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婚姻对于多数人而言,是一辈子仅一次的大事。一纸婚姻文书,是一对男女喜结良缘的凭证,同时也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和社会信息。看一看不同时代、不同版本的结婚证书,能够使人真实地触摸到历史的流动和时代的变迁。 清末上海就有了结婚证书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而婚姻礼仪曾被视为所有礼仪的根本。不过,传统婚姻完全是一种口头契约,由男女双方家长和媒婆三对六面讲定了这桩婚事,不一定要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要讲到婚姻的凭证,清代以前只有男女双方传递生辰八字的“婚帖”了。“婚帖”一般是用描金鸾凤朱纸,折成一个一尺长、三寸半宽的折子,依照男左女右次序,分书男女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名号。封面上则写有“天作地合,文定厥祥”“鸾凤和鸣,珠联璧合”等古语,一式两份,择吉日请媒人传送,以为婚据。 ![]() 清末上海地区男方准备的迎鸾礼帖及女方的嫁妆清单 陶行知亲笔手书的结婚证书 ![]() 20世纪40年代的订婚证书 ![]() 1946年的“龙凤证书” 有了法律效力的结婚证书 ![]() 20世纪60年代的结婚证 ![]() 1978年的结婚证 ![]() 新版结婚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