上方的神人只有面部轮廓,未刻画口鼻眼睛,这在目前已发现的良渚文化玉琮中是仅见的,是孤品,所有使之自然而然地成为余杭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玉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反山遗址M20:122

玉琮

玉琮,余杭博物馆,浙江余杭瑶山遗址采集

左·十二节玉琮,常州博物馆,武进寺墩遗址出土,呈外方内圆的柱形,上略宽下略窄,中心有圆孔,上下相通,以12节简化的人面纹为饰,十二节每节均以棱为中心,刻饰简化的神人纹,多模糊不清,在出土的良渚文化墓葬里,玉琮多置于死者周身。
右·多节玉琮,余杭吴家埠遗址采集,

本来挺神圣的一器物

后来变了味

西周时候的一件改制

玉琮

你要是见过实物的话

就会知道

这件尺寸非常合适

《酉阳杂俎?礼异》一文中记载道:“古者安平用璧,与事用圭,成功用璋,边戎用珩,战斗用璩,城围用环,灾乱用隽,大旱用龙,龙节也,大丧用琮。”

目前已知 ,玉琮用作生殖器套 ,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墓主均为男性,出土位置是墓主的大腿内侧,共见三例,分见于曲村和洪洞永凝堡。

玉琮中间的芯

当塞子

省事也省料 

由玉琮的地位变化

可以看出

社会由巫神为主

过渡到

个人权欲的极度膨胀

古玉虫 提了一个问题 关于玉琮 ,你怎么看?

璧,一种中央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体现了贵族对财富的占有。玉璧大多通体素面,少数刻有鸟立高台的图符。

玉璧在中国古代玉文化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其象征着上天,为十分重要的祭祀礼仪用器

玉璧,良渚博物院,出自余杭反山遗址,反山是良渚王陵的核心分布区。

玉璧,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同样出自余杭反山遗址,青绿色玉质,表面有大量的黄褐色沁斑。玉璧扁平,厚薄不匀,外壁有旋磨痕。玉璧表面光素

玉璧,良渚博物院,余杭采集

钺,王权的象征,钺本是砍杀用的兵器,从新石器时代起,逐渐被用作军事统帅权的象征,成为极具震慑力的权杖,甲骨文和金文中“王”字即由钺作砍杀之形演进而来。钺最早始于崧泽文化的石钺,至良渚文化时期,玉钺与玉琮、玉璧一起构成了用玉制度的核心,是显贵者阶层特定身份地位的玉质指示物。良渚文化玉钺一般有长方梯形玉钺和扁方梯形玉钺两种类型,其最高形式由钺身、冠饰(玉瑁)、端饰(玉镦)三部分组成。

玉钺及组件(冠饰、端饰)(左),良渚博物院,均出自余杭反山遗址,左侧玉钺出自反山M14:177,包括钺身、冠饰、端饰三部分,为最高级形式,原应捆绑在木质柄体上,木质腐烂只剩玉质部分。
右侧玉钺出自反山M14:221,包含钺身和冠饰,形式较左侧次之

反山M14:177出土玉钺局部,钺身和冠饰,

玉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汇观山遗址M4:20出土

石钺,良渚博物院,余杭反山遗址M14:199出土

象牙权杖(复制品),上海博物馆,2010年出土于青浦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看纹饰吧,异常精美,没想到除了佘山,上海还有福泉山这么一座海拔7.5米的山,这里有关于件象牙权杖的详细报道,

良渚玉琮之王,浙江省博物馆,余杭反山遗址M12出土。

玉钺之王,浙江省博物馆,余杭反山遗址M12出土。这是目前唯一有神人兽面纹和鸟纹的玉钺,被誉为玉钺之王,同上面的玉琮之王同为良渚王器。

玉钺之王,带有神徽的钺身细节

钺和琮对于良渚时期的统治者来说,有如后世的“得九鼎者得天下”的思想

透雕玉璜,浙江省博物馆,余杭瑶山遗址M11:84

玉璜,余杭博物馆,余杭桑树头采集,半璧形,两侧对钻有小系挂孔。正面略弧突,中间以减地浅浮雕雕琢神人兽面纹

神人兽面纹玉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反山遗址M22:20

玉镯,良渚博物院,此龙首纹玉镯于1987年瑶山遗址M1:30发掘出土,外壁用减地浮雕方式雕琢四组顺向环镯外壁的龙首纹。龙首重圈凸眼,眼睛上方阴线刻划一对短角状纹样,短角的后方以示意性的浮雕显现近方形的两耳,阔鼻,鼻梁部位阴线刻划双线菱形图案,内填刻椭圆形纹样,阔鼻下竖刻短线表示嘴巴。出土时高出墓底约20厘米,原先应放置在葬具盖上。

玉璜管组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反山遗址M4:34-35

玉璜管组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反山遗址M22:8

玉珠饰,浙江省博物馆,余杭反山遗址M12:141

玉管串,浙江省博物馆,三组均出土于反山遗址。玉管、玉珠为良渚文化玉器中数量最多的,是组成组玉佩挂饰的基本元素。它们或单独组装成串,出土时一般位于墓主人头前到脚端的多个位置;或与玉璜复合成串,出土时一般位于头部或胸腹部,应为头饰或胸饰;或与玉坠组成佩挂饰,出土时一般位于胸腹部或手腕部。玉管一般有圆柱形、琮形、钟形等。玉珠的器身大小不一,素面,中有对钻圆孔,少数为隧孔。

玉带钩,良渚博物院,1987年余杭瑶山遗址M7:53,略呈长方体,表面略有凹弧,制作精致,底面平直。一端横穿直径圆孔,另一端挖琢成深槽状的弯钩。圆孔及弯沟内均打磨光亮,底面有1道弧线状切割痕迹。

玉冠状器,又称玉梳背,为良渚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类,出土时一般位于墓主人头侧。不仅出土数量较多,且器形的变化规律也相当清楚。早期顶端平直或有圆弧形凹缺,榫部与背体间没有明确分界。后期冠状器底部出现扁榫并逐渐变薄变小。海盐周家浜三十号墓中玉背象牙梳的出土,证明了它实为镶嵌在梳子上的梳背。

玉冠状器,良渚博物院,1987年余杭瑶山遗址M2:1,此件器物整器平微凹,凸面光素无纹,凹面阴线刻纹,上部刻神兽图纹,上端两角各刻一简化飞鸟纹图案,兽面下有一椭圆形镂孔,底边装饰一道卷云纹带。

兽面纹玉冠状器,良渚博物院,余杭反山遗址M17:8

兽面纹玉冠状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反山遗址M22:11

成组玉半圆形器,良渚博物院,余杭反山遗址M14:137-140,器呈半圆形,可能为额饰,一组4件,正面弧凸,背面弧凹且有缝缀隧孔,出土时呈圆周状分布于墓主头部,半圆朝下,推测是等距缝缀在有机质冠帽上。拥有者等级、身份较高。

玉鸟,良渚博物院,1986年反山遗址M14:259,鸟形平展,尖喙短尾,两翼外张,作振翅奋飞状。鸟眼重圈,双眼之间因为两侧眼部的切磨而显得起脊。背部各向两翼作斜向切磨,另外鸟头与背部之间尚还有几道横向的切割线。背面钻有一对横向的隧孔。良渚文化的玉坠件器形很多,有半圆形、月牙形、牌饰、三角形、半球形、鸟形、龟形等,体量小、制作精致,它们一般与玉管、玉珠等组成组佩件,为项饰、手腕饰品或脚饰等

玉圆牌,良渚博物院,余杭瑶山遗址M2:17

玉三叉形器,素面。玉三叉形器仅出土于男性贵族大墓的头部位置,一般每墓仅一件。中叉均为对钻孔,可能是用来贯穿于杆状物上,中叉上方往往另有一配伍玉管,延长了中叉长度。

棺饰

包括三件一组的柱形器和带盖柱形器,都是贵族墓葬葬具上的棺饰。柱形器多等距置放于葬具中轴线上,带盖柱形器都位于墓主头部上方。

稻作

稻作农业,国之根本。良渚的农业生产具备大型的水田规模、完备的灌溉系统、成套的生产工具、可观的稻米产量和集中的粮食储备,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良渚稻作农业是东亚地区稻作文明的杰出代表。
石犁,良渚博物院,余杭瓶窑采集

石破土器,良渚博物院,余杭采集

玉耘田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后杨村遗址M3:70,耘田器为农业用具,玉质的耘田器为王族、贵族所用,应作是礼器之用,而非实用器

碳化稻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池中寺遗址出土

玉器作坊

德清中初鸣遗址位于良渚古城东北18公里处,是由数个加工作坊组成的玉器加工场,产品多以玉坠、玉锥形器为主,是迄今为止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规模最大的玉器加工作坊遗址。

燧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中初鸣遗址出土

玉钻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中初鸣遗址出土

玉钻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钟家港遗址出土

御题诗玉璧,故宫博物院,玉璧为良渚时期之物,乾隆帝在此基础上搞了二次创作

玉璜,故宫博物院,良渚文化器物,乾隆帝作了二次创作,上面有他的七言诗《咏汉玉辋头》

良渚先民创造了统一的神灵形象,设计出以琮、璧、钺等为代表的等级森严的玉礼器系统。良渚最高统治者既掌王权、又控神权,体现了政教合一的特征,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国家形态,被称为“神王之国”。

古玉虫

致力于古玉收藏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