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物。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结束于清末。 魏晋以来,用人制度十分荒谬,许多官吏都是从各地豪门贵族的子弟中选拔,谓之“九品中正制”,有些权贵子弟,品质并不优秀,学识并不丰富,却照常可以做官,而许多出身低微又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很难步入仕途为国尽力。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到了中央,废除了过去的九品中正制的选拔官员制度,开始实施科举制度,用分科考试来选拨人才。武则天时期还开设了武科,专为军队选拨人材。 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科目是进士科。状元是对进士科第一甲第一名的专用称谓,第二名称作榜眼,第三名称作探花,其余皆为进士。 自科举制度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后,许多读书人都把金榜题名、状元及第作为奋斗的目标和梦寐以求的愿望。所以,把“金榜题名时”与“洞房花烛夜”并列为人生两大美事。自科举制度实行后,状元成为世人所关注的重点对像,成为当时各个时期评论和检验人才的一面旗帜。 中国科举史上的第一位状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孙伏加,最后一个状元是清朝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科举制度经过1300余年,为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了数以百万计的举子和十多万名进士。其中,有据可查的状元有785名,可查出名姓的有559人。在这些众多的状元中,只有一名是女性,她就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傅善祥。傅善祥是中国科举史上唯一的女状元。 据有关资料记载:天平天国于1853年定都南京后,开设了女科考试,允许女性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参与议政。而担任女科监考官的是西王萧朝贵的妻子洪宣娇(又说杨宣娇)。经过严格的考试,早期就已经参加太平军的南京女子傅善祥名列榜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状元。 傅善祥出身贫寒,饱经辛酸。出生后不久,父母双亡,随哥嫂生活,度过了坎坷的童年。少年出嫁,18岁就失去了丈夫。心狠手毒的婆婆见钱眼开,几次要把她卖给别人,在她的强烈反抗下未能如愿。后来,太平革命风起云涌,傅善祥冲出虎口,参加了太平军。 傅善祥天资聪慧,喜欢读书,颇具才华。考取状元后,受到了洪秀全的重用,以“女丞相”参与天朝的军国大事,不但负责管理朝中机要,批答文件,还负责男女婚礼等事务,在太平天国时期有“文有傅善祥,武有洪宣娇”之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