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马逸》解读原文:
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野人大悦,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解马而与之。 ——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 解读: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不同职业、不同区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特征,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入乡就要随俗,不能凭借已有知识经验判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别人交流,就得了解对方的种族、文化、职业、区域等文化特征,找到对话交流的平台,用对方熟悉的事物、道理去交流,这样才能成功。 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能言善辩,那只局限在文化人或上流社会,让他去和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交流,他一定会引经据典,“子曰”“诗云”一番,道理讲透,好话说尽,马也没要回来,而那个跟随孔子学习的边远地区的人只说一句话,马就要回来了,可见对话也讲究艺术,只有以对方能接受的事实,讲清道理,才能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 【译文】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马逃脱了束缚,吃了别人的庄稼,农民把马牵去了。子贡(以能言善辩著称)请求去说服那农民,什么话都说了,那农民不理他那套。有个刚刚跟随孔子学习的粗俗的人,说:“请让我去跟他说吧。”便对那农民说:“您不是在东海种地,我不是在西海种地,我的马怎么可能会不吃你的庄稼呢?”那农民很开心,对他说:“说话都相你这么清楚就好了,怎么能想刚刚那个人那样!”解开马的缰绳就给了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