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邮电部与华东邮电管理局,在四平路兴建了邮电新村。原始的邮电新村,为二层楼工房,82幢。从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间,我看着邮电新村扩建了多层工房20余幢,并对老工房改建加层。1980年,邮电新村门口建高层住宅“海港大楼”(四平路639号)。1981-1988年,又拆除邻近的幸福村、蒋家桥、姚登阁等村落,兴建多层工房130余幢。形成上海四平路二道桥西侧一带的居民住宅区域。 这是我青春生活的地标。 作为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邮电新村曾经以环境幽雅著称。上世纪60年代后期,我住在邮电新村对面的提篮新村,是把邮电新村当一个公园来看的,在邮电新村的宽阔的草地上,我学会了骑自行车。中学读书的时候,每天就要从邮电新村进去,穿出去,后面是小河与石桥,农家田园,就想起电影《地道战》和毛主席著作《论持久战》。高老忠眼不好使,就对妇救会长林霞说:“霞,你把这段给大伙念念。”林霞就接过毛主席的书念道:“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然后就有个漂亮的女声唱道:“太阳出来照四方,革命人民有了主张……”按照电影文学剧本的写法,这时候应该是这样的—— 歌声中:一盏灯;清晨,传宝推开门,太阳升起;(摇镜头)展现太阳照耀下的小河,小石桥……歌声毕,渐隐,淡出。 那时候,邮电新村是这个城市的夏季印象,总是鲜艳和明丽。这和音乐有关,它给生活染上了激越的色彩。还有京剧曲调,却已经不是古老的哼哼啊啊。 “咱们想一想,提前烧窑对不对……”这大白话似的词儿,却可以唱得委婉悠然,意味深长;这唱腔叫[慢二六];还有[西皮原板]:“手捧宝书满心暖,一轮红日照胸间。毫不利己破私念,专门利人公在先。有私念,近在咫尺人隔远;立公字,遥距天涯心相连。读宝书,耳边如闻党召唤,似战鼓催征人,快马加鞭。”然后剧本上写着—— 彩云万朵,霞光四射。 群情激昂。 这些唱词的韵脚,舞台调度的艺术,灯光的艺术,都开始进入我的视野。 邮电新村门口,从那时就配套了综合商店,饮食店,菜场,米店,酱油店……还有一阅报栏,漆成绿色的,很符合邮电的职业色彩;培养了我最早的读报习性。一个牛奶摊,我家订的牛奶,也是这里取的。那时候困难时期,牛奶是隔日供应的,只送邮电新村的订户,我们四平路对面的不送,一个阿姨早上将牛奶摆出来,我们凭一张牛奶卡和空瓶到她这里换。每天早上进出邮电新村的人很多,大多骑自行车,是绿色的。他们的自行车车技极好,让人想起四川北路上的邮电俱乐部,那里有邮电工会的车技队表演。 如今在邮电新村的门口,还是有这样的店家,其中“又一村”点心店,依稀还是可以闻出当年的大饼油条豆腐浆的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