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皮球,小小来,落地开花二十一,廿五六,廿五七,廿八廿九三十一,卅五六,卅五七,卅八卅九四十一……”如是以此类推,直到九九八十一。 这是小姑娘跳橡皮筋时唱的,随着歌谣里数字的逐步升级,橡皮筋高度也逐渐提升,最高位为手臂伸直举过头,这样随着数字的升级,游戏的难度也逐步升级了,能经受淘汰,最终跳到九九归一,在女伴们中的地位犹如奥运会金牌获得者,威望极高,出出进进都会有小朋友啧啧称赞:“她是××年级×班的,跳橡皮筋‘老举’得不得了……”俨如众人的大姐大。 新社会了,这首儿歌似不大合适社会主旋律,曾有专为跳橡皮筋的小姑娘们写了新儿歌:“邱财康,为了钢,收了伤……” 邱财康是60年代钢铁厂一位工人,好像为了抢救钢包还是什么的,深度烧伤,一时成上海滩家喻户晓的英雄,但这支新儿歌生命力远不如“搓搓小麻将”老儿歌强,流行了几天就没人唱了。 相比女孩子们,男孩子们的儿歌要简单多了:“不上马的人是真正的作废。预备——起!” 这是男孩们玩斗鸡时齐唱的,犹如棒球运动员上场前揽肩一起大声吼:“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这里的“上马”,就是斗鸡时单脚直立去撞对方。 上海生活受西方影响深远,连儿童游戏也沾上众多西方元素,只是已经本地化了,比如“麻林当”。我们小时候都玩过这个游戏:两个小朋友手拉手高举过头成拱形,其他小朋友排着队唱着“麻林当”从下面穿过;歌一唱完,正好从手下穿过的小朋友就会被扣住;那被扣住的小朋友成为“俘虏”被带往一边,轻声问他要吃香蕉还是苹果(或其他任何两个动物名字,这两个名字其实就代表两个拉手的小朋友,然后再开始唱“麻林当”,最后看谁后面的“俘虏”最多为胜利者。 笔者小时候,就玩过这游戏。这是从外国流传入的,最初只在上海一些高级公寓住宅内流行。初时都是用英文唱的:“LondonBridgeisfalingdown 上海儿歌,令上海老弄堂充满生趣和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