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路亚| 梦里依稀慎成里(04.6.14)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3
    上海真的是一个很“妖”的地方。
  这个“妖”不在于外表的妖艳,更在于骨子里的离奇。
  那些离奇,藏在时光的罅隙里;藏在日复一日,朝夕进出的老弄堂里。
  一本在上海上个月最新出的《回梦上海老弄堂》,把整个大上海那些大大小小,隐隐藏藏,又很有时光人情的一条条老弄堂给彻彻底底翻了一个遍。上海史学工作者许洪新先生,作为这本书的主编,手下集结一批知名的优秀作家,共同为大上海总共达20多条老弄堂的枝枝节节,所有的掌故史料……来了一次从未有过的静谧而丰腴的呈现。
  拿起这本《回梦上海老弄堂》在手中,仿佛面对一个上了年纪的人,那人也不算特别苍老,只是物换星移,经历了多年尘世,什么看的也都看了,什么听的也都听了,然后一切复归落暮般的宁静。泡上一壶清茶,坐在时光的出入口,摇着一把蒲扇,给爱听的人,给往来好奇的游客,不紧不慢地讲上一段“离奇”。
  那“离奇”也是老百姓的“离奇”,有一点点出挑,但亦不是特别高不可攀的。那些住在老弄堂里的大小名人,他们或她们,也都是普通人过来,谁不曾有过悲欢离合,生死抉择……而这一切,就发生在身边这些马路口走进去的一条条弄堂之中,谁又能说,这样的“普通”亦不为一种上海滩特有的“离奇”呢?
  要说上海的弄堂已经有超过150年的历史。
  老一辈外婆级的人,总爱说那句老话: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城老事多。所以各种弄堂,从如今栖藏在淮海中路百盛商厦对面、住过留法大画家徐悲鸿的霞飞坊,到上海图书馆斜对面、曾经住过风流才子邵洵美和他的美国情人的欧式花园里弄,还有素有东方巴黎的拉丁区———匿藏在瑞金二路泰康路背后、住过大剧作家田汉并组织上演了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小说改编的六幕话剧《卡门》的“新新街”老弄堂……弄堂里面越深,我们可以发觉到的故事就越多。甚至在读这本《回梦上海老弄堂》过程里,你绝对会发觉,这些弄堂里,善感的文人、画家、乃至风华绝代的封面小姐、名媛……总之,佳人雅士,文人才子的故事,在老弄堂间的回梦之中,显得特别诗意,迷离而丰富———
  萧军·萧红
  一个叫“慎成里”的里弄———全上海迄今保留得最完整石库门建筑的这样一条老弄堂,曾经传出过这样一首诗。慎成里,这条典型旧式上海里弄,正位于永嘉路和襄阳南路。“拉都路”指襄阳南路。当年,被称为“拉都路”的襄阳路白天卖生煎馒头、年糕团、油条的小店特别多。我敢说,今天,倘若你来到傍晚的永嘉路襄阳路这里走一走,或者干脆停在十字路口,你还会觉得这里依然和70年前一样的热闹,充满市民的、温暖的小细节。
  谁也不知道,当年知名的一对非常年轻的作家夫妇,萧军和萧红。
  当年,就是这样一对年轻的作家夫妇,萧军和萧红,因环境逼迫逃亡至上海,来到上海,进入了上海的“腹地”,一个是穿着西装,戴着领带,国字脸,粗浓的东北人模样的眉毛;一个是常穿小格子纹旗袍,梳着两条齐肩小辫子,模样看上去淑惠而文静。
  他们带着《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两部小说稿,从东北辗转来到上海。1935年5月春天,鲁迅、许广平带着他们的小海婴,不期而至来到了萧军和萧红在这条老弄堂里的“小窝”。仿佛就像是两家平平常常的夫妇访友做客。鲁迅请他们去吃饭。萧红在一旁不晓得那天吃了什么,却一直注意鲁迅先生他那抽烟的姿势……
  后来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在鲁迅的帮助下出版,这两部书成为了他们一生各自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尤其萧红,这个以《生死场》著名的30年代名女作家,在上海弄堂里进出过的女作家,和在公寓里生活的张爱玲是那么不同,她的作品以强烈的写实情感,细腻的笔触描述大众生活,没有所谓的佳人才子的情调味。也许,这和她在弄堂里的那些日日夜夜生活有关———那些为了一个大饼,一顿早饭的着落而心心念念、刻骨入肤的日子,造就了不一样的女作家,不一样的上海气息……
  后来传记作家丁言昭把萧军和萧红他们俩住在上海“慎成里”的往事,写到了这本《回梦上海老弄堂》“我们的弄堂”一文中。因为她和她的父亲著名出版人,一代著名文化学者丁景唐老先生也同样住在这条永嘉路的“慎成里”。萧军几经多年,之后又有一次回到了上海,又来到了这条弄堂,当年住在这里的丁景唐夫妇,陪着萧军重新一起走了这一条老弄堂……而此刻,萧军的身边已没有萧红的陪伴。
  对于一个外乡人来说,弄堂,以及它所包含的那一段时光和独特的生活方式,是以一种渐渐的缓慢状态,慢慢沉入了萧军、萧红乃至千百个像他们一样曾经寓居的文人艺术家们的身体内的。
  “梦里依稀忆故巢,‘拉都路’上几春霄。双双人影偕来去,蔼蔼停云瞰暮朝。缘结缘分终一幻,说盟说誓了成嘲。闲将白发窥明镜,又是东风曳柳条。”
  萧军最后作了这样一首诗,算是对他和他的爱人萧红对于生命中的那一段老弄堂时光的一次最后致意。
  弄堂,对于自己来说,我更情愿把它比作上海这座城市“掌心”中纵横交错、细细密密的纹路。所有的历史都蜇伏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转角,无声无息,却又依然忠实继续着它们各自的时光流淌的道路,没有止境。
  乔家栅
  乔家栅的老板王汝嘉就住在慎成里的弄堂里。乔家栅是上海的一家著名点心店,通过乔家栅老板的弟弟王乃庆,我了解了乔家栅食府的历史和老板王汝嘉的发家史。
  王乃庆是男孩中的老八,另外还有个姐姐,王汝嘉是大哥,两人年纪相差很大。他们这一辈是“乃”字辈,王汝嘉原来叫王乃昌。抗日战争爆发后,搬到慎成里的后弄堂———永安别业的4号和12号。
  王汝嘉原先是美通汽车公司的跑街,1937年与李一高合办点心店。不久,王、李意见不合,1939年春决定分手,李一高将乔家栅的店名卖给王汝嘉。其实,李一高是失策的,他早在1909年就创办了永茂汤团店,后来更名为乔家栅永茂昌店,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可是李一高不懂这种无形资产的价值。而王汝嘉是有经济头脑的人。他买下乔家栅这个店名后,立即到有关部门去注册,说明:“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1939年起,王汝嘉独自经营后,将点心店从西门路搬到了襄阳南路336号,当时这儿叫拉都路,还很荒凉,有的地方甚至堆着煤堆,可是离跑狗场比较近,而且是高级住宅区,一些社会名流,文艺、新闻界的人都住在这个法租界。当年梅兰芳、周信芳、俞振飞、沈尹默、吴湖帆、周瘦鹃等经常到乔家栅来聚会就餐。周信芳为乔家栅题词:“味传南国”,俞振飞挥笔写下“乔家栅食府好”等。宋庆龄在沪期间也经常派人来买粽子。
  另外,王汝嘉继承了乔家栅点心的传统特色,坚持以质量保持信誉,如糯米要用上等白元,猪肉必须新鲜,瘦肥适中,料酒要用绍兴远年花雕或者特加饭,酱油要用上等特晒。
  王汝嘉知道一个饭店要开得好,关键在厨师。于是他广为招纳各帮名师,有擅长扬帮点心的扬州人陈信良;有善制各式煨面和面筋百叶的崇明人陆才根;擅长苏帮糕团、月饼和粽子的海门人高士峰;制作徽帮汤团著称的安徽人吕其榜等人。王汝嘉还亲自带技师们到其他的店里去“偷关子”,也就是说,去“品尝”,或买回来“研究”。就这样,乔家栅创造了自己特有的十大名点:汤团、擂沙团、粽子、猫耳朵、松糕、八宝饭、虾仁月饼、香糟田螺、面筋百叶、三鲜碧子团和各式煨面等。
  听王乃庆说:“我大哥当时想产销一条龙。他在真如买了一块地,准备自己种粮食,专供自己使用。这块地在公私合营后卖掉了。”
  王汝嘉于1975年去世,享年79岁。
  (文/丁言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