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黛儿】双城演义 虚虚实实(03.10.27)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3
———北京是白天的城市,仿佛一个巨大的晒谷场;上海是夜晚的都市,湿答答是弄堂里的青石板
  北京是属于白天的城市,驱车经过绿化带的时候,我总会把那里幻想成一个巨大的晒谷场,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城市的人,走在首都的大街上,然后如同谷子一样在太阳下翻滚着金色的光芒,梦想的光芒。是的,到了北京你才会明白什么是“秋高气爽”,天那么蓝、云那么少,在那里若遇到下雨,就是让人高兴的事。不像上海,常常连着几个礼拜细雨绵绵,空气滴滴答答,人的心情也“踢踢沓沓”,总有种不干不净的不爽。
  然而,上海人是不能到北京去的,南方潮湿的空气和被霓虹照得雪亮的黑夜已经造就了上海人生活的惯性。到了北京,纵然天气一直晴朗,可是上海人会往脸上一年四季涂“防晒油”,会觉得北京太干,城市太土,夜生活又少又粗糙,而买衣服的尺码就更不够精细。于是怀念湿答答的石板弄堂来,还有不用保湿水的日子和新天地的秀气,襄阳路比秀水街实在强过太多,秀水街大概连现在的七浦路都比不上。
  ———上海人不喜欢的是北京人所住的这个城市,北京人不喜欢的则是上海这个城市的人
  虽然上海人不喜欢北京,但他们不会表现出来,有北京人来,总是微笑着寒暄“北京很不错呀!有天安门。”然后不动声色地带着他们去逛新天地、淮海路,还有乘地铁。等到对方自己抱怨起三里屯的嘈杂、西单的不入流、以及老地铁的没有空调与人工售票,上海人才幽幽说一句,“那就多来上海吧!”
  北京人不这样,他们从骨子里不喜欢上海人。起初是因为那些传说里“小气”、“精明”的男男女女,后来,则是因为上海人天生的优越感。所以他们说话很直接,“你们上海人了不起呀”是例行的开场白,“你不像上海人嘛”却是通常的表扬话。然而无论他们多么滔滔不绝地对比这两个城市,上海人都陪着笑不动气。于是,北京人更加觉得上海人虚伪,上海人更加觉得自己是优越,优越到对方无论说上海什么,都不屑去辩驳的地步。
  其实,也许上海人在心底里对于面前那个土气的北京人是有着一声嗤笑的,但他们绝不会显露出来,他们觉得这是教养。但倘若换作了北京人听上海人这么贬低北京或是北京人,说不定一言不合,轮胳膊就上。也许这正是北方人的率真之处,但在上海人看来,实在是有伤大雅,而这正是北方人觉得上海人比较“迂”的地方,难怪在历史上,南北打仗,几乎都是北方人胜,而论经济实力和“掉书袋子”,却又是南方比较出色。
  ———向上海人问路,他们不仅教你怎么走,还教你怎么省钱。向北京人问路,问一句会答十句,直到你头晕为止
  上海人的实际,光是“问路”这件事,就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你问他从人民广场到静安寺怎么走,他会推荐你去北京路乘21路,然后到胶州路走两步就是了,那样只要1块5。其实他完全可以让你乘坐地铁2号线直接到达,回答起来也很简便。可是对上海人来说,那样就要花2块钱,而且在地铁中从1号线走到2号线也要走不少路,所以划不来!好心又“做人家”的上海人总是把自己的经验教给那些“什么也不知道”的外地人,我的老同事peter也是这样。一天有人问他从东方路到海宁路怎么走,他立刻说应该摆渡到公平路再坐13路N站。人家又问他能不能坐地铁,他说地铁要2块,到了河南中路再换17路或者去人民广场换18路什么的又是至少1块,而摆渡不要钱。外地人越听越糊涂,最后下决心说,“那我还是打车算了!”peter气坏了,心说,“你要打车还问我什么路啊!”然而,这却正是上海人可爱之处。
  在北京,关于上海人“问路”的“典故”可不是这样。他们的“典故”是这样讲的:“听说你们上海人最看不起外地人,如果在马路上问路,他/她会指给你相反的方向!”每次我听完这个“典故”,气都不打一处来,上海是个国际化大都市,怎么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呢?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还从来没有亏待过任何一位问路的外地人。然而无论如何,“典故”就是“典故”,而且作为一个在北京的上海人,我后来也比较能理解为什么发生如此情况,因为北京人对待问路实在是太热情了!
  那天我赶着乘飞机回上海,一位做IT的朋友自告奋勇开新买的车送我,我想想北京机场远,打车至少要百来块钱,心头一热就答应了。可是这位在北京生活了N年的朋友,却竟不怎么认识路!在上海人眼中这应该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北京实在太大了,去机场的路又堵得慌,还碰到晚上,所以这不可能就变成了可能。
  于是一路问着开,也不管是老大爷还是小伙子,逢人就问,就这么十多个人问下来,居然没一个不应的,而且态度特别热情,只需要回答1句的,至少回答你10句,“从这里过去到那里向右再朝北然后拐左边遇到第一个红绿灯走辅路……”害得我在后面直冒冷汗,我可是赶飞机哪!然而那些被问的人还是热情依旧,不说到你完全明白不会停下来。这是炫吗?我不知道,但我也只好祈祷飞机晚点了,反正北京飞上海的飞机“误点”是家常便饭。(后来飞机果然“按时”晚点40分钟起飞,小姐愁眉苦脸地说要等10分钟才能登机,只有我大叫“太棒了!”)
  ———北京人虽然爱“炫”,其实也不是不“闷”的;上海人虽然爱“闷”,其实也不是不“炫”的。虚虚实实,其实是两者的方式不同。
  北京人虽然爱“炫”,其实也不是不“闷”的,只是方式和上海人不一样。比如北京人印名片,明明是个普通销售,也非得写个“销售经理”,反正此也经理、彼也经理,出去好看,容易做得出生意呀!我认识的一位先生,当初就是因为那些“虚衔”,而不远万里跑去北京的。要知道,他在上海一家企业干了多少年,名片上也只是“经理”,但一去到北京,头一张名片就是“副总经理”,虽然只相差一个字,感觉却全然不同。后来我问他,到底哪里工资高,他说还是上海高。因为除了基本工资外,他在上海公司还能拿不少奖金、浮动工资或者莫名其妙的钱。但到了北京,只有死工资,虽然看起来满高的。不过为了防备他跳槽,老板在生意不好的情况下,又升了他一次“官”,变成了“技术总监”,并招募了4个小技术员听他指挥。其实那些小技术员工资都很低,而且很多是半路出家,连系统都没学过。“不过他们都很听话”男友如是说。虽然我指出他现在仿佛是被玉皇大帝招安了的“弼马瘟”,可他说自己“感觉好很多”。想想拿多少钱做多么高的职位,也还是为了“感觉好”啊。在我看来,北京的老板的确要比上海老板在人才方面技高一筹。
  上海人虽然爱“闷”,其实也不是不“炫”的,只是方式和北京人不一样。在上海,我遇到许多真正的“房产开发商”、“集团公司老总”,家产最少也都上了亿,可名片上除了名字外什么都没有。起初还以为是谦虚,后来才知道这是真正不“显山露水”的“炫”一把。就好像有个交往多时的老朋友,定期上报社来看我,我一直不知道他是开着车来的,而且还是“大奔”。因为不怎么喜欢他,所以每次都只是让他送我到路口,就挥手说再见。直到有次碰到门卫,他说你那个开“大奔”的朋友怎么不来了,我才瞠目结舌。于是轮到我去问他,他说,“我怕你觉得我不诚恳”,或者他以为,总会有人对我说他开名车的事情?唉,沪人的这种不动声色之“闷炫”,总算是领教了一回。

———北京人说话,是胡同里的一声吆喝,既响亮又神气;上海人说话,是深井里的一记闷哼,幽幽的,听不真切
  北京人说话的口吻,用的是“俺”、是“咱”、是“他大爷”,感觉就像胡同里的一声吆喝,既响亮又神气,仿佛夏天啃的“心里美”萝卜,刮辣松脆;上海人说话的口吻,则用“吾”、用“伊(他)”、用“阿拉”还有“我伲”,幽幽的,宛若深井里的一记闷哼,或是弄堂角落里偶然飘过的一声咳嗽,用力听却并不真切。
  想起小时候若说人坏话,两个人头一凑近,必然用的上海话,嘈嘈切切的,对面的人明知是在说她,却也无法听清,发来发去都是一些气声;但若论“扁”人,还是北京话最爽,唧唧呱呱,光气势上就够不一样了。北京话最适宜在舞台上“炫”,抑扬顿挫这四个字根本就是为北京话而设;上海话最适合的,则是暗夜里的窃窃私语,若再配一双善睐的明眸,便是勾魂慑魄了。
  ———北京人“爱炫”是本质,一头牛说成十头牛
  和北京人说话,要把所有的形容词都砍掉来听。比如说“我大姨他哥那孩子的老师”,直译就是“我的一个不太熟识的朋友”,又比如是“我马上就给您去办”,意思就是“我会去办的”。一般来讲,北京人说话都爱“炫”,喝着酒的时候更是豪情万丈,所以听的时候要如同喝啤酒把泡沫去掉一样,一杯当小半杯喝。必须悠着点,否则一定是失望。
  请北京人吃饭很容易,喝酒更容易。而在饭桌酒桌上,啥都好说、什么都好办。你若有个大事小事要找北京人帮忙,别人拒绝你的概率基本为零,但命中率可就不好说了。我的朋友小梅告诉我,和北京人最不要谈的就是创业。当年她去北京找项目,几个朋友天天拉着她上酒吧海饮,连公司的名字都起好了,还讨论了谁负责注册、谁负责搞定房子、钱按什么比例分什么的,结果呢?过了一个月,这事就像偶然开放的昙花一样,再也没有人提起过。当时大家都怂恿她到北京来发展,这个说自己有一个舅子是某公司的老总,正缺她这样的公关人才,即使创业不成,介绍她去那里一个月薪水也过万;那个又说刚好有本杂志被卖了刊号,需要找人去当市场部的头,如果她愿意,明儿个就打电话去落实。如此场合,如此氛围,小梅只觉得北京的前途实在是一片光明啊,北京人心眼真好,不像上海人,要托个关系、走个后门有时候真的比什么都难,你看人家那个豪爽劲!结果呢,当她一边递上辞呈,一边催促北京的朋友快点帮她“搞定”时,那里的人话就慢慢变了,先是“你来了再说吧!”,然后真去了之后就变成“真不巧,那个公关已经招好了”、“那本杂志现在又不卖了,我也没想到。”小梅这下彻底是服了北京人,还好她至少有着上海美眉的“能屈能伸”精神,立刻求原来的老板再次收留她,也不顾人家的勉强与白眼。“总比失业强!”小梅如是说,再次体现了上海人的实际。三个月之后,她在上海找到了更好的地方,这才正式离开。
  ———上海人“内敛”是真相,十头牛也假装只有一头牛
  与上海人打交道,要会得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些难题,他们或许真的没把握做到,所以才不敢把话说满。上海人比较“内敛”,能做到“七分”的事不仅不会吹成“十分”,可能还会少说几分,生怕万一完成不了,让人心里“恨”上了。
  所以,请上海人吃饭是难的,喝酒就更难了。而在饭桌酒桌上,想要求他们办什么事情,恐怕你还没提出来,别人已经拿话把你拦截了。请一个上海人吃饭,他会想,你为什么要请他吃饭?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要求他?如果他能办到又愿意帮你办的,他才会答应出席;如果他办不到的或者没有太大把握的,他就会推说没空,或者说“等我忙完”之类的托词。还是我的朋友小梅,她在求上海人办事这方面也有不同经历。那一年,她工作的网站倒闭了,已经升到经理的她一下失去了工作。于是轮番打电话给那些当年挖过她的或是和自己职位相当的“有权阶级”,没想到每个人都那么客气、无比抱歉地对她说“不行”、“现在还没机会”,她的心一下子冰冷了,心里痛骂那些朋友“无情无义”。然而,事隔三个月,朋友开始轮番请她吃饭。当年她托的事情,他们其实都没忘记。但做不到的事情,无论话要说得多么难听,也不能胡乱答应。见到小梅,朋友的话说得很实在,要么进大公司做小喽罗,要么去小公司做个累死累活的创业大头目,而且工资都不会太高。这时,小梅作为上海姑娘身上的现实主义又起了作用,她选择了前者,因为稳定。然后自己创业开了家小店,做起老板来,如今生活得有滋有味。说实话,精明的上海人是不会随便答应别人的饭局的,除非他真的肯定你没有企图。既吃了你的饭、又拿了你的好处,还不帮你办事,这种事情上海人做不出来。
  ———北京人惟恐别人不知道自己富,跟他们说话必须打折;上海人怕露富,与他们交道要懂得自动升级
  都说北京“腕儿”多,其实是北京人自己爱炒作自己,今天上一回电视,明天又去哪里露个小脸儿,成名是分分秒秒的事,也甭管是什么名。有一女子告诉我,在北京的时候,好多朋友看她单身都给她介绍对象,还说“北京有钱人多,高干多,一定要捞个好的。”结果先是介绍了个北京老男人,传说中他很有钱也很小资,他自己也颇为得意,摆出有钱男人的架势来。结果上他家一看,所谓别墅不过是京昌公路上的复式“平价房”,才3000多一平方米;开的车是北京吉普,还没上海的桑塔纳贵。至于小资,是他在沾着灰的窗台上摆了一溜白蜡烛,又弄了些葡萄酒,想要借着月光翩翩起舞,吓得她一路小跑,逃了回去。后来,又介绍她认识了一“高干子弟”,据说他家别的不说,光房子就有N处。忍不住就跟着去“相”
  了一下房子,结果地板是“水门汀”的,浴室的马桶和淋浴龙头都是裸露着铁锈的,床是木板的,电脑是386的,连地理位置也离市中心极远。对方安慰她说,“只要一结婚,父母就会送好车给我。”她却忍不住问他这么样的房子能卖多少钱,“大概十几万吧!我父母还有另外4套呢!”他得意地回答她。她不仅想起自己家在市区的那两所房子来,估计都卖了的话也能抵个四五套这种房子,还是算了吧。最后一次的介绍就更离谱了,对方家里这次是真的有钱,不过儿子却属于智力实在不高的类型,父亲想了半天,觉得他做什么都不合适,要那么多房子也没用,最后终于给他弄了个好职位———卖墓园!那实在是很赚钱的买卖,有的墓地比新房子还卖得贵,然而,要她跟卖墓园的人过,她心里还是打了一个激灵!随后灰溜溜回了上海,想想以后再和北京人说钱说房子说小资,还是打点折头好。
  上海的有钱人可不这样。上海人发了财,是最怕被别人知道的,搞得那些媒体记者们要抓个人上上“名人访谈”都难。有一次在向朋友抱怨上海富翁实在太少时,对方忍不住就用手指了一下在“真锅”捧了杯清咖啡的老头,“那个人,资产上亿呢!”瞄过去,只见对方衣着普通,包也没拎,估计是舍不得买报纸,在那里使劲拿免费的穷看,过一会再看他出去,别说“宝马”,连部“桑车”都没有,竟然骑上部“老坦克”自行车飞驰而去,不仅厥倒。问朋友会不会看错,朋友摇摇头。“他在我们那里买股票,进出很大很大。”朋友在大户室工作,这种事情想必看多了。“他还算好的,我们这里一个更大的大户,每天还穿‘安全生产’的工作服,天天都上班去!”“还有一个是怕老婆知道自己是大户,每天到这里炒股票假装上班,有时候亏了钱心里不安,反而买条项链给老婆去!”朋友的例子仿佛信手拈来,听了人心里只发毛。难怪上海好像富人不多,原来俱是“养在深闺无人识”!
  相比之下,北京某些人大方多了。家里的家具可以次一些,车却一定要买“名牌”。没有宝马、奔驰,最少最少也要个本田开。而那时候上海著名的“杨百万”刚买了部夏利,昔日的祁宏同志则开着助动车到处跑。他们可不是没有钱买好车,实在,在那个年代的上海买车,除了炫,就还是炫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