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留守儿童,难有笑颜的天使

 love123236 2014-04-13

中国留守儿童,难有笑颜的天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上摄影作品选自网络。配文:荷舞东风】


       我参加过单位组织的“留守学生之家”活动,五年间分别在四个镇上共结对了四个女孩子,成为了她们的“爱心妈妈”。但我不得不说,这样的活动有时适得其反:

       活动成了一个好看的“品牌”。为了达到媒体宣传的视觉效果,通常要举行盛大的揭牌仪式。有两次仪式印象特别深:一次是在仪式结束时放出的彩条礼花,差不多洒满了整个操场,我直想,那些漂亮的垃圾够孩子们打扫半天的;还有一次,我们还没出发,就得知学生们已经在校园里等着了,到了一看,众多的学生从街上排到了校内,在寒风中拿着彩环欢迎我们,好让人心寒的排场!不知是谁的馊主意。

       设施中看不中用。单位为留守学生投资建立了活动室、电脑室、阅览室什么的。阅览室不知是什么原因,并没按单位的意思开放,有的孩子说根本就看不到那里面的书。几年过去了,我们再去那里,那些书还是崭新的,似乎学校管理得好,其实是学校根本就没有管理,让书成为一堆孩子眼睁睁望着的废纸。其它设施的使用情况我们不可能做到随时监督,如果没有充分利用,如果学校怕损坏怕弄旧,那何尝不伤孩子们的心——他们白欢喜了一场。

       结对难长久,是最明显的现象。举行揭牌仪式时,看似一个孩子一个“妈”或“爸”,还有小礼物,但仪式之后呢,那些因为活动需要才勉强扮演的“父母”也就“下班”了,从此不再过问结对的孩子。大人们没把这项活动当个事,但孩子们却很认真,他们会是什么感受,被“爱心父母”抛弃了?大人们在玩结对游戏?至于那些本身是留守学生,却因某种原因没有结成对的孩子,他们暗地里是否受到了伤害?

      相隔太远,爱心难达。就算是有心结对的“爱心父母”,想要维系这段没有血缘的亲情也不容易,因为隔得太远,近则一小时左右的车程,远则有两个半小时,就是想去看看孩子都很不方便。电话联系吗?那不如和他们的亲生父母直接联系。如果通过经常寄送小礼物来给孩子一点关爱,这样的活动似乎变了味。没有言语的交流,时间一长,相互也就生疏了。 即使单位组织“爱心父母”偶尔去看看那些孩子,有“父母”来看的个别孩子当然高兴,“父母”不再来的孩子又当是何感受? 

       战线太广,多而不精。单位在四个县设了四个点,不少热心同事每个点都结了对,结对的孩子基本是单位随机分配,抽签一样,没有目的和针对性,对其家境也不了解。我结对的一个孩子的父亲居然就在我工作的城里打工,让我觉得怪怪的……此外,孩子也许不是自己喜欢的,比如:模样不合心意的、性格太腼腆的、联系电话老是不通的、穿着比自家孩子还好的……可想而知,“爱心父母”有多少心情用心去爱这些不合心意的留守孩子?
       还有一点,那就是留守孩子家人的态度,微妙地影响着“爱心父母”的热情。这家孩子的父母来电话表示了感谢,爱心有了回报,很好;那家孩子的婆婆送了点鸡蛋,爱心还有了实惠与人情味,感觉特爽;另家孩子看望了无数次,家人一个电话也不打,如同孩子羞涩得不肯多说一句,就郁闷了……

       当一场爱心活动最后没有了什么爱,那么,这场活动就只剩下了形式的躯壳。有人曾经当着我的面指责这样的所谓爱心活动,我知道他说得有些道理,但我还得坚持说:这样的爱心活动,有一点,总比一点没有好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