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俗明星耀百年(三)——演员(1)

 lndtsg0 2014-04-13

  易俗社从1912年招收第一期学员起,到1919年招收第十四期至,共培养学员六百多名,成名者甚多。戏迷@张振秦兄现统计出学员名单有195人,可见逸散者甚众,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寻找整理。这些学员成熟后走向西北五省,对秦腔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易俗社学员进社时由社长统一起名,姓名中第三个字均含有“中、华、民、国、秦、易、俗”七字中的一个字(其中“秦”字实际上没有用过)。需要注意的是,同期学员都可能含有这七个字,并不以此排辈。本人根据自己有限的认识,对这些优秀学员的代表,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分批进行简单的介绍。

 

(26)刘毓中

 

[120701]易俗明星耀百年(三)——演员(1)

 

    刘毓中(1896-1982)秦腔表演艺术家,工须生,字秀山,祖籍陕西临潼。其父为清末著名秦腔须生刘立杰,16岁进易俗社学艺,为该社第一期甲班学员。勤学苦练,经李云亭、高天喜、陆顺子等各位前辈指教,成为文武黑白不挡的名角。出科后在易俗社任须生主演,后脱离易俗社在其父创办的秦钟社任社长兼主演。

    在秦钟社期间,一面治理社务,一面培养学员,1932年在富平演出时遭遇瘟疫,无奈戏班报散。同年秋天在原基础上成立新声社,任社长兼主演,领班在宁夏银川、陕西武功、甘肃平凉、天水、兰州等地演出。1943年被黄宗山骗走戏箱,新声社在天水解散。惨淡经营十数年后,刘毓中先生回到了西安。

    重返西安后,在三意、尚友等社搭班演出,时在上林剧社和晓钟剧社担任教练。1947年晓钟剧社解散后,搭班三原明正社。1949年因为独子患骨结核亡故,离开明正社,在西安小南门外开一杂货铺度日。1950年易俗社须生台柱演员姜能易调往甘肃玉门,刘毓中先生重新进入易俗社任主演,兼任教练任务。

    1952年经苏育民先生推荐随西北演出团赴京参加首届全国戏曲会演,演出《卖画劈门》,获得演员一等奖,京都同行多有赞誉。1957年和1960年两部秦腔电影《火焰驹》和《三滴血》在全国上演,在这两部剧中扮演了不同形象的两个人物,见利忘义的黄璋和善良质朴的周仁瑞。两部电影为先生保留下了珍贵录像资料。

    文革中,刘毓中先生受到了冲击,分别于1967年和1974年被批斗两次。1976年,运动结束,先生成为秦腔界硕果仅存的老艺人,苏育民、王天民、李正敏、何振中等在这场浩劫中均未能幸免,时年已80岁矣。1977年被聘为西安易俗社艺术顾问,1981年先生以85岁高龄再走天水,献演了《祭灵》《烙碗计》等拿手剧目。

    1981年西安市政府还为刘毓中先生举行了 “庆祝刘毓中舞台生活七十年纪念会”,秦腔界三百余名演员在易俗社参与庆贺演出,呈一时之盛,先生以85岁高龄亲自登台演出《路遇》、《祭灵》《韩宝英》等戏;陕西电视台还录制了《秦腔老人刘毓中》艺术片,收录了先生主演的《祭灵》《韩宝英》《卖画》等戏。

    1982年易俗社八月成立七十周年庆典,刘毓中先生参与了组织和安排,未料就在庆典筹备期间,先生一觉醒来,忽觉手脚失灵,送医院后未几便与世长辞。时间为8月14日下午3时40分,而易俗社成立时间为8月13日,先生忌日与易俗社成立纪念日仅一日之隔,岂非天意乎?

   刘毓中先生唱、念、做、表、神五功皆精。入科数年刻苦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名师指点,吸收了各个前辈名家的所长;自领班社,提高了技艺,磨练了意志;少年赴汉口,中年上京城,巡回十三省,开阔了视野。因此,到晚年时表演炉火纯青,艺术已化境矣!他会戏300余出,表演精到可列为代表作的有《八义图》、《卖画劈门》、《春秋笔》、《祭灵》、《烙碗计》、《三滴血》、《周仁回府》、《殷桃娘》、《游龟山》、《韩宝英》、《宁武关》、《拆书》、《逃国》、《走雪山》、《周文送女》等,数不胜数,人物性格鲜明,各有特色,绝无雷同之感!

    刘毓中先生在秦钟社和新声社时就培养了100多名学员,成名者有秦钟社刘裕秦(即刘易平)、姜望秦、王斌秦、张振秦、姜瑶钟、李琼钟、崔晓钟等,新声社张新康、党新国等;在戏曲专修班、晓钟剧社经他教导的又任哲中、栗怀印、栗成印、王定乾、刘亘天等。其他名演员如乔新贤、焦晓春、阎更平等均受教益!重返易俗社后,该社第十四期学员及后进社学员多受其指导,这些学生中成名的有须生惠焜华、郭葆华、王保易、刘伟民、桑梓等,由于先生见多识广,其他行当的全巧民、张咏华、吴西民等演员也多受其提携与指教。比如,曾引荐旦角演员全巧民向荀慧生先生学艺。可以说,后来的秦腔须生都受其影响。

 

[120701]易俗明星耀百年(三)——演员(1)

刘毓中先生《八义图》剧照

 

(27)赵振华

 

    赵振华,秦腔旦角,易俗社第一期学员,1912年坐科学艺,1914年便誉满关中。常演剧目有《三娘教子》《三回头》《重台别》等戏,尤其首演了孙仁玉先生编剧的《三回头》后声名大振,观众见他直呼“吕荣儿(剧中人名)”。有评论家赞日:“闺阁精神,色声俱备,雨农不如。”

 

(28)杨启华

 

    杨启华,秦腔著名须生、红生演员,易俗社第一期甲班学员,1912年入科从“第一武生”呼延鑫、“麻子红”李云亭和以擅演红生戏的王观登等前辈学艺。扮相唱腔一流,常演有《逃国》《杀驿》《拆书》等做唱并重的须生戏和《灞桥挑袍》《斩颜良》《古城会》等红生剧目。离社后在陕西各地搭班演出,曾在兴民剧社、上林学院等处任教,经他培养的著名演员有任哲中、刘亘天等人。杨启华后来参加了兰州文化社,以演红生戏为主。尤其对青龙刀的使用,举、劈、刺、剁均有讲究,又善于大段乱弹的演唱,深受观众欢迎,有“活关羽”的美誉。甘肃著名红生祝慕民是其高徒!

 

(29)李景华

 

[120701]易俗明星耀百年(三)——演员(1)

 

    李景华(1904年-1978年1月)陕西蓝田人,1912年11月7岁时进西安易俗社学艺,系该社第一期甲班学员,师从麻子红、呼延鑫等,主工文武小生,后期兼演老旦、彩旦,擅演贫生戏,代表作计有小生戏《吃鱼》《坐窑》《激友》《拷寇》《抱妆盒》《钓金龟》及彩旦《小姑贤》等。

     李景华先生于30年代因战乱离社入陇,先后随沈和中、何振中、田德年名家等辗转宁夏固原、甘肃张掖、兰州、平凉等地搭班演戏。1947年到甘肃静宁并久居,1950年他创立了静宁文化剧团任团长兼导演、教练。1958年调陇剧团,1959年参与了甘肃省艺术学校的建立并任教练,1960年调甘肃秦剧团,1978年1月病故。

据《兰州戏剧实录》载,30年代初李景华先生即为兰州文化社小生主演,还应邀在新兴社搭班。常与耿忠义先生同台演出。他身材高大,面容清秀,貌似文雅学士。唱腔音韵幽雅,吐字透彻清晰,作功细腻庄重。在《游西湖》中之裴生,在《回荆州》《黄鹤楼》中饰演的周瑜、赵云,都给兰州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生1950年一手创立了静宁文化剧团(今静宁剧团前身)培养了张世军、王桂兰、刘玉凤、王凯琴、李喜堂、毛秀英等一大批优秀演员。李景华先生将后半生献给了甘肃戏曲事业,尤其为静宁戏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去世后安葬于静宁。其子李喜堂工文武小生兼须生,后为陕西临潼县剧团团长。

 

[120701]易俗明星耀百年(三)——演员(1)

李景华先生《黄鹤楼》剧照

 

(30)沈和中

 

[120701]易俗明星耀百年(三)——演员(1)

 

    沈和中(1902-1966),字怀武,秦腔文武小生演员。陕西咸阳人,1912年入易俗社学艺,为该社第一期甲班学员。师承李云亭、唐虎臣等前辈,为易俗社小生台柱。1921年随社至汉公演,大获成功。与刘箴俗、刘迪民、路习易、马平民、苏牖民合称“易俗六君子”。1927年,离开易俗社,先后于兰州等地搭班演出。

    1937年“七·七”事变后,沈和中先生在甘肃兰州借钱,自建中兴社,至民国1939年解体。民国1940年,又搭兰州新兴社,常与郗德育、楼英杰、刘金荣、袁天霖等名宿同台演出。其后又搭过平凉聚义社、宁夏觉民社和猛进剧团。1949年后,参加了甘肃省文工团,曾赴朝慰问演出,1956年后担任甘肃省秦剧团团长等。

    沈和中先生能戏百本以上,最擅长文武小生,其身材修长,扮相英俊,音域宽厚,嗓音宏亮,吐字清晰,唱腔刚劲,做派大方,细腻传神。《黄鹤楼》《激友》《详状》《辕门射戟》《凤仪亭》《白门楼》《周仁回府》为代表作。尤其在《黄鹤楼》一剧中饰周瑜,长用“傲音”、拖腔十分别致,曾有“活周瑜”之称。

    沈和中先生中年以后,兼演须生,如《韩宝英》之石达开、《烈火扬州》之李庭芝、《四进士》之宋士杰、《满江红》之岳飞、《三滴血》之周仁瑞等,并能反串《三滴血》之晋信书、《金玉奴》之金松等丑角戏。其女沈爱莲为著名花旦演员,有甘肃荀慧生之称;婿刘清华为易俗社第八期学员,亦工文武小生。

 

[120701]易俗明星耀百年(三)——演员(1)

沈和中先生《三知己》剧照

 

 

(31)苏牖民

 

    苏牖民(1905——1939)秦腔名丑,陕西长安县王楼人。陕西易俗社第一期学生,工官衣大丑。1921年随易俗社在武汉演出时,与刘箴俗、刘迪民、沈和中、路习易、马平民共称“易俗社六君子”。代表剧目有《三滴血》《可怜虫》《一字狱等。与马平民、汤涤俗齐名,观众以“酥麻糖”合称之。

    苏牖民先生生善于钻研,揣摩剧情,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在《双眼珠》中饰演丑丫环,憨痴的令人叫绝。在《庚娘传》中饰演王十八,贪色杀人的情形表现的形神毕肖。在时装戏《教学》中,无论表演和装饰,都出新脱俗,别出心裁,取得了活灵活现的艺术效果。苏牖民先生最为擅长的是官带戏,在《三滴血》中,为了塑造晋信书“食古不化”的艺术形象,他创造了以正生的装扮、唱腔、做派身段扮演丑角人物的表现方法,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塑造了一个糊涂官好心办坏事的典型形象。他的创作路子,至今仍为后来的扮演者所继承。

    1924年,苏牖民先生离开易俗社,到武功,蒲城等地搭班演戏,后来又到甘肃、宁夏等地领衔主演。1931年在蒲城在原榛苓社的基础上创办了牖民学社,这是秦腔丑角第一次领班,他兼主演并培养三期学生。苏牖民先生1939年不幸病逝,年仅34岁。

 

(32)马平民

 

    马平民(1898—1946)秦腔名丑。号和亭,乳名平儿。原籍永寿县人,寓居东关炮房街罔极寺内。民国二年入陕西易俗社学艺。与刘箴俗、刘迪民、沈和中、路习易、苏牖民合称为“易俗六君子”。会戏近百出,以文丑为长。纱帽丑、方巾丑、草笠丑、斜衣丑(刁诈丑)、彩旦、时装丑等均能胜任,色色俱到,样样皆佳。

    马平民先生身体瘦弱,但聪明敏锐;模仿性极强,不论模仿谁的动作言谈,均可入木三分。他常仿效花脸陈葫芦的嗓音,正旦赵杰民的身段,须生王文鹏的唱腔与形象,不经师教即可演出,《群英会》中的蒋干,原是为同学杨问俗排练,经他仿演后便成为他的绝活。

    他20年代曾随社赴汉演出,获得成功。30年代两次赴北平演出,深受欢迎。他性情瘟和,斯文雅静,人常以“马博士”呼之。马平民先生一在于易俗社,获丑行大师之誉。因月薪只有几十斤土面的待遇,生活困顿不堪,于民国三十五年不幸穷困一死,时年四十八岁。该社樊新民、雷震中二先生为其高徒。

 

[120701]易俗明星耀百年(三)——演员(1)

马平民先生《双锦衣》剧照

 

(33)王安民

 

    王安民,秦腔旦角,易俗社一期学员。工青衣,代表剧目有《飞虹桥》《鱼水缘》《十三妹》等,为易俗社早期主要旦角。1925年苏牖民先生在武功县组织牖民学社,王安民和刘毓中等离社搭班演出。易俗社第一期学员中较为著名的还有须生左省民、旦角杨生华、老旦贾明易等,由于资料匮乏就更多没法介绍了!

 

(34)路习易

 

[120701]易俗明星耀百年(三)——演员(1)

 

    路习易,秦腔小生。长安县人,易俗社第二期学员,1921年随社赴汉演出《蝴蝶杯》《殷桃娘》等戏,尤其以一出《桑李传》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他文武精通,善于塑造不同性格人物,为“易俗六君子”之一。后期为易俗社教练,王霭民、尹良俗等文武小生均受其教益。

 

[120701]易俗明星耀百年(三)——演员(1)

路习易刘箴俗合演《昆阳战》剧照

 

(35)刘箴俗

 

[120701]易俗明星耀百年(三)——演员(1)

 

    刘箴俗(1903-1924)秦腔著名旦角,乳名平儿,原籍户县,9岁丧母,11岁随父西安以卖羊血为生。1913年报考易俗社,因面黄肌瘦而被社长薛卜五据之门外。后,孙仁玉慧眼识珠,将他收下,并给他起名刘箴俗。入社后从陈雨农和党甘亭二位先生学艺,不久登台即博得满堂彩,被观众赞为“神童”。

    1921年刘箴俗先生随社赴汉,极得三镇观众之热爱,有评论家将其与梅兰芳、欧阳予倩合称:“南欧、北梅、西刘”。有人赞曰:予初闻人言,箴俗有过人之才,欧梅之风,是日一见,实心许之。将来梅菊争辉,梨园杰出,令欧阳予倩、梅兰芳鼎足而三,有厚望焉。”

    刘箴俗先生前后演出了《慈云庵》《忠孝图》《青梅传》《蝴蝶杯》《复汉图》《玉镜台》《夺锦楼》《惜花记》等剧目,每个剧目中的人物他都演得独树一帜,入木三分。在他艺术上登峰造极之时,也是行内外对他寄予厚望之时,病魔却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给易俗社以及秦腔艺术留下了无法估计的损失和遗憾。

    刘箴俗先生自幼体弱多病,1924年七月的一天,正演《美人换马》时晕倒在舞台上,于当年12月份去世,年仅21岁。他为人耿直孤傲,不入俗流,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淡视钱财,专注艺术。所以他虽然青春年少,却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他的生命虽然短暂而迅忽,却闪电般的照亮过这个世界。

 

[120701]易俗明星耀百年(三)——演员(1)

刘箴俗先生《黛玉葬花》剧照

 

 

(36)刘迪民

 

    刘迪民(1891-1945)秦腔著名旦角演员。工正小旦,原籍湖北郧阳,寄居长安,易俗社第二期学员,是与刘箴俗齐名早期的主要演员,“易俗六君子”之一。他是易俗社最年长的学员,入科时已23岁,因此以唱功见长。1932年以后,主要从事教练和导演工作,是老教练陈雨农得力助手,为培养后期学生做出了贡献。

    刘迪民先生常演出剧目有演出《庚娘传》《吕四娘》《殷桃娘》《夺锦楼》《韩宝英》等,各见功夫。民国十年(1921)在汉口演出时,有评论者认为:二刘一沈,缺一不可,二刘与王安民之《丹阳郡》可称三绝。而二刘“合之两美,离之两伤”。刘迪民先生公子刘幼民为易俗社第十二期学员,工武生。

 

(37)孟光华

 

[120701]易俗明星耀百年(三)——演员(1)

 

    孟光华,秦腔须生演员,长安县斗门镇人,易俗社第二期学员。出科后曾长期在甘肃、陕西等地搭班演出。1952年以后,返回易俗社任教练,排戏辅导学员,例如,曾和安鸿印先生为王君秋和张咏华排演《走雪》,演出获得了成功。其女孟遏云为著名旦角演员,养女孟小云为著名小生演员。

 

[120701]易俗明星耀百年(三)——演员(1)

孟光华先生《拆书》剧照

 

(38)种玉华

 

    种玉华(1902—1930)秦腔旦角演员。陕西长安人,民国3年入易俗社,为该社第三期学员,师从陈雨农、党甘亭先生。他平时勤学苦练,因此技艺长进很快,一出《柜中缘》博得了观众的赞许。民国5年秋,年仅14岁便在西安崭霹头角,据顾曲者评论,他的技艺仅次于刘箴俗,刘箴俗的戏他都会演。

    由于民国13年,刘箴俗先生带病演出《美人换马》晕倒台上时,种玉华先生便接替演出。刘病逝后,他在易俗社便代替了刘箴俗而获得声誉。拿手戏有《柜中缘》、《三回头》、《美人换马》、《镇台念书》、《软玉屏》、《双锦衣》、《夺锦楼》、《双诗帕》。数年之后,他离开离社到甘肃平凉等地搭班演戏。

    民国17年,种玉华先生同徐正国等人到汉中创办了汉中易俗社(易俗社汉中分社),并被举为该社社长。在汉中献艺两年,因病不幸于民国19年春病故,年仅28岁。汉中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仪,据说挽联之多,葬仪之盛,送葬队伍之长,不亚于刘箴俗先生当年在西安的情景。

 

(39)张秀民

 

    张秀民,秦腔旦角,易俗社第三期学员。初习须生,在陈雨农先生建议下后改旦角。他扮相美、嗓音甜、做派好,常演剧目《软玉屏》《三滴血》《红拂传》《双锦衣》等,曾红极一时,民国13年辕师氏《西京梨园选秀集》中荟萃了有名秦腔演员23名,他位列第一,在刘箴俗之上。后倒仓离社,49年以后返社任教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