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一、黄帝大洪水-解密《山海经》

 关心明天 2014-04-13

  十一、黄帝大洪水
  炎黄大战从祝融一直持续到夸父 ,黄帝族步步进逼,炎帝族节节败退。
  到祝融第四代夸父时,祝融族的北支夸父系已被驱逐到贝加尔湖以北了。《北次二经》载:“梁渠之山...... 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嚻,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dòng)。”这一族,在上古叫嚻鸟族,“其音如鹊”说的是嚻字发音如鹊。也就是说嚻鸟族即鹊鸟族。其状如夸父,表明该族与夸父族有关系。据《山海图》复原图, 梁渠山远在今中西伯利亚高原。可见夸父族有一支迁到了那里了。另《东山经》首经说:“犲(chái)山,其上无草木,其下多水,其中多堪[予予](xǔ)之鱼。有兽焉,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据《山海图》复原图,此处的犲山在今白令海附近,犲山所在民族,如夸父,表明该族也属夸父一族。这是祝融族的北方支系。

  祝融族南方支系则被驱逐到南岭以南。《海外南经》载:“(其)[有]范林方三百里。 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据《海外南经》表述顺序,此时的祝融在南岭以南。这就意味着炎帝系祝融族遭到惨败,大片山河易主。不仅如此,祝融族的南方支系后来有一支竟然逃到了两河流域和埃及,其时间也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在后面再谈,此处暂且不表。
  我们先来看黄帝的地盘。前面已说过,黄帝和轩辕本非一人。现从俗,称轩辕亦为黄帝。
  黄帝的疆域到底有多大。古往今来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据《史记.黄帝本纪》:“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史迁的记载应该有来历。他所说的黄帝的疆域应该出自古籍记载。丸山在哪里?我们只能从《山海经》记载的名山来找。在《山海经》中,和丸山同音的只有槐山、役山,而且都在山东半岛至朝鲜半岛一线。从《史记》后面提到岱宗来看,此丸山应离岱宗不是太远。而我们知道岱宗就是泰山。所以丸山应在山东半岛至朝鲜半岛之间。
  西至于空桐。空桐在哪?很多注家都说在今甘肃的崆峒山。其实这是注家们不懂《山海经》的地理之故。据《海内经》,黄帝发迹于司彘之国,按《山海图》复原图,司彘之国在今新疆。黄帝族发达了,不可能将祖宗之地都丢了。所以说黄帝西至甘肃崆峒山的说法肯定是错误的。那么此处的空峒在哪呢?前文谈到,空峒、昆仑、霍腊、贺兰、黄囊,五者上古实为一音。所以,空峒必与此昆仑、霍腊、贺兰有关。贺兰山在黄土高原,可以否定。剩下的就只有霍腊山和昆仑山了。而霍腊山在今里海东南。从史迁提到西部有鸡头山来看,西部山脉应和鸡头山有关。而在《山海经》时代,从今土耳其到兴都库什山脉之地理确实形如鸡头。并且古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这可以从《山海经.南山经》首经称第一山为鹊山,中间称猨翼山(注家说猨翼为即翼之误),末称箕尾山可以看出来。而鸡、即、箕三字也是可以同音互译的,所以鸡头山要么在土耳其,要么在兴都库什山脉。

  南至于江,登熊湘。这好理解。江就是今长江,熊湘就是熊山和湘山。熊hong山,南方语就是衡山。湘山,就是现在的君山。也就是说黄帝南疆到达了湖南。
  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荤粥、煇诸同音。而《山海经》中的煇诸山在今北京以北。合符之符,就是兵符。合符也就是有会师的意思。
  综合上述信息,黄帝的疆域至少西到兴都库什山脉,甚至可能到达了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东至少到达了山东半岛,也可能到达了朝鲜半岛;北至少到达了北京以北之燕山;南到湖南衡山以南。

  从《史记》记载的情况来看,黄帝时盛况空前,相当强大,怎么后来会衰败了呢。
  要明白这一点。这就要涉及到当时的气候了。
  先让我们看一看“夸父追日”的故事。
  夸父发源地在哪?《山海经.中次六经》说:“夸父之山......其兽多[牛乍]牛、羬羊,其鸟多鷩(biē),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这里的[牛乍]牛,也是蜀人的音译词。鷩鸟,也是伯陵或巴人的音译。羬羊是哪一族不明。此经说夸父山的北面是桃林,广圆三百里。这里的夸父山应该就是夸父族的发源地。据《海内经》,夸父族出于共工之后第三代,可见夸父族也是蚩尤的后代。
  “夸父追日”的故事,在《山海经》中有三个版本。
  一个是《海外北经》所说的:“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一个是《大荒东经》所说的:“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一个是《大荒北经》所说的:“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在上面第一个版本中,夸父是渴死的,死时手中之杖化为邓林,可见夸父是死在邓林这个地方。
  在第二个版本中,夸父是应龙杀死的,被杀时间在蚩尤之后。被杀地点在凶黎土丘。当时气候大旱。
  在第三个版本中,夸父也是应龙杀死的。地点在成都载天山。夸父被杀前也和气候有关。

  在这三个版本中,夸父的死都和大旱有关。
  所以夸父时期必然是一个气候突变时期。
  我们从前面也看到,黄帝大战蚩尤初期,今巴丹吉林沙漠还是大海泽,以致于应龙想发动水战,水淹蚩尤大军。
  自天女妭出现后,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竟然开始大旱了。到了夸父时,他不得不迁徙。“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
  夸父最初是想迁到黄河边上的。可那里是黄帝族的地盘,卧榻之下,岂容他人瞌睡。可想而知,夸父和黄帝族发生了冲突。于是夸父只好北迁大泽。大泽在哪,据《山海图》复原图,此大泽即今贝加尔湖。
  可是,夸父还没到贝加尔湖,仅仅到了邓林这个地方,就被黄帝大军剿杀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炎黄之战,表面上是由一个美女引起的,然而实质上却是水资源之争!

  黄帝族昌意迁弱水初期,弱水一带是个好地方。有黑水、弱水,还有钟山附近的460里大泽。
  到蚩尤时期,蚩尤进攻的目标是有九水的空桑(贺兰山)。
  到夸父时期,夸父迁徙的方向也和水资源有关。
  由此可见,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新疆、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环境开始恶化,气候开始变得干旱了。
  环境的恶化,导致民族的迁徙;民族的迁徙,又导致民族间的战争!这才是炎黄大战的本质。
  从历史经验来看,大旱之后往往是大水。
  黄帝的灭亡也是大水导致的。
  据《易纬是类谋》和《甘石星经》说:“黄帝世,......名水赤,大鱼出,斗拨纪,天下亡。”据汉代郑康成的注解,名水指河水、洛水,大鱼指鲸鱼。
  “名水赤,大鱼出,斗拨纪,天下亡”就是说名水变红,鲸鱼出现,北斗失序,天下灭亡。”此名水为哪条大河?汉代郑康成说是河水、洛水。然依笔者看,此名水非河水、洛水,而应是岷水,名水为岷水之译音,或者说是通假。《易纬是类谋》说黄帝时,岷江水变红,鲸鱼出现,北斗失序,天下灭亡了。这与《蜀王本纪》记载的望帝“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有异曲同工之处。

  从《易纬是类谋》、《甘石星经》和《蜀王本纪》的记载来看,黄帝时期肯定出现过天文地质和大洪水事件。
  这次大洪水的时间既然发生在黄帝时期,那么应该就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个时间值得给予相当关注。
  这次洪水的规模如何?《甘石星经》说名水赤,大鱼出。鲸鱼竟然出现在河水、洛水或者说是岷水!这岂不意味着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差不多都给海水淹了?!
  如果是这样,三星堆的文明、中国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文明自然都得一次性消亡!洪水消退后建立起来的文明处于石器时代也就可想而知了。
  问题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曾经出现过那么大的洪水吗?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个时间是相当重要的。在此期间,应该发生过一次大洪水。

  真相如何,这个问题留给天文学家和地质学家。


  十二、伊甸园与神秘的沙姆巴拉洞穴
  据《旧约》记载,大洪水前,“耶和华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
  “有河从伊甸Eden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第一道名叫比逊Pison,就是环绕哈腓拉全地的。在那里有金子,并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在那里又有珍珠和红玛瑙。第二道河名叫基训Gihon,就是环绕古实全地的。第三道河名叫西底结Hiddekel,流在亚述的东边。第四道河就是幼发拉底河Euphrates。”
  我们从前面的分析知道,《旧约》中的大洪水其实是黄帝到尧帝期间几次大洪水的模糊记忆。《旧约》连上帝是谁都含糊不清,它又会将伊甸园的四条大河的地理位置记忆得那么清楚吗?
  当然不可能。事实上西方一些学者也并没有真正认为伊甸园就在两河流域。西方学者有认为伊甸园在地中海的,有认为在亚特兰蒂斯的,有认为在东印度的。众说纷纭。

  可以肯定,《圣经》中四条河后面的说明应该是《圣经》流传过程中后人的误注,正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山海经》中的有的地名一样,它们也是后人注文混入经文的结果。
  前面我们也分析到,《旧约》中的上帝实际上是黄帝、颛顼帝、灵恝、尧帝的复合体,《旧约》大洪水传说也源于中国古史中的洪水记载。而希伯来人又源于中国的颛顼帝后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旧约》的真正源头其实就在中国。
  伊甸园到底在哪?
  我们来分析伊甸园中的四条河。
  比逊,《旧约》原文为pison,而《山海经》中的滂水之粤语读音pong seoi与pison相近;基训也和《山海经》中济水读音相近;西底结则更是萨底江的音译,幼发拉实则是雍和(fu)人的音译。而这四条河恰恰就在中国的云南!雍和人实际上正是炎帝的祖族,也就是上文谈到的神民帝国神徽之雍和!

  所以,伊甸园必在中国的云南!这个地点在哪,已经基本明朗。
  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这里有一个更大的秘密,恕不能告知。
  伊甸园的真正意思实际上是炎帝苑。
  据《山海经》炎帝之父是少典,而少典又源于《山海经》中的囷帝。帝囷就是囷帝。而囷、申、常、仓上古同音假借,实为一。帝囷就在《中次十一经》的帝囷山,即云南大理的点苍山。所以,少典也好,西方崇拜的“上帝”也好,都在云南大理点苍山一带。
  《旧约》说亚当和夏娃因偷吃了善恶树的果子而被上帝驱逐出了伊甸园。
  这和《山海经》的记载是有相通之处的。
  《旧约》中的善恶树实际上是“神我术”,生命树实际上是“生命术”或者说就是“三曼术”,而三曼之源,源远流长。在印度典籍记载中,三曼传说源出上古天神之口,与印度尊崇的《梨俱吠陀》并列。其实说白了,三曼也就是后世所谓的长生不老之术,都是音译词。

  《旧约》说亚当和夏娃被上帝放逐到了两河流域。
  而《山海经》也记载了两河流域有一支民族是蜀人被驱逐而来的。《山海经.南次二经》明确说:“有鸟焉,其状如鸱(chī)而人手,其音如痺(bì),其名曰鴸(zhū)鸟,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痺鸟就是《圣经》中的比拉。鴸(zhū)鸟,就是蜀人。也就是说《圣经》中的比拉族是中国的一支蜀人被流放到西亚的结果。比拉族后来出现了比拉王,就是《圣经》中五王与四王之战中的比拉王。

  这支蜀人是哪一族?
  就是祝融、伯陵一族。
  为什么?因为痺鸟正是伯陵(巴人)的音译,鴸(zhū)鸟也是祝融的音译。炎黄大战,祝融被杀。黄帝族步步进逼,占领了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祝融族的后人有一支出逃到了西亚两河流域,即《山海经.南次二经》柜山一带,其地就在现在的伊拉克巴格达以东。
  我们知道,祝融就是窫窳,音同蟾蜍,在湖南和鄂东南一带,蟾蜍的方言土话读音就是老甲,可见老甲是上古蟾蜍之俗称,蟾蜍就是老甲。而灵恝的粤语恰恰就是老甲la ngat。以音释义,灵恝就是蟾蜍,就是祝融。这就意味着灵恝是祝融的后代。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据《山海图》和《大荒经》复原图,此处的灵恝(老甲)已到了地中海一带。可见蜀人祝融的后人已迁到了地中海一带!

  可惜的是,互人之国被后世注家误注为“氐人之国”。一字之易,实属大错。互人之国就是互人之国,即法老之国!法老是互人的音译词而已。《大荒西经》说地中海一带的法老国是炎帝之孙族灵恝(老甲)建立的!
  《大荒西经》后面更是说得明明白白“有青鸟,身黄,赤足,六首,名曰鸀(zhuò)鸟。有大巫山。有金之山。”青鸟,即驾鸟、耆那、羌人之图音;身黄,即少皞之图音;赤足,即夏族之图音;六首,即鹿蜀、六诏之图音。鸀鸟,即蜀人之图音。大巫山,就是大马士的音译。金之山,即金字塔之音译!
  《大荒西经》明明白白告诉我们,法老国为炎帝孙族灵恝建立的。法老国的统治者为青鸟(后世称为china),称少皞(sun),为夏族(汉族),蜀人之六诏一族。灵恝统治的范围不仅在埃及,而且到达了今大马士革一带,甚至到达了两河流域!

  《山海经.南山经》首经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南山经》首经招瑶山说:“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瑶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gǔ)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xīng)狌,食之善走。”
  据《山海图》复原图,招瑶山在今叙利亚东北。祝馀草也是窫窳族的图音。榖木,即喾巫(中国所说的帝喾)的图音。迷榖,读粤语的mai guk,此即后世所称的蒙古。迷榖,本为树的一种,此处只不过是以迷榖之图,表“蒙古”之音而已。狌(xīng)狌兽,实则为双双族、商汤族、成汤族之图音。此四者上古实为一音,为粤语之读音,也为同一族。

  《南山经》首经之招瑶山明确说明了招瑶山那里有祝融族,有帝喾之蒙古族,有巴人之双双族,即我们后世所说的商汤族。
  这就不难解释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与古中国文明的关系了。这个课题太重大。深入讨论已超出本篇内容,此处只略略提及。公元前3000年左右,炎黄大战以后,祝融族逃到埃及,其后,祝融族的灵恝建立法老国。法老国地盘后逐渐扩大到两河流域。到公元前2400年左右,祝融和娥女的后代,鼓之一族已经深入两河流域,建立了阿卡德帝国,这就是西方在两河流域考古中发掘的萨尔贡建立的阿卡德帝国。鼓就是中国古史所说的帝喾,也就是《山海经》中的榖木(喾巫),喾巫也就是巫喾,此一族后世就称为蒙古。
  《山海经》可以说已经基本破译了。深埋了几千年的上古史的大门正在为我们打开!恢宏的上古画卷正在逐步展现!

  从《山海经》看,上古川西为黄帝帝都所在,为世界的中心,也是世界各地朝圣的中心(注意:黄帝都城不只一座)。其文明要超出世界其它地方是可想而知的。川西之帝都拥有世界各地的物产也是理所当然的。
  祝融族战败后,出逃西亚和埃及,其出逃路线应该是中南半岛--印度半岛--两河流域--埃及。这里要注意的是,《海外南经》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这里的“兽身人面,乘两龙”也是上古的图音文化。兽身,即双双、萨霜、商汤、成汤、三秦。人面表明它代表的是人而不是兽。乘两龙,即神农人的图音,同时龙也是祝融族后人灵恝的神徽。
  《大荒西经》说灵恝建立了法老国。而灵恝是祝融后人。所以埃及金字塔也应该是祝融后人灵恝所建。埃及的狮身人面正是兽身人面。吉萨三大金字塔以及大金字塔前面的狮身人面像所透露出来的图音信息也和祝融族有关。

  吉萨三大金字塔,外形即三山,而三山、双双、萨霜、成汤、商汤、三秦上古是同音的,代表的是同一族。金字塔前面的狮身人面像正是兽身人面,此为祝融后人灵恝的神徽,即《海外南经》所说的兽身人面。
  狮身人面像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很简单。就是“我”的意思。
  为什么?
  因为狮身人面像之形就是上古印度梵语的“唵”字。“唵”之梵语写作 (原图)
  。此字之形正为埃及“狮身
  人面像”。据古印度《奥义书.大林间书》:“‘人狮’唯是‘自我’,唯是‘大梵’” 。可见狮身人面像的含义就是 “自我”,就是“大梵”。而(原图)
  字,上古印度读作“唵”,和中国的“俺”字、英语中的“I”发音完全一致,义亦为“我”。
  所以狮身人面像的含义就是“我”。我是谁?我狮身人面也。也就是说“我双双人”的意思。吉萨金字塔也好、狮身人面像也好,都是上古图音文化的体现。

  形仅是表象,形所传达的音才是实质。吉萨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明确告诉了我们,它们和双双(三秦sin)人有关。
  据黄宝生先生解释印度婆罗门教之《奥义书》:“‘唵’,此诚韦陀多学派之唯一宝诀,盖说神说诸天说上帝,无虑数百其名。名,皆相也,诸相必有一通相,以一至简之名表之,即“唵”是也。名,声也。声凡三合,为“阿”“乌”“门”(AUM),合称为“唵”OM,其说繁多,皆就其所象征者立。”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唵”的发音是由“阿”、“乌”、“门”三者合成的。“阿”、“乌”、“门”三音快读,就成了“阿门”或“阿蒙”。其急读就成了“唵”、“安”、“俺”、“I”五字之音。
  “唵”是什么意思?
  据《弥勒奥义书》:“是大梵者,即光明也,是光明者,即是太阳。太阳以“唵”声为其自体。彼自分(其身)为三,“唵”声三音,(即阿、乌、门),以是而此世界万物,经纬交织其中也。”可见在《弥勒奥义书》中,“唵”发音为三:阿、乌、门。三者合而称太阳或称大梵。

  由此可见,“唵”就是大梵、就是太阳,就是我。
  而“我”,上古读ngo,这是中国南方人的读音,后来音变为“俺”。 
  所以印度之“唵”实源于上古中国之“俺”。炎帝节并并有九州,“俺”传入印度是自然之理。印度之“唵”传到两河流域就成了“安”,传到埃及就成了阿蒙,基督教借用过去就成了阿门。现代日本人从西方翻译过去就成了奥特曼。英语中的“I”也是源于上古中国之“俺”。其义本来是“我”的意思,后来演变之、神化之,我就成了“自我”、“超我”、“神我”、“梵我”,乃至成了“上帝”和“超人”。
  上下五千年,“我”之演变,一句话:我就是上帝,上帝就是我!
  由中国、南亚、西亚、欧洲之“我”之原始读音,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实有一个共同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中国!

  西方不仅将炎帝文明的传播方向弄错了,传播时间也弄错了。至少在公元前2700年以前,炎帝文明是由战败了的祝融族向西传播的。
  文明的源头在中国,这是由中国特有的地理条件所决定了的。青藏高原地处中国,为世界之颠。据科学研究,自第四纪冰期以来,人类历史上确实出现过几次大洪水,但这到底是不是灭世大洪水,它出现的年代是什么时期,却无法实证。从逻辑推理出发,如果真有灭世大洪水,那么大洪水后,文明的源头只能出现在青藏高原。
  事实上,纳粹德国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1939年,希特勒甚至授权二号实权人物希姆莱组织了一个由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人类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组成的庞大的考察队到中国的青藏高原进行所谓的考察,声称雅利安人的先祖即亚特兰蒂斯神族就存在于亚洲的中心青藏高原。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寻找上古轴心国、沙姆巴拉洞穴和世界能量之源磁欧石,据说找到了沙姆巴拉洞穴,就可启动地球轴心,将时间扭转,并借助它的力量,为纳粹德国打造一支刀枪不入的“神族部队”。

  如何看待纳粹德国的这一行动?
  仅仅是笑话吗?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德国人的理性是全世界出了名的。
  而且20世纪30至40年代,纳粹德国也确实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创造力。
  央视《探索与发现》栏目曾经播出过这一节目。
  事实上,据《山海经》,轴心国是存在的,沙姆巴拉洞穴也是存在的。磁欧石也是存在的!但它们和纳粹德国所说的完全是两回事。
  轴心国是哪一国?据《山海经》,它可能是西方人将鼬姓国误读的缘故。《山海经.大荒南经》说:“有国曰[柏服],颛顼生伯服,食黍。有鼬姓之国。”据《山海图》复原图,鼬姓国就在中国的云贵高原至大巴山脉一带,可能还包括江西。当然轴心国也可能是颛顼国的音译。据《山海经》,颛顼国中心地域也在江西。

  另外轴心国也可能是长胫国的音译。《大荒西经》载:“有大泽之长山。有白氏之国。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东,有长胫之国。”据《大荒经》复原图,此长胫国在青藏高原。纳粹德国的所谓轴心国并不是无风起浪的。从纳粹德国到青藏高原寻找轴心国的事情来看,纳粹德国的轴心国应该就是长胫国。轴心、长胫,古音实为一。
  另外沙姆巴拉洞穴也是有来由的。沙姆巴拉是什么?沙姆,来源于三曼、神民、四目耳之音译。巴拉,则是伯陵之音译。
  三曼、神民之源,非常古老。三曼,源于《山海经》之“四目耳”即后世的寿麻、苏美尔和三苗。在印度则被译作“三曼”。据印度经典,三曼最初见于《三曼吠陀》,此《三曼吠陀》与《梨俱吠陀》,据印度教,传出于上古天神之口。在《山海经》中三曼又称之为“神民”,民、氓上古本是一音,同音通假。此神民正可与印度经典传《三曼吠陀》、《梨俱吠陀》出于天神相佐证。

  《海内经》说炎帝时分天下为九丘,即后世所说的九囿,其中就有“神民囿”。伯陵本是炎帝之孙,号称“神民”。而伯陵之粤语音读就是巴拉,所以沙姆巴拉实际上是炎帝之孙---神民伯陵。
  据《山海经》,炎帝之孙伯陵初为钟山之神,后来称帝,也就是朝云国。朝云、祝融、洞穴三者上古本为一音,都是中国南方语音。
  所以沙姆巴拉实际上就是神民伯陵,而洞穴,实际上是朝云、祝融的音译。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纳粹德国的所谓沙姆巴拉洞穴完全是源于民间传说。民间传说虽然不是空穴来风,但完全走样了。
  纳粹德国要找的是什么?是沙姆巴拉洞穴那么简单吗?
  看看西方历史、考古学界19世纪至20世纪在中国的活动就知道了。他们活动的主要区域都是在新疆、内蒙和青藏高原。他们打的旗号是科学考察,实际上他们是另有目的的。他们要寻找的是文明的源头----昆仑之虚!


  中国的祝融一族战败后,经中南半岛到印度半岛到两河流域到埃及,将“我”音带入了西方世界。而祝融是炎帝系的,西方人辗展将“炎帝”翻译过去就成了雅利安。 这就是所谓雅利安人的真正出身。

  在《山海经》中,昆仑之虚不只一座。
  祝融族的伯陵称帝,建立开明帝国,开明帝都城就在昆仑之虚。《山海经》说:“海内昆仑之虚(qū),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jiàn)。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夷]羿莫能上冈之岩。”
  木禾,即禾木,也就是“开明”之图音。
  此昆仑之虚在哪?就在青藏高原! 
  《山海经》说:“开明西有凤皇、鸾(luán)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玕(yū)琪(qí)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fá),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

  “ 视肉、珠树、文玉树、玕(yū)琪(qí)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fá),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这些都是什么?视肉,据说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一种东西。珠树、文玉树、玕(yū)琪(qí)树不知道是什么圣物,不死树则是不死之书了;离朱、木禾、柏树不知道是什么,甘水则是甘露,也是异物。圣木曼兑应该和三曼有关。总之都是不寻常的东西。
  欧磁石是什么?是世界能量之源吗?昆仑之虚真的有能扭转时空的能量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东西。下面这个陶盘是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前的东西,发现于伊拉克的萨迈拉。此图表现的就是昆仑四区,即上古亚洲四虚。昆仑四虚居于大海之中,图中之鱼逆时针旋转,四根柱子代表四维,即四极,大海之鱼推动四维(四极)旋转!中间万字符稳居昆仑中央。从该图我们可以看出,上古先民们对地理的认识比我们想像的要深刻多了。在他们看来,昆仑竟然是旋转的!而且是顺时针旋的,其旋转的原因是因为海中的大鱼推动了地之四维,即地之四极,四极的旋转造成了昆仑四虚的旋转。

  
  昆仑是旋转的?
  上古真的有这种观念?
  请再看一段神话。这就是非常著名的搅乳海的传说。这个传说非常古老,不仅印度有流传,东南亚也有流传。内涵非常丰富,非常厚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用语言概括会失去它应有的含义。为避免人们所说的断章取义,保证引用的完整性,同时也为读者自行分析提供详实信息。下面不厌其烦,基本全文引用(这也是全面之所以大段引用前人文章的原因所在):
  “有座弥卢山华光万丈, 一片灿烂,至高无上,它的座座山峰金光辉焕,黯淡了太阳的煌煌光芒。黄金装点,奇妙无比,天神健达缚在此安居。......”
  “力大无穷的全体修罗,一日登上了此山之顶。众位天神都一一坐定,然后开始将会议举行;......天神那罗延安坐山颠,向着大梵天张口提议: “请让天神和阿修罗,一起去把乳海搅动。 那里将会出现甘露, 在搅动的大海之中。 “既然能得到各种仙草;又得到了所有的珍宝,天神们,搅动乳海吧! 甘露随之也定会见到。”

  “有一座山名叫曼陀罗,形若天顶的群峰巍峨,这个众山之中的泰斗,被天神们套上了藤索。形形色色的飞禽鸣声回响,形形色色的走兽布满山岗,众多紧那罗和如许天女, 又有天神们居住在山上。巍巍耸峙的曼陀罗山, 其高有由旬一万一千;它稳稳植根于地面之下,其深有由旬一万一千。那时众天神云集此间, 也未能拔起曼陀罗山,毗湿奴和大梵天一旁端坐,天神们走去向他们开言:“带来幸福的高深智谋,请你们二位在此施展!为了我们大家的利益,请费心拔起曼陀罗山!”婆利古的后裔啊!毗湿奴和梵天表示同意。受到大梵天一番鼓励,无际者随后挺身站起,那罗延又对大梵天说,成就此事他确有勇力。大力无穷的毗湿奴,奋力拔起了众山之主, 婆罗门啊! 连同山林和林中动物。”

  “众位天神陪同无际者,一起来到了大海旁边,对大海说:“为求甘露,请允许搅动海水波澜!”水神伐楼拿应声开口:“一份甘露我若也能有,那末,曼陀罗山旋转起来,沉重的碾压我甘心忍受。”众位修罗和阿修罗,又对龟王阿拘跋罗说:“请阁下权且充当一下,支撑曼陀罗山的底座!”“遵命”二字乌龟说完, 让他们在背上放好大山; 因陀罗则用一个工具,稳稳压住那山的顶端。把曼陀罗山当做搅棍,让蛇王婆苏吉做为搅绳,百川汇集的浩淼大海,天神们开始隆隆搅动;底提之子和檀奴之子相聚一处,婆罗门!他们也齐来求取甘露。” 
  “为数众多的阿修罗,抓紧蛇王婆苏吉吻部;全体天神汇合一起,把蛇的尾巴牢牢揪住。 世尊无际者,天神那罗延,他将蛇头不时抬起,又将蛇头不时放低。 天神们突然双手一松,雾迷电闪的股股狂风,立刻从蛇王婆苏吉口中,接连不断地向外喷涌。那些一团一团的水雾,凝成挟带电光的乌云,修罗们又累又热身体消瘦, 云中飘洒下细雨纷纷。从那曼陀罗山的绝顶, 飘坠下花雨纷纷扬扬。间有许多花冠和花环, 落到修罗阿修罗身上。这里发出隆隆的响声,犹如云中巨雷的轰鸣,众位天神和阿修罗一起,用曼陀罗山将海水搅动。那边各色各样的鱼类,被巨大的石杵碾得粉碎,它们一批批数百上千,悄然融入浩淼的海水。伐楼拿的水族之众,居住地府的各种生灵,由撑持大地的曼陀罗山,把它们引入毁灭的途径。 曼陀罗山飞快地转动, 落有鸟雀的山上大树, 彼此猛烈地碰撞不停, 接二连三地倒下山峰。大树巨木互相磨擦,燃起大火一片通明,蓦然间照亮了曼陀罗山,如电光弥漫暗蓝的天空。 奔突窜跳的大象雄狮, 都被烈火活活地烧死, 形形色色的各种生物,它们的性命统统丧失。那一场大火, 由此及彼燃烧猛烈, 天神之佼佼因陀罗,布云降雨将它扑灭。”

  “山上大树巨木的汁液,以及山上仙草的汁液,种种不一,许许多多,向海水之中汩汩流泻。 那些汁液有不死之功,众修罗饮了汁液之精, 又因为饮了黄金之露, 他们达到了不死之境。尔后从大海的浓乳中,有那上好的醍醐生成,它与那汁液之精相混,在海面上覆盖了一层。”
  “ 赐恩典的梵天安坐一边, 众天神随后又向他开言:“梵天!我们都已疲惫不堪, 那个甘露却仍未出现! “除了天神那罗延, 底提诸子及蛇中佼佼,他们搅动这个大海, 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梵天遂对天神那罗延说: “请你赐给他们一些力气! 毗湿奴呀! 你是此地的万灵药剂。” 毗湿奴说: “致力此项工作的诸神, 我赐些力气给予他们;浩浩大海请再去摇撼! 曼陀罗山请再去旋转!”听罢那罗延几句话语, 他们顿时增添了力气, 同心协力从大海之中, 又搅出醍醐丰富无比。 随后有月亮从大海生出, 其光线似乎有百千之数,华光熠熠分外的皎洁, 凉爽的清辉闪烁不住。 紧接着产生了吉祥天女,出自清奶油,身著乳白衣; 这位修罗女神出现之后, 又产生了乳白色神马一匹。 一块神圣的摩尼宝石, 名憍斯杜跋,甘露中生, 光芒四射,十分吉祥,自动装饰在那罗延前胸。修罗女神——吉样天女,明月,疾如思想的神驹,沿着太阳的轨道相继离开, 有些天神也随之而去。尔后,医神檀文陀梨, 相貌英俊,从海中升起,

  手捧一只白色的钵子,甘露就装在那只钵子里。”
  “看见了这场伟大奇迹, 檀奴之子都一跃而起, 争相叫喊“这是我的!” 为得甘露而欢呼不已。天神那罗延深有法力,将迷人的幻魔召到这里,令其变成妖娆的美女,和檀奴之子混在一起。 檀奴之子和底提之子, 都为那女子失魄落魂, 他们一个个糊涂蒙心,将甘露统统给了美人。 头等的甲胃披挂在身, 手中操持着各种兵刃, 底提之子和檀奴之子, 随后冲向了那些天神。 英勇非凡的天神毗湿奴, 以幻术收回了那些甘露,他神通广大偕同着那罗,从檀奴之子群夺路而出。 尔后所有的天神之群, 当时都把那甘露啜饮; 他们在毗湿奴面前分得, 都急不可耐乱乱纷纷。 焦思渴想得来的甘露, 诸神正在吸饮的时分, 有檀奴之子名唤罗睺, 变成天神也得饮入唇。 正当那甘露刚刚流入 ,檀奴之子的喉颈之处, 一心为了修罗的利益, 月神日神将其揭露。 世尊毗湿奴于一瞬间, 祭起了他的法宝神盘, 当檀奴之子正饮甘露, 矫饰的头颅即被砍除。 檀奴之子的那颗头颅, 硕大无朋,山岳一般, 它被神盘砍掉了之后, 呯然坠落在大地地面。 从此他和月神太阳神, 永远结下不解的仇恨, 罗睺用他那一张嘴巴, 直到今天还吞食他们。世尊诃利又随即隐去, 幻化而出的绝色美女, 持凶狠武器的檀奴之子, 一个个吓得抖颠不已。”

  “此后爆发了一场大战, 在有咸味的海水岸边, 一方修罗一方阿修罗,远比一切更令人胆寒。 巨大而又锋利的标枪, 成千上万的投掷出去,又有尖头极锐的长矛, 以及各种各样的兵器。 有些阿修罗中了神盘, 喷吐出鲜血一滩一滩; 有些遭重刀砍棍棒伤, 接二连三栽倒在地面。 在这险恶的战斗之中, 用三叉戟砍下的脑袋, 精炼黄金制做的锁子甲, 那时不断地掉落下来。 一些躯体魁伟的阿修罗, 淋漓的鲜血将全身涂抹, 尽被杀死,满地横躺竖卧, 如染成红色的山峰座座。 修罗阿修罗数以千计, 挥舞着武器互相砍劈, 嗷嗷的呐喊声四处响起, 当一轮旭日冒红之际。 他们在近处使用铁棍, 又用黄色的斧钺对砍, 猝然相遇用刀剑柄把, 彼此的喊杀声上达云天。 “砍呀!”“劈呀!”“追呀!” “撂倒他们!”“前进!” 洪亮而又可怕的呼喊, 战场处处都可以听见。 喧声鼎沸,险象环生, 战斗正在这样地进行, 那罗、那罗延两位天神, 他们也投身于战斗之中。 天神那罗手执的神弓, 毗湿奴在战场一眼瞥见, 这世尊也油然联想起来, 诛灭檀奴之子的神盘。 世尊心中刚一想, 神盘即从空中降, 光芒万丈似太阳, 能叫敌人把命丧。 神盘有名曰妙见, 边缘锐利不可挡, 神盘令人心怖畏, 所向无敌称最上。 来时烨烨火光闪, 令人心惊胆又寒, 臂如象鼻阿周陀, 抛此神盘出手边。 神盘能去又能还, 高飞云天疾似电, 放射一片大光明, 可摧敌城化残垣。 那个神盘亮闪闪, 俨然死神光灿灿, 神盘那时显神速, 接二连三向下砍。 底提之子檀奴子, 粉身碎骨有数千, 皆因补卢奢婆罗, 战斗之中祭神盘。 犹如熊熊一团火, 神盘到处吐火舌, 神盘顽强不松懈, 砍死群群阿修罗。 倏忽之间入青天, 倏忽之间地上落, 它在战场饮鲜血, 好似一个毕沙遮。 阿修罗们心弥坚, 尔后搬起座座山, 以此袭击众修罗, 不时掷到地平川。 阿修罗们力非凡, 光辉驱得云朵散, 计以数目有几千, 他们那时登云天。 阿修罗们自空中, 座座大山朝下扔; 原为恐怖之渊薮, 树木蓊郁山上生; 千姿百态似云形, 巅顶蚀去山势平; 大山落时猛相撞, 发出阵阵隆隆声。 遍布森林之大地, 随之颤动复战栗, 大山朝下落不停, 大地处处受打击。 又有修罗阿修罗, 猛然相喝声声厉, 大地既已变成为 ,他们一片争战地。 尔后那罗放羽箭, 纯金箭簇装饰严, 密密长箭向天飞, 天上道路全阻断。 密密长箭又劈碎 ,阿修罗众手中山, 当时他们被封锁, 陷大恐怖心胆寒。 或者急急钻地腹, 或者潜入咸水海, 身躯高大阿修罗, 既被修罗击且殆。 加之他们又见到, 名曰妙见彼神盘, 周身熠熠耀火光, 怒气冲冲奔天来! 修罗随之获胜利, 那座大山曼陀罗, 修罗深深致敬意, 然后送之回原地。 全体修罗齐欢呼, 声动四方震寰宇, 他们一如来临时, 携了琼浆归天去。 飘然归去众修罗, 无不欣欣获极乐, 欢天喜地情无限, 遂将甘露安放妥。 那位诛灭波罗者, 同了长生众修罗, 捧给头戴王冠神, 一只保护甘露钵。”

  


  《搅乳海》的神话,原本记载于《摩诃婆罗多》。据印度自古相传的说法,《摩诃婆罗多》成书于公元前3100多年前。据学者们的研究,《摩诃婆罗多》成书时间最少远在2000多年前。二者虽有分歧,但它是一部非常古老的巨著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上,《摩诃婆罗多》主要叙述的是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的事情。其中有些传说,反映的时间甚至要更为久远。它最初本为口耳传说,后来才逐渐成篇的。
  “搅乳海”的神话非常奇伟瑰丽!它到底是什么寓意,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是描写男女性交的,有说是描写磨苏摩酒的。可谓仁者见仁,淫者见淫。
  搅乳海到底是什么含义?我们来分析一下。
  搅乳海实际有多层含义。
  第一层,说的是拔曼陀罗山。曼陀罗山是众山的泰斗,也就是说是天下最高的山。最高的山非喜玛拉雅山莫属,所以拔曼陀罗山指的实际上是喜玛拉雅造山运动!

  第二层,就是真正的搅乳海。神话说曼陀罗山在飞快地转动,可见喜玛拉雅山在旋转,或者说青藏高原在旋转!此时出现了飓风和火山爆发,生命消失!奇怪的是众修罗却达到了不死之境!
  第三层,就是造甘露。在造甘露前最先出现的是月亮,然后是吉祥天女,然后是三曼(神马之音译)和摩尼宝珠。摩尼就是牟尼,就是佛,摩尼宝珠说白了就是佛珠。据《长阿含经》说,摩尼珠又名焰光,“置于鍑下饭熟光灭。不假樵火,不劳人功”。摩尼宝珠倒有点像原子能,说把它放在锅下煮饭,饭一熟光就灭了,不需要柴火,不需要人力。最后是甘露。从第三层意思看,月亮竟然是喜玛拉雅造山运动以后才开始出现的!甘露是什么?很可能就是生命术和不死术!
  此一层又附带解释了日食和月食现象。

  第四层,就是天神和阿修罗争夺甘露----生命术和不死术,为此爆发世界大战。大战的地点在咸海一带,其地点可能是今中亚的咸海,也可能是现在的黑海。黑、咸粤语同音。值得注意的是大战的武器是一个神盘,“神盘即从空中降, 光芒万丈似太阳, 能叫敌人把命丧。”“来时熠熠火光闪,令人心惊胆又寒,”“神盘能去又能还, 高飞云天疾似电,放射一片大光明,可摧敌城化残垣。那个神盘亮闪闪, 俨然死神光灿灿,神盘那时显神速, 接二连三向下砍。”“犹如熊熊一团火, 神盘到处吐火舌, 神盘顽强不松懈,砍死群群阿修罗。倏忽之间入青天,倏忽之间地上落”这是什么武器?还有后面战争场面的描写,绝对比现代化战争更激烈!简直就是核战争!

  要知道,《摩诃婆罗多》成书时间远在2000多年前,火药还远未出现。有兴趣的可以对比《封神榜》、《西游记》关于战争场面的描写。后者都是火药出现之后的产物,但它们关于战争场面的描写不外乎是我们常见的物体的神化,完全在我们的想像之内。而《摩诃婆罗多》却是火药未出现前的作品,其描写的战争场面和武器不亚于现代战争。 
  从上述分析来看,搅乳海说的实际上是上古世界大战前的事。其中有喜玛拉雅造山运动,青藏高原的旋转,生命的毁灭与重生,上古世界大战。
  在这里,我们把注意力先放到曼陀罗山的旋转上。曼陀罗山既然是喜玛拉雅山,曼陀罗山转动,青藏高原自然也得跟着转动,亚洲也应该跟着转动。
  再联系前面所说的萨迈拉陶盘上的昆仑四虚。那上面的昆仑四虚(亚洲四虚)也是在旋转的,是逆时针旋转。

  搅乳海的神话和萨迈拉陶盘反映的内容是一致的!它们表明上古有一种观念,即认为亚洲是旋转的!而且是以青藏高原为中心旋转!由于青藏高原的旋转,导致四极或四维的运动,生命毁灭,然后重生。青藏高原为什么会旋转?先民们认为是海中的大鱼在作逆时针的推动的结果。 
  纳粹德国的轴心国,其轴心的意义也在于此。它明显来源于上古的传说和青藏高原藏民的信仰。这或许就是纳粹德国所谓的扭转时空之门的意义所在。纳粹德国说扭转时空之门就可以回到1939年,修正纳粹以前的错误。那是纳粹对神话的误解。
  那么欧磁石是什么呢?这个相当震惊!欧磁石的客家话竟然是铀磁石!难道纳粹德国是寻找铀矿?看来纳粹德国的西藏之行绝不是想像的那么简单。真相如何,只有留待纳粹德国的历史档案的解密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