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务院参事汤敏:跟上网络教育2.0革命

 muziyu0411 2014-04-12

  9月10日晚6:45,在北京大学一间普通教室里,一门新开设的课程——“社会企业创业”开课了。第一堂课,由著名经济学家汤敏和北大经济学院副院长章政两位“大腕”联袂登台讲授。这门课,全国50所高校的学生可以通过视频直播方式与北大的学生一起上。这是中国第一门有50所大学参与的同步视频课。

  “如今的年轻一代,是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很早就生活在充满活力的、可视的、交互式的网络世界中。既然他们能无师自通学会玩极其复杂的网络游戏,甚至在网上过第二人生,为什么教育不能通过网络进行呢?”前不久,在清华大学的一次讲座上,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以下简称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呼吁,新型交互式网络教育是教育的一次新的革命,中国高校应该尽快变革传统教学模式,跟上网络教育的最新潮流。

  高校课堂仍是“一支粉笔一堂课”

  与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上的快速应用相比较,高校的教学方式反而显得陈旧、死板。

  施永川是温州大学创业学院一位青年教师,他关注各高校的教学方式并进行了一些分析,结果发现,多数高校的大多数课程,还是沿袭“一支粉笔一堂课”的传统,只是部分课程采用了PPT的形式而已。“现在的学生,对于网络新媒介的依赖是很强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吸引学生,在教学效果、资源利用等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施永川说。

  “现在的每个大学生都是网民,网络对学生的娱乐、生活、人际交往等影响很大,但是对于专业学习的帮助不大。其实大学生才是最应该进行无纸化学习的群体。”河南师范大学学生处的张锋老师说。

  中国高校没有网络教育吗?非也。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到2001年,开展远程教育的院校已达68所。目前全国已建成2000多个校外学习中心,开设了包括研究生、专科起点攻读本科和普通专科等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通过远程教育形式学习的学员超过130万人。

  在普通的全日制本专科教学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始于20世纪初的精品课程建设规模宏大,迄今已建成4000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011年11月,由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线,随后,更多的视频公开课陆续推出。这些课程,不同学校的师生通过网络平台都可以共享。

  在汤敏看来,网络公开课只是网络教育1.0时代的产物,其最大特点是单向传输——我把用多媒体形式制作好的课程挂在上网了,你看不看、啥时候看是你自己的事。这种网络公开课,是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利用的一个突破,但并不是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

  能否在家上课,到学校做作业?

  2009年,美国一所名不见经传的非营利的可汗学院让哈佛、斯坦福等一流高校刮目相看。这个学院与别的高校合作,开出3000多门网上课程,广受学生好评。借鉴可汗学院的模式,斯坦福大学联合普林斯顿、加州理工、霍普金斯等12所大学,开始了大规模的新型网络教育实验。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也宣布各投资3000万美元开拓这种新型网络教育。

  这种新型网络教育魅力何在,值得这些世界一流大学如此重视?

  “与网络教育1.0时代的视频公开课不同,网络教育2.0是一种全新的、互动式的、融入了很多网络游戏成功因素的新模式。他们把数学、物理、化学等枯燥的课程游戏化了,学生学习像网上游戏攻关一样,过关还有奖励。根据网上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每节课只有10多分钟。课后马上测验,不拿满分不让看下一节,这被称之为‘满十分过关’,这样有利于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每一个概念。”汤敏说。

  汤敏介绍说,网络教育2.0模式实行“反转式”教学法,这并没有否定学校与老师的作用。他们把传统的学生在校上课、回家做作业的方式颠倒过来,学生在家(宿舍)通过视频上课,到学校则在老师辅导和与同学的讨论下做作业。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进度,教师在网络后台监督每个学生的学习,并给予个别辅导。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用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法,不但能够大大提高好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使后进学生的不及格率减少一半以上。

  “现在中国高校里电脑和网络已经完全普及了,有没有可能让学生在宿舍或者家里通过网络视频先听讲,然后在课堂上讨论、做作业?我看完全可以,这样在课堂上,教授就可以利用宝贵的时间来解决大家还没弄懂的东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徐秉国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