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海拾珍——尚友社54级学员刘斌艺术访谈

 昵称16436572 2015-05-15

艺海拾珍——尚友社54级学员刘斌艺术访谈

采访:张海峰    撰稿:陇上一痴

    西安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秦腔自乐班,这些自乐班中可谓藏龙卧虎,不乏已经隐退的名家大腕。这不,我们的戏迷就发现了这样一位高人。
    古城北郊的自乐班里有一位年过古稀的老者,他看起来和其他戏曲爱好者毫无区别,经常在热闹时唱上一两段,有时也能和戏友们清唱折子戏。一来二去,本文的采访者便和他熟悉了,经常在一起聊聊戏,但对他的根底却从不曾了解。就这样过了很长时间,有次闲聊他无意中说起他原是一位专业演员,而且是西安鼎鼎有名的尚友社学员。这引起了采访者的好奇,决定挖掘他的演戏生涯。于是就有了下边这篇小文。
    老者叫刘斌,男,1938年11月03日(农历戊寅年九月十二日)生于西安未央区汉城乡东查村,其父为木偶戏著名旦角老艺人刘文俊。刘斌自幼受父辈影响,酷爱秦腔艺术,在当地小学六年级毕业以后,正式走上了从艺道路。
1954年,西安秦腔三大班社之一的尚友社开始招收解放后的第二期学员,刘斌以《苏武牧羊》中的唱段应试。经过唱腔和语言两轮面试后,该社共招收36名学员,其中正取24名 ,副取12名,刘斌有幸以正取第一名的好成绩被选中,同年8月26日正式坐科学艺。
    50年代的尚友社人才济济,大牌云集,须生行有阎国斌、康正绪、李正斌等,小生行有张新华、李益中、吕集凯等,旦行有何振中、杨金声、李爱云、王玉琴、华美丽、付凤琴等,花脸有**民、吴济民等,该社解放后培养的第一期学员像王君秋、刘茹惠、董珣等也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以超强整齐的阵容力压当时的易俗社与三意社。在这种情况下,新生部配置的教练自然不会弱,由秦腔教练刘尚才①、京剧教练李阔泉②负责为学员练习武功,著名须生阎国斌③先生负责为男学员练习架子功,著名旦角杨金声④先生负责为女学员教身段,更有专业老师为学员上文化课。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中,刘斌和他的同学们集中训练、学习了两年,为以后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6年,国家号召文化支边,西安市各大秦腔剧社都派遣优秀力量到山区、油矿等文化相对落后地区支援。尚友社便将新招收的54级学员分别支援到汉中市秦剧团和玉门市秦剧团,刘斌因为学习成绩突出,时任学员队队长,率先响应号召,离开生他养他的古都西安到西北边陲投身祖国文化建设,这一年他18岁。玉门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玉门市秦剧团成立于1955年,其前身为玉门油矿矿务局文工团,主要负责为这里守边的油矿工人演出。这次西出阳关的除了刘斌和他的20余名同学以外,还有三意社教练徐元民⑤先生和易俗社导演米钟华⑥先生。
    由于刘斌他们坐科仅仅两年,还未正式毕业,到玉门以后,秦剧团仍然配秦腔、京剧教练继续督导他们练功学艺,同时由徐元民先生为学员队开始排导《游龟山》、《四进士》、《凤还巢》等戏,由于刘斌比同期学员年纪稍长,开始倒仓,声音已经达不到演唱条件,因此学员们新排的几出戏里都没有他的角色,随后刘斌从学员队被抽到演员队跑龙套、打零角。虽然在演员队只能穿角子,但和前辈同台更多了学习的机会,这时候,刘斌也感觉到自己和同学们之间的差距,因此暗下决心苦练基本功。该团著名花脸王景民⑦先生喜欢这个刻苦用功的年轻人,便经常督促他练功,在王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刘斌默默坚持了两年多时间,他的武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时候倒仓期已过,嗓音也开始逐渐好转。
    1958年,王景民老师为刘斌排导了他舞台生涯的第一出戏,是文武并重的须生戏《伍员逃国》,在足蹬厚底苦练半年以后,该剧没有带乐便直接挂牌上演,首演很成功,他受到王老师的夸奖。这时有一位剧团老师注意到了他,这就是时任玉门市秦剧团副团长的秦腔著名须生姜能易⑧先生。姜能易是易俗社出科的高才生,曾在四十年代长期任易俗社须生主演,于解放初上玉门支援油矿剧团建设,是该团的元老之一。他发现刘斌是可造之材,便决定亲自培养这个青年才俊。
    1958下半年,玉门市秦剧团组织青年演员拜师仪式,刘斌便拜在姜能易先生门下学习,姜老师将他的拿手剧目《祭灵》、《烙碗计》、《释放》、《杀驿》等戏都传授给了刘斌。由于自身努力,加上名师的指点,刘斌技艺精进很快,逐渐成了团里青年演员的佼佼者,团里开始重点培养他。前后主演了《三滴血》之周仁瑞、《游龟山》之田云山、《回荆州》之刘备、《出堂邑》之伍员、《大报仇》之刘备、《黄金台》之田单、《忠保国》之杨波、《玉虎坠》之冯彦等众多传统剧目。并以《三滴血》一剧代表玉门市秦剧团参加1960年在兰州举办的甘肃省青年演员汇演,受到了省文艺界一致好评。
    就在刘斌艺术处于上升期时,有一个决定成了他艺术生涯的转折点。1962年国庆节他回西安结婚,恰好有甘肃灵台剧团到西安招人,出于离家近照顾老人方便的考虑,刘斌决定从玉门市秦剧团调到灵台县秦剧团。
    灵台县剧团的师资力量、工资待遇等都和原来的单位有很大的差距, 1964年,灵台县秦剧团被合并到平凉地区秦剧团,他随团到了平凉。很快传统戏禁演,大演现代戏,团里缺导演,领导上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负责排戏。他负责排导了《江姐》、《第一个浪头》、《杜鹃山》等秦腔、陇剧现代戏。从此他从一个须生演员转行幕后,成了一名专业导演。
    没过几年,全省学习乌兰牧骑模式,平凉地区秦剧团派遣以刘斌到兰州观摩学习,回来后平凉各县成立乌兰牧骑宣传队,剧团命他负责13人组成的灵台分队工作,又回到了灵台。1966年,文革开始后,剧团解散,他到文化馆工作。不久,平凉文化系统的工作人员全部被集中到市党校学习、揭发、批斗,刘斌被打入黑帮,前后被整顿103天。1975年又开始演戏,县上又让他重新组建灵台县秦剧团。因为文革中剧团被解散,工作人员各奔东西,只能重新招收学员,从头培养。他在灵台任业务团长期间,在管理剧团的同时,身兼导演和教练双重任务,起初排导了《粮食》、《朝阳沟》等现代戏,传统戏解禁以后为学员恢复排演了《逼上梁山》、《十五贯》、《三滴血》、《回荆州》、《忠保国》、《玉虎坠》、《烈火扬州》、《破宁国》、《金沙滩》等大量传统剧目,在这些剧目的排演过程中,哪个行当角色缺人,无论是须生还是丑角刘斌都会及时顶上去演。他培养的学生中,有很多已经走出平凉,到省、市剧团工作,成为当今秦腔舞台的中坚力量,目前甘肃省秦剧团的著名须生贺忠宏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80年代他率领的灵台剧团和他亲手培养的学生们,刘斌仍然难掩自豪和兴奋,那个时期灵台剧团到宝鸡、庆阳、平凉、白银、兰州等地演出,都能引起很大轰动。
    刘斌性格刚直,对工作认真负责,眼里容不得对工作不忠实的行为,也看不惯上级外行领导内行,因此得罪了个别演员和相关领导。当他把剧团办的风生水起的时候,有关领导又把他调回到文化馆工作,不到半年没有刘斌的剧团无法正常维持,领导又做工作让他回剧团继续负责工作。如此反复几次挫伤,刘斌觉得自己和剧团都经受不起折腾,于是愤然提出退休。
    1989年底51岁的刘斌提前退休,和老伴回到了西安养老。刘斌的老伴是他在玉门时的同行学妹,夫妻俩育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刘晓军随团在灵台学艺,工丑角,两口子均为灵台剧团主演。其他两个孩子未从艺。
    虽然退休,但他对秦腔的感情仍然很难割舍,常常参加西安的自乐班演唱,和业余票友一起活动,生活充满了乐趣。刘老今年已76岁高龄,但身体还很健朗,仍能完整演唱像《祭灵》这样唱功繁重的折子戏,有一些动作幅度小的文戏也能照常挂衣演出。
    在采访快结束时,刘老特意借助采访者,祝愿所有的秦腔爱好者朋友们健康快乐。



注:
① 刘尚才,尚友社第三期(“尚”字辈)学员,工小生,和王尚云、傅尚德、陈尚学等人同科,曾任尚友社54级新生部教练,负责学员练基本功。
② 李阔泉,京剧著名武旦,艺名“小玲珑”,解放后长期在西安易俗社、尚友社任教。
③ 阎国斌,秦腔著名须生、红生演员。三意社第一期学员,上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一直为三意社须生主演,拿手剧目有《法门寺》、《水淹七军》、《古城会》、《单刀会》等。1938年随同学刘光华等17人脱离三意社创立集义社(尚友社前身),并担任首任社长。50年代以后长期任尚友社导演兼新生教练,曾培养多期优秀学员。
④ 杨金声,秦腔著名男旦,主工青衣。上世纪20、30年代长期在三意社搭班,任旦角主演,拿手剧目有《二进宫》、《四贤册》、《三上轿》、《白蛇传》等。1938年随刘光华等人加入集义社,后期一直在尚友社任学员教练,他的演唱风格对后来的李正敏、李正华等人均有很大影响。
⑤ 徐元民,秦腔著名导演兼教练。易俗社第九期学员,出科后到三意社任教,培养该社“辅、佐、盛、兴”四期学员,其中成名者有王辅生、周辅国、张兴美、刘养民、贠宗翰等,像著名演员王辅生的《看女》一剧就是他为其所排。1956年支援玉门市秦剧团,第二年由于因病回西安调养,后调入西北军区五一剧团(即后来的西安市五一剧团)任教,为该团又培养多期学员,成名者有马桂英、康少易等。
⑥ 米钟华,秦腔著名须生、编剧兼导演。易俗社第十期学员,上世纪30年代中期坐科时即初露头角,演出剧目有《杀驿》、《杀庙》、《杀府》、《双灵牌》等,1935年上海百代公司为易俗社优秀演员灌制唱片,曾录制了他的《杀驿》选段。因他文化底蕴较深,50年代以后逐渐从事编剧、导演工作,曾整理改编传统剧《八义图》、《春秋笔》等。1956年支援玉门市秦剧团,80年代退休才回到西安。
⑦ 王景民,著名秦腔花脸演员。牖民社学员,1917年生于西安,1939年到甘肃,先后搭众兴社、振兴社、盟胜社演戏,后到玉门市秦剧团,代表剧目有《淤泥河》、《芦花荡》、《荆轲刺秦》等。
⑧ 姜能易,著名秦腔须生演员。易俗社第十一期学员,四十年代后期曾为易俗社须生主演,代表剧目有《祭灵》、《烙碗计》、《杀驿》、《放承恩》、《鱼腹山》、《将相和》等。50年代初支援玉门市秦剧团,后期在演出的同时兼任导演、教练工作,培养众多优秀的秦腔演员,后来多为秦腔舞台中坚力量,将一生心血花费给边陲文化事业。
 

( 刘斌先生《逃国》剧照)


 

最后的话:本文写成将近一年了,听完刘老师的采访,灵台部分令人心塞,总觉得还有内容需要补充进去。但因诸事繁杂,一直未能动笔修改。近日广播电台做了一期有关刘老师的节目,运用了这篇稿件,不如就这样发出来吧。希望更多朋友了解他,一位为秦腔奉献一辈子的老艺人。也同时希望更多朋友参与到老艺人的采访挖掘活动中来,秦腔戏迷不能忘记他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