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马路是城市人的一种生活习性,不知不觉地,会有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地这样兜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中州路武进路口的单位工作,机关的午休制度让我习惯兜四川北路,也有这样的几个圈——从中州路的小弄堂穿出去,是四川北路了,往北,过虬江路,是群众剧场;到了海伦路口,就看到永安电影院了。是要到这两家影剧院,去买票子,看排片表。群众剧场当年还演出各种戏曲和话剧,那种木头地板铺就的舞台,演员在舞台上跳起来会发出咚咚作响的质感,让我很激动。我晓得,只有像群众剧场这样的老场子,才会有这样的质感。群众剧场对面有“三八饭店”,服务员、厨师到经理都是女人。过了“三八饭店”,是虬江路旧货市场,沿路的单开门面,都是旧货店。这些店堂最大的特点是,所有的寄售品乱七八糟地堆放,一直可以堆到上街沿,随便看,店员也会和人随便聊,闲扯,生意做不做,似乎无所谓。 在旧货市场里兜一圈,折回来了,会路过一个书场,专门演出评弹和说书的地方。一些老人经常进出其间。里面的演出不闹猛,就两人,端坐在桌子跟前,手拿扇子,开讲,他们有本事把一个故事讲得曲里拐弯,惊心动魄,特别有趣的是,演员经常会模仿一些声响,类似口技,像“吱呀”的开门声,“叭勾——叭勾”的三八式步枪的枪声,“哒哆哒哆”的马蹄声,演员的嘴巴不住地颤动着,发出真切的音响。这些音响后来让我也不住地模仿,竟也可乱真。 像这样的兜一圈,一般就要有类似苏州面馆、糖炒栗子、电影院、店家这样几个小目的地,让兜一圈有个理由,有点实在,兜马路就不再是虚无的了。生活里无数这样的兜一圈,感觉就是在城市地图上,在许多生活过的地方,无数次地画着一个一个的圆;像煞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