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念琪】革命时代的婚礼(12.3.17)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2

上海有过一出独脚戏叫《补婚》,说的是有对夫妻结婚在“文化大革命”。他们的婚礼是革命的,其中有个细节:嫁妆中的被面子图案已不是花草龙凤和鸳鸯蝴蝶,这些作为“四旧”被清扫一空。那时,我在中百二店(今永新百货)二楼,见到店堂里悬挂着被批判的面料,就连“寿”字也在其中。《补婚》中的那条结婚被面图案,为江南造船厂生产的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演员在这里发了个噱:万吨水压机,介重。盖在身上,那倷能吃得消。

见过几张“文革”时期农村的婚礼照,新郎新娘有本乡本土的农民,也有知青。新郎穿的是那时最时髦的绿军装。新娘子有穿上海人讲的翻领、两贴袋的两用衫,也有军装一身。照片上没酒席,只有茶水。送的礼有四卷《毛泽东选集》,扎着打结的红带子,看上去不像绸的。还有送锄头、铁塔等农具,柄把上同样系着打结的红带。

就连当时的结婚证书,也被染红。有人网上晒出1967年的结婚证书,上印毛主席语录:“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你们是要谦虚谨慎,要想到世界上还有N分之几的还没结婚,结不了婚。你们是要戒骄戒躁:结婚是继续革命的加油站。

当时,虽然上海的花店也关了,无花买无花种;但上海的结婚证书上有两朵花,是两朵不在同一季节绽放的花,一朵梅花,一朵葵花。断然没有这个场合的老主角——百合和玫瑰。它们被替代的原因不难推测,因为梅花是报春的花、战斗的花、革命的花。而葵花是向阳花,表达永远心向党、跟着领袖闹革命。

那个年代有不办喜酒的革命婚礼,可并不是当时婚礼的全部,也没占据主流。传统还是有市场的,世俗仍是有生命力的。我有两个堂兄都结婚“文革”,他们酒席照办、喜糖照发、洞房照闹。现在美国的康堂兄喜酒办在美心酒家,而义堂兄则办在家里,单在自家摆桌头还不够,再借邻居的房间。

那时的婚礼,不安排单位领导发言;而现在,领导祝词是不可缺的重头戏。此外,新娘子的套头也换得比现在少。当时要布票,结婚也没面料补贴,家具到是配给一套。还有个如今较少见的场景,婚礼主办方会带大大小小锅子去打包,把酒席上残羹剩菜统统带回家去。说来也难怪,在那鸡鸭鱼肉豆制品等凭票供应的日子,怎么可以浪费呢?甚至还有分送亲戚共享。

革命年代的婚礼也不失喜庆和闹猛,但规模、排场和开销不能与今相比。拍结婚照,王开最高档,没现在拍三五千块一套的。更没跑到佘山和瑞金宾馆等地出外景的,到复兴公园、人民公园拗造型已碰顶了。更没西方资产阶级的婚纱可穿,跑到苏州也没有;全国山河一片红,“封资修”无地自容。

但毕竟咱这地大,疏而有漏。客居杭州时,就有行将结婚的上海人到西子湖畔来烫发;上海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恢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阻挡不住的,更挡不住聪明才智的发挥。

婚礼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不同年代各有各的婚礼,也各有各的幸福。但糖还是同样的甜蜜,酒还是一般的醉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