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纸婚书话沧桑(作者:房芸芳)

 黄之中 2023-01-05 发布于上海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图片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图片

婚姻对于多数人而言,是一辈子仅一次的大事。一纸婚姻文书,是一对男女喜结良缘的凭证,同时也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和社会信息。看一看不同时代、不同版本的结婚证书,能够使人真实地触摸到历史的流动和时代的变迁。

清末上海就有了结婚证书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而婚姻礼仪曾被视为所有礼仪的根本。不过,传统婚姻完全是一种口头契约,由男女双方家长和媒婆三对六面讲定了这桩婚事,不一定要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要讲到婚姻的凭证,清代以前只有男女双方传递生辰八字的“婚帖”了。“婚帖”一般是用描金鸾凤朱纸,折成一个一尺长、三寸半宽的折子,依照男左女右次序,分书男女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名号。封面上则写有“天作地合,文定厥祥”“鸾凤和鸣,珠联璧合”等古语,一式两份,择吉日请媒人传送,以为婚据。

图片

清末上海地区男方准备的迎鸾礼帖及女方的嫁妆清单

      清末民国初年的上海,传统婚礼与新式婚礼并重。传统婚礼大致沿袭了古代《礼记》中所说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这种传统婚姻特别讲究门第财产,注重聘礼厚重。男方行聘礼,俗称送盘,共分三次。第一次小礼,主要是送礼帖,也就是婚约;第二次送礼金和首饰、衣服,搭上茶叶、糖果之类;第三次在迎亲前数日,男方送大盘,内放迎鸾礼帖、凤冠霞帔,此时女方则相应地列出嫁妆清单。
      上海从来就是得风气之先的地方,文明结婚的方式很快被社会认可和接受,有的新婚夫妇甚至将结婚证书公诸报端。如1905年9月1日,刘驹贤、吴权在上海味莼园举行西式婚礼,他们在当天《时报》上刊登了《文明结婚礼式单》,其中就包括了他们的结婚证书:

结婚证书
结婚男子刘驹贤,字千里,年十九岁,直隶省天津府盐山县人。
结婚女子吴权,字小馥,年十八岁,安徽省安庆府桐城县人。
因周舜卿、薛南溟君之绍介,遵守文明公例,两愿结婚,订为夫妇。
谨择于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三日在上海味莼园安恺第公请张叔和主持,行结婚礼,永携和好,合立证书。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三日
结婚男子 刘驹贤
结婚女子    吴 权
绍介人  周舜卿
薛南溟
主婚人    张叔和

陶行知亲笔手书的结婚证书

      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的风俗习惯已开始渐渐渗入上海人的生活,人们开始穿西装,披婚纱,并效仿西洋人到教堂举行婚礼。此时,结婚证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亮相登场了。当时所谓的结婚证书,只是由印刷厂印制的一纸民间契约,市面上普通的胭脂店(后称烟纸店)里都可以买到,定价为一元。“胡兰成张爱玲签定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张爱玲与胡兰成结婚时所签定的就是这样一纸婚书。当年,他们连仪式都没有举行,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做媒证。
图片

20世纪40年代的订婚证书

      当时的结婚证书只是一种民间契约,并无法律效力,新人取得结婚证书,也不用去专门机构,大多是在婚礼上、在来宾的祝福中当场盖章生效的。当年常见的结婚证书都是纸质的,不过家境较好的夫妻就比较考究。上海电视台《时髦外婆》节目中就展示过陈素云老人珍藏的结婚证书,绢质,完全用手工刺绣而成。还有的夫妇则是自己手绘或手书结婚契约。1939年陶行知先生和他的学生吴树青女士的结婚证书上,那段通俗活泼的韵文就是陶行知亲手写成的——“天也欢喜,地也欢喜,人也欢喜。欢喜你遇到了我,我遇到了你。当时是你心里有了一个我,我心里有了一个你。从今后是朝朝暮暮在一起,地久天长,同心比翼,相敬相爱相扶持,偶然发点小脾气也要规劝勉励,在工作中学习,在服务上努力,追求真理抗战到底,为着大我,忘却小己,直等到最后胜利再从容生一两个孩子,一半儿像我,一半儿像你。”另外,还有绸面折子的“龙凤证书”、用手绘的绢面“国画订婚证书”、用锦缎盒精装的“鸳鸯证”等款式。
      到了40年代,结婚证书基本采用统一的格式。上海大东书店印制的婚书,上有长短婚联:“红烛催妆,青庐交拜”“盟订齐眉,欢歌偕老”“同心同德;合歌昧旦之篇;宜室宜家,预卜周南之端”等。
图片

1946年的“龙凤证书”

      1935年4月3日,上海市第一届集团婚礼在江湾五角场新市政府大礼堂举行(新婚夫妇共有 57对),并确定每年举行四次。集团结婚的主要优点是登记手续严密,婚礼仪式简化,节约而不失庄重、规范。这对于工薪阶层来说,是一种既体面又经济实惠的好办法。这时的结婚证书已是官方印制的了,由市政府印备。市长及社会局局长为证婚人,市长授结婚证书给新郎,局长授纪念章给新娘。民国时期,上海曾举办过十余次大型集团结婚典礼。“孤岛”时期,市政府西撤,原定期举办的集团婚礼暂停,但集团结婚的方式并未消失,浦东同乡会仍继续举办集团婚礼。

有了法律效力的结婚证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赋予结婚证书以崭新的形式和内容。据考证,上海由人民政府正式颁发结婚证书约始于1954年。初期的结婚证,印制十分简单,如同一般奖状式样的纸,但这却是我国第一代有法律效力的婚姻证明文书。就在这张薄纸上还印有些传统的喜庆图案:正上方是五角星和国旗,正下方为一个大红双“喜”字,四周由牡丹、石榴、和平鸽、稻穗等组成美丽的装饰图案,象征幸福美满、吉祥喜庆。中间书写男女姓名、性别、年龄。“自愿结婚”4个字,这看似平淡的愿望,却是多少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只有在新中国才得以变成了现实。从那时起,结婚证上都盖有政府机构的公章。
图片

20世纪60年代的结婚证

      60年代初期的结婚证出现了鸳鸯戏水、并蒂莲、梅花等传统吉祥物,象征着人们期待社会稳定,风调雨顺。五六十年代的结婚证上都刻有些简洁的口号,如“互敬互爱”“自主自愿”等。稻穗、棉花也成为了当时结婚证图案上的主角,这反映当时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那时的结婚证上还有区政府领导的签名章。
      到了“文革”期间,整个社会被卷进了疯狂的政治风暴之中,连结婚证书也未能幸免。那时的结婚证书上,区长的签名章和政府公章都没有了,只盖有“革命委员会”的圆形公章,结婚人、介绍人、主婚人、证婚人等签名盖章也不见了,更不用提贴男女双方照片了。“文革”期间,各地的结婚证,样式虽各有不同,但印有“最高指示”却是共同的特征——“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有的结婚证书上写着:“经公社革命委员会审查同意,下乡革命青年某某同志和贫下中农子女某某同志结为夫妻,希望你们在毛主席指引的革命航线上奋勇前进!”这种祝辞,在当时可能是最流行的经典话语。
图片

1978年的结婚证

      改革开放以来,结婚证书才终于回归其法律文书的本质。80年代后,各地的结婚证制作得日益精致,龙凤图案、大红喜字等洋溢着浓郁的喜庆气氛。同时,结婚证书上开始要求贴上男女双方的照片了。而证书的文字内容,更突出了法律观念,“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成为批准结婚登记的依据。从1991年开始,结婚证改由国家民政部统一监制。大红封面上印着庄严的国徽,护照大小的开本样式,采用人民币专用防伪纸张。虽然没有了以往五花八门、各具特色的感觉,但庄重规范和便于保存,成为其最鲜明的特性。
图片

新版结婚证

      随着新的《婚姻法》的颁布,2004年1月1日起我国又开始使用新的结婚证。结婚证封面由原来的大红色变成枣红色,采用国花牡丹为主要设计元素。结婚证书采用了更加严格的防伪措施:内芯纸张采用定向定位安全防伪水印币纸,水印图案为双喜;封皮采用进口纸张,内含无色荧光“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证书”和英文“MPRCHINA”及圆形“双喜”字样;证件内芯全国统一编号。新版结婚证书更注重功能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法律制度的日益健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