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乃珊】追忆弄堂童谣 (09.10.18)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2

   上海童谣现今离上海小囡越来越远了,因为上海传统街坊结构的改变——从前弄堂房子一幢住几户人家合用一只灶间一只晒台,各家小孩自然而然就成了小伙伴:一起玩甚至可能在一只学校读书,弄堂里前门对后门间那块空间,就是小孩子的乐园。虽然场地简陋,但小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令一切显得十分美好:两张长条凳搁块门板就可打乒乓,两面两堆书包一摆就是球门,可以踢小皮球;几根橡皮筋穿在一起就可以令女孩子们勾造出各式难度极高的造型;五六张废弃的麻将牌(开放前搽麻将要被人举报)加以小块用布缝的内塞碎米粒的“小布袋”,上海叫“捉贴子”,就可以同时让五六个甚至七八个小姑娘一起参与游戏。那时的儿童游戏都需要几个小朋友一起参与,不像现在的网络游戏,一个人就可以玩得不亦乐乎,故而老上海的孩子们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较强,因为是集体游戏大家聚合在一起,难免会哼哼唱唱跳跳,以造气氛,故而弄堂里儿歌声时有耳闻。

  “小皮球,小小来,落地开花二十一,廿五六,廿五七,廿八廿九三十一,卅五六,卅五七,卅八卅九四十一……”如是以此类推,直到九九八十一。

  这是小姑娘跳橡皮筋时唱的,随着歌谣里数字的逐步升级,橡皮筋高度也逐渐提升,最高位为手臂伸直举过头,这样随着数字的升级,游戏的难度也逐步升级了,能经受淘汰,最终跳到九九归一,在女伴们中的地位犹如奥运会金牌获得者,威望极高,出出进进都会有小朋友啧啧称赞:“她是××年级×班的,跳橡皮筋‘老举’得不得了……”俨如众人的大姐大。

  新社会了,这首儿歌似不大合适社会主旋律,曾有专为跳橡皮筋的小姑娘们写了新儿歌:“邱财康,为了钢,收了伤……”

  邱财康是60年代钢铁厂一位工人,好像为了抢救钢包还是什么的,深度烧伤,一时成上海滩家喻户晓的英雄,但这支新儿歌生命力远不如“搓搓小麻将”老儿歌强,流行了几天就没人唱了。

  相比女孩子们,男孩子们的儿歌要简单多了:“不上马的人是真正的作废。预备——起!”

  这是男孩们玩斗鸡时齐唱的,犹如棒球运动员上场前揽肩一起大声吼:“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这里的“上马”,就是斗鸡时单脚直立去撞对方。

  上海生活受西方影响深远,连儿童游戏也沾上众多西方元素,只是已经本地化了,比如“麻林当”。我们小时候都玩过这个游戏:两个小朋友手拉手高举过头成拱形,其他小朋友排着队唱着“麻林当”从下面穿过;歌一唱完,正好从手下穿过的小朋友就会被扣住;那被扣住的小朋友成为“俘虏”被带往一边,轻声问他要吃香蕉还是苹果(或其他任何两个动物名字,这两个名字其实就代表两个拉手的小朋友,然后再开始唱“麻林当”,最后看谁后面的“俘虏”最多为胜利者。

  笔者小时候,就玩过这游戏。这是从外国流传入的,最初只在上海一些高级公寓住宅内流行。初时都是用英文唱的:“LondonBridgeisfalingdown,falingdown,falingdown。LondonBridgeisfalingdown,myFairLady。”中文意为“伦敦大桥倒坍了,倒坍了,伦敦大桥倒坍了,那扣住的就是我的新娘。”但可能不合国情,所以用上海话唱,就变成“伦敦百页结麻林当,麻林当,伦敦百页结麻林当,呒没翻脱就烂脱……”

  上海儿歌,令上海老弄堂充满生趣和活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